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范例
第5章组织行为动力.ppt

2019/11/5
24
5.2制度与结构性动力
5.2.1组织规范
组织规范(organization norm)是 组织行为的核心动力源之一,它是指 组织所确定的行为准则,每一个成员 都必须遵守。它是统一成员行为和观 念的一系列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为组 织所有成员所公认。
2019/11/5
25
(3)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相结合
任何一个组织中都有核心成员,核心成员是“领 头羊”,充当“领头羊”人在不断地变换,因为 个体的能力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领头羊”的更 替是组织发展强大的动力。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 相结合机制有助于维持组织“领头羊”的有效、 合理更替,并不断地培养出新的“领头羊”。
2019/11/5
2019/11/5
10
5.1.3组织凝聚力
1.组织凝聚力的含义及特点 组织凝聚力(organization
cohesivenss)是组织对其成员的吸引 力,包括组织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组 织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美国心 理学家多伊奇曾提出过一个计算凝聚 力的公式:组织凝聚力等于成员之间 相互选择的数目与组织可能相互选择 的总数之比。
2019/11/5
7
5.1.2合作与竞争行为
合作与竞争行为是群体(或部门)、组 织发展的重要动力。
合作是指相关的个体、群体、组织齐心 协力,相互配合,以求共同达成目的心 理状态与行为。
竞争是指相关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组 织之间,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力求超 过对方而取得优势地位的心理状态与行 为。
2019/11/5
3
组织规范
组织本性(人 性)要素
组织本性(人性) 组合形态
组织内部角色
组织压力 从众行为 组织凝聚力 组织士气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分析[文字可编辑]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分析[文字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139248b90912a21615792978.png)
凝聚力
? 群体凝聚力是吸引成员维系在一起,保持某种关系模式的情感因素。对于群 体系统,作用最强的凝聚力因素未自于其成员精神充实的程度,精神充实度 越高,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 (1)目标凝聚力。群体目标是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受群体目 标的吸引,并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与归属心理.群体 必须在达标与树标的追求中,才能保持对其成员产生长期的吸阴作用。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
1
2018/10/12
? 个体行为:勒温用“场”的理论研究个体行为。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 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因此,要测定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的心理 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当人的需求未能满足时,就会产 生内部力场的张力,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据此他提出了心理力场 的理论公式:B=f(P.E),其中B代表个体行为,P是个性特征,E是环境, f是函数。可以看出,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 或结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态度,或称以群体
为主体的意识。这是某一特定群体内占主导地位的、 对群体本身及所从事工作的看法。群体意识包括了理 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等成分。 ? 首先,它影响群体行为的方向。 ? 其次,群体意识影响群体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也影 响成员的态度变化。 ? 最后,群体意识对群体的支配是不全面的,它不支配 个人的具体行为,也不会使每个人都表现出共同的10 行 为,它只指出群体成员行为的大致方向。
? (2)归属需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首先归属群体可产生安全感。依靠群 体可以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分担压力。在这样的群体中,可以受到鞭策, 精神愉快,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纠葛。
第五章 群体动力理论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1.内部因素 • 领导威信与领导方式 • 目标设置与目标结构 •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 • 群体规模 •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 群体成员需求的满足对群体的依赖性
2.外部因素 • 群体间的竞争 • 群体的社会地位
三、群体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群体内聚力和工作、生产效率有着密 切而复杂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高内聚 力的群体,其职工的士气和满意度都比 较高,有益于群体目标任务的完成。但 是不能绝对认为内聚力高,生产效率与 生产水平就必然高。
1.影响群体意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主 要有如下几种因素: (1)特定群体构成 (2)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3)其他
2.群体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 首先,它影响群体行为的方向。 • 其次,群体意识影响群体行为的强度和 持久性,也影响成员的态度变化。 • 最后,群体意识对群体的支配是不全面 的,它不支配个人的具体行为,也不会 使每个人都表现出共同的行为,它只指 出群体成员行为的大致方向。
二、 群体士气 1.含义 群体士气又称团队精神,由群体的工 作精神和成员对组织的积极态度组成。
2. 群体士气与生产率、绩效的关系 戴维斯认为,在士气和生率之间,至少有 三种组合。
士 气
A
B C 生产率
3.影响士气的因素 ① 个人、群体、组织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② 内部团结性; ③ 报酬合理性与需求满足公平; ④ 民主性等。
群体动力理论是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 于193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一系列研究的 基础上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借用了物理 学中的“力场”观念,描述群体行为的产 生机制。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行为的动 力与方向。研究群体动力,就要研究影响 群体行为的诸因素。
