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群体的一般理论 wo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的一般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的一般理论

2018/11/24
• 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 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 定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常见的非正式 群体也有两种: • ⒈利益型群体。为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形成 的群体; • ⒉友谊型群体。是指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 群体。 • 工作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 能有消极作用。管理者应善于利用和引导,使其 对正式群体起到拾遗补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是以若干人的共同的活动目标为 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并彼此 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 短,使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群体的这一 特性,也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2.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 • 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 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 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 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心理 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 中的成员。
2018/11/24
3.群体的有机组合性
• 群体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 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 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群体成为一个聚 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 4.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 • 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 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 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 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 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心理上,彼此之间 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 成员。

第六章:群体的一般理论

第六章:群体的一般理论

第三节: 第三节:群体凝聚力与士气
一、群体凝聚力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1. 群体凝聚力的含义与特点 群体凝聚力含义: (1)群体凝聚力含义: 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 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群体对成员 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特点: (2)特点: 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频繁,气氛民主, 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频繁,气氛民主,关 系和谐。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 系和谐。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成员参加群体活动 的出席率较高。 的出席率较高。成员愿意更多的承担推动群体发展 的责任和义务,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权益等等。 的责任和义务,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权益等等。
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规模。 (1)群体规模。 群体目标。 (2)群体目标。 群体领导者素质。 (3)群体领导者素质。 外部环境。 (4)外部环境。 群体成员的同质性。 (5)群体成员的同质性。 群体内的信息沟通。 (6)群体内的信息沟通。 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7)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2. 分类 正式规范。 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 ( 1 ) 正式规范 。 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 , 如各种规 章制度和守则等。 章制度和守则等。 非正式规范。 群体自发形成的,不成文的, ( 2 ) 非正式规范 。 群体自发形成的 , 不成文的 , 如 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态度, 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态度,各种行为和风俗习惯 等。
阿希的实验:
x
a
b
c
2. 社会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 源于马斯洛指出的人的“安全需要”。 源于马斯洛指出的人的“安全需要” • 个体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 个体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
3. 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 个体特征。 (1)个体特征。 人的从众行为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 的特征。包括:智力和能力的高低、情绪的稳定性、 的特征。包括:智力和能力的高低、情绪的稳定性、 自信心高低、自尊心强弱、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型、 自信心高低、自尊心强弱、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型、社 会赞誉需要高低、态度与价值观、 会赞誉需要高低、态度与价值观、对他人的依赖性等 等。 群体特征。 (2)群体特征。 这方面的因素包括: 群体的作用、 群体的组成、 这方面的因素包括 : 群体的作用 、 群体的组成 、 群体的气氛、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气氛、群体的凝聚力。 其他情境因素。 (3)其他情境因素。 个体的从众行为还取决于其他情境因素。 个体的从众行为还取决于其他情境因素 。 如问 题的性质、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度等等。 题的性质、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度等等。

群体概念

群体概念
• ⑶ 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中了解自 己的工作状况,而不断作改进,以 调整到最佳状态。
• 3、社会抑制作用
• 社会抑制作用:在群体活动中, 个体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 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的现象。
• 产生原因:个体非良性的心理紧 张对完成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 决定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 用的因素:
成员参与度;
• 提高成员个人贡献的可鉴别性和 意义性
• 教育成员不要容忍不努力行为 • 注重考核中的个人业绩评价 • 注意奖励中的个人针对性
七、群体凝聚力(cohesiveness)
• 1、内涵: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 吸引力。是指成员之间相互吸引 并愿意留在群体之中,为群体承 担义务的愿望的强烈程度。包括: 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和群体对 成员的吸引程度。
• ⑶ 类型:友谊型;利益型;兴趣爱 好型
三、群体的形成过程
• 斯蒂芬•P•罗宾斯 • 1、形成阶段 • 2、震荡阶段 • 3、规范化阶段 • 4、执行任务阶段 • 5、终止阶段
四、群体结构
• 1、含义:是指一个群体的组成 成分,即在一个群体中各成员所 具有的各项个体特征的分布和组 成情况。
• 2、划分 • ⑴ 依个体特征分为:性别结构,
第一节 群体概念
• 一、群体的含义
• 1、定义: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 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关 注的目标/任务/活动、在行为上 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 人群集合体。
• 2、特征:
• ⑴ 成员在心理上都能相互意识 到群体中其他个体的存在,成员 之间相互依存(一致的群体意识)
• ⑵ 成员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持续的互动关系)
•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正式确定、 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工作方式 和任务目标的群体。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群体与团队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群体与团队基础

