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3月份月考检测数学试卷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多校联考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多校联考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多校联考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1. 下列不等式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 )A.B.C.D.2.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若,则 B. 若,则 C. 若,则D. 若,则3. 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两边长分别为3和7,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A. 13B. 13或17C. 10D. 17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中,若,则”,首先应假设( )A. B.C. D.5. 如图,,,,要根据“HL ”证明,则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 )A. B.C.D.6. 有一个角是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为1cm ,则斜边上的高为( )A.B.C. D.7. 如图,在中,,,BD 、CE 分别是、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8. 如图,,OE平分,交OA于点D,,垂足为若,则OD的长为 ( )A. 2B.C. 4D.9. 下面是教师出示的作图题.已知:线段a,h,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方法作,使,AB上的高作法:①作射线AM,以点A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M于点B;②分别以点A,B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D,E;③作直线DE,交AB于点P;④以点P为圆心、⊕为半径在AM上方画弧,交直线DE于点C,连接AC,对于横线上符号代表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代表“线段a的长” B. 代表“任意长”C. 代表“大于的长”D. ⊕代表“线段h的长”10. 已知点C在线段BE上,分别以BC、CE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C和等边三角形DCE,连接AE与CD相交于点N,连接BD与AC相交于点M,连接OC、MN,则①;②≌;③;④是等边三角形;⑤OC平分;⑥;以上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11. 若的解集是,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12. 在实数范围内定义一种新运算“⊕”,其运算规则为:如:则不等式的解集是______ .13. 如图,在中,,,则的度数为______ .14.如图,已知的周长是21,OB,OC分别平分和,于D,且,的面积是______.15. 如图,在中,AC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点D,交BC于点E,,则的度数为______ .16.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长为6,面积是18,腰AC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AC,AB于E,F点,若点D为BC边的中点,点M为线段EF上一动点,则的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17. 解下列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8. 一次数学竞赛中,共有20道题,规定答对一道题得6分,答错或不答一道题扣2分;80分以上含80分可以获奖,问若要获奖,至少要答对几道题?19. 在等边的三条边AB,BC,CA上,分别取点D,E,F,使得,连接DE,EF,FD,求证:是等边三角形.20.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于点求证:≌;求证:CF平分21. 已知:如图中,,BD平分,CD平分,过D作直线平行于BC,交AB,AC于E,求证:是等腰三角形;求的周长.22. 如图1,在中,,,直线m经过点A,直线m,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求证:≌;如图2,将中的条件改为:在中,,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其中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是否成立?如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拓展应用:如图3,D,E是D,A,E三点所在直线m上的两动点三点互不重合,点F为平分线上的一点,且和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CE,若,求证:是等边三角形.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识别.主要依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进行辨别.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答】解:A分母中含有未知数,所以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符合题意;B是一元二次不等式,不符合题意;C是二元一次不等式,不符合题意;D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符合题意.故选2.【答案】D【解析】解:A、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2,不等式仍成立,即,正确,不符合题意;B、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不等号方向改变,即,正确,不符合题意;C、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2,不等式仍成立,即,正确,不符合题意;D、当时,,原变形错误,符合题意.故选: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本题考查的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3.【答案】D【解析】解:若3为腰长,7为底边长,由于,则三角形不存在;若7为腰长,则符合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故选: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即是确定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的长求周长;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3和7,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题目从边的方面考查三角形,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求三角形的周长,不能盲目地将三边长相加起来,而应养成检验三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的好习惯,把不符合题意的舍去.4.【答案】A【解析】解:反证法证明命题“在中,若,则”时,首先假设,故选:根据反证法的步骤中,第一步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反面成立解答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反证法的应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是:①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②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③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正确.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能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根据垂直定义求出,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推出即可.【解答】解:条件是,理由是:,,,在和中,,,故选6.【答案】C【解析】解:如下图所示:,于点D,,,,,,,,故选项A错误,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选项D错误.故选:根据题目画出相应的图形,由题意可以求得BC、AC的长,由,,可以求得CD 的长,从而可以解答本题.本题考查角的直角三角形,解题的关键是画出合适的三角形,灵活变化,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7.【答案】A【解析】解:共有5个.,是等腰三角形;、CE分别是、的角平分线,,,是等腰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又BD是的角平分线,,是等腰三角形;、CE分别平分,,,,,,,,,即是等腰三角形由可得,即是等腰三角形.综上所述,共有5个等腰三角形.故选:根据已知条件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图中的三角形进行一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等腰三角形判定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属于中档题.8.【答案】C【解析】解:过点E作于点H,如图所示:平分,,,,OE平分,,,,,,,,,,,,故选:过点E作于点H,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的度数,再根据含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E的长度,再证明,即可求出OD的长.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含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熟练掌握这些性质是解题的关键.9.【答案】B【解析】解:作法:①作射线AM,以点A为圆心、“线段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M于点B;②分别以点A,B为圆心、“大于二分之一AB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D,E;③作直线DE,交AB于点P;④以点P为圆心、“线段h的长”为半径在AM上方画弧,交直线DE于点C,连接AC,所以说法不正确的是故选:根据基本作图方法即可完成填空.本题考查作图-复杂作图,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0.【答案】D【解析】解: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CE都是等边三角形,,,,,≌,,故①正确;,又,,,故③正确;,,,≌,故②正确;,又,是等边三角形,故④正确;如图,过C作,,≌,中BD边上的高与中AE边上的高对应相等,即,点C在的角平分线上,即CO平分,故⑤正确;如图,在BO上截取,则是等边三角形,,,又,,≌,,,故⑥正确;故选:依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再分别依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即可得到正确的结论.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断的综合运用,在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要注意三角形间的公共边和公共角,必要时添加适当辅助线构造三角形.11.【答案】【解析】解:,且不等式的解集是,,解得:故答案为: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结合题意可得,解之即可.本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能力.12.【答案】【解析】解:,,不等式即为:,解得,故答案为:根据新定义运算,列出不等式,然后解不等式即可.本题考查了新定义运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根据新定义得出不等式是解题的关键.13.【答案】【解析】解:,,,,为的外角,,,,,即,故答案为: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得出,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结合,求出的度数即可.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边对等角.14.【答案】42【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过O作于E,于F,连接OA,根据角平分线性质求出,根据的面积等于的面积、的面积以及的面积之和,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如图,过O作于E,于F,连接OA,,OC分别平分和,,,,即,的面积是:故答案为:15.【答案】【解析】解:垂直平分线段AC,,,,,,故答案为:证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即可.