第五章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合集下载

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35页PPT

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35页PPT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1、不要轻言放,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谢谢!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犯罪是社会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对于犯罪预防和司法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犯罪心理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犯罪行为。

一、动机与心理冲突犯罪行为往往源于罪犯内心的动机与冲突。

犯罪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类。

外在动机包括贪婪、报复、嫉妒等,这些动机通常与物质利益或情感因素有关。

内在动机则涉及到心理上的追求和满足,例如权力欲望、控制欲望以及激发寻求刺激的欲望。

心理冲突是罪犯内心的一种紊乱状态,可能因多种原因产生。

一方面,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可能来自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如虐待、失去亲人等。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可能引发心理冲突,比如失业、家庭破裂等。

这些心理冲突未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可能会促进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心理评估与预测为了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心理评估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

心理评估通过测量罪犯的人格特征、心理功能和心理病理状况等来获取一系列信息,以便对其潜在的犯罪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

在实践中,心理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包括心理测试、个案分析和采访等。

通过这些手段,心理专家可以对罪犯的认知能力、情绪稳定性和社交适应能力等进行评估,并判断罪犯潜在的再犯倾向和犯罪类型。

三、心理治疗与矫治犯罪心理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罪犯的动机和心理状态,还为制定有效的心理治疗和矫治方案提供了依据。

心理治疗是矫治罪犯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犯罪心理教育等方法,帮助罪犯认识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并促使其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降低罪犯再犯率,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在实施心理治疗时,需要根据罪犯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同时,治疗的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倾听罪犯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

四、心理学在犯罪侦查与犯罪预防中的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还在犯罪侦查和犯罪预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犯罪心理,可以为侦查人员提供线索和方向,帮助他们更好地追踪犯罪嫌疑人。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了犯罪行为与犯罪者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犯罪行为中,不同的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犯罪者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

一、经济动机的犯罪心理经济动机是犯罪的常见动因。

对于一些因贫困、无业或经济压力巨大而感到绝望的人来说,通过犯罪来获取物质利益成为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 贪婪和自利。

犯罪者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贪婪和自利心理。

他们对金钱的极端渴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

2. 社会排斥感。

这类犯罪者常常因为自己的经济困境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他们感到受到不公平对待,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和反抗心理。

3. 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由于这类犯罪者在经济上极度困顿,他们对犯罪行为的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面对追求经济利益的机会,他们更容易被物质的诱惑所蒙蔽。

二、权力动机的犯罪心理权力动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在追求权力、地位或控制感的同时,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自身的欲望。

这类犯罪者常常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 自傲和自大。

犯罪者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傲和自大的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具有能力和智慧,因此应该享有特权。

2. 控制欲望强烈。

这类犯罪者渴望在社会中发挥统治力量,通过犯罪行为实现对他人的控制。

他们对权力的渴望背后隐藏着对他人的操纵欲望。

3. 渴望公开认可。

这类犯罪者对外界的认可和赞美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相信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那些无法在合法渠道中获得的成就。

三、心理动机的犯罪心理心理动机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追求心理满足和情感上的宣泄。

他们的动机通常是由个人内心的痛苦、冲突或心理障碍驱使的,以下是心理动机的犯罪者常具备的特征:1. 内心痛苦。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内心的痛苦,比如抑郁或焦虑,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暂时减轻心理痛苦,并在这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

浅析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

浅析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

浅析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人是指从事犯罪行为的人,根据他们的行为类型,可以分为偷窃者、谋杀者、贩毒者、诈骗者等。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体验性犯罪心理。

这种心理是指犯罪者主动冒险,追求罪行行为带来的快感,犯罪是给自己带来快感的一种方式。

二是社会心理,即犯罪人模仿在社会环境中,有某些人行为可以带来社会认可,大多数犯罪人也是为了获取这样的认可而行犯罪,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是反制心理,即为了反制某些理由而犯罪,例如,一些犯罪者可能为了报复老师、家长或社会而犯罪。