第五章群体与团队管理基础第一节群体基础理论一、群体group的定义和分类1.群体:由两人或两人以上互动的个体组成、个体之间具有稳定的关系与共同的目标、彼此意识到同属一群的集体。

(1)群体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个体组成的。

(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

(3)群体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兴趣。

(4)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都是同一个群体的成员,并能分辨非群体成员。

2.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formal group:由组织设立的,旨在指导成员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群体。

命令型群体command group:由组织章程规定,由直接向某个管理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

任务型群体 task group:由组织确定,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共同工作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指定的关系,它们是成员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利益型/兴趣型群体interest: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目标而组成的群体。

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group:成员因拥有某种共同特点而组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在满足成员的社会交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非正式群体对员工的行为和绩效具有深远影响;Potential benefits an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二、群体的发展阶段一般而言,群体遵循着一种标准化的顺序进行发展,但对于另一些有具体任务并有着明确截止日期的群体而言,却有完全不同的模式。

形成阶段forming:它以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为特点。

震荡阶段storming:突现内部冲突。

规范阶段norming:群体关系进一步密切,也表现出了内聚力。

成员产生了认同感,群体结构稳固,成员就正确的行为方式达成共识。

执行阶段performing:群体结构发挥着最大作用,并得到广泛认同。

解体阶段adjourning:群体为解散做好准备。

三、群体动力 group dynamics群体动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互动过程。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ppt课件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ppt课件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群体士气与生产率



A
B
C

A:士气高生产率低 B:士气高生产率高

生产率

C:士气低生产率高
(3)不与大家一致,要受孤立。 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夫子,你真是
洁身自好啊!”被问者立感压力,连忙辩解: “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证明他的确 没有揭发,算是对群体没有危险的人。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归属方式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参照群体
是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成为人 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 准,又叫标准群体和榜样群体。功能: ① 为群体成员提供可比较的行为体系; ② 规范社会行为和工作行为。 ——积极参照群体和消极参照群体 ——实际参照群体和想象的参照群体
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群体的性质 个人特征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3、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毫无主见与识大体者
表面服从,内心拒绝 ——固执己见与先知先觉者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被迫无奈、不得不做
——群体结构的同质和异质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群体结构” 观音菩萨组建的取经“班子”,其成员都是具有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三、群体竞争与合作
(一)概述
2、竞争状态下的心理效应 3、合作有效的条件:目标利益共同、相互依 存、共同活动
三、群体竞争与合作
(二)竞争与合作的比较:竞争有利于提
4、其他:信息交流、个体个性特征、兴趣、
思想水平
(三)群体内聚力与效率的关系
沙赫特的试验 生产率 高内聚力积极诱导 低内聚力积极诱导 对照组
低内聚力消极诱导 高内聚力消极诱导
工作时间(16分钟)
一、群体内聚力
(四)增强内聚力的方法
1、民主领导 2、适当采用竞争机制 3、强化群体规范和目标 4、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
二、集群行为的过程
(二)机制:
1、感染:“感染”是群众性的模仿,即感情或者
行为从一群人中的一个参加者蔓延到另一个参加者。
用社会科学家H.布卢姆(1946年)的话来说,社会感染 “吸引了和感染了个人,他们中有许多人原先是无动
于衷的,是分离的旁观者和观众。一开始,人们也许
只是对某种特定行为感到好奇,或者只是感到有几分 兴趣而已。当他们被激动的情绪感染之后,对于正在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一)反常行为理论
1、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参加者感到打破社会 规范,做出反常行为会获得在场人的赞许。 2、个人作为群体的一部分做出的反常行为 可避免责罚。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二)紧急规范理论:在场的人群发现
了指导他们行为的规范使得整个人群的 行为统一起来。
四、去个性化
在群体的保护下违反在正常社会情
目标
(4)群体具备积极有效的群体规范 (5)无其他可取代它的更好的群体
注意:群体内聚力不同于团结
一、群体内聚力
(一)含义:
2、内聚力公式: 群体内聚力=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