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6.【答案】9【解析】解:连接AD,是等腰三角形,点D是BC边的中点,,,解得,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点A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为点C,,,的长为的最小值,的周长最短故答案为:连接AD,AM,由于是等腰三角形,点D是BC边的中点,故,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AD的长,再根据EF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可知,点A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为点C,,推出,故AD的长为的最小值,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熟知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7.【答案】解:,,,,,,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去括号得,,移项得,,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移项得,,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去分母得,,去括号得,,移项得,,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解析】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1即可;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1即可;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1即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1即可.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在表示解集时“”,“”要用实心圆点表示;“<”,“>”要用空心圆点表示.18.【答案】解:设答对x题,那么答错或者不答的有题解得:答:至少要答对15题.【解析】根据题意,设答对x题,则答对获得的分数为6x,而答错损失的分数为,由这次竞赛获奖必须达到80分,列出不等式求解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根据题意得出正确的不等关系是解题关键.19.【答案】证明:是等边三角形,,,,,在和中,,≌,在和中,,≌,≌,,是等边三角形.【解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进一步证得,即可证得≌≌,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证得是等边三角形.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0.【答案】证明:,,在和中,,≌,≌,,又,平分【解析】根据平行线性质求出,根据SAS推出≌;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推出,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即可证明CF平分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1.【答案】证明:,,平分,,,,是等腰三角形;,,平分,,,,,,的周长为:【解析】首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可得,据此即可证得;同理可得,根据的周长,求解即可.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2.【答案】证明:如图1,直线m,直线m,,,,在和中,,≌解:≌成立,证明:当为钝角时,如图2,,,,,在和中,,≌当为锐角时,如图,,,,,在和中,,≌证明:如图3,和均为等边三角形,,,,,由得≌,,,,,,在和中,,≌和,,,,是等边三角形.【解析】由,推导出,即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证明≌;当为钝角时,由,推导出,即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证明≌;当为锐角时,用同样的方法可证明≌;先由和均为等边三角形,得,,,则,而,由得≌,则,,可推导出,即可证明≌和,得,,则,即可证明是等边三角形.此题重点考查同角的余角相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数学思想的运用等知识与方法,此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属于考试压轴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

人教版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

人教版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3分)若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为()A.x≥0B.x≤0C.x=0D.x为任意实数2.(3分)△ABC三边为a、b、C,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a=,b=2,c=B.a=3,b=4,c=5C.b2=a2﹣c2D.∠A:∠B:∠C=1:2:33.(3分)下列二次根式中,化简后不能与进行合并的是()A.B.C.D.4.(3分)若平行四边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比为1:2,则其中较小的内角是()A.60°B.90°C.120°D.45°5.(3分)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成立的是()A.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相等C.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6.(3分)点D、E、F分别为△ABC三边的中点,若△DEF的周长为3,则△ABC的周长为()A.12B.9C.6D.1.57.(3分)甲、乙两艘客轮同时离开港口,航行的速度都是40m/min,甲客轮用15min到达点A,乙客轮用20min到达点B,若A,B两点的直线距离为1000m,甲客轮沿着北偏东30°的方向航行,则乙客轮的航行方向可能是()A.北偏西30°B.南偏西30°C.南偏东60°D.南偏西60°8.(3分)如图,Rt△ABC中,∠C=90°,D为AB中点,E为BC上一点,且CE=2BE =2DE=6.则AB的长为()A.12B.6C.6D.39.(3分)如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4、2,一只蚂蚁要沿着长方体的外表面从A点爬到B点,最短路径长为()A.5B.C.3D.10.(3分)如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若∠AOB=45°,则OA、OB、OC之间满足()A.OA2+OB2=OC2B.OA2+OB2=2OC2C.OA2+OB2+OA•OB=2OC2D.OA2+OB2+OA•OB=2OC2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11.(3分)=;(3)2=;=.12.(3分)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为5、、,则该三角形的面积为.13.(3分)如图,E、F是▱ABCD对角线BD上的两点,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14.(3分)E为▱ABCD边AD上一点,将△ABE沿BE翻折得到△FBE,点F在BD上,且EF=DF.若∠C=52°,那么∠ABE=.15.(3分)A(3,4)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内一点,B为x轴正半轴上一点,若△AOB 为等腰三角形,则B点坐标为.16.(3分)如图,Rt△ABC中,∠C=90°,∠ABC=30°,AC=4.P为BC边上一点,以AP为边在右侧构造等边△APD.连接BD,Q为BD中点,则P点从C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Q点的运动路径长为.三、解答题(共72分)17.(8分)(1)计算(﹣)﹣(+);(2)(﹣)×.18.(8分)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19.(8分)如图,Rt△ABC中,∠C=90°(1)若AB=,AC=,求BC2(2)若AB=4,AC=1,求AB边上高.20.(8分)▱ABCD中,BD是对角线,CE⊥CD交BD于E点,AF⊥AB交BD于F点,连接AE、CF.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21.(8分)按要求仅用无刻度的直尺作图,不要求写作法,但要保留作图痕迹.(1)如图1,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为1,以格点A为顶点画一个△ABC,使其三边长分别为AB=,AC=,BC=;(2)在▱ABCD中,点E在BC边上,AB=BE,BF平分∠ABC交AD于点F.①在图2中,过点A画出△ABF的BF边上的高AG;②在图3中,过点C画出C到BF的垂线段CH.22.(10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相交于O,OE⊥AC交CD于E点.(1)求证:OA平分∠BAE;(2)若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20,求△ADE的周长.23.(10分)如图,等腰Rt△ABD中,AB=AD,点M为边AD上一动点,点E在DA的延长线上,且AM=AE,以BE为直角边,向外作等腰Rt△BEG,MG交AB于N,连NE、DN.(1)求证:∠BEN=∠BGN.(2)求的值.(3)当M在AD上运动时,探究四边形BDNG的形状,并证明之.24.(12分)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B(b,0),D(0,d),以AB,AD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其中a,b,d满足.(1)直接写出C点坐标;(2)如图2,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交y轴于点E,F为AD的中点,试判断∠EFB的大小,并说明理由;(3)如图3,点E(,0),F为x轴上的一点,∠ECF=45°,求F点的坐标.。

2023-2024学年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图形选自历届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2.若a−b=2,a2+b2=7,则a+b=( )A. ±2B. ±7C. ±10D. ±53.某年,某河流发生流域性洪水,将其水位下降记为负,上涨记为正,甲地和乙地的七日水位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m)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地区甲地+0.72+4.11−2.55−2.05−0.83−0.40−0.57乙地−0.29−0.19+0.51+0.02−1.15+1.29−0.9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第四天时,乙地的水位达到七天中的最高峰B. 乙地第七天后的最终水位比初始水位高C. 这七天内,甲地的水位变化比乙地小D. 甲地第七天后的最终水位比初始水位低4.如图所示,将一副三角尺放置于两条平行线之间,已知∠1=15°,那么∠2为( )A. 60°B. 67.5°C. 72.5°D. 75°5.快递公司在打包小提琴等乐器时,通过如下图所示的包装盒进行包装,下列哪个选项是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 )A.B.C.D.6.数学课上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程序,当任意一个有序数对(a,b)输入其中,会得到一个新的数:(a+3)(b−3),例如输入(3,5)得到的数是(3+3)×(5−3)=12.有一个学生将有序数对(2x,1)输入,得到的数是6,请问x的值是( )A. 3B. 0C. −3D. −947.小明解不等式1+x2≤1+3x3+1的过程如下:解:3(1+x)≤2(1+3x)+6 ①3+3x≤2+6x+6 ②3x−6x≤2+6−3 ③−3x≤5 ④x≤−5⑤3其中,小明出现错误的一步是( )A. 从①到②B. 从②到③C. 从③到④D. 从④到⑤8.如图,某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过图中E,F两点,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k>0,b>0B. k>0,b<0C. k<0,b>0D. k<0,b<09.四个正方形如图摆放,除A,B,C,D外,其余各点均为所在线段的中点.其中最小的正方形边长为2,请问四个正方形中有几个正方形的边长为无理数?( )A. 1B. 2C. 3D. 410.在长方形ABCD内,将两张边长分别为a和b(a>b)的正方形纸片按图①,②两种方式放置(图①,②中两张正方形纸片均有部分重叠),长方形中未被这两张正方形纸片覆盖的部分用阴影表示.若AD=m,AB=n,图①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为S1,图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为S2,S2−S1的值与a,b,m,n 四个字母中哪个字母的取值无关?( )A. 与a的取值无关B. 与b的取值无关C. 与m的取值无关D. 与n的取值无关.二、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黄石实验中学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黄石实验中学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黄石实验中学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下列四组数中,属于勾股数的是() A.1,2,3B.9,12,15C.1,,D.4,5,6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 B.C.D.3.