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第四章物体的平衡第2节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复习课件

3.一般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研究对象在原来平衡时的受力情况; (3)分析变化情况,根据平衡条件找出不变量,利用正交 分解法或三角形法,找出各个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 (4)列方程或作出受力图分析求解。
2. 如图4-8所示,均匀杆AB重为G,A端 用细绳吊在O点,在B端加一个水平力F, 使AB静止,此时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 细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则 ( ) A.拉力F一定大于G B.绳子拉力T一定大于G C.AB杆与水平方向夹角α必小于θ D.F足够大时,细绳可在水平方向上
图4-8
解析:如图所示三力平衡,则Tcos θ=G Tsin θ=F cos θ<1,sin θ<1,故T>F,T>G。 F=Gtan θ,所以F与G大小无法比较, θ与α大小无法比较。 细绳不可能水平,只有选项B正确。 答案:B
[答案] ABD
图4-2
专题二 动态平衡问题 1.动态平衡问题的特点
通过控制某一物理量,使其他物理量发生缓慢变化, 而变化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状态都看成是平衡状态。
2.处理动态平衡问题常用的方法 (1)解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
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应变量与自变量的一般函数式,然后 依据自变量的变化确定应变量的变化(也叫代数法)。
用直角三角形法进行计算时,同样要作出平行四边 形,只是可以不用取标度,各边的长短也不用太严格。
3.正交分解法 对于三个以上共点力求合力,用正交分解法比力的平
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更简便。应用过程中应将各力分解到x轴 和y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解题。在选 择x、y轴方向时常遵循以下原则:
高一教科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物体的平衡2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讲义)

重点:理解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难点:会灵活利用相互作用力进行受力分析。
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关系1.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如:用手握住酒瓶使酒瓶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有两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一对平衡力。
它们的相同之处有:(1)大小都是相同的。
(2)方向都是相反的。
(3)都是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通过上例分析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的相同之处可以概括为:同值、共线、反向。
2. 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两平衡力间的区别可以从作用对象、力的性质、作用效果和作用时例题1甲、乙两队拔河,甲队胜,则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A. 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所以甲队胜B. 当甲队把乙队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等于乙对甲的拉力C. 当甲队把乙队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D. 甲对乙的拉力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只是地面对甲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最大静摩擦力,所以甲队胜思路分析:对拔河过程中甲、乙两方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乙甲→F 与甲乙→F 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无论双方怎样运动,这一对力大小始终相同,故A 、C 错,B 正确。
甲、乙双方能否胜利,要看他们所受对方拉力及地面对他们的静摩擦力的关系大小。
由图可知乙甲→F =甲乙→F ,故胜利与否关键在谁受到地面对其的静摩擦力大些。
由题意甲队胜可知,地面对甲的静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静摩擦力,所以D 正确。
答案:BD技巧点拨:(1)一对任何性质、任何运动状态下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注意用所学知识去正确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易于被人们错误分析的现象,如力气大的一方拔河会胜;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等。
例题2 用牛顿第三定律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马拉车时,只有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时才能前进B. 物体A 静止在B 上,A 的质量是B 的质量的10倍,所以,A 作用于B 的力大于B 作用于A 的力C. 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D. 发射火箭时,燃料点燃后,喷出的气体给空气一个作用力,空气施加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思路分析: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由其合外力决定。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2节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30张ppt)