四是安全心理,即满足自身需求而犯罪,这种心理常常出现在涉及金钱和财产的犯罪中。

五是怀疑心理,在面对相关问题时,犯罪者确信自己无法解释、无法把握,急于彰显自己的自立性,以罪犯的方式制造紧张的处境,最终达到其自身的心理需求。

从上文可知,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复杂的,应根据具体犯罪情况而定,要把握好各种心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分析犯罪人的思维特征,从根本上预防犯罪。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淡薄
(4)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
18
(三)诈骗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互动
犯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寻找目标,包装自己,进行前期
准备后,开始对被害人实施诈骗。
诈骗的行为过程,也就是行骗与受骗双方的心理互动过
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
准备期 接触期 行骗期 结束期
行骗方 包装 选择目标 试探 施骗 逃避
河北省的标准为“800元、10000元、50000元”,北京市的标准为“1000元、 10000元、60000元”,福建省、浙江省为“2000元、20000元、100000元”。
4
2、盗窃类型
根据手段不同:
偷窃:指犯罪人与被害人不直接接触,根据犯罪 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又将其分为内盗、外盗和内外 结合。
25
3.现状
2010-12-21 南方都市报 :今年11省部级高官获刑, 其中7名被判 死缓,4名被判无期徒刑
1 陈绍基 广东省政协原主席
2 王华元 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
3 王益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
4 皮黔生 天津市委原常委、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原主任
5 黄瑶
贵州省政协原主席
贪利心理 急功近利,投机心理 麻痹大意,疏于防范心理 迷信思想,盲目崇拜:对特定组织或媒介的信任依
赖心理 不做分析的同情心理,盲目轻信 知识不足、缺乏经验
21
(五)形形色色的诈骗方法
1、冒充各种身份行骗
冒充领导干部或其亲属 冒充特殊职业人员 冒充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 冒充经济领域的工作人员
第七章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
的心理分析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财产犯罪心理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第三节 毒品犯罪心理 第四节 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犯罪类型心理

犯罪心理学犯罪类型心理

犯罪心理学犯罪类型心理犯罪心理学:犯罪类型与心理深层探索人类的心理世界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领域,而犯罪心理学旨在探索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犯罪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犯罪者的思维方式、行为动机以及可能的心理异常。

本文将着重讨论几种常见的犯罪类型,并深度探索这些犯罪类型的心理特征。

一、杀人犯杀人犯在犯罪心理学中被称为“凶杀犯”。

凶杀犯的心理特征常常与暴力倾向、愤怒、报复心理以及心理疾病等有关。

一些凶杀犯可能具有过度依赖他人和不健康的依赖关系,当得不到自己期望的满足时,会产生极度的恼怒和不满情绪,从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此外,一些杀人犯也可能患有心理疾病。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听到幻听或产生妄想,导致其做出致命行为。

对于杀人犯的心理评估和治疗非常重要,以便为社会的安全提供保障。

二、性犯罪性犯罪是指以性行为为目的的违法行为,包括强奸、性侵等。

性犯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些性犯罪者可能具有控制欲望、恶劣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受到过性虐待或其他心理创伤经历的影响。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性犯罪者的行为往往与他们对权力和支配的渴望有关。

他们可能通过控制和卑劣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并将其合理化为对受害者的“惩罚”。

三、金钱犯罪金钱犯罪是指为了金钱利益而犯罪的行为,如贪污、贩毒等。

与其他犯罪类型相比,金钱犯罪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但心理层面的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金钱犯罪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贪婪、不道德行为以及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一些金钱犯罪者可能受到欲望的驱使,无论是出于满足个人欲望还是满足与他人的竞争欲望。

他们可能出于报复、嫉妒或其他动机而从事非法活动。

四、网络犯罪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网络犯罪包括网络诈骗、网络盗窃和网络欺诈等行为。

网络犯罪的心理特征显示出了一种深度的技术犯罪素养和对非法获利的渴望。

网络犯罪者通常具有高度的技术能力,能够利用网络漏洞进行非法活动。

他们可能具有社交工程学、心理操纵以及虚假身份等技巧,用于欺骗受害者和逃避被识别的风险。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讲述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讲述

第二节
一、屡犯概述
屡犯心理
(一)、屡犯的概念 屡犯就是多次违法犯罪,经司法机关惩处、屡 教不改的犯罪人。 (二)、屡犯的类型 1、屡犯一般指累犯和惯犯。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 罪行为人,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之后,在5年内又 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惯犯,又称“惯行犯”、“常习犯”,即犯罪 成为习性的罪犯,其特点是反复实施同一犯罪并习 以为常。
第一节
初犯心理
三、实施犯罪时的心理 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之后,进行作案前的准 备,一旦时机到来,便进行犯罪活动。由于是第 一次实施犯罪,对作案环境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一般会有以下心理表现: 1、恐惧 2、情绪紧张 3、侥幸心理 四、犯罪后的心理 1、心情不易恢复平静 2、悔罪心理 3、侥幸心理进一步加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初犯概述
(三)、初犯心理的特殊性 在犯罪心理学中,加强对初犯心理的研究 及控制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初犯是屡犯的基 础,如果对初犯心理特点及规律深刻揭示并有 效预防和矫治,就杜绝了其发展为屡犯的可能。 从心理学角度讲,“第一”往往在人们心 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第一次经历” 的心理状态也与后继行为的心理状态迥然不同, 如果给予正面强化,则对这种行为起到激励作 用,负面强化则会使之产生畏惧和退缩。
二、犯罪前的心理特征
1、犯罪动机斗争激烈、持久 初犯动机斗争的形式一般表现为趋避冲突, 而且由于趋避双方力量相近,因而斗争激烈、持 久,犯罪人很难立即产生犯罪决意。 2、犯罪决意慎重 犯罪决意即犯罪的决心、决定,是行为人作 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后决定的过程。 3、初犯意志薄弱 初犯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 制力等意志品质方面表现得较为薄弱。