下列各命题中,其逆命题为真命题的是()A.若,则B.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C.对顶角相等D.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二次根式化成最简结果为()A.B.C.D.5.满足下列条件时,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为()A.,,B.AB :BC ::4:5C.:::4:5 D.,6.已知为整数,则正整数n 的最小值为()A.3B.9C.18D.217.《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个“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题意是:一根竹子原高1丈丈尺,中部有一处折断,竹梢触地面处离竹根3尺,试问折断处离地面多高?设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为x 尺,则可列方程为()A. B.C.D.8.把一副三角板如图甲放置,其中,,,斜边,,把三角板DCE 绕点C 顺时针旋转得到如图乙,此时AB 与交于点O ,则线段的长为A. B.5 C.4 D.9.如图,阴影部分表示以的各边为直径向上作三个半圆所组成的两个新月形,面积分别记作和若,,则BC长是()A. B. C.4 D.510.阅读下列材料:若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记,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古希腊的数学家海伦给出了这个公式的证明,这一公式称为海伦公式.若在海伦公式中,,,,则()A. B. C.3 D.4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若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12.当时,代数式的值是______.13.已知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______.14.有一个如图所示的长方体透明玻璃鱼缸,假设其长,高,水深,在水面上紧贴内壁的G处有一块面包屑,G在水面线EF上,且,一只蚂蚁想从鱼缸外的A点沿鱼缸壁爬进鱼缸内的G处吃面包屑.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为______15.如图,在中,,,以BC为斜边在BC上方作等腰直角连接AD,则AD的最大值为______.三、解答题:本题共9小题,共75分。

八年级下第三次月考数学试卷(解析版)

八年级下第三次月考数学试卷(解析版)

八年级(下)第三次月考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长度的线段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8.15.17 B.1.5.2.3 C.6.8.10 D.5.12.132.在△ABC中.AB=.BC=.AC=.则()A.∠A=90°B.∠B=90°C.∠C=90°D.∠A=∠B 3.如图所示.AB=BC=CD=DE=1.AB⊥BC.AC⊥CD.AD⊥DE.则AE=()A.1 B.C.D.24.如图.在▱ABCD中.AB=4.BC=6.∠B=30°.则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A.6 B.12 C.18 D.245.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A.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B.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C.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D.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已知等腰梯形的两底之差等于腰长.则腰与下底的夹角为()A.15°B.30°C.45°D.60°7.如图.在△ABC中.D、E、F三点将BC分成四等分.XG:BX=1:3.H为AB中点.则△ABC的重心是()A.X B.Y C.Z D.W8.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0.BD⊥AC于D.CD=2.则BD的长为()A.4 B.5 C.6 D.89.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3=0时.原方程变形为()A.2=4 C.2=310.在下面图形中.每个大正方形网格都是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最大的是()A.B.C.D.二、填空(每小题4分.共24分)11.已知两条线段的长为3cm和4cm.当第三条线段的长为cm时.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12.在Rt△ABC中.∠C=90°.若a=15.c=25.则b=.13.▱ABCD的周长是30.AC、BD相交于点O.△OAB的周长比△OBC的周长大3.则AB=.14.如图.矩形ABCD中.AB=8.BC=4.点E在边AB上.点F在边CD上.点G、H在对角线AC 上.若四边形EGFH是菱形.则AE的长是.15.梯形中位线长6cm.下底长8cm.则上底的长为cm.16.在一张三角形纸片中.剪去其中一个50°的角.得到如图所示的四边形.则图中∠1+∠2的度数为度.三、解答题(一)(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7.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中.AB=3cm.AD=4cm.BC=13cm.CD=12cm.∠A=9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18.如图.已知线段a和b.a>b.求作直角三角形ABC.使直角三角形的斜边AB=a.直角边AC=b.(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19.(6分)(2016丹东模拟)如图.在▱ABCD中.E是CD的中点.AE的延长线与B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求证:BC=CF.四、解答题(二)(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20.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在边AD.BC上.且DE=CF.连接OE.OF.求证:OE=OF.21.梯形ABCD中.AD∥BC.AB=DC=2.∠DBC=30°.∠BDC=90°.求:梯形ABCD的面积.2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为对角线AC上两点.且AE=CF.DF∥BE.求证: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五、解答题(三)(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23.如图.在△ABC中.∠ACB=90°.∠B=30°.CD.CE分别是AB边上的中线和高.(1)求证:AE=ED;(2)若AC=2.求△CDE的周长.24.已知:如图.在▱ABCD中.O为对角线BD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EF分别交AD.BC于E.F 两点.连结BE.DF.(1)求证:△DOE≌△BOF;(2)当∠DOE等于多少度时.四边形BFDE为菱形?请说明理由.25.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G是CD上一点.延长BC到E.使CE=CG.连接BG并延长交DE于F.(1)求证:△BCG≌△DCE;(2)将△DCE绕点D顺时针旋转90°得到△DAE′.判断四边形E′BG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说明理由.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中堂星晨学校八年级(下)第三次月考数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长度的线段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8.15.17 B.1.5.2.3 C.6.8.10 D.5.12.13【分析】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验证两小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解答.【解答】解:A、82+152=17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B、1.52+22≠3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符合题意;C、62+82=10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D、52+122=13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只要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判断即可.2.在△ABC中.AB=.BC=.AC=.则()A.∠A=90°B.∠B=90°C.∠C=90°D.∠A=∠B【分析】根据题目提供的三角形的三边长.计算它们的平方.满足a2+b2=c2.哪一个是斜边.其所对的角就是直角.【解答】解:∵AB2=()2=2.BC2=()2=5.AC2=()2=3.∴AB2+AC2=BC2.∴BC边是斜边.∴∠A=9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本题没有让学生直接判定直角三角形.而是创新的求哪一个角是直角.是一道不错的好题.3.如图所示.AB=BC=CD=DE=1.AB⊥BC.AC⊥CD.AD⊥DE.则AE=()A.1 B.C.D.2【分析】根据勾股定理进行逐一计算即可.【解答】解:∵AB=BC=CD=DE=1.AB⊥BC.AC⊥CD.AD⊥DE.∴AC===;AD===;AE===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4.如图.在▱ABCD中.AB=4.BC=6.∠B=30°.则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A.6 B.12 C.18 D.24【分析】过点A作AE⊥BC于E.根据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AE的长.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即可求出其面积.【解答】解:过点A作AE⊥BC于E.∵直角△ABE中.∠B=30°.∴AE=AB=×4=2∴平行四边形ABCD面积=BCAE=6×2=12.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运用和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5.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A.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B.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C.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D.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分析】根据矩形的判定对A、B进行判断;根据菱形的判定方法对C、D进行判断.【解答】解:A、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为真命题.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为真命题.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为假命题.故C选项符合题意;D、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为真命题.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事物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称为定理.6.已知等腰梯形的两底之差等于腰长.则腰与下底的夹角为()A.15°B.30°C.45°D.60°【分析】过点D作DE∥BC.可知△ADE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得到∠C=60°.【解答】解:如图.过点D作DE∥BC.交AB于点E.∴DE=CB=AD.∵AD=AE.∴△ADE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60°.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等腰梯形的性质及梯形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7.如图.在△ABC中.D、E、F三点将BC分成四等分.XG:BX=1:3.H为AB中点.则△ABC的重心是()A.X B.Y C.Z D.W【分析】根据重心的定义得出AE是△ABC边BC的中线.CH是△ABC边BA的中线.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D、E、F三点将BC分成四等分.∴BE=CE.∴AE是△ABC边BC的中线.∵H为AB中点.∴CH是△ABC边BA的中线.∴交点即是重心.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重心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重心的定义找出AE是△ABC边BC的中线.CH是△ABC边BA的中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8.