死结的特点: 1.绳子的结点不可随绳移动 2.“死结〞两侧的绳子因打结而变成两根独立的 绳子,因此由“死结〞分开的两端绳子上的弹 力不一定相等
例1.AO,BO,和CO三根绳子,O为节点,OB与数值 方向夹角为θ,悬挂物质量为m。θ角为37°,物体 质量为5kg. 求AO,BO,CO三根绳子拉力的大小。
而“固定杆〞就是将轻杆固定在墙壁上〔不能转 动〕,此时轻杆上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O
O
活
死
G
G
例1.如图甲所示,轻绳AD跨过固定的水平横梁BC右端的定滑轮挂住
一个质量为M1的物体,∠ACB=30°;图乙中轻杆HG一端用铰链固 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通过细绳EG拉住,EG与水平方向也成30°,
B.B端移到B2位置时, 绳子张力变小
C.B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 时,绳子张力变大
D.B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 时,绳子张力变小
〔二〕“死结〞
“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不 可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死结〞一般是由绳子 打结而形成的,“死结〞两侧的绳子因打结而 变成两根独立的绳子。
力将如何变化?
解:如图
① F G
FT
②N F ta n G ta n
N
T F G
cos cos
可知:
tanN
G
cos T
二、图解法
图解法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或三角形定 那么,做出假设干平衡状态的示意图,根据力的 有向线段的长度和角度的变化确定力的大小和方 向的变化情况,适合三力动态平衡问题。
的拉力T1和T2的大小变化情况是A〔 〕
A.T1增大、T2增大 B.T1增大、T2不变 C.T1增大、T2减小 D.T1减小、T2减小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第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课件优秀课件资料

欢迎批评指导! 谢谢!
12、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2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6. 就这样遭遇青春,就这样拥有青春,或许有一天,也就这样一个人走过青春,青春是纯美而短暂的,没有人可以拖着青春的尾巴过一辈子 。只是现在遭遇青春时我们有些激动罢了。期待着想象中的花季盛开,经历青春的时候,我们哭着、笑着、灿烂着、张扬着、美丽着,也哀愁 着、体验着、感动着、慢慢长大着。
2.利用身边的一些物理模型(如课桌、长木板、垫 块、细线、小球、滑块等),设计一物理情景,情 景中包含某一物体受三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设计已知和未知,并提出解决办 法(课上需要受力分析并处理力,但不需要列方程 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知识与方法。
老师的设计: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小 球,小球被竖直的木板挡住,不计摩擦,则挡板对 球的压力和斜面对球的支持力分别为多大。
8、新路开始常是狭窄的,但它却是自己延伸拓宽的序曲。 9. 因为我不能,所以一定要;因为一定要,所以一定能。 6.我们总觉得不能改变现状,因此产生自我怀疑。其实,我们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强大,我们完全有能力可以为自己的所有选择和生活承 担起责任。
9、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 用行动开启美好,用智慧点亮人生,用信心激励自我,用勇气点燃激情,用执着守候成功,用努力打造精彩,用奋斗创造辉煌,用拼搏开 拓未来。
共点力作用下 物体的平衡
1.利用身边的一些物理模型(如课桌、长木板、垫 块、细线、小球、滑块等),设计一物理情景,情 景中包含某一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设计已知和未知,并提出解决办 法(课上需受力分析,但不需要列方程进行计算), 从而得出知识与方法。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第四章物体的平衡第2节课件

例2
物体的质量为2 kg,两根轻绳AB和AC的一端连接于竖直墙上(B、
C在同一竖直线上),另一端系于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 平线成θ=60°的拉力F,若要使两绳都能伸直,如图4所示,伸直时AC 与墙面垂直,绳 AB 与绳 AC 间夹角也为 θ = 60 °,求拉力 F 的大小范围 (g取10 m/s2).
②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未知量的变化情况.
(2)图解法: ①适用情况:一般物体只受三个力作用,且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 变,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变化. ②一般步骤:a.首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 三个力的大小、方向放在同一个三角形中.b.明确大小、方向不变的力, 方向不变的力及方向变化的力的方向如何变化,画示意图. 注意:由图解可知,当大小、方向都可变的分力(设为F1)与方向不变、 大小可变的分力垂直时,F1有最小值.
解析 对O点受力分析,如图
通过作图可以看出,绳OA的拉力先变小后变大,
图6
故A、B、C错误,D正确.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2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熟练应用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解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3.掌握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重点探究
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达标检测
检测评价 达标过关
物理生活与建模
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分析多物体平衡问题
μG 由①②③得F= cos θ+μsin θ
① ② ③ ④
2.向前推货物箱时,
水平方向上:Fcos θ=f
竖直方向上:N=Fsin θ+G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4章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