第五章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S资料教程

第五章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S资料教程
24
2020/10/16
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 偶然性、情境性
3
2020/10/16
2020/10/16
三、初犯的心理特点
❖ (一)动机特点 ❖ 犯罪前大多数要经历激烈的动机冲突。 ❖ 一方面,他们有某些强烈的需要。 ❖ 另一方面,可能产生抑制自己不良需要的动机。
5
2020/10/16
❖ (二)认知特点 ❖ 1、认知水平较低,对法律及事物的认识肤浅,
认知范围狭窄。 ❖ 2、认知内容错误 ❖2007 年11月13日20时,河北农民田凤湖与张启
赫为寻求精神刺激,预谋杀人。
6
2020/10/16
❖ (三)能力特点 ❖ 犯罪技能不熟练
7
2020/10/16
❖ (四)初犯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 1.犯罪前,侥幸心理突出。 ❖ 2.犯罪过程中,恐惧心理占优势。 ❖ 3.初犯犯罪后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
17
2020/10/16
四、惯犯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 (一)惯犯的心理特点 ❖ 1.畸变的需要结构 ❖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 3.情绪活动较为稳定 ❖ 4.典型的犯罪性格:内倾性较为明显 ❖5. 意志的两极性
18
2020/10/16
❖ (二)惯犯的行为特征 ❖ 1.犯罪行为的习惯性 ❖ 2.行为计划的周密性 ❖ 3.犯罪行为的类似性 ❖ 4.犯罪行为的狡诈性 ❖ 5.犯罪行为的连续性 ❖ 6.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 7.犯罪行为的坚决性
第五章 不同经历 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一、初犯概述
❖ (一)初犯的含义
❖ 初犯是相对累犯和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 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 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肆、校外賃居生缺乏情境預防觀念
賃居生對於自身賃居之情境並未有相關危機 意識,特別是在生活起居之習慣上,對於室 友攜帶之朋友,進出宿舍之人口並未留意。 導致受訪者D 之室友目睹竊賊進入屋內,但 卻誤以為是室友的朋友而未加防範或阻止竊 盜。 此外,受訪者C 在遭竊後,並未隨即察覺賃 居處有異樣,顯示出學生對於自身賃居處之 安全警覺及情境預防觀念不足。