群体学习理论最全PPT

群体学习理论最全PPT
另一方面,在群体学习中,学员还可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创造性思维技巧等。
勒温观点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们结成的各 种群体,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处于各种因素 不断互相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因此, 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动力整 体,是一个系统。
群体的行为通过协作活动所产生的力量, 会超过各个人单独活动的力量总和。
<六>.罗杰斯的群体学习理论认为
1.非结构性; 即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学员在没有控制
的自由气氛中讨论,他们的思想不是源于教师的讲授和书本,而是源 于自己的感觉,情感判断。 2.鼓励思考:
即强调学生创造行的思考,通过群体学习使学员的态度,价值和行 为得以“重建” 。这种重建就是罗杰斯所理解的群体学习的真正意义, 不是期待老师的引导,评价,确认和裁决,而是自我思考提高,形成 创造性思维。 3.接纳:
再以学员为中心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是整个学员 群体出现充分接纳的氛围,让学员从群体气氛中感到一种自由,从而 更好地接纳自己和他人,并感觉到自己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促 使学习者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更加开放,也竭力去了解和接纳他人。这 样不仅能获得知识,更可能掌握人际交往技能,促使人格健康成长。
一方面,强调学习中人的主体因素,认为学习中的个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群体的环境中,人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充分发挥群 体的助长作用,可以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群体学习的原则:
就我们目前的身份而言。 罗杰斯的群体学习理论认为
大学生群体具有认同功能,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对成员有吸引力,而个体也往往自愿接受这一群体的影响并与其融为一体,从 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心理倾向
二、群体学习
<一>、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群体的一般理论P146一、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概念P146(二)群体的发展阶段P150(三)群体的分类P149二、群体行为的几个主要特征(一)群体的行为规范P155(二)压力与从众行为P165(三)群体的凝聚力P160三、非正式群体(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与特点(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P218(待补充)(三)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P219(待补充)组织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个体,更主要是群体。

群体由若干个体组成,而若干个体会发生心理与行为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群体之间也会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研究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断提高群体行为绩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群体概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人是社会的人,而社会又是由形形色色的群体组成的。

(一)群体的概念P1461、群体(group)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

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是否有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目标。

个人为何要加入群体?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是要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

具体说来,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

(1) 获得安全感(2)情感需要。

(3)尊重和认同需要。

(4) 实现目标的需要(5) 信息沟通的需要(6) 地位和权力需要(二)群体的发展阶段(P150)1965年,组织行为学家B.W.塔克曼(Tuckman)提出了群体发展的五阶段说。

塔克曼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形成、磨合、正常化、运行、延续。

在群体发展的每一阶段以及在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阶段的转折点上,都面临着群体解体的危险。

1、形成阶段:成员开始相互认识、熟悉,探索群体可接受的行为,并形成最基本的群体行为规范;基本的人际关系开始建立,例如确定领导者;当群体成员开始将自己看做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2、磨合阶段(震荡阶段\不稳定阶段):群体成员虽然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却抵制着群体对个体所施加的控制,进一步,存在由谁控制群体及确定群体发展目标的问题上发生冲突。

