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五课学案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篇目(二) 大学之道 Word版含解析

篇目(二)大学之道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联系。
3.理解《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
4.结合《大学之道》中的相关论述,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祖籍梁国甾县(今安徽省砀山县),后定居于魏郡斥丘(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北乡义镇)。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二、思想情怀《礼记》名言集锦(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5)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任务驱动二深思精析·走进时代[背景介绍]《礼记》的产生《礼》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作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二弟子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五课意识的作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意识的作用课标要求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知识梳理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2)主动创造性①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试判断: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 )提示错误。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重点突破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特点具体表现事例联系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
而动物的操作则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建筑工人建造楼房、制衣工人制造衣服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人类正积极开展太空研究主动创造性人类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现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柏拉图写《理想国》、西方哲学家心中的乌托邦,马克思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提醒: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任何时代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原来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是可以认识的,现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将来是可以认识的。
第五课 仁者爱人 学案(含答案)

第五课仁者爱人学案(含答案)第五课第五课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因为孔子自己说过“仁者人也”,孟子也说过“仁也者,人也”,二人异口同声,所说一致。
意思是说,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因而孟子把仁和人二者连接起来说“合而言之,道也。
”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学。
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第一,孔子的“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的,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
例如,时至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尚且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
在费尔巴哈以前两千余年的孔子时代,虽然还没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者爱人”这个观念时却没有受这些迷信观念的影响,而是坚持现实的观点。
第二,孔子是维护宗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因此他从等级制的现实出发虽然也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个爱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
墨子不同意孔子爱有等差的主张,提出“兼爱”的主张,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理论上.原则上比孔子的爱人思想看起来似乎较为高明,但是在等级森严.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却是行不通的。
而孔子的爱人思想,由于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很容易被封建社会接受,从而在社会风俗和风尚中流传下来。
第三,虽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但同时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就说明孔子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是非,一概都爱,而是除了爱有等差之外,还有爱与不爱.爱与恶的区别在内。
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意思是说,爱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厌恶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实现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用不仁德之事影响自己。
新教材2020-2021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2单元第5课 课时1 社会历史的本质含答案2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1社会历史的本质学业要求核心素养1.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科学精神:立足唯物论立场分析社会现象。
初学教材深度预习——掌握本课必备知识为进一步引导居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2020年1月25日,青岛市市南区社区志愿者在社区广场开展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社区志愿者发放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手册》,在现场以模拟垃圾分类游戏的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倡导社区居民在生活中践行保护生态环境、低碳生活的理念,了解垃圾分类的益处,人人参与垃圾分类。
请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思考以下问题:运用实践的观点说明开展垃圾分类的意义。
提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通过垃圾分类活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立足唯物史观说明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必要性?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我国垃圾问题突出,因此,必须提高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
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推动垃圾的有效处理。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1)01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0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03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04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3)类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关键是什么?提示:关键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历史,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02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学案

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知识梳理】1.劳动的重要性/阐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决定/相对对立性)。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5.生产活动的重要性6.生产方式的重要性7.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含义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上层9.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2.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如何解决、性质13.改革的含义、地位、根本目的14.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含义、主体15.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17.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内容地位区分18.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原理方法论19.课标题/框标题二、【易混易错】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依赖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同步性3.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于社会存在的变化4.社会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社会意识的变革把握了时代脉搏)6.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7.社会发展是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实现的8.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9.上层建筑:法律制度的调整(安全法、审批制度、监察法规)、政策、制度10.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效率与公平(调整收入分配)、市场经济体制11.生产方式中最革命的因素1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3.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基本矛盾(根本)14.“放管服”改革体现了调整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发展。
15.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体现了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6.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者,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17.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和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切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学案:第五课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1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班级 姓名 编号:XA07【学习目标】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析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定唯物主义的信仰。
【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意识的产生过程。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
)一、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温馨提示:物质世界≠物质,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温馨提示:人脑≠大脑思考:电脑能不能全面代替和超过人脑?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产生意识的厂房和机器——人脑。
(2)产生意识的原材料——客观存在。
温馨提示: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而形成意识。
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哲学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新授学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新授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时间:2012年12月3日 28号教学案-------------------------------------------------------------------------------------------------------------------------- 【教学目标】了解意识的含义理解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一部分课前预习案预习要求:利用课前时间,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本课重点知识,将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内容用红笔标注并进行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写在自主质疑部分。
小组长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基础知识自主探究】(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阅读课本P35正文第一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物质的反应特性对人类意识的作用。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阅读课本P35正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劳动和社会交往对人的意识的作用。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阅读课本P36正文第一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为什么只有人脑才是意识的生理基础?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阅读课本P36正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2.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教师寄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培养人格,人格影响命运!---------------------------------------------------------------------------------- 3.总结: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阅读课本P37正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1)从意识的起源看:(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3)从意识的内容看:【知识梳理】【自主质疑】第二部分课堂导学案2012年12月3日 28号教学案探究要求: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学案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五、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六、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层层铺垫,步步设问
——赏析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
[任务导引]
本文记录了苏格拉底说服格黎东的过程。首先,格黎东提出了几条劝解苏格拉底逃跑的理由,可是,苏格拉底说服了格黎东,坚持留了下来。他是如何做到的?在阅读时要认真体会苏格拉底的谈话艺术。
三、文学常识
《对话录》
《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柏拉图的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集中反映了其哲学思想和方法。
四、整体感知
节选部分仅仅是苏格拉底长篇论述的序幕和铺垫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针对格黎东的建议,层层铺垫,步步设问,详细阐述了自己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越狱的建议。苏格拉底将“正当”“道义”视为绝对的原则,舍生取义,令人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班
科目
文科政治
主备人
课时安排
1
编号
7
课题
第五课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学习目标
1.能够从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三个方面说明意识的本质。2.学会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3.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进一步坚定唯物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与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动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分别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观音菩萨的外貌酷似汉族人,上帝的外貌象西方人,可见,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
★2、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只有人离开客观存在,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意识的内容是什么?
二 、自主检测
◆判断: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3、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可以脱离客观存在而产生。()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完成《创新设计》P29--32(填空、判断、选择题)
一、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任务(★为本课重点)
材料一:一切物质,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如铁生锈、岩石风化、滴水穿石等。一切生命物质,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感应的特性,如植物的根会伸向有水多肥的地层,枝叶会向阳光充足的地方伸展等。一切动物都具有感觉的能力,高等动物还会有心理活动,如猎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猎人拦截猎物,海豚可以担当人类水中作业的助手。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来源客观存在。()
5、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三、重点默写:意识的本质。
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