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0.BD⊥AC于D.CD=2.则BD的长为()A.4 B.5 C.6 D.8【分析】根据AB=AC=10.CD=2得出AD的长.再由BD⊥AC可知△ABD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即可.【解答】解:∵AB=AC=10.CD=2.∴AD=10﹣2=8.∵BD⊥AC.∴BD===6.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熟知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9.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3=0时.原方程变形为()A.2=4 C.2=3【分析】将原方程的常数项﹣3变号后移项到方程右边.然后方程两边都加上1.方程左边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变形后.即可得到结果.【解答】解:x2﹣2x﹣3=0.移项得:x2﹣2x=3.两边加上1得:x2﹣2x+1=4.变形得:(x﹣1)2=4.则原方程利用配方法变形为(x﹣1)2=4.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此方法的步骤为: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2、将常数项移项到方程右边;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方程左边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变形.方程右边为非负常数;4、开方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10.在下面图形中.每个大正方形网格都是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最大的是()A.B.C.D.【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看成是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从而可得到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最大的图形.【解答】解: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看成是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根据正方形的性质计算得.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最大的是第四选项.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正方形的性质的理解及运用.二、填空(每小题4分.共24分)11.已知两条线段的长为3cm和4cm.当第三条线段的长为5或cm时.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分析】本题从边的方面考查三角形形成的条件.涉及分类讨论的思考方法.即:由于“两边长分别为3和5.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指代不明.因此.要讨论第三边是直角边和斜边的情形.【解答】解:当第三边是直角边时.根据勾股定理.第三边的长==5.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3.4.5能构成三角形;当第三边是斜边时.根据勾股定理.第三边的长==.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3..亦能构成三角形;综合以上两种情况.第三边的长应为5或.故答案为5或.【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题时注意三角形形成的条件: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当题目指代不明时.一定要分情况讨论.把符合条件的保留下来.不符合的舍去.12.在Rt△ABC中.∠C=90°.若a=15.c=25.则b=20.【分析】依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解答】解:∵Rt△ABC中.∠C=90°.∴b==20.故答案为:2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应用.掌握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3.▱ABCD的周长是30.AC、BD相交于点O.△OAB的周长比△OBC的周长大3.则AB= 9.【分析】如图: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B=CD.BC=AD.OA=OC.OB=OD;又由△OAB的周长比△OBC的周长大3.可得AB﹣BC=3.又因为▱ABCD的周长是30.所以AB+BC=10;解方程组即可求得.【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BC=AD.OA=OC.OB=OD;又∵△OAB的周长比△OBC的周长大3.∴AB+OA+OB﹣(BC+OB+OC)=3∴AB﹣BC=3.又∵▱ABCD的周长是30.∴AB+BC=15.∴AB=9.故答案为9.【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解题时要注意利用方程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求解.14.如图.矩形ABCD中.AB=8.BC=4.点E在边AB上.点F在边CD上.点G、H在对角线AC 上.若四边形EGFH是菱形.则AE的长是5.【分析】首先连接EF交AC于O.由矩形ABCD中.四边形EGFH是菱形.易证得△CFO≌△AOE(AAS).即可得OA=OC.然后由勾股定理求得AC的长.继而求得OA的长.又由△AOE ∽△ABC.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连接EF交AC于O.∵四边形EGFH是菱形.∴EF⊥AC.OE=OF.∵四边形ABCD是矩形.∴∠B=∠D=90°.AB∥CD.∴∠ACD=∠CAB.在△CFO与△AOE中..∴△CFO≌△AOE(AAS).∴AO=CO.∵AC==4.∴AO=AC=2.∵∠CAB=∠CAB.∠AOE=∠B=90°.∴△AOE∽△ABC.∴.∴.∴AE=5.故答案为5.【点评】此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注意准确作出辅助线是解此题的关键.15.梯形中位线长6cm.下底长8cm.则上底的长为4cm.【分析】根据“梯形中位线的长等于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可求得其上底.【解答】解:由已知得.下底=2×6﹣8=4(cm).故答案为:4.【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数量关系:梯形中位线的长等于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16.在一张三角形纸片中.剪去其中一个50°的角.得到如图所示的四边形.则图中∠1+∠2的度数为230度.【分析】三角形纸片中.剪去其中一个50°的角后变成四边形.则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即可求得∠1+∠2的度数.【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四边形除去∠1.∠2后的两角的度数为180°﹣50°=130°.则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1+∠2=360°﹣130°=230°.【点评】主要考查了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的实际运用与三角形内角和180度之间的关系.三、解答题(一)(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7.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中.AB=3cm.AD=4cm.BC=13cm.CD=12cm.∠A=9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分析】连接BD.根据已知分别求得△ABD的面积与△BDC的面积.即可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答】解:连接BD.∵AB=3cm.AD=4cm.∠A=90°∴BD=5cm.S△ABD=×3×4=6cm2又∵BD=5cm.BC=13cm.CD=12cm∴BD2+CD2=BC2∴∠BDC=90°∴S△BDC=×5×12=30cm2∴S四边形ABCD=S△ABD+S△BDC=6+30=36cm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还涉及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连接BD.是关键的一步.18.如图.已知线段a和b.a>b.求作直角三角形ABC.使直角三角形的斜边AB=a.直角边AC=b.(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分析】先作线段AC=b.再过点C作AC的垂线.接着以点A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交此垂线于B.则△ABC为所求.【解答】解:如图.△ABC为所求作的直角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图﹣复杂作图:复杂作图是在五种基本作图的基础上进行作图.一般是结合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基本作图方法.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把复杂作图拆解成基本作图.逐步操作.也19.(6分)(2016丹东模拟)如图.在▱ABCD中.E是CD的中点.AE的延长线与B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求证:BC=CF.【分析】先证明△ADE≌△FCE.得出AD=CF.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AD=BC.继而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D∥BC.∴∠ADE=∠FCE.∵E是CD的中点.∴DE=CE.在△ADE和△FCE中.∵.∴△ADE≌△FCE.∴AD=CF.又∵AD=BC.∴BC=CF.【点评】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是找出△ADE与△FCE全等的条件.难度一般.四、解答题(二)(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20.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在边AD.BC上.且DE=CF.连接OE.OF.求证:OE=OF.【分析】欲证明OE=OF.只需证得△ODE≌△OCF即可.【解答】证明: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ADC=∠BCD=90°.AC=BD.OD=BD.OC=AC.∴OD=OC.∴∠ODC=∠OCD.∴∠ADC﹣∠ODC=∠BCD﹣∠OCD.即∠EDO=∠FCO.在△ODE与△OCF中..∴△ODE≌△OCF(SAS).∴OE=OF.【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21.梯形ABCD中.AD∥BC.AB=DC=2.∠DBC=30°.∠BDC=90°.求:梯形ABCD的面积.【分析】作DE⊥BCTVE.则∠DEB=90°.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E=BD.BC=2DC=4.求出BD=DC=6.DE=3.由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出∠ABD=∠ADB.得出AD=AB=2.即可求出梯形ABCD的面积.【解答】解:如图所示:作DE⊥BCTVE.则∠DEB=90°.∵∠DBC=30°.∠BDC=90°.∴∠C=60°.DE=BD.BC=2DC=4.BD=DC=6.∴DE=3.∵AD∥BC.AB=DC.∴∠ABC=∠C=60°.∠ADB=∠BDC=30°.∴∠ABD=30°=∠ADB.∴AD=AB=2.∴梯形ABCD的面积=(AD+BC)×DE=(2+4)×3=9.【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梯形面积的计算;熟练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C和DE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为对角线AC上两点.且AE=CF.DF∥BE.求证: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分析】首先证明△AEB≌△CFD可得AB=CD.再由条件AB∥CD可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解答】证明:∵AB∥CD.∴∠DCA=∠BAC.∵DF∥BE.∴∠DFA=∠BEC.∴∠AEB=∠DFC.在△AEB和△CFD中.∴△AEB≌△CFD(ASA).∴AB=CD.∵AB∥CD.∴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关键是掌握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五、解答题(三)(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23.如图.在△ABC中.∠ACB=90°.∠B=30°.CD.CE分别是AB边上的中线和高.(1)求证:AE=ED;(2)若AC=2.求△CDE的周长.【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CD=AD.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得∠A=60°.