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1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文章的写作与修改》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3.突出与观点相关的内容,力争指向明确 一则材料一旦用入文章,就应表现出明确的指向性,而 且是唯一的指向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须找到材料与话题的 契合点。这个契合点,是对原材料的改造加工,是转述时应 该予以重点突出的内容。 先看一组材料: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伽俐略创立物体落地速度相对学说; ③鲁迅先生关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评价; ④爱迪生发明成果及失败; ⑤布鲁诺捍卫哥白尼学说; ⑥中国饶茂书漂流长江。
这两个片断所用的事例均源自庄子。但前者简用,一事 一句一议,用语虽简,但因读者熟知,意却完备,又显丰富, 十分到位。
后者详用《淮南子》的故事,既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又 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需求,还使观点的提出有据可依,水到渠 成,不显突兀。
二者对材料的处理表面上一略一详,相去甚远,实为异 曲同工,殊途同归。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学生:如果掌握材料变化角度的方法,那是不是就可以 凭借有限的典型材料应对各种作文呢?
老师:可以呀,这其中的关键是看你怎么转化材料。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材料的有机转化”,既指材料向记叙文内容的有机转 化,也指材料向议论文内容的有机转化。
一、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对材料转化的不同要求 议论文的叙述与记叙文的叙述是不同的。
战国时期,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 王爱听竽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 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吹竽的人, 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 了。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这段话是要证明“不懂就是不懂”,弄虚作假是不行的。 这段话是转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的由来,也可以看做是 一个例证,但作者转述得非常简练,只用了五句话,就把故 《淮南子》里面讲过一个故事,说惠施在魏国做了大官, 很得意地带了一个车队浩浩荡荡地回来了,来看庄子。庄子 在干嘛?庄子在钓鱼。他已经钓了一桶鱼了。一看到惠施这 样子,他就做了一件事:把一桶鱼全倒进河里,就剩了一条 回家去了,不理惠施。大家懂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他就是看 见惠施以后反感,反感人的那种夸张,你要坐那么多的车子 干什么?你一个人屁股有多大?一辆车肯定能把你拖回来 了。那么多车子要显示什么东西?然后他觉得我一个人钓那

高中语文新人教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 第2章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高中语文新人教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 第2章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对间接素材而言,要重在筛选,根据写作的需要对素 材进行筛选、分析、加工,进而为自己所用。
第一,立足整体,发现本质意义——提升素材的高度。 任何一则素材,它首先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由各部分组成 的有机整体。分析一则素材,首先要从大局出发,全面地分析 素材内容,避免随意肢解,断章取义。这样才能把握住素材内 在的本质意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君 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庄子·天地》
赏读:自然不会因为人讨厌寒冷而将冬天终止;大地也不会因 为人们讨厌它太远而将废弃它的广大无边;君子不因为一些 卑劣之人无谓的干扰就停止自己的行动。放弃个人的伟大志 向,坚守正道才是做人的高境பைடு நூலகம்。
赏读: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 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 暂且给予它。老子得失进退的人生智慧,在今天和将来,都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第四十一章》
赏读: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 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 道”的幽隐而没有名称。老子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 ”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 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 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要有调动生活积累,根据写作需要将原始素材剪裁、组合成 艺术形象的技巧。
原始素材因作者的“意义”发现与创造性转换而成为不朽形象 的现象,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胜枚举。如:郁达夫小说中 的艺术形象多来源于自身形象,而鲁迅笔下的人物则多是“ 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它们都为素材的转化提供了范本 。

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3节 材料的压缩与扩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3节 材料的压缩与扩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3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3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3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俄国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对自己的作品总是不断地加工修改,直到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形象生动为止.例如,他的寓言《杜鹃和雄鸡》的草稿有两百多行,而后来发表的这篇作品却只有21行。

