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习惯对ERP实施的影响

合集下载

ERP实施中的人员接受度因素分析

ERP实施中的人员接受度因素分析

ERP实施中的人员接受度因素分析<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摘要:文章对ERP接受度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提炼出三个关键因素,经过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影响员工接受度的几个因素主要包括:实施周期、知识、企业文化。

关键词:ERP;实施;接受度在21世纪的今天,建设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而企业作为实施这一重大战略的主体,其信息化程度以及成功率成为最关键问题。

但是,ERP的实施成功率总是受到质疑,甚至有人说这是一个黑洞,无限的投资不见效果,许多学者展开了对ERP实施绩效的研究,一方面是对财务方面的绩效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对组织结构的研究。

本文认为企业是以人为本的,人对ERP的接受度是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的研究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对ERP接受度以及绩效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各不相同。

国外对ERP实施绩效的研究大多数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及规范性研究的文献较少。

在实证研究文献中,按数据来源分为档案数据和调查实验数据。

在ERP 实施绩效的国外文献中,绝大多数都有规范结构。

在研究方法上结构安排分引言、文献回顾、提出假设或命题、验证假设或命题、结论或讨论五个部分;除少数侧重理论研究的文献外,其他文献的研究方法侧重证实性研究,用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作为支持结论的证据。

国内大多数以规范性研究为主。

一、因素分析“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ERP)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IT分析公司Gartner Group Inc 提出来的全新概念,这是在制造资源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

众所周知,如果ERP系统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取得了成果,则能给组织带来许多利益。

浅谈影响ERP实施成功因素

浅谈影响ERP实施成功因素

浅谈影响ERP实施成功因素影响ERP实施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组织准备度、项目管理、业务流程重塑、系统培训与支持、有效的沟通与变革管理等。

下面将对这些因素进行浅谈。

首先,组织准备度是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组织准备度指的是企业在ERP实施之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实施目标、明确角色与责任、组织结构调整、资源投入等。

一个组织准备度高的企业通常能够清晰地定义实施目标,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角色,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项目的实施。

其次,项目管理在ERP实施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的计划、执行、监控和控制等方面,能够确保项目按照计划进行,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一个有效的项目管理团队要能够合理安排资源,有效协调各部门间的合作,及时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向决策者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

业务流程重塑也是ERP实施成功的重要方面。

ERP作为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通常需要企业对其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

通过业务流程重塑,企业能够识别出现有业务流程中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

因此,企业在ERP实施前要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审查和分析,并进行必要的改动和调整。

此外,系统培训与支持也是ERP实施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ERP系统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其员工进行系统培训,以使其能够熟练操作系统,理解系统的功能和操作流程。

此外,在系统实施后,企业还需要提供系统支持,包括解答员工的疑问、帮助员工解决系统问题等,以确保ERP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最后,有效的沟通与变革管理也是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ERP实施通常涉及到组织结构的调整、员工角色的变更等变革,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变革管理,以使其能够理解和接受变革,并积极参与其中。

沟通不仅包括了向员工传达变革的目的和意义,还要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他们对变革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变革管理则是通过制定变革计划、明确变革的步骤和方法等,以确保变革的顺利进行。

ERP实施-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人

ERP实施-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人

ERP实施: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人成功实施ERP源自于在实施过程中对人的阻力因素的正确处理,因为在ERP实施中常常会遇到与人相关的抵制和阻力。

常见的阻力现象有:消极怠工、办事拖拉、离职人数增加、发生争吵与敌对行为、人事纠纷增多以及许多似是而非的理由等。

这个项目实践告诉我,ERP实施的风险绝大部分来自于人,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经验总结。

俗话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是非。

相信所有做过ERP项目实施的人都会同意,在ERP实施中最大的阻力因素不是技术,而是人的因素。

每当回忆起我所负责的这个改制国有公司的ERP项目实施的那段魔鬼历练的时光,我都会在脸上露出疲倦但愉快的笑容。

因为这个项目让我对在ERP实施中的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ERP项目中让我最深有感触的是:成功实施ERP源自于在实施过程中对人的阻力因素的正确处理,因为在ERP实施中常常会遇到与人相关的抵制和阻力。

常见的阻力现象有:消极怠工、办事拖拉、离职人数增加、发生争吵与敌对行为、人事纠纷增多以及许多似是而非的理由等。

这个项目实践告诉我,ERP实施的风险绝大部分来自于人,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经验总结。