从而判定△ACD是等边三角形.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即可证明;(2)结合(1)中的结论.求得CD=2.DE=1.只需根据勾股定理求得CE的长即可.【解答】(1)证明:∵∠ACB=90°.CD是AB边上的中线.∴CD=AD=DB.∵∠B=30°.∴∠A=60°.∴△ACD是等边三角形.∵CE是斜边AB上的高.∴AE=ED.(2)解:由(1)得AC=CD=AD=2ED.又AC=2.∴CD=2.ED=1.∴.∴△CDE的周长=.【点评】此题综合运用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4.已知:如图.在▱ABCD中.O为对角线BD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EF分别交AD.BC于E.F 两点.连结BE.DF.(1)求证:△DOE≌△BOF;(2)当∠DOE等于多少度时.四边形BFDE为菱形?请说明理由.【分析】(1)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得出△DOE≌△BOF(ASA);(2)首先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出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进而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BE=ED.即可得出答案.【解答】(1)证明:∵在▱ABCD中.O为对角线BD的中点.∴BO=DO.∠EDB=∠FBO.在△EOD和△FOB中.∴△DOE≌△BOF(ASA);(2)解:当∠DOE=90°时.四边形BFDE为菱形.理由:∵△DOE≌△BOF.∴OE=OF.又∵OB=OD∴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EOD=90°.∴EF⊥BD.∴四边形BFDE为菱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菱形的判定等知识.得出BE=DE是解题关键.25.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G是CD上一点.延长BC到E.使CE=CG.连接BG并延长交DE于F.(1)求证:△BCG≌△DCE;(2)将△DCE绕点D顺时针旋转90°得到△DAE′.判断四边形E′BG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说明理由.(1)由正方形ABCD.得BC=CD.∠BCD=∠DCE=90°.又CG=CE.所以△BCG≌△DCE 【分析】(SAS).(2)由(1)得BG=DE.又由旋转的性质知AE′=CE=CG.所以BE′=DG.从而证得四边形E′BGD 为平行四边形.【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CD.∠BCD=90°.∵∠BCD+∠DCE=180°.∴∠BCD=∠DCE=90°.又∵CG=CE.∴△BCG≌△DCE.(2)解:四边形E′BGD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DCE绕D顺时针旋转90°得到△DAE′.∴CE=AE′.∵CE=CG.∴CG=AE′.∵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DG.AB=CD.∴AB﹣AE′=CD﹣CG.即BE′=DG.∴四边形E′BGD是平行四边形.【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考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f;lf2-9;。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含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下学期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在△ABC中,若∠B与∠C互余,则△ABC是()三角形.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2.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的中线,且CD=4cm,则AB的长为()A.4cm B.6cm C.8cm D.10cm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则a2+b2=c2B.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的平方等于第三边的平方C.在Rt△ABC中,∠C=90°,所以a2+b2=c2D.在Rt△ABC中,∠B=90°,所以a2+b2=c24.一个多边形每个外角都是60°,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和为()A.180°B.360°C.720°D.1080°5.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A.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B.对角线互相平分C.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6.下列平面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B.C.D.7.如果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那么等边三角形的中位线长为()A.2 B.4 C.6 D.88.如图,已知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E,AD=8,AB=4,则DE的长为()A.3 B.4 C.5 D.69.若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则顺次连接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A.梯形 B.矩形 C.菱形 D.正方形10.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A.梯形 B.正方形C.平行四边形D.菱形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1.在Rt△ABC中,∠C=90°,∠A=50°,则∠B=.12.△ABC中,∠A:∠B:∠C=1:2:3,则∠C=,△ABC是三角形.13.如图所示,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再补充一个条件能使菱形ABCD成为正方形,则这个条件是.(只填一个条件即可,答案不唯一)14.如图,AD是△ABC是角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于点F,连接EF交AD于点G,则AD与EF的位置关系是.15.如图,△ABC中,AB=AC,∠A=36°,BD是AC边上的高,则∠DBC的度数是.16.如图,在Rt△ABC中,∠ACB=90°,CD垂直于AB,垂足为点D,BC=2DB,∠A=.17.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点C在EF上,AC经过点D.已知∠A=∠EDF=90°,AB=AC.∠E=30°,∠BCE=40°,则∠CDF=.18.如果梯子底端离建筑物6米,那么10米长梯子,能够达到建筑物高度是米.19.内角和为1800°的多边形是边形.20.在△ABC中,若三边长分别为9,12,15,则以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为.三、解答题21.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给出了格点△ABC(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和点A1.画出△ABC关于点A1的中心对称图形.22.如图,△ABC中,AB=AC,∠BAC=120°,AD⊥AC交BC于点D,求证:BC=3AD.2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CF,求证:AF=CE.24.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D中点,三角形ECB是等边三角形,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25.一个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的长度分别为8cm和6cm,求这个菱形ABCD的面积和周长.26.如图,E、F分别为△ABC的边BC、CA的中点,延长EF到D,使得DF=EF,连接DA、DB、AE.(1)求证: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2)若AB=AC,试说明四边形AEBD是矩形.2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我们把线段EF称为梯形ABCD的中位线,通过观察、测量,猜想EF和AD,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八年级下学期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在△ABC中,若∠B与∠C互余,则△ABC是()三角形.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考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分析】根据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90°可得∠B+∠C=9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90°,即可判断△ABC的形状.【解答】解:∵∠B与∠C互余,∴∠B+∠C=90°,在△ABC中,∠A=180°﹣(∠B+∠C)=180°﹣90°=90°,∴△ABC是直角三角形.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互余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记概念和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的中线,且CD=4cm,则AB的长为()A.4cm B.6cm C.8cm D.10cm【考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专题】计算题.【分析】此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接求解.【解答】解:∵CD是Rt△ABC斜边AB上的中线,CD=4,∴AB=2CD=8.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熟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则a2+b2=c2B.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的平方等于第三边的平方C.在Rt△ABC中,∠C=90°,所以a2+b2=c2D.在Rt△ABC中,∠B=90°,所以a2+b2=c2【考点】勾股定理.【专题】计算题;证明题.【分析】在直角三角形中只有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且斜边对角为直角,根据此就可以直接判断A、B、C、D选项.【解答】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只有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且斜边对角为直角.A、不确定c是斜边,故本命题错误,即A选项错误;B、不确定第三边是否是斜边,故本命题错误,即B选项错误;C、∠C=90°,所以其对边为斜边,故本命题正确,即C选项正确;D、∠B=90°,所以斜边为b,所以a2+c2=b2,故本命题错误,即D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正确运用,只有斜边的平方才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4.一个多边形每个外角都是60°,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和为()A.180°B.360°C.720°D.1080°【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多边形的外角和=360°,∴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外角和,关键是掌握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5.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A.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B.对角线互相平分C.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分别分析各选项,即可求得答案;注意掌握排除法在选择题中的应用.【解答】解:A、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故本选项能判定;B、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故本选项能判定;C、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故本选项能判定;D、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故本选项不能判定.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注意熟记定理是解此题的关键.6.下列平面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B.C.D.【考点】中心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解答】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B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C和D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故选B.