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 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 持一致的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 行为方面的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1.群体规范包括 • 正式的明文规定的准则 • 非正式的、在群体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约定 俗成的行为标准
勒温和群体动力学(范文大全)

勒温和群体动力学(范文大全)第一篇:勒温和群体动力学勒温和群体动力学勒温1890年出生于东普鲁士即今天的波兰,他的父母是贫穷的犹太农民,当时德国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在勒温后来的生涯中,这一偏见对他的学术兴趣产生了某种影响。
勒温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德国军队,成为一名二等兵。
所勒温有4年的当兵经历,后在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教书,在这期间,勒温的场论即群体动力学和拓扑心理学开始定型,正是这一理论使勒温闻名于大西洋两岸。
像其他学者一样,勒温后来移居到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大学、衣阿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人们都称勒温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一荣誉称号主要来源于勒温开创的场论。
在勒温到达美国之后,由于传播学当时在大学里还没有作为一个科目来开设课程,勒温一直在从事着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所以在最初到达美国的几年内,勒温一直处在大学的边缘地带。
直到勒温领导的试验——权威主义的、民主的和自由放任的领导。
米德称颂领导方式的研究是一种“实验人类学”,因为勒温等人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创造了群体文化。
有关民主的和专制的小组的研究最终确立了勒温在美国的声望。
领导方式的实验在勒温从个体心理学向社会心理学的变化中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
这一研究也越发增加了勒温对于群体影响个体行为的问题的研究爱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勒温从事了食品习惯变化方面的实地实验,对食用牛下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把关人”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的个人;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怀特是勒温的学生,在勒温去世后,怀特将“把关人”思想继续向更宽的方向进展,研究了把关人在大众媒体环境下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勒温是一个很喜欢与人合作的学者,他在大学任教期间,开展了一个很有趣的聊天活动,即在一周内选择固定的一天,他和他的博士生们在咖啡厅里聚会,专门讨论这一周内他们所写的论文,或者其他学术方面的思想。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集体讨论是有益的,因为勒温的齐格尼克效果就是在施韦德斯希咖啡馆的侍者身上偶然形成的以及自由放任的领导风格的偶然发现。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中心,虽然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至70年代已趋于低潮,但它的内在活力,它的理论、方法和心理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团体动力学的产生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去作一种本质性的探索。
1945年勒温在美I 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
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团体动力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影响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关于团体动力学的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①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
②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
③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
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
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 > 团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欲理解或改进人类的行为,改进人类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对团体及团体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因为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工厂、机关以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
OD5 群体动力的简述(1)

群体动力的简述(1)勒温认为小群体在变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地理解群体动力,对于OD实践者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段人类存亡的历史群体以及群体动力的涵义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式群体动力的基本运作模式群体动力学的基本假设群体是一个动态的整体(a dynamic whole),其先决条件是群体成员之间彼此应是相互依存的。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09.09-1947.02.12)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ü彼此互动;ü相互依存;ü自认他们自己也被其他成员认为属于该团体;ü恪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并参与在相互连结的角色系统内;ü彼此影响;ü寻求群体的酬赏、益处;以及追求共同的目标。
Johnson#Johnson Johnson#Johnson群体动力: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群体里,包括被察觉或未被察觉到的一些现象。
换言之,群体动力乃指群体中各种存在着的动力。
由于这些动力的存在,群体的运作才得以开始并持续下去。
静态方面群体名称、组织结构、最终目标及某些固定不变的特质动态方面正在进行(onging)的运作、改变、互动、反应“群体动力学”这个概念是库尔特·勒温在1939首次提出,1945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群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
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因为是使用相当严谨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团体中和团体间的各种行为现象。
团体中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各种行为现象,如团体的形成、发展、运作、互动、吸引、排斥、反应或改变….等等,并研究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