英国诗人拜伦的诗作热情奔放,极具感染力。

在写作过程中,诗人总是激情满怀。

在作品交付出版后,燃烧的激情常常让他把稿件抽回来重新修改,并不断补入新的诗句,甚至有时是在出版前的最后一分钟。

他的《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一诗,先后费时一年,但是当诗稿交到出版者手中以后,他还是余兴未尽,又酣畅淋漓地补了一百多行诗句.由此看来,脍炙人口的作品往往是由作家运用魔术般的思维将材料压缩或扩展而得到的。

1.作家巴金的两段对同样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不同?各自表达的效果如何?【答案】段落手法表达效果A段排比、白描简洁明朗B段比喻、排比、对偶、渲染丰富、细腻、生动2。

【答案】(1)写“读后感"关键是把感受写好.(2)一定要压缩后再复述原文.(3)压缩的内容要与“感受”相对应。

3.怎么区分“必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答案】(1)“必要信息”就是必须让读者知道的内容,包括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让读者知道的主要内容.(2)“次要信息”指为了读者理解必要信息而提供的辅助性内容。

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28张

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28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 没有了皮,毛将依附于什么?正如
进行适当的分析。 “国之不存,民将焉附”,烛之武深 谙此道,郑伯的一句“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让他毅然决然地夜缒去 说服秦穆公。
“焉用亡郑以陪邻”,用秦王灭掉 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从而增加邻 国的势力,说明灭郑对秦的弊端。最 后凭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灵巧的言辞,
救了一个国家。
后成功说服十万秦兵撤退。
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
在于劝烛说之时武站制在胜对的方关的键角是度什考么虑?问我《题想烛,之武抛下退个秦人师得》失的景胸仰怀。,让世人一生
指出了问题要害,让秦穆公明白灭郑
多个材料论证一个观点
有所坚守
古之屈原在《离骚》中曾云: “民生 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不 追随不盲从,有自己独特的坚守,神 采奕奕活出自己的人生。人生若有所 托,有所寄,则能“佩缤纷其繁饰兮,
一个人总是有所长有所短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用 人时,最重要的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俗话说“骏马驰 千里,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因此,在选用人才时,领导者要用发现的眼光,充分挖掘 任用者的潜能,从而发挥出人才的最大功效。(志栋)
在阿房宫中被视为“鼎铛玉 石”,秦王何其愚昧!最后, 落得个“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的下场,秦皇朝的灭亡令人何
其唏嘘!
准备的重要性
庄子云“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 翼也无力”。强如妖师鲲鹏那般 存在,都得积聚风与云,才能水 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如此可见-----准备的重要与必要 性。正如没有骑驴觅诗的积累与 呕心沥血的整理,也就没有闻名 千古的诗鬼李贺一般,哪位伟人 成名之前没有默默无闻的积累, 每个人都想要“一举成名天下 知”,殊不知其代价是“十年寒

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2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2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2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2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2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清新自然,自成一格。

他说:“我的诗之所以有自己的风格,绝无古人口气,是我善于向生活中的平凡人学习.连乡村的牧童都是我的老师,我最动人的诗句其实就是他们的言语。

”有一天,袁枚在花园中散步,一位老园丁走过来对他说:“你看霜雪这么大,天气这么寒冷,有些花木却不怕。

这不,梅树全是一身花呀!”袁枚听了很受启发,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厚一身花”的动人诗句。

还有一次,和他一块赏梅的老和尚对他说:“梅花开得正盛,可惜你却带不走啊! ”后来袁枚在给朋友送别的诗中写道:“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他不就化用了那老和尚的话语吗?袁枚将生活中积累的写作材料,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句,获得后世的赞誉,这个创造的过程就是材料的有机转化。

