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2013新课改

合集下载

印度初等教育普及计划(SSA)对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促进及面临的难题

印度初等教育普及计划(SSA)对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促进及面临的难题

Equity of the Education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Universal Elementary Education (SSA) in India
and its Dilemma
作者: 杨旻旻[1] 连进军[2]
作者机构: [1]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厦门361021 [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外国中小学教育
页码: 7-1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印度 普及教育 教育公平 弱势群体
摘要:印度初等教育普及计划也称SSA计划,是印度政府开展的旨在推动小学教育义务教育
普及和质量提高的运动。

这场运动同样将促进弱势群体教育公平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为此,SSA
计划采取了建立临时教育机构、实施女童特殊教育计划、实行全纳教育、推行反歧视行动细则
等措施来弥合印度存在的性别上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差距。

十年来,SSA计划在入学人数的
提高、性别差距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会阶层、城乡和地区的教育差距状况依然严峻。

总体而言,弱势群体整体的教育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辍学率高、教育质量低依旧是弱势群体两大难题。

印度普通教育学制和课程的改革

印度普通教育学制和课程的改革

作者: 司荫贞
出版物刊名: 比较教育研究
页码: 17-17页
主题词: 教育学制;选科制;印度政府;职业课程;体育课;教育改革;职业高中;多种能力;学校制度;适应学生
摘要: <正> 印度由于各地区发展的历史不同,加之宪法规定教育由邦负责,因此学校制度各邦和各地区之间有所不同,但一般通行五、三、三制,即实行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合起来八年的“共同科目制”和从九年级开始的高中三年的“选择科目制。

”这种选择科目制(简称“选科制”),以一般学科、社会、手工、体育课为核心,从人文、理科、农业、商业、家政、美术、技术科目中选两科或更。

印度中小学教育制度

印度中小学教育制度

印度中小学教育制度美国被称为世界的领头羊,中国则是世界的生产厂,而印度就是世界的办公室。

作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中的两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在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有一定的相近之处。

但在中国只能被称作“世界工厂”的同时,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的办公室”,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当中,1/4的企业使用印度开发的软件。

印度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值得中国教育人高度关注与研究。

一、印度的教育行政制度政体上:联邦制宪法将立法权划分为中央和各邦两部分,并规定某些立法权由中央和邦共同行使。

印度初等教育的课程和教材设置虽由各邦自定,但各地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都应遵循中央教育有关部门确定的一些原则。

如课程设置的目标具有普遍性,课程设置具有可比性等等规定。

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主要是邦的责任,直到1976年的宪法修正案把一直由各邦控制的教育事业划归宪法中的《并行条目》规定可由中央制定全国性教育政策。

教育的权限逐渐向中央转移。

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和邦两级中央: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人力资源开发部(主要任务:形成国家人力资源的分类系统,鉴定和准备人力资源的目录,鉴定和编制人力资源各级各类机构人员的名单,评价现有人力资源开发机构等。

)原教育部改为教育司(主要任务:负责审定各种教育计划,实施这些计划的指导工作,协调学校教育范围内的各种活动,监督全国范围的教育进程,出版全国性教育统计资料及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其他出版物。

)教育司下设初等教育局(中等教育局,大学和高等教育局,成人教育局,课本促进、奖学金与中央直辖区局,语言局,行政规划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局,技术教育局,综合财政局。

)各邦:各邦政府设有邦教育部(负责邦内的教育事务)。

(我国: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教育办)中央与邦的关系协调:印度定期召开“各邦教育部长会议”,主要在于确保各邦教育发展按全国模式进行,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并使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政策或决定得到贯彻。

印度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

印度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

印度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大量的年轻人口。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印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印度也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并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学校和教育体系中。

一、印度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在印度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优先事项之一。

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普及教育和促进教育机会平等。

下面将介绍印度教育改革的一些重要方面。

1. 提高教育质量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了学校建设和师资培训的资金。

其次,政府鼓励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通过教育交流项目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另外,政府也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普及教育印度政府致力于促进教育的普及,特别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供教育机会,例如免费教育、发放助学金、建立学校和改善基础设施等。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项名为"Sarva Shiksha Abhiyan"的全面教育计划,旨在将基础教育普及到每个儿童。