ERP实施与人相关的各种阻力在ERP项目启动会上,老板看着意气风发作完动员报告的我,很担心地问了一个问题:在推进项目过程中,如果出现各部门不听从安排和调配,你会怎么办?后来我才明白到老板的真正意思,在改制国有公司里ERP项目实施的推进工作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公关活。

ERP实施遇到的阻力可以细分为很多种,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根本的一点,是人的阻力。

因为人都是有惯性和惰性的,所以ERP要成功就必须要处理好来自于人的阻力。

(1)管理人员对改变的抵制在我还在回味动员大会上作报告意气风发的时候,管理层人员的阻力问题就出现了。

由于ERP系统代替手工,导致某些流程、习惯、做法将被改变,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也就必然引起因利益调整带来的群体关系的震荡。

erp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erp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erp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ERP人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 负责人不具备专业知识:ERP人事制度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巧,而实际上,负责人可能是公司内部普通员工,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导致制度设计不合理,无法满足公司的实际需求。

2. 制度与实际操作脱节:由于负责人的不专业性,ERP人事制度可能与实际操作脱节。

例如,制度中规定的考勤和请假流程可能过于繁琐,难以符合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导致员工不满和不配合。

3. 处罚机制不明确:ERP人事制度中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机制未能明确规定,导致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理不公平,员工不清楚违规行为的后果,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

4. 信息安全问题:ERP人事制度可能涉及到大量的员工个人信息和公司机密信息,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信息泄露和安全漏洞,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5. 管理层缺乏监督和控制:由于ERP人事制度涉及到大量数据和操作流程,如果管理层没有足够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容易导致制度中的问题和漏洞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改进,影响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6. 不适应公司发展需求:ERP人事制度可能是在公司设立初期或某一阶段设计的,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变化,制度可能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求。

这就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制度,以适应公司的发展要求。

7. 信息系统不稳定:ERP人事制度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支持和运行,如果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如网络故障、死机等,将会影响制度的正常运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和员工不满。

综上所述,ERP人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负责人不具备专业知识、制度与实际操作脱节、处罚机制不明确、信息安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应加强对负责人的培训和指导,优化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建立明确的处罚机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强化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及时调整和优化制度,确保ERP人事制度的有效运行。

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关键因素分析及建议

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关键因素分析及建议

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关键因素分析及建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作为一种集成管理软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然而,ERP系统的实施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成功的实施需要管理层的重视、全员的参与以及系统自身的稳定性。

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关键因素如下:1.高层支持和规划:企业高层对ERP系统实施的支持至关重要。

高层的决策和规划能够确保系统实施的顺利进行,并提供必要的资源。

2.项目团队的组建和培训:为ERP实施项目组组建一个由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

项目团队的专业知识和协作能力对于ERP实施的成功至关重要。

3.物理设备和技术支持:ERP系统需要良好的硬件设备和系统基础设施来支持其实施。

此外,为项目团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例如系统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等。

4.数据清洗和整理:在ERP系统实施前,企业需要对其现有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信息的准确性。

5.与供应商的合作:选择一个有经验的和可靠的ERP供应商是实施成功的关键。

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获得良好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升级服务。

6.阶段性实施:ERP系统的实施不宜一次性完成,而是应该分阶段进行。

逐步实施能够降低风险,并能够让企业适应新系统带来的变化。

7.定期评估和改进:实施ERP系统后,企业需要定期评估系统的使用情况和效益,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改进。

只有不断改进系统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

针对以上关键因素,以下是一些建议:1.作为企业领导者,应该重视ERP系统的实施,并确保高层支持和参与。

高层决策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2.在实施过程中,建议组建一个由各个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3.与ERP供应商进行合作,选择一家有经验的和可靠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ERP实施中企业基层员工的重要作用

ERP实施中企业基层员工的重要作用

ERP实施中企业基层员工的重要作用第一篇:ERP实施中企业基层员工的重要作用论ERP实施中企业基层员工的重要作用 ERP成功实施,不仅仅要靠实施小组的努力,与ERP相关的每一个人,都对ERP实施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企业的员工,他们是ERP软件的最终使用者和检验者,离开他们的支持,系统是无法正常运行的。