群体内部存在着高度的冲突,群体成员常常抵制领导者的控制,群体成员之间也可能出现敌意如果冲突得不到解决,群体可能面临着解散的风险。

相反,如果冲突得到解决且群体的领导得以接受,群体成员在发展方向上也达成了基本共识,群体就度过了这一阶段。

3、正常化阶段(规范化阶段):成员开始一起工作,交流信息,发展密切的关系,群体成员的身份感更强烈,有共同工作的责任感,凝聚力不断增强。

群体的运作逐步走向常规化。

当群体成员热切地寻找共同可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当他们共同建立起一套共同接受的行为方式和形成共同的愿望时,这一阶段结束了。

4、运行阶段(执行任务阶段):在此阶段,群体成员已理解和接受自己在群体中扮演的角色,主动致力于实现群体目标,群体得以继续发展。

一些群体总结经验,继续发展,逐渐变得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有效率。

而另一些群体仅仅维持在生存的水平线上。

5、解体阶段(中止阶段):群体的目标已实现,群体成员将要离开群体。

群体成员有不同反应,有人乐观,沉浸于群体的成就之中,对新的群体充满了向往;有人悲观,为失去群体中建立的亲密友谊关系倍感惋惜。

(三)群体的分类(P149)在组织中,以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划分,能分类出不同种类的群体。

这里介绍群体的几种主要类别。

1、按规模的大小(成员之间接触和联系的方式)大群体:(12人以上)间接方式联系。

如,跨国公司、大型国有企业。

群体成员的行为更多受社会因素、组织目标的影响。

小群体:(2—11人,7人左右)直接方式。

如,班组、科室、车间。

群体成员的行为主要受感情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群体规模的大小会对群体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组织行为学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完成任务、采取行动方面,小群体比大群体效率高。

因为这涉及到责任心的问题,群体规模的扩大往往会导致责任的扩散,进而导致个人责任心得降低,出现“搭便车”、“随大流”的情况。

其次,群体规模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在解决问题时,大群体比小群体效果要好——信息量大更有助于准确有效的解决问题。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按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分类)这是对群体最基本的分类。

正式群体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产生的正式的官方组织结构。

此类组织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固定的编制、明确的职能分工、确定的上下级关系。

例如,大学的各个院系、班级、小组,公司的各个部门,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等。

非正式群体是指以满足人们完成组织目标之外的各种需要位目的,以情感为纽带而自然形成的人群集合体。

非正式群体既无正式结构也无组织分工的群体,是与正式群体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

例如,公司里的小团体、小派别、兴趣小组。

它是利益、情感、爱好、信仰、友谊、亲缘的产物,具有形成的自发性、活动的自觉性、相互关系的自由性的特点。

我们知道,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正式群体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组织目标而建立的,因而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

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基础不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是基于地缘上的接近、共同的兴趣、爱好、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在活动中能满足彼此的需要。

二、群体行为的几个主要特征(一)群体的行为规范(P155)1、含义:群体规范是指为保证群体活动的正常进行,由群体内各成员公认并遵守的行为准则。

但群体规范并不是规定其成员的一举一动,而是规定群体对其成员行为可以接受和不能容忍的范围。

群体的规范可能是正式规定的,但大部分规范是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

2、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规范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共同认知和判断上的内化,导致人们行为的模式化;另一方面,群体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它的一致性。

这表现为群体成员的行为、情绪和态度的同意。

在群体成员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会发生一种类化过程,即彼此接近、趋同的过程,这是由于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现出顺从所造成的。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暗示分为不同的类别。

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家孙本文在其上下两卷本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做出的四分类法。

(1)直接暗示。

这是由暗示者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的一种暗示。

直接暗示的特点在于“直接”,因此,它一般采取直陈式的说明。

“望梅止渴”就是一个直接暗示的绝好例子。

曹操所指的前面并没有梅林,但是仅靠语言的提示.就达到了影响他人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目的。

1908年罗斯在其《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曾以1899年史劳生所进行的一项实验说明直接暗示的作用。