(2)丙同学提出,不需测出两小车加速度的数值,只量出两条纸 带上从第一个打印点到最后一个打印点间的距离 x1、x2,也能 完成实验探究,若 x1∶x2 近似等于________,也可说明质量一 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理由是_____________.
[解析] (1)每隔 4 个打印点选取一个计数点,计数点间的时间
3.平衡摩擦力:把木板无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薄木板,反复移 动其位置,使小车在不挂小盘和砝码的情况下,能沿木板做匀 速直线运动(纸带上相邻点的间距相等).
4.测 a、F (1)把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处,挂上小盘和砝码,先接通电源, 再让小车拖着纸带在木板上匀加速下滑,打出一条纸带,纸带 记录了小车的运动情况,取下纸带并在纸带上标上号码及此时 所挂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 m1g. (2)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盘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1), 多做几次实验,并记录好相应纸带的编号及所挂小盘和砝码的 总重力 m2g,m3g,…
车 B 受到拉力的12,两车的质量 m 相等,两车的加速度之比:aa12
=FFmAB=FFAB=12FFBB=12; m
(2)两小车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它们的运动时间 t 相等,它们的位移之比:xx21=1212aa12tt22=aa21=12,如果xx21=12也可以 说明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成正比.
[解析] (1)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从纸带上可得到四段位 移的大小,可以选用公式法计算加速度. 由题图乙可知 x1=6.19 cm,x2=6.70 cm,x3=7.21 cm,x4= 7.72 cm, 电火花计时器的打点周期 T=1f =0.02 s, a=(x4+x3()4-T)(2x2+x1)= (7.72+7(.214)×-0.0(2)6.720+6.19)×10-2 m/s2≈3.2 m/s2.
高一物理物体的平衡PPT精品课件

图4-1
【精讲精析】 此题为动态平衡问题.结点O受三 力作用,其向下拉力为恒力,大小为mg,绳OA拉 力方向不变,大小变化,而OB绳上拉力的大小和方 向均变化.OA绳与OB绳对O点拉力的合力G′大小 为mg,方向竖直向上.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 4-2所示,由图可知FB先减小后增大,当FB⊥FA时 FB最小,而FA一直增大.
本章优化总结
知识网络构建
本
章
优
专题归纳整合
化
总
结
章末综合检测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动态平衡问题的求解
处理共点力作用下的动态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原来 处理平衡问题的基础上,注意分析由于某一个物 理量的变化,而带来的其他变化,可用图解法, 也可用数学讨论法求解.
例1 用三根轻绳将质量为m的物块悬挂在空中, 如图4-1所示,已知绳AO和BO与竖直方向的夹 角都是30°,若想保持A、O两点的位置不变,而 将B点下移至OB水平,则此过程中( ) A.OB绳上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B.OB绳上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C.OA绳上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D.OA绳上的拉力不断减小
图4- 4
Fcosθ-F2-F1cosθ=0① Fsinθ+F1sinθ-mg=0② 由①②式得
F=smingθ-F1③ F=2cFo2sθ+2msingθ④ 要使两绳都能绷直,则有
F1≥0⑤ F2≥0⑥
THANKS
FOR WATCHING
演讲人: XXX
PPT文档·教学课件
例2 如图4-3所示,物体的质量为2 kg,两根 轻绳AB和AC的一端连接于竖直墙上,另一端系于 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 =60°的拉力F,AB、AC的夹角也为θ,若要使 绳都能伸直,求拉力F的大小范围.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2.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课件