调动企业员工的才智和能动性,将对ERP系统的成功实施有着极大的帮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企业面临着机遇和竞争并存的形势。

这要求企业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

ERP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面向制造企业应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被业界广泛认为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ERP(企业资源计划)进入中国以来,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强大的管理功能,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成为改进企业管理辅助工具的首选。

但是,实施ERP项目是风险与效益并存的系统工程。

20多年的经验同样证明了ERP的实施存在着的极大的风险,乃至于到目前为止ERP成功实施的还是少数,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少而又少。

以至于联想集团前老总柳传志有句名言:”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

”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ERP实施的风险。

人们一直在研究ERP实施成功的要素,也已总结出了一列要素。

在这里,根据本单位ERP实施的经历,本文主要讨论ERP实施中,软件使用方,即实施企业中的人员,尤其是广大基层员工在ERP实施中的作用。

一、ERP实施所涉及的企业人员ERP的实施以人为本,我们常说“宁要三流软件.一流实施,也不要一流软件,三流实施。

”可见人在ERP实施中的作用。

实施小组由三方共同构成:设计方(即ERP软件的供应商——乙方的项目人员)、使用方(实施ERP的企业单位——甲方的代表)和咨询公司(为甲方提供有关实施ERP的有关咨询),涉及到的人员结构也较复杂,包括:企业高层、项目经理、项目资询顾问、业务负责人、数据业务关键用户、IT开发人员、网管人员等等,其中甲方——实施ERP的主体单位,也是ERP系统的最终使用者,所牵涉的入主要为:企业高层、业务负责人、关键用户、网管人员等,除此之外,还有企业的广大基层员工。

为什么员工不愿意使用ERP系统

为什么员工不愿意使用ERP系统

在大多数企业中,员工抵制改变很正常,对现有规则的熟悉和想到要学习一种新技能或做事方式肯定会让员工对采用一个新的ERP系统产生抵触。

最好的ERP软件实施只有在员工使用它时才有效。

鉴于这个系统通常所具备的复杂性,教员工如何在ERP里有效地管理订单是一个挑战。

有些用户会在操作上有困难,通常的反应可能会是抱怨不休的同时努力进行操控。

这也是为什么变更管理和有效的培训至关重要。

然而,最坏的情况是员工不仅对程序吹毛求疵,而且还拒绝使用它们。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找出人们不使用它的原因,这样才能保证效率不受到影响。

一、管理层没有鼓励新系统的采用。

ERP在组织机构中的采用应该由管理层开始并且获得他们的支持。

部门负责人应首先采用新系统,并鼓励团队使用它,可以通过系统使用的反馈,要求团队通过ERP生产数据等等来鼓励快速采用新系统。

同样的,如果管理层对使用新的ERP并不是很有热情,那么员工采用率就会较低。

二、ERP培训和支持的匮乏。

每个员工学习方式不同,安装了新系统,最重要的是考虑到大多数用户的学习需求。

安装ERP的合作伙伴应该要提供安装后的培训和售后支持,以确保每一个员工都能在最大程度上使用ERP。

当然,目前市面上的ERP都会提供培训。

上海德米萨ERP售后服务都是终身免费在线支持的,在ERP上线后员工遇见问题可以寻求售后支持的帮助。

三、重要的系统应用没有集成到ERP中。

企业的组织机构中可能已经存在一些其他的系统或应用,他们对各种流程的日常运行很重要。

如果ERP不具备此功能,那么供应链流程很可能会中断,员工可能对ERP感到失望,转而用手动任务替换ERP的功能来使用关键应用程序,德米萨ERP系统功能集成非常全面,操作设置也很灵活简单,非常容易上手。

四、ERP与企业文化不符。

每个企业都有其做事的方式。

工作流和发布的工作应该在生产线上进展顺利,才能确保库存可以根据需要调动并且销售。

如果选择的ERP不支持或者无法补充现有流程,那么员工必然不愿意采用。

TAM理论:从企业员工看待ERP实施

TAM理论:从企业员工看待ERP实施

TAM理论:从企业员工看待ERP实施TAM理论:从企业员工看待ERP实施企业实施ERP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产品的选型、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梳理、优化到系统运行等各项环节都存在诸多风险因素,但是随着IT技术的不断进步和ERP供应商的持续改进,来自产品本身的风险在逐渐弱化,而ERP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则相对集中。