3. 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印度的教育系统存在着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政府通过改革政策和立法来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

例如,他们鼓励女童接受教育,实施了性别平等政策,提供了针对女童的特殊教育项目和奖学金。

此外,政府还努力减少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提供公平的机会给予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

二、教育技术在印度的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印度开始意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教育技术在印度的应用情况。

1. 在线学习平台印度出现了许多在线学习平台,如BYJU'S、Unacademy和Coursera 等,这些平台提供各种课程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在校内外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访问课程内容和学习材料,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

2013年新教材修改解读

2013年新教材修改解读

2013年新教材修改解读——《文化生活》部分1、P22:“综合探究”标题“聚集文化竞争力”改为“聚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

2、P81:材料二改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3、P95:第九课标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课时标题“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改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删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框题及内容,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4、P95:新增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5、新增一框题:“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新增内容主要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认识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认识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认识
课程改革是世界各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国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和完善。

以下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和特点。

1. 中国教育:中国教育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中国的课程改革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出了一系列新课程改革,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等。

2. 澳大利亚教育:澳大利亚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澳大利亚的课程改革还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欧洲国家:欧洲国家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例如,德国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英国的课程改革则注重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思维能力。

4. 美国教育:美国教育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美国的课程改革还注重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

各国的课程改革有不同的认识和特点,但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国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和完善。

印度基础教育改革

印度基础教育改革

印度基础教育改革摘要:印度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政府提出“经济发展植根于教育,未来之根在课室”的理念,对基础教育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印度基础教育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其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公平;教师学历正文:在印度10 多亿的人口中,穷人占有 6 亿多,教育的普及水平相对较低,印度政府认识到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必须投资教育。

印度把发展教育作为重点。

印度独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初期的印度基础教育遵循的是甘地提出的基础教育思想,基础教育包括初等基础学校五年、高级基础学校三年和基础后学校五年。

到了中期,《教育与国家发展》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劳动实习课,以取代作为一种制度的基础教育。

到80 年代,《国家教育政策》提出早日普及初等教育和解决辍学问题等。

一、印度基础教育的改革措施1.改模式,促管理原先甘地倡导的“基础教育”并未能成为全国初等教育的模式,1962 年印度情感一体化委员会认为应该从全体学生的利益考虑,建立一个共同的教育模式,还认为现有的“11 年学校教育年限不足以为学生升入大学作充分准备,似乎有必要增加一年的课程。

”目前,印度的基础教育学制采取的是“10 +2”的模式,普通教育阶段为十年,实行“5 +3 +2”模式。

各教育阶段课程情况如下: 初小教育阶段,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文字和计算的基本技能。

高小教育阶段,课程基本上是巩固初小学习的内容,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初中教育阶段,使学生能顺利的进入社会,既有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学习更高级课程的能力或为进入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做准备。

2.改教学,促公平针对学生入学率和保持率不高的现状,20 世纪80 年代,印度掀起了一股普及初等教育之风,在教育公平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措施。

首先,采取不留级政策和不分年级学制。

另外,不分年级政策也开展起来了。

这一政策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进度进行学习,给予自学材料,学完一课紧接着学习下一课,学习快的学生将给予更多的学习资料,而学习慢的学生将给予更多关注。

[关于,教育改革,我国,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印度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于,教育改革,我国,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印度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于印度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关键词]印度教育改革[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印度各级教育改革特点的分析,吸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一、印度的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印度教育经过独立后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多数邦已实行“十、二、三”新学制。

但由于印度两极分化严重,广大人民生活贫困;由于宗教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率过高,愚昧落后的现象很普遍。

因此,印度的教育存在着许多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

例如教育浪费现象严重,文盲多,流生率高,印度独立后制定了不少扫盲计划,但收效不大,主要是由于经济落后,人口剧增.原有文盲没扫除,新文盲又不断增加;课程偏重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忽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操作课。

一些活动、学习脱离就业的需要,学生离校后面临失业的危险;高等教育急剧扩大,盲目发展,超出国家经济水平的需要,造成大学毕业生过剩,人才外流等。

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颇有一定的代表性。

2O世纪8O年代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年代。

印度总理拉·甘地在1985年1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宣布。

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同年,印度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政策透视》的文件,并在全国广泛讨论的基础上于1986年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即“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为印度今后的教育改革制定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根据《政策》的要求,印度教育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初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普及和提高14岁以下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提高初等教育质量。