五、首次竊盜經驗 第一次竊盜的經驗,竊盜動機以好奇及玩樂者、居多,年齡則 在12-15 歲的國中階段,竊盜的時間以夜間較多,地點以家 裡居多。 第一次偷車經驗甚少作計畫,大部分為臨時起意動手行竊居多, 第一次偷車的心情普遍都很緊張、刺激,對於新奇事物好奇心 強烈,加上朋友間相互影響及學習,偷車的情形自然容易形成 效應,至於第一次偷車後被逮捕的可能性很低,而日後成為累 犯的情況偏高。 汽車竊盜犯罪人認為偷車經驗,偷一部車完成開鎖時間,以一 分鐘以內完成開鎖時間為最安全,時間越久越危險、越容易被 抓,時間越久危險性偏高。 「大惡皆由小惡起」,汽車竊盜犯罪人之犯罪歷程,皆是從小 時候偷東西開始,一開始偷腳踏車開,然後偷機車、汽車,偷 國產車、進口轎車等等
2.認為還不到職業的程度 個案D、E 皆以竊盜為生,E 甚至有十多年 的犯罪生涯,卻表示只是對偷竊有些技術、 心得而已,並不認為自己是職業竊盜。
*偷到有心得而已,也沒有什麼技巧(CD-131) *不,那不是職業啦。我還不太專業,有一點技 術而已。(CE-27-1)
2)犯罪动机
满足物欲
(二)對職業竊盜的看法 1.認同自己是職業竊盜,但不會覺得光榮 對於自己是否為職業竊盜,個案A 坦承不諱,認為自己完全以 此為生,但也表示害怕被家人知曉;個案B 雖然口頭上否認, 但下意識已經把此當成職業在描述;個案C 也認為自己是職業 竊盜,但不會以此為榮。 *我認為我是職業竊盜,因為我瞭解自己,從小孩開始就做這 一途了,沒有做過任何行業的工作。(CA-16-1) *可是這又不是職業,可是我都會講到那方面(CB-24-2) *我不會想說覺得很光榮。(CC-19-1)
2.模組化的反應,隨時注意新的資訊 雖然個案A、C 身陷囹圄,但仍會習慣性地 注意新的資訊,瞭解竊盜目標物的變動。個 案B 也表示遇到新的目標會有制式的反應, 立即會尋找破解防盜的方法。
*就是那種手很癢的,看到比較新的東西就會想 要去研究,就是有種病態。看到一台車,就會 走過去看,開口第一句話就是說防盜器裝在哪 裡,還是說那台車子他沒看過,就踢他輪胎看 他那邊會叫(CB-23-1)
一般而言,低的遵从性和支配性、高的灵活性、低 的从众性、高的操纵性显示出一个人具备较大的从 事盗窃犯罪的可能性
4)盗窃犯罪生涯发展
汽车盗窃犯的犯罪决意与生活形态
葉瑞紘,2010 一、個人基本背景 汽車竊盜犯罪人之教育程度,以國中畢(肄)業者居 多,入獄前從事之職業大都屬底下階層、勞力階級 為主。家庭經濟狀況,普遍為小康以下,經濟窘困 者居多,為累犯之治安顧慮人口情形較為嚴重, 至於婚姻狀況方面,俱有獨立獨行之性格、缺乏歸 屬感,則普遍不美滿的傾向居多。 從事之職業,大都以非專業技術性勞動力者居多, 其職業工作普遍以技術工之類似情形居多。
王志家、王相臣,2003
扒窃犯的行为特征(《犯罪心理学教程》 编写组,1987)
眼神特征
两眼总是注视人们的衣兜、皮包 在商店注视他人取款或付款情形 在车站码头注视可能带钱者 作案时环视四周
表现特征
乱窜 尾随 钻挤 试探 隐语 钳口(干扒窃的行为)、天窗(上衣兜)、 平台(下衣兜)、底仓(裤兜) 下货了(把钱掏了出来)、兰海(钱多)、兰干(无钱)
3.相互比較與挑戰難度 不管是跟自己比,或者是跟他人比較。職業竊盜與除了會比較 偷竊目標的種類外,更會有比較破解障礙的難度與速度的想法。 *很多次以後,就是拼速度,會去比。像我在牽CEFIRO,它 有一個警報控制器,在在副駕駛座、置物盒的下面,現在就是 會比賽,開車門、拔防盜器能幾秒(CB-8-1) *年紀比較大的會去比誰牽的車比較好。之後就是比開鎖,鎖 類的品種,比技巧、難易度(CB-8-2) *就會自己研究思考,就越挑戰越難的鎖。只有學到開鎖,光 是開鎖就有好多種要學,開車的、開機車的、開門的等。 (CC-8-3) *有這種想法會去挑戰越難的車,會想去越偷越高級的車子。 (CC-15-2)