【点评】掌握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在同一平面内,如果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旋转后的图形能和原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7.如果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那么等边三角形的中位线长为()A.2 B.4 C.6 D.8【考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计算.【解答】解:∵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等边三角形的中位线长是:×4=2.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8.如图,已知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E,AD=8,AB=4,则DE的长为()A.3 B.4 C.5 D.6【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分析】根据折叠前后角相等可知△ABE≌△C′ED,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解答】解:设DE=x,则AE=8﹣x,AB=4,在直角三角形ABE中,x2=(8﹣x)2+16,解之得,x=5.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如本题中折叠前后角相等.9.若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则顺次连接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A.梯形 B.矩形 C.菱形 D.正方形【考点】菱形的判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专题】压轴题.【分析】因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所得的四边形的四边相等,则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解答】解:如图,AC=BD,E、F、G、H分别是线段AB、BC、CD、AD的中点,∴EH、FG分别是△ABD、△BCD的中位线,EF、HG分别是△ACD、△ABC的中位线,∴EH=FG=BD,EF=HG=AC,∵AC=BD∴EH=FG=FG=EF,则四边形EFGH是菱形.故选C.【点评】本题利用了中位线的性质和菱形的判定: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10.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A.梯形 B.正方形C.平行四边形D.菱形【考点】正方形的判定.【分析】根据矩形性质得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和∠B=90°,根据AB=AD和正方形的判定推出即可.【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B=90°,四边形ABCD也是平行四边形,∵AB=AD,∴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正方形的定义).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判定;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熟记有一组邻边相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1.在Rt△ABC中,∠C=90°,∠A=50°,则∠B=40°.【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进行解答.【解答】解:∵Rt△ABC中,∠C=90°,∠A=50°,∴∠A+∠B=9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B=40°.故答案为:40°.【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该题时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2.△ABC中,∠A:∠B:∠C=1:2:3,则∠C=90°,△ABC是直角三角形.【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专题】计算题.【分析】设∠A、∠B、∠C的度数分别为x,2x,3x,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x+2x+3x=180°,求出x即可得到∠C的度数,然后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解答】解:设∠A、∠B、∠C的度数分别为x,2x,3x,根据题意得x+2x+3x=180°,解得x=30°,所以∠C=90°,△ABC为直角三角形.故答案为:90゜,直角.【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也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定义.13.如图所示,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再补充一个条件能使菱形ABCD 成为正方形,则这个条件是∠BAD=90°或AC=BD.(只填一个条件即可,答案不唯一)【考点】正方形的判定;菱形的性质.【专题】开放型.【分析】根据菱形的性质及正方形的判定来添加合适的条件.【解答】解:要使菱形成为正方形,只要菱形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1)有一个内角是直角(2)对角线相等.即∠BAD=90°或AC=BD.故答案为:∠BAD=90°或AC=BD.【点评】本题比较容易,考查特殊四边形的判定.14.如图,AD是△ABC是角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于点F,连接EF交AD于点G,则AD与EF的位置关系是AD垂直平分EF.【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DE=DF,可证△AED≌△AFD,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分析.【解答】解:∵AD是△ABC是角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于点F∴DE=DF在Rt△AED和Rt△AFD中∴△AED≌△AFD(HL)∴AE=AF又AD是△ABC是角平分线∴AD垂直平分EF(三线合一)故答案:AD垂直平分EF.【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三线合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5.如图,△ABC中,AB=AC,∠A=36°,BD是AC边上的高,则∠DBC的度数是18°.【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根据已知可求得两底角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不难求得∠DBC的度数.【解答】解:∵AB=AC,∠A=36°,∴∠ABC=∠ACB=72°∵BD是AC边上的高,∴BD⊥AC,∴∠DBC=90°﹣72°=18°.故答案为:18°.【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会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答题,此题难度一般.16.如图,在Rt△ABC中,∠ACB=90°,CD垂直于AB,垂足为点D,BC=2DB,∠A=30°.【考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分析】在Rt△BCD中,由BC=2DB,可求出sin∠BCD=,进而求出∠BCD=30°,然后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求∠B的度数,最后再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即可求∠A的度数.【解答】解:∵CD垂直于AB,垂足为点D,∴∠BDC=90°,∵BC=2DB,∴在Rt△BCD中,sin∠BCD==,∴∠BCD=30°,∵∠BCD+∠B=90°,∴∠B=60°,在Rt△ABC中,∠ACB=90°,∠B=60°,∴∠A=90°﹣60°=30°.故答案为:30°.【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由BC=2DB,可求出sin∠BCD=,进而求出∠BCD=3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7.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点C在EF上,AC经过点D.已知∠A=∠EDF=90°,AB=AC.∠E=30°,∠BCE=40°,则∠CDF=25°.【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由∠A=∠EDF=90°,AB=AC.∠E=30°,∠BCE=40°,可求得∠ACE的度数,又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CDF=∠ACE﹣∠F=∠BCE+∠ACB﹣∠F,继而求得答案.【解答】解:∵AB=AC,∠A=90°,∴∠ACB=∠B=45°,∵∠EDF=90°,∠E=30°,∴∠F=90°﹣∠E=60°,∵∠ACE=∠CDF+∠F,∠BCE=40°,∴∠CDF=∠ACE﹣∠F=∠BCE+∠ACB﹣∠F=45°+40°﹣60°=25°.故答案为:25°.【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8.如果梯子底端离建筑物6米,那么10米长梯子,能够达到建筑物高度是8米.【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分析】因为梯子,建筑物,地面正好构成直角三角形,所以利用勾股定理解答即可.【解答】解:如图所示:AB=10m,BC=6m,由勾股定理得:AC===8m.故答案为:8.【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善于观察题目的信息是解题以及学好数学的关键.19.内角和为1800°的多边形是12边形.【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分析】首先设这个多边形是n边形,然后根据题意得:(n﹣2)×180=1800,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设这个多边形是n边形,根据题意得:(n﹣2)×180=1800,解得:n=12.∴这个多边形是12边形.故答案为:12.【点评】此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注意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20.在△ABC中,若三边长分别为9,12,15,则以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为108.【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分析】根据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9、12、15,得出△ABC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列式计算即可.【解答】解:∵在△ABC中,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9、12、15,92+122=152,∴△ABC是直角三角形,∴用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2××9×12=108.故答案为:108.【点评】此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用到的知识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关键是判断出长方形的面积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三、解答题21.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给出了格点△ABC(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和点A1.画出△ABC关于点A1的中心对称图形.【考点】作图-旋转变换.【专题】作图题.【分析】延长AA1到A′,使A1A′=AA1,则点A′为A的对应点,同样方法作出B、C的对应点B′、C′,从而得到△A′B′C′.【解答】解:如图,△A′B′C′为所作.【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图﹣旋转变换: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对应角都相等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也相等,由此可以通过作相等的角,在角的边上截取相等的线段的方法,找到对应点,顺次连接得出旋转后的图形.22.如图,△ABC中,AB=AC,∠BAC=120°,AD⊥AC交BC于点D,求证:BC=3AD.【考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已知∠BAC=120°,AB=AC,∠B=∠C=30°,可得AD⊥AC,有CD=2AD,AD=BD.即可得证.【解答】证明:在△ABC中,∵AB=AC,∠BAC=120°,∴∠B=∠C=30°,又∵AD⊥AC,∴∠DAC=90°,∵∠C=30°∴CD=2AD,∠BAD=∠B=30°,∴AD=DB,∴BC=CD+BD=AD+DC=AD+2AD=3AD.【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CF,求证:AF=CE.