是一套用来了解团体行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这些知识和技巧是经由过去的研究、发展和无数的经验累积而成的。
强调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亦即主张将群体动力的理论与原则变成实际有力的生活技能。
勒温极力主张理论应该与实践完全想配合;1234研究领域归类所探索的内容意义及作用强调重点群体动力 是指有关群体中行为的科学探索,旨在增进我们对群体本质与群体发展的认识,提升我们对群体与个人、其他群体,甚至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洞察。
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

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传播学史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 [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他是家里4 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农场。
勒温自小在乡村长大,热爱自然。
1905 年,全家迁往柏林,不久就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
1909 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
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 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C.斯图姆夫的及门弟子,当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位创始人 M.韦特海默、K.考夫卡和 W.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
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
1914 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6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
大战期间他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4 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
1917 年,他和教师玛利亚(Maria Landsberg)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10 年。
在1917 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
理解事物最好的方式是尝试改变它1921 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 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
1929 年他参加了在美国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他和盖特尔德(Gertrud Weiss)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
安全管理中的群体动力(2篇)

安全管理中的群体动力所谓群体动力,就是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群体动力理论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于20世纪40年代开创。
他援引物理学中的力场概念,来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群体中的个人行为。
他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下的著名公式:B=f(PxF)式中:B个人当前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个人的内部动力和内部特征;E个人当时所处的可感知到的环境力量。
上式说明,群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即内部动力)和群体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关系。
Lewin认为,群体的行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的简单的算术和,它包含有集体的智慧,因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行为形态,即两个人以上的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力量会超过各个人单独活动时所产生的力量的总和,而且在某些条件下还能起质的变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经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同单个骑兵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在群体活动中其成员往往会向低水平看齐,他们强求一致,压制了个体独特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泰勒的管理思想,就是以211人个别化为准则。
他认为工人在集体活动时所想的,只是不要比别人多卖力气,因而会降低生产率。
总之,群体动力来自于群体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为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观点、兴趣、情感等,群体成员在群体动力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其行为会发生或好或坏的变化。
安全管理中的群体动力(2)是指在组织中,一群个体以共同的目标与动力为基础,积极参与安全管理活动,共同确保组织的安全。
群体动力在安全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使个体在安全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一个相互支持、共同努力的安全文化。
下面将介绍群体动力在安全管理中的意义、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群体动力的意义群体动力对于安全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 提升个体的安全意识:群体动力激励个体通过群体的力量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提高个体的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群体动力,就要研究影响 群体行为的诸多因素。
那么,影响群体行为 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 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 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行为方面的 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群体规范包括:
• 正式的明文规定的准则
• 非正式的、在群体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约定俗 成的行为标准
2020/3/14
• 驱动力
• 群体的驱动力是创造群体效应、促进群体发展演化的动力因素。成员的追求、能力、 兴趣、人际、意志等是群体驱动力的原动力。具体表现在:
• 航标驱动力。对群体而言,航标主要起到了凝聚力作用,但对于个体而言,航标则主 要起到了驱动力作用。个体在群体目标感召下,会冲破重重障碍,向着既定的航标努 力,需要注意的是确定的航标要恰到好处,太高太远,形成群体的多数人经过努力仍 旧不能达到,那么他们就会放弃追求;相反太低太近,形成群体的多数人稍经努力甚 至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那么确定的航标就会失去驱动效应。
2020/3/14
凝聚力
• 对于群 体系统,作用最强的凝聚力因素未自于其成员精神充实的程度,精神充实度 越高,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 (1)目标凝聚力。群体目标是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受群体目 标的吸引,并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与归属心理.群体 必须在达标与树标的追求中,才能保持对其成员产生长期的吸阴作用。
• 典型驱动力。群体的稳定,与其核心的确立是分不开的。那些学习优秀、工作踏实、 意志坚定巳被其他成员们接受的成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是群体的核心。 他们容易引起格成员感倩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就能对群体产生驱动力, 这个群体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气。
• 条例制度驱动力。个体都希望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确切位置,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 成绩得到群体的认可。如果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排列的合理,就会保持群体的积极性, 驱动个体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些政策具有挑战性与竟争性。竟争机制引入群体,可 以激发个体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个体要寻求对方的弱点进行攻击以 显示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个体要克服自身的不足,迎头赶上,从而使个体与群体更 加完善。
二、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其
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 响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而起作用。
① 理智压力 ② 舆论压力 ③ 感情压力 ④ 强制压力
2020/3/14
三、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态度,或称以群体
为主体的意识。这是某一特定群体内占主导地位的、 对群体本身及所从事工作的看法。群体意识包括了理 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等成分。 • 首先,它影响群体行为的方向。 • 其次,群体意识影响群体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也影 响成员的态度变化。 • 最后,群体意识对群体的支配是不全面的,它不支配 个人的具体行为,也不会使每个人都表现出共同的行 为,它只指出群体成员行为的大致方向。
• 内部力场: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群体动力反应在群体 内部,有以下一些关系:同伴依慕、权威关系、利群行为、合作、竞 争、共生等等。一般的群体动力系统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驱动力、 耗散力。其中凝聚力是保证群体稳定的因素,驱动力是促使群体发展 和演化的因素,耗散力则是破坏群体稳定和演化、降低群体绩效的因 素。这三种动力构成要素同生并存舍群体中,他们相互作用、抗衡, 彼此消化、转化,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
2020/3/14
个体行为:勒温用“场”的理论研究个体行为。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 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因此,要测定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的心理 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当人的需求未能满足时,就会产 生内部力场的张力,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据此他提出了心理力场 的理论公式:B=f(P.E),其中B代表个体行为,P是个性特征,E是环境, f是函数。可以看出,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 或结果。
• (2)归属需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首先归属群体可产生安全感。依靠群 体可以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分担压力。在这样的群体中,可以受到鞭策, 精神愉快,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纠葛。
• 适当的环境影响对于群体也是一种有效的凝聚因素。成员感受到的环境影响 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感受到的群内影响,指约束群体成员思想和行为的 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等。群内规范的约束有利于群体的稳定,有利于成员 间的团结与协作。二是间接感受到的群外影响,指群体受到外部的影响与挑 战,这种信息会传递到每个成员身上,激发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迎头赶 上。
耗散力
在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激励不仅能产生凝聚力和驱动力,也会形成一 个耗散势场,产生耗散力。耗散力的存在破坏群体凝聚,影响群体绩 效。一般来自以下几方面:
冲突效应。冲突是一种广泛而持久的耗散因素。有个人与群体在目标 追求上的冲突;有个人行为与群体规范的冲突;有人际关系的冲突; 有道德标淮的冲突;也有价值观念、物质利益的冲突。在一个群体中, 由于成员个体的追求、行为方式、道德标淮、价值观念不可能与他人 完全一致,甚至个体自身的多种愿望和要求也往往处在矛盾中,这就 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究。
2020/3/14
• 群体动力: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褚因 素和相互作用的合力。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 的各种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方向同样取决于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 的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群体动力理论的宗旨是寻找和揭示群体行为 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从心理及社会环境两方面去寻找对群 体以及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
无核心效应。正如没有指挥的乐队不可能奏出最优美的乐章一样,没 有核心的群体也不可能产生最强的凝聚力与驱动力。个体都去实现自 我设计,追求自我奋斗,群体则会表现出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破坏群 体的凝聚力。
消极环境效应。正如适当的环境影响会促进凝聚力的形成一样,消极 的外部环境也会对群体起破坏作用,产生群体的耗散力。要使群体发 挥长期的效应,需要不断改善周围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