对此,许多专家从决策层的支持、管理者的控制等多层面,同时融入了BPR、IT规划、项目管理等多种管理思想总结了一系列实施策略,如“一把手工程”。

然而,从企业员工,即个体层面的探讨则相对较少,而且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方法。

对此,源于心理学的TAM理论(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将有助于从新的视角分析和解决ERP实施中的问题。

浅析TAM理论1.TAM的发展历史TAM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对西方消费者的研究,例如通过对消费者的行为分析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

当时由于受到了心理学基础研究和经济学、社会学以及交际学等相关领域的影响,西方消费者研究重心由社会研究向认知研究倾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Ajzen和Fishbein于1975年提出的TRA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从个体信念和社会规范两条线索探究消费者的心理-行为过程,其基本模型描述如下:这一模型也被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采用,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Fred Davis和Richard Bagozzi成功的将TRA理论引入到IT技术应用的范畴。

他们经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之后,对TRA模型做了进一步修正并提出TAM理论,该理论从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两方面分析了影响用户接受IT相关技术的过程。

但是TAM着重分析新技术使用者自发的心理动机,忽略了社会、组织等外部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因此,Venkatesh 和Davis在2000年又扩展了TAM理论,他们将主观的行为规范做为影响个人行为的附加因素考虑提出了TAM2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员习惯对ERP实施的影响
习惯,对于ERP实施来说,有利有弊。

利是一但员工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后,一般情况下,就不会犯错误,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里组建ERP实施团队的时候,要注意团队的稳定性,若人员流动过大,新员工没有养成“习惯”,就容易会出错误。

弊是上ERP后,有些业务的操作难免同手工操作有区别,要把他改正过来并养成一种习惯,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得有一次,我对一家企业的ERP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有些采购单虽然已经发给供应商了,但系统里还是没有审核。

后究其原因,是因为最近价格变化过快,还没来得及更改价格,就把采购单发出去了,而采购单的价格要最后与供应商协商再定。

我问:“谁允许你们这么做的?以前流程不是定义用暂估入帐做吗?”
采购员说:“那太麻烦了,我们以前手工就是这么做的。


我知道我错了,我忽视了“习惯的力量”。

“以前就是这么做的”,多可怕的力量。

就算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你就算把他改正过来,但若不把他形成一种习惯,马上会“旧病复发”。

[解决措施]
那要如何利用这习惯的力量,扬长避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对手工操作流程和系统操作流程不符的作业,要一一列出来。

在流程培训和模拟演练的时候,要反复强调,反复操作,直到深入人心为止;在系统上线以后,也要把这些作业当作检查重点。

要把这些新的作业程序养成一种习惯,
要跟手工操作一样的熟练。

第二,高层管理者参与,要用制度来约束。

无论是一开始改变作业流程,还是后来采取新作业流程,让员工改变习惯,养成新的习惯,都是比较困难的。

一般都要借助高层管理领导的权利,利用他们来推动流程的改革。

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利,把新流程当作一种制度来执行,强迫员工来执行。

刚开始,估计会遇到阻力,会告状,但你有高层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就不用害怕会做无用之功。

第三,要重视对新人的培训和管理,一开始就让他们接受系统流程,不然他们接触手工流程。

从人的心理来说,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对新人进行培训时,第一时间就要给他们灌输正确的观念,这样可以事半功倍。

第四,对操作ERP的员工可执行“上岗证制度”。

对ERP操作员,要进行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能给予ERP的操作权限。

这个方法,我实施ERP的时候经常用。

我会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按部门,制作几套试题,包括实际系统操作,重点放在有差异的作业流程上。

让员工培训后,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在系统里开通相应的操作权限,这样,可以大幅度的减少错误的发生概率。

第五,对违反新制度的员工要及时公布及处罚,部门领导不能纵容本部门的员工。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不能让员工养成了不正确的操作习惯后,再把他改正过来,让他养成新的操作习惯。

这无论对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是头疼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在他们还没养成坏习惯时,就“杀一儆百”,不能手软。

第六,视觉化。

就是把差异的和经常会发生错误的流程,做成一张张卡片,贴在电脑桌上。

让操作员,一坐上电脑椅,就清楚,我该按什么流程做。

这也是效果很好的一个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