【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AE∥CF,又因为AE=CF,所以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F=CE.【解答】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AE∥CF,又∵AE=C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AF=CE.【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题目比较简单.24.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D中点,三角形ECB是等边三角形,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考点】矩形的判定.【专题】证明题.【分析】欲证明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只需证得该四边形的一个内角是90°即可.【解答】证明:∵△BCE是等边三角形,∴CE=BE,∠EBC=∠ECB=∠BEC=60°,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EB=∠EBC=60°,∠DEC=∠DCE=60°.则∠AEB=∠DEC,∠EBC=∠DCE,∵E是AD的中点,∴AE=DE.∴在△AEB与△DEC中,,∴△AEB≌△DEC(AAS),∴∠A=∠D.又∠A+∠D=180°,∴∠A=∠D=90°,∴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评】本题考查了矩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5.一个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的长度分别为8cm和6cm,求这个菱形ABCD的面积和周长.【考点】菱形的性质.【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由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的长度分别为8cm和6cm,根据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积的一半,可求得其面积,然后由菱形的性质,求得OA与OB的长,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B的长,继而求得其周长.【解答】解:如图,∵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的长度分别为8cm和6cm,∴这个菱形ABCD的面积为:×8×6=24(cm2);设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较于点O,则OA=AB=4cm,OB=BD=3cm,∴AB==5cm,∴这个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点评】此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注意结合题意画出图形,利用图形求解是关键.26.如图,E、F分别为△ABC的边BC、CA的中点,延长EF到D,使得DF=EF,连接DA、DB、AE.(1)求证: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2)若AB=AC,试说明四边形AEBD是矩形.【考点】矩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专题】几何图形问题.【分析】(1)由已知可得:EF是△ABC的中位线,则可得EF∥AB,EF=AB,又由DF=EF,易得AB=DE,根据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可证得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2)由(1)可得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又由AB=AC,AB=DE,易得AC=DE,根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可得四边形AECD是矩形.【解答】证明:(1)∵E、F分别为△ABC的边BC、CA的中点,∴EF∥AB,EF=AC,∵DF=EF,∴EF=DE,∴AC=DE,∴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2)∵DF=EF,AF=BF,∴四边形AEBD是平行四边形,∵AB=AC,AC=DE,∴AB=DE,∴四边形AEBD是矩形.【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判定(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图形,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2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我们把线段EF称为梯形ABCD的中位线,通过观察、测量,猜想EF和AD,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考点】梯形中位线定理.【分析】连接DE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H,证明△DAE≌△HBE,得到DE=EH,AD=BH,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即可.【解答】解:EF∥AD∥BC,EF=(AD+BC)证明如下:连接DE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H,∵AD∥BC,∴∠A=∠ABH,在△DAE和△HBE中,,∴△DAE≌△HBE,∴DE=EH,AD=BH,∵DE=EH,DF=FC,∴EF∥BC,EF=HC,∴EF∥AD∥BC,EF=(AD+B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1. 某中学合唱团的17名成员的年龄情况如下表:年龄单位:岁1415161718人数35441则这些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 15,15B. 15,C. 15,16D. 16,152. 已知等腰的周长为10,若设腰长为x,则x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3. 若一次函数的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4.如图,在中,,,,,,都是等边三角形,下列结论中:①;②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③;④正确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5.如图,在中,BD平分交AC于点D,且,F在BC上,E为AF的中点,连接DE,AF,若,,,则AB的长为( )A.B.C.D. 96. 在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称为整点,设k为整数,当直线与的交点为整数时,k的值可以取( )A. 2个B. 4个C. 6个D. 8个7. 某校规定学生的数学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期中成绩占,平时作业成绩占,某人上述三项成绩分别为85分,90分,80分,则他的数学成绩是______.8. 如图,直线与直线相交于点A,则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9. 当光线射到x轴进行反射,如果反射的路径经过点和点,则入射光线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______ .10. 设,则代数式的值为______.11. 如图,已知,于B,于A,,点E是CD的中点,则AE的长是______.1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点A的坐标为,点B的坐标为直线l与直线交于点点P是直线上,的一点,点Q是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若使以A、C、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则Q点的坐标为______ .13. 已知,,且试求正整数14.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BD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相交于点M、N,连接BM、求证:四边形BNDM是菱形;若四边形BNDM的周长为52,,求BD的长.15. 如图,A城气象台测得台风中心在A城正西方向320km的B处,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向北偏东的BF方向移动,距离台风中心200km的范围内是受台风影响的区域.城是否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为什么?若A城受到这次台风影响,那么A城遭受这次台风影响有多长时间?16. 某地计划从甲、乙两个蔬菜基地向A,B两市运送蔬菜.甲、乙两个基地分别可运出80吨和100吨蔬菜.A,B两市分别需要蔬菜110吨和70吨.从甲,乙两基地运往A,B两市的运费单价如下表:A市元/吨B市元/吨甲基地1520乙基地1025设从甲基地运往A市x吨蔬菜时,总运费为y元.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当甲基地运往A市多少吨蔬菜时,总运费最省?最省的总运费是多少元?17. 在中,D为AB的中点,分别延长CA,CB到点E,F,使;过E,F分别作CA,CB的垂线,相交于求证:18. 观察下列方程及解的特征:的解为:;的解为:,;的解为:,;…解答下列问题:请猜想,方程的解为______;请猜想,方程______的解为,;解关于x的分式方程19. 请你用学习“一次函数”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解决问题.①当时,;②当时,______;③当时,______;显然,②和③均为某个一次函数的一部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的图象.根据函数图象写出函数的一条性质:______.一次函数为常数,的图象过点,若无解,结合函数的图象,直接写出k的取值范围.20. 我们新定义一种三角形: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平方的4倍的三角形叫做常态三角形.例如:某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5,6和8,因为,所以这个三角形是常态三角形.若三边长分别是2,和4,则此三角形__________常态三角形填“是”或“不是”;若是常态三角形,则此三角形的三边长之比为__________请按从小到大排列;如图,中,,,点D为AB的中点,连接CD,若是常态三角形,求的面积.21. 甲、乙两车从A市去往B市,甲比乙早出发了2个小时,甲到达B市后停留一段时间返回,乙到达B市后立即返回.甲车往返的速度都为40千米/时,乙车往返的速度都为20千米/时,如图是两车距A市的路程千米与行驶时间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请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B两市的距离是______ 千米,甲到B市后,______ 小时乙到达B市;求甲车返回时的路程千米与时间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甲车从B市开始往回返后,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15千米?22. 【模型建立】如图1,等腰中,,,直线ED经过点C,过点A作于点D,过点B作于点E,求证:≌;【模型应用】如图2,已知直线: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将直线绕点A 逆时针旋转至直线;求直线的函数表达式;如图3,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过点B作轴于点A、轴于点C,点P是线段AB上的动点,点D是直线上的动点且在第四象限内.试探究能否成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能,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解:根据图表数据,同一年龄人数最多的是15岁,共5人,所以众数是15岁,17名队员中,按照年龄从大到小排列,第9名队员的年龄是16岁,所以,中位数是16岁.故选: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本题考查了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能力,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不止一个,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中位数不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数.2.【答案】A【解析】解:依题意得:,解得故选:根据已知条件得出底边的长为:,再根据第三边的长度应是大于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即可求出第三边长的范围.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知识;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列出不等式,接着解不等式求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根据题意得到关于m的不等式组,然后解不等式组即可.【解答】解:根据题意得,解得故选:4.【答案】D【解析】【分析】由,得出,故①正确;再由SAS证得≌,得,同理≌,得,则四边形AEFD 是平行四边形,故②正确;然后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则③正确;最后求出,故④正确;即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是解题的关键.