1.记叙文和议论文对材料的转化有什么不同?【答案】(1)手法不同。

同一材料,借助描写、叙述等手段加以扩展,就成了记叙文;借助简缩、论证等手段,就成了议论文。

(2)侧重点不同.材料在记叙文中是主体,而在议论文中需要提炼压缩,变成一个例证。

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研读导航 自主探究 例文评析 写作导引
“我也甘心……去犯罪。” 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 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春?”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研读导航 自主探究 例文评析 写作导引
【例文一】 这篇文章最显著的句式是问句,总共六个问句,而且分布于文章 的各个部分。正如课本“知识导引”所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写自 己的感受”。而作者对情感的抒写更多的就是由这诸多的问句来 引发的。文章开篇便是两个问句,这两个问题引导着作者自己开始 了对这个素材的意义的探寻,也引导着我们这些读者走入画中人物 的内心。实际上这种探寻的开始也就是分析素材的开始,在接下来 的行文中,作者给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作者同样是用 问的形式来完成的,“是要说劳动的甘苦,还是要告诉我们‘粒粒皆辛 苦’?是要诉说丰收的喜悦,还是要说这丰收来之不易?”文章结束的 一问更是对这幅画(这个素材)的意义的进一步探求,“究竟要给我们 多少启迪呢?”使得文章言已尽而意未穷。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死 亡?” “我知道。” “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
研读导航 自主探究 例文评析 写作导引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 苦、这些打击?” “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 人尊崇地纪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 “你甘心去犯罪?” 姑娘埋下了她的头。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68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68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

18
A.表示全民义务 植树3至5棵
B.森林
• 下面的图案是植树节节徽,请根据其寓意填上所 缺的句子。 树形,表示________A____________。“中国植树 节”和“3.12”,表示每年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 五棵树可会意为“______B_____”一词,由此引伸 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 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第一步:读题干,弄清命题角度。

命题的角度有画面描述、寓意概括、拟
画 写标题和抒写启示等方面。
题 第二步:读画面,把握漫画内容。

漫画内容包括画面中的人、物、景及其
答 发展变化的过程。

步 第三步:读画意,揣摩漫画意图。

根据漫画的细节与变化,结合漫画的夸 张之处,联系现实琢磨其弦外之音,揣摩作
2、适当运算,化繁为简:正确处理图表中的相关数据, 通过恰当的运算,找到数据之间的关联,要特别重视数 据变化的细节。
3、通盘考虑,完整答题。答题时要依据考题的要求,
从纵横两方面去考虑,以免顾此失彼。
4、锤炼语言,简明答题:依据试题的字数要求,反复
斟酌,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归纳概括为结论性的话语。
徽标类
标题: 《砍》 主体:
人、很多木桩 细节:
人拿着斧头, 脑袋不翼而飞。
答案示例:
《砍》
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 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 的那个树墩上。 (2分) (忽略标题)
一棵棵被砍伐的树木,留下了一墩墩 树桩,失去了树木的伐木人,拎着斧子。
(1分) (忽略细节-人物外形)
描述画面
“上帝”宝座
让座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检测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检测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白宫有位著名人士,成名后回忆道:“我们弟兄几个的成功,应当归功于我们的母亲。

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妈妈买回一些苹果,我和弟弟们争着要那个最红最大的。

这时候,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拿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谁都想得到它。

很好!现在,我把门前的草坪按你们年龄的大小,分成了几块,你们来一个剪草坪比赛,谁想得到最好的,谁就得争夺第一。

你们努力吧!’经过努力,我终于得到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

由于从小受妈妈的教育和熏陶,今天,我们兄弟们个个事业有成。

至今,我仍忘不了妈妈给我们分发苹果时的那番话。

”阅读这则材料后,有人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点:A.要有竞争意识。

B.教育小孩要循循善诱。

C.妈妈对孩子成才影响最大。

D.要成就事业,从小就要听家长的话。

以上论点,你觉得哪一个最深刻?并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和D都是立足于孩子的,显然立足点不对。

纵观供料,其立足点应放在妈妈身上。

B虽然立足点是对的,但所说的不是所供材料的重心之所在。

供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从整体上去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