改革措施要采取最好的方法激励学生入学;规定了小学的基本设施;提出了系统的非正规教育计划。

2.中等教育改革除了继续扩大儿童接受中等教育机会外,重点发展“标兵学校”。

设立标兵学校是为了使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有机会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更快地成长,特别是对那些来自全国各农业地区的天才儿童,这样做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平等,更重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改善学校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 克 族 婚 礼
印度教婚礼
古老的印度庙宇
印度大神庙
许愿
印度女神庙
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 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 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 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
印度舞蹈
1947年英国殖民当局提出的以“印巴分治”为前提 的“蒙巴顿方案”对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悬而未决,为日 后的印巴争端埋下了伏笔。按照“方案”的原则,大多 数地区以宗教作为决定加入印还是加入巴的基础。克 什米尔属少数几个例外的土邦之一。该地区人口中穆 斯林占多数(近80%),但政权却掌握在信印度教 的土邦王手中。同年,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发生冲突, 土邦王宣布克什米尔归入印度,导致两国在该地区大 打出手,酿成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8年两国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停火,根据随 后划定的停火线,印度占有克什米尔面积的70%, 巴基斯坦占有30%。按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 最终归属应取决于公民投票,巴基斯坦认为对己有利, 因此长期坚持联合国的解决方案。印度对此则持有异 议。 1965年、1971年印巴之间爆发第二、第三 次战争
身着纱丽的印度女性
马路上悠闲的牛
印度是世界上拥有牛最 多的国家,有三亿多头, 约占世界的1/5。
穆莫泰姬•玛哈尔
泰姬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
三、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四、水旱灾害频繁
五、热带季风气候和粮食生产
六、发展中的工业 七、独特的文化
亚 洲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0
20
经纬度位置: 大致在 68°E— 97°E; 8°N--36°N
旱季景观
雨季景观

7月风向 西南风
湿
1月风向
东北风
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水灾
西南风的变化
旱灾
来得晚 退得早 风力不足
来得早 退得晚 风力强盛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印度的人口分布
问题: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 优势和劣势
劳动力资源丰 富,价格低廉
繁忙的交通运输
印度小麦和水稻的分布 印度的地形
牛被印度人看作是神的化身,受到人们的保护不被宰 杀。牛被称作“如意牛”,也代表幸福吉祥;印度人 使用牛粪来治疗皮肤病和一般的外伤,疗效非常好。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她孕育了印度的文明,人们称天 河,每年的许多节日和祭典都在恒河河畔举行,小孩 子的成人礼也需要恒河水来淋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人们在恒河中洗浴身体,人们希望通过圣水消除疲劳、 驱除疾病、洗净身体的罪恶。 人们还通过制作护身符来建立自己与神和神力之 间的联系,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不止一个的饰物。
电子工业
钢铁工业
首都新德里—全国 铁路交通中心
主 要 城 市
加尔各答— 麻纺织工业 中心,最大城 市,重要港 口
孟买—棉 纺织工业 中心,最 大海港
印度国旗
橙色代表勇敢,白色象征纯洁, 蓝色表示信念,中间24根辐条 的法轮代表神圣和真理。
印度教“圣地” ——瓦拉纳西
恒 河 沐 浴
锡 克 教 大 金 寺
10
印度绝大 部分处于 热带
问题: 找
出印度的邻 国、临海?
阿拉伯海 孟加拉湾
分别位于什
么方位?
印度洋
2 1
3
4 5
6
1-巴基斯坦 5-缅甸 2-中国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 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雨季景观
旱季景观
印度的气候——水旱灾害频繁
印度小麦和水稻的分布
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
降水量多, 大多为平原
降水量较少, 大多为高原
农作物


与地形 气候的关系
水稻
东北部、半岛沿 水稻需水较多。上述 地区是平原,降水充足。 海地区 德干高原西北部、 小麦耐旱能力强。这 些地区地面起伏平缓, 恒河上游地区 降水较少。
小麦
印度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