相关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源于古典犯罪学 人拥有理性,且趋乐避苦 受预期利益推动,个人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 化 机会
Cohen,Felson,1979日常活动理论
有动机的犯罪人能够把握日常活动中出现的 机会 三要素
有能力与动机的犯罪人 合适的目标 遏制犯罪发生的抑制者不在场
贪:吃喝玩乐、穿着打扮
虚荣
过于重视外在价值
交往 扭曲的嫉妒、报复心理
3)人格特征
熊晓燕等,2001
L说谎、F效度、HS疑病、D抑郁、PD病态人 格、SC精神分裂症、MA轻躁狂存在显著差异
李化侠、李小平,2006:
对200名男性盗窃犯的CPI测量结果进行因素 分析,得到五个因子 遵从性、支配性、灵活性、从众性和操纵性
4.中立化犯罪的行為,只想到自己的需求 個案A、B、C 表示不會考慮到被害者的因 素,只會想到自己的需要。而個案D、C 則 認為被害者是有錢、富有的,承受得起損失, 進一步合理化自己行為
*偷是正常的,不會去想,反正有保險公司可以 理賠。反正都是有錢人才會去開那種車。 (CE-25-1)
第五章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 分析(上)
第一节 财产犯罪心理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第三节 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 财产犯罪心理
一、概述 1.概念
以非法手段侵占公私财产和牟取经济利益的犯 罪行为。 Maguire,2002:英格兰和威尔士2000年报 告的犯罪类型中,盗窃和入室盗窃的犯罪人占 总数的58%,加上诈骗、刑事毁坏,比率上升 到83% 王贤喜、杨新庆,2003:在校大学生犯罪中, 财产犯罪占70%以上。
二、家庭狀況 汽車竊盜犯罪人之父母社經地位並不高,而 且父母親的感情及相處情形通常都不太融洽。 在於親子關係方面則比較疏離居多,父母親 和小孩子間進行親子溝通不良,致對於家庭 缺乏歸屬感及安全感。 此外,與家人同住的比例甚低,且年幼即離 開家庭出去外面工作。
三、學校學習經驗 汽車竊盜犯罪人之學習成績表現普遍不佳,在求學 過程中成績就始終不理想,在學校學習的附著力較 低。 對於導師的印象以負面者居多,在校求學過程當中, 通常具較多負面印象居多,國中階段則大都持負面 看法。 在同儕相處關係上,普遍呈現緊張及衝突的局面, 同學感情並不融洽,不喜歡上課讀書、經常翹課及 從事其他偏差行為。
语言特征
2.心理特征
朱济民,1999 1)道德与法制观念
道德:为钱;为己;享乐
杨士隆,2002:不公平的社会信念;无同情心
法制:能逃脱;对立
石晓华、薛荣金:大学生,“没想到那么严重”, 18起案件中,46.5%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什么是 违法,什么是犯罪;35%的人表示一般了解.只 有18.5%的大学生表示清楚违法与犯罪
防卫空间理论
Newman,1972 空间本身能在实际或形式上降低犯罪机会
领域感 自然监控 建筑物外观与环境 邻接区域的安全性
蔡智锋等,2008
(2)盗窃犯罪的手段
朱济民,1999
撬窃51.3% 顺手牵羊14.4% 扒窃6.5% 内外勾结5.2%
王国玉,2005
职业盗窃罪犯的認知(郭人豪,2006)
(一)犯罪的認知 1.過度的自信 或許是偷竊成功的次數太多,幾乎所有的個案都過 度高估自己的偷竊能力,而且往往只注意到對自己 有利的情境線索。
幾乎偷竊的種類都做過了。偷竊的防護,像大鎖等對我 沒有用(CA-11-14) *其他柺杖鎖那類的都沒有作用(笑笑,顯示自信)。 只要時間幾秒之類的,我都沒問題。(CA-11-16)
秘密窃取
类型
一般盗窃;汽车盗窃和机车盗窃 侵入盗窃(暴力和非暴力);扒窃;内窃 预谋、机会、冲动
1.一般特征
住宅盗窃犯的空间搜寻模式
洪百亮,2009 P.86
大學生校外賃居住宿情境與竊盜被害之關 聯性研究—以中正大學學生為例
王森林,2009 第一節 校外賃居住宿情境之竊盜被害特性 壹、校外賃居竊盜被害情境以闖空門或趁隙 侵入竊盜為主
竊盜犯罪者在校外賃居宿舍之標的物選擇上, 以輕型電子產品為主,例如筆記型電腦、隨 身聽、翻譯機、照相機等,以及現金。 有此可知,大學生賃居處之竊盜與一般住宅 竊盜所損失的物品特性相同
第二節 校外賃居住宿情境與竊盜被害
壹、大學生校外賃居缺乏情境防備心 五位研究參與者初期尋找賃居處以租金為優 先考量,在失竊後才注重門禁系統、監視系 統等防竊設備 四位參與者屬於同儕同住之團體生活,因此 在賃居處內並未有隨手鎖房門之習慣。
大部分的住宅竊盜犯是非常不願意行竊有人在家的 房子,因此在進入房子之前,他們會再三確認屋裡 無人,或趁人深夜熟睡之際,潛入偷竊。 竊盜犯們最常用來測試屋內有無住戶的方式是敲門、 按電鈴,其他諸如:打電話、觀察車庫門窗是否佈 滿灰塵、夜間是否開燈、觀察信箱是否長期無人收 信…等方式作為闖空門之準備。 此外,多數的住宅竊盜犯表示在任何情況都不會想 去碰那種裝有警報器的房子,而且大部分的受訪者 多是採用破壞門鎖或者是打破窗戶玻璃侵入住
貳、校外賃居生之生活習慣易遭受竊盜
休憩、睡眠時期未有門窗上鎖之習慣者,以 及對於賃居處人口進出狀況未加以掌控者, 亦是將自身暴露於竊盜被害之情境中 被害者平日輕忽竊盜預防措施,在賃居處之 選擇上,以價格為優先考量,安全及相關硬 體設施則是其次,甚至未列入考慮範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