• 1、什么是平衡状态? • 2、平衡状态的条件是什么?
新授知识
• 1、什么内力?什么叫外力? • 2、什么叫整体法?什么叫隔离法? • 3、什么情况下用整体法? • 什么情况下用隔离法? • (整体法求外力;隔离法求内力。)
• 【例1】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 间,有质量均为m的四块相同的砖,用两个 大小均为F的水平力压木板,使砖静止不动, 则左边木板对第一块砖,第二块砖对第三 块砖的摩擦力分别为:
动,斜面体的倾角,始终保持静止,求地面 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和支持力(取g=10m/s2)
N (M m)g F sin 108N N
f F cos 16N
F
问题8:
α
f
f 0
选谁作为研究对象最方便?
(M+m)g
• 【例6】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 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 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计、不可伸长的 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所示) 现将P环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 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 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N和细绳上 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
• A.4mg 、2mg
• B.2mg 、0
• C.2mg 、mg
• D.4mg 、mg
问题1:
• 第一问选谁作为研究对象?
• 对整体
ff
2 f 4mg f 2mg
4mg
问题2:
• 第二问选谁作为研究对象? • 对12:
• 把1、2看作一个整体
f =2mg
2mg f 2mg
f32=0
问题3: • 第二问还可以选谁作为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2.会熟练应用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解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3.掌握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关于移动货物箱的疑问
如图1所示,G为货物箱所受的重力,F为拉(推)力,N为地面对货物箱的支持力,f为摩擦力,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向前拉或推货物箱使其匀速运动时受力分析如(a)、(b)两图.
图1
1.向前拉货物箱时,
水平方向上:F cos θ=f①
竖直方向上:F sin_θ+N=G②
又由于f=μN③
由①②③得F=μG
cos θ+μsin θ
④2.向前推货物箱时,
水平方向上:F cos θ=f⑤
竖直方向上:N=F sin θ+G⑥又由于f=μN⑦
由⑤⑥⑦得F=μG
cos θ-μsin θ
⑧
比较④、⑧两式知,推动(填“拉动”或“推动”)时需的力更大.
二、如何选择绳子的粗细
如图2所示,用绳子把排球网架的直杆拉住,OA、OB两绳的拉力大小相同,夹角为60°.
图2
将立体图改画为平面图(在左上方观察),O点受力示意图如图乙或丙所示,求F OA、F OB、F OC 三力的大小关系,可采用下面两种方法.
(1)合成法
如图乙,F OA与F OB的合力与F OC等大、反向
F OA与F OB大小相等
2F OA cos 30°=F OC,得F OC=3F OA
(2)正交分解法
如图丙,在x轴方向上:F OA cos 60°=F OB cos 60°①
在y轴方向上:F OC=F OA cos_30°+F OB cos_30°②
由①②得:F OA=F OB,F OC=3F OA
如果绳能承受的拉力跟绳的横截面积成正比,那么OC绳的直径大约是OA(OB)绳的1.32倍才合理.
一、动态平衡问题
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3.基本方法:图解法、解析法和相似三角形法.
4.处理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1)解析法:
①列平衡方程求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表达式.
②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未知量的变化情况.
(2)图解法:
①适用情况:一般物体只受三个力作用,且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变化.
②一般步骤:a.首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三个力的大小、方向放在同一个三角形中.b.明确大小、方向不变的力,方向不变的力及方向变化的力的方向如何变化,画示意图.
注意:由图解可知,当大小、方向都可变的分力(设为F1)与方向不变、大小可变的分力垂直时,F1有最小值.
例1如图3所示,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
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
图3
A .N 1始终减小,N 2始终增大
B .N 1始终减小,N 2始终减小
C .N 1先增大后减小,N 2始终减小
D .N 1先增大后减小,N 2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B
解析 方法一:解析法
对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小球受重力G 、墙面对球的压力N 1、木板对小球的支持
力N 2′而处于平衡状态.则有tan θ=G ′N 1=G N 1,N 1=G tan θ
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过程中,θ逐渐增大,tan θ逐渐增大,故N 1始终减小.
从图中可以看出,N 2′=G sin θ
,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 θ逐渐增大,sin θ逐渐增大,故N 2′始终减小.
球对木板的压力N 2与木板对小球的支持力N 2′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故N 2始终减小.选项B 正确.
方法二:图解法
小球受重力G 、墙面对球的压力N 1、木板对小球的支持力N 2′而处于平衡状态.此三力必构成一封闭三角形,如图乙所示.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α逐渐减小,据图可知N 1始终减小,N 2′始终减小.由于N 2与N 2′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N 2始终减小.选项B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