实验者以化学教授的身份告诉学生,他手中的瓶子里装有一种恶臭的气体,他欲试图测试该气体在空气中散布的速度。

如此,等瓶盖一开启后诸位一闻见该气味,即请举手。

说完,他一边将瓶盖开启,一边看着手表计算时间。

15秒之后,前排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一分钟后,有75%的学生都“感到”了气味。

但实际上瓶子里没有恶臭气体存在,只是一个空瓶子而已。

在这里,化学教授将“瓶中装有恶臭气体”的意义提供给学生,由于他的身份的缘故,学生们便迅速而无意识地接受了,这样便发生了暗示作用。

(2)间接暗示。

这是主要的暗示手法。

即暗示者不显露动机,不明确指明事物的意义,而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

这种暗示一般不会引起被暗示者的心理对抗,因而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也正因为如此,间接暗示对人的控制作用往往大于直接暗示。

美国某化工厂的一位年轻的经理,想引进一条先进的生严流水线,以改变厂理生产落后的状况。

然而他知道,那些年长的下属会对这种变革推三阻四。

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时间,组织这些下属去旅游。

在旅途中,“好像”是顺路参观几家采用现代化生产程序的化工厂。

在看到那些现代化生产过程时,他也装成和下属一样的惊奇,说,“真不知道他们会这样的先进,不过,他们能办到,我相信诸位一定比他们做得更好,他的下属因此转变了观念,接受了现代化生产程序。

这位年轻的经理没有采用下命令的方法,而是巧妙地用间接的方法传达了同样的信息,这就是间接暗示。

(3)自我暗示,即依靠思想、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或加深对某一观念的认知,或要求按某一方式行动。

自我暗示可以是消极的也可是积极的。

消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出现“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不良后果,积极的自我暗示则可以坚定意志、振奋精神,有利健康和工作(梁朝伟在洗手间暗示自己)。

(4)反暗示,即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

有两种反暗示:一种叫作无意的反暗示,即有意进行正面说明,却无意引起了相反的结果。

在对暗示者缺乏敬意的时候,容易引起无意反暗示的结果。

例如,如果大家认为某个小商贩油嘴滑舌,那么,他越把他的商品说得如何如何好,大家越怀疑他的商品是冒牌货,越不敢买。

中国古代的一则笑话是反暗示的绝好例证。

有人偷埋银子以后怕被人窃去,于是在地上插牌直书:“此地无银三百两”。

结果,本来怕人偷而做的暗示却起到了指路的效果,银子反被邻居阿二偷走。

但是笨蛋阿二却在牌子的背后写上“隔壁阿二未曾偷”,这一下又起到了不打自招的效果。

这两个人的行为都起到了反暗示的作用。

当然,日常生活中的“反暗示”并非都是消极的,有时也是积极的。

一种叫作有意的反暗示,即故意说反话以达到正面效果,例如有个广告写着:抽烟有害,请不要抽烟,其中包括某某牌的。

别人一看,就感到很奇怪:提出不要抽烟就行了,为什么还专门提出某某牌的?于是人们都去买某某牌香烟尝一尝,广告制造者就达到了推销这种牌子的香烟的目的。

又如,某人对一事物持有一种观点,但是自己和他人关系僵化或对立时,考虑到直陈说出会遭到不分青红皂白的反对,于是在发言中故意提出相反的看法。

由于对立情绪的存在,立即遭到了人们的抨击和反驳,结果他的本意得到阐明和接受。

其他诸如“声东击西”、“欲擒故纵”、“请将不如激将”,等也都是反暗示方法的巧妙运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暗示者、被暗示者以及环境的特点都可能影响暗示的效果。

学者们的研究证实,暗示者的地位越高,暗示的效果往往越明显;受暗示者越有经验、努力水平越高、独立性越强,暗示的力量越小。

3、群体规范的作用(P156)群体的存在形式是它的整体性,而这种整体性就表现在群体成员的行为、感情和认知的一致性上。

群体规范是这种一致性的标准,它统一着群体成员的意见和看法,调节着他们的行为。

没有群体规范,群体也就失去了其整体性,因而群体便不复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