【解答】解:,,,,,是直角三角形,,,故①正确;,都是等边三角形,,,和都是等边三角形,,,,,在与中,,≌,,同理可证:≌,,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故②正确;,故③正确;过A作于G,如图所示:则,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故④正确;正确的个数是4个,故选:5.【答案】A【解析】解:平分交AC于点D,,,,,≌,,为AF的中点,是的中位线,,,,,,,,,负值舍去,,,故选: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到,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熟练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答案】C【解析】解:由题意得:,解得:,,交点为整数,可取的整数解有0,2,3,5,,共6个.故选:让这两条直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得整数解即可.本题考查了两条直线相交或者平行问题,难度一般,解决本题的难点是根据分数的形式得到相应的整数解.7.【答案】分【解析】解:他的数学成绩是:分故答案为:分.根据数学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百分比+期中考试成绩所占的百分比+平时作业成绩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该学生的数学成绩.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的求法.正确计算加权平均数是解本题的关键.8.【答案】【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关键是能从图象中得到正确信息.以两函数图象交点为分界,直线在直线的下方时,【解答】解:把代入得,,根据图象可得: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为:,故答案为:9.【答案】【解析】解:设反射光线的直线解析式为,反射的路径经过点和点,,解得,,反射光线的直线解析式为,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轴对称,故知入射光线的解析式为,故答案为首先设反射光线的直线解析式为,把A、B两点代入,求出k和b,然后根据轴对称的知识点求出入射光线的解析式.本题主要考查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和轴对称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好轴对称的知识,此题难度一般.10.【答案】24【解析】解:,即,故答案为:24将所求式子提取3后,拆项变形,分别得到的因式,将已知等式变形得到,把a与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将所求式子进行适当的变形是解本题的关键.11.【答案】【解析】解:连接DB,延长DA到F,使连接FC,,,又点E是CD的中点,为的中位线,则,在中,,,,,,又,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故答案为:首先作出辅助线,连接DB,延长DA到F,使,连接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然后证明可得到≌,从而得到,进而得到答案.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做题的关键是作出辅助线,证明12.【答案】或或或【解析】解:设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点A的坐标为,点B的坐标为,,解得,即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点C在直线AB上且在直线上,点C的横坐标为,纵坐标,线段AC的长是:,当时,的坐标为;当时,的坐标为;当时,的坐标为;当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时,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点A的坐标为,点C的坐标为,,设直线解析式为且过点,,解得,直线解析式为,当时,,即的坐标为;由上可得,点Q的坐标为或或或根据题意,可以先求出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然后根据菱形的判定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可以求得相应的点Q的坐标.本题考查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菱形的判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象,利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答.13.【答案】解:化简x与y得:,,,,将代入方程,化简得:,,,解得【解析】首先化简x与y,可得:,,所以,;将所得结果看作整体代入方程,化简即可求得.此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解题的关键是整体代入思想的应用.14.【答案】证明:,直线MN是对角线BD的垂直平分线,,在和中,,≌,,,四边形BNDM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BNDM是菱形;解:菱形BNDM的周长为52,,又,,在中,由勾股定理得,,【解析】【分析】证≌,得出,由,证出四边形BNDM是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结论;由菱形的周长得到菱形的边长,由菱形的性质及得到,在中由勾股定理得到OB的长,进而得到BD的长.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菱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15.【答案】解:由A点向BF作垂线,垂足为C,在中,,,则,因为,所以A城要受台风影响;设BF上点D,,则还有一点G,有因为,所以是等腰三角形,因为,所以AC是DG的垂直平分线,,在中,,,由勾股定理得,,则,遭受台风影响的时间是:【解析】点到直线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故应由A点向BF作垂线,垂足为C,若则A城不受影响,否则受影响;点A到直线BF的长为200km的点有两点,分别设为D、G,则是等腰三角形,由于,则C是DG的中点,在中,解出CD的长,则可求DG长,在DG长的范围内都是受台风影响,再根据速度与距离的关系则可求时间.此题主要考查辅助线在题目中的应用,勾股定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较为复杂.16.【答案】解:,由,解得;答: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在中,,随x的增大而增大,而,当时,,答:当甲基地运往A市10吨蔬菜时,总运费最省,最省的总运费是2550元.【解析】弄清调动方向,再依据路程和运费列出元与吨的函数关系式即可;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确定“最省的总运费”即可.本题是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先解不等式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然后依据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来确定总运费最省.17.【答案】解:如图,分别取AP、BP的中点M、N,并连接EM、DM、FN、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N分别为直角三角形AEP、BFP斜边的中点,,,已知,≌,,,、为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解析】取AP、BP的中点,并连接EM、DM、FN、DN,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易证得≌,即可得各角的关系.即可证得结论.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涉及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是一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型,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8.【答案】,【解析】解:方程:,即方程:,,,故答案为:,;猜想关于x 的方程的解为:,,故答案为:;,,,,,可得:或,解得:,,经检验,,是原分式方程的根.观察阅读材料中的方程解的规律,归纳总结得到结果;仿照阅读材料中的方程解的规律,归纳总结得到结果;先把原方程变形后,利用得出的规律即可解答.本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分式方程的解,理解阅读材料中的方程解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19.【答案】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解析】解:②时,,时,,③时,,时,,故答案为:,如图,由图象可得,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故答案为: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当时,如图,当直线与时,方程无解,此时,当时,满足题意.如图,当直线经过,时,将,代入得,解得,时满足题意,综上所述,若无解,且②当时,,进而求解.③当时,,进而求解.分别画出,时的函数图象.根据图象求解.分类讨论与时,函数图象与直线无交点的情况求解.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解题关键是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掌握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通过数形结合求解.20.【答案】解:是::中,,,点D为AB的中点,是常态三角形,当,时,解得:,则,故,则的面积为:当,时,解得:,则,故,则的面积为:故的面积为或【解析】【解答】解:,三边长分别是2,和4,则此三角形是常态三角形.故答案为:是;是常态三角形,设两直角边长为:a,b,斜边长为:c,则,,则,故a::,设,,则,此三角形的三边长之比为:::故答案为:::;见答案【分析】直接利用常态三角形的定义判断即可;利用勾股定理以及结合常态三角形的定义得出两直角边的关系,进而得出答案;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常态三角形的定义得出BD的长,进而求出答案.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以及新定义,正确应用勾股定理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关键.21.【答案】120 5【解析】解:由图可得A、B两市的距离是,甲到B市后,再过小时乙到达B市;故答案为:120,5;如右图:两地的距离是120km,,,设线段BD的解析式为,由题意得:,解得:,;设EF的解析式为,由题意得:,解得:,的解析式为,当甲车还未追上乙车时,可得:,解得,小时,当甲车追上乙车后,可得:,解得;小时,当甲车返回A地后,,解得,小时,答:甲车从B市往回返后再经过小时或小时或小时两车相距15千米.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用甲车的速度甲车到达乙地的时间就可以求出两地的距离,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可以求出乙从A市去往B市需要的时间,从而可得答案;由的结论可以求出BD的解析式,由待定系数法就可以求出结论;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EF的解析式,再由两车之间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读懂题意,正确识图,能求出函数的解析式是解答本题关键.22.【答案】解:如图1所示:,,,又,,,又,,在和中,,≌;过点B作交AC于点C,轴,交y轴于点D,如图2所示:轴,x轴轴,,又,,又,,又,,又,,,在和中,,≌,,,又直线: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令,得,,即,令,得,即,,,,,点C的坐标为,设的函数表达式为,点A、C两点在直线上,依题意得:,解得:,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为;能成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依题意得,①若点P为直角顶点时,如图3甲所示:设点P的坐标为,则PB的长为,,,,,又,,在和中,,≌,,,点D的坐标为,又点D在直线上,,解得:,即点D的坐标为;②若点C为直角顶点时,如图3乙所示:设点P的坐标为,则PB的长为,,同理可证明≌,,,点D的坐标为,又点D在直线上,,解得:,点P与点A重合,点M与点O重合,即点D的坐标为;③若点D为直角顶点时,如图3丙所示:设点P的坐标为,则PB的长为,,同理可证明≌,,,点D的坐标为,又点D在直线上,,解得:,即点D的坐标为;综合所述,点D的坐标为或或【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垂直的定义,平角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一次函数求法,待定系数等知识点,重点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次函数的求法,难点是构造符合题意的全等三角形.由垂直的定义得,平角的定义和同角的余角的相等求出,角角边证明≌;证明≌,求出点C的坐标为,由点到直线上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为;分三种情况讨论:①若点P为直角顶点时;②若点C为直角顶点时;③若点D为直角顶点时,设出P点坐标,构建≌,由其性质,得到点D坐标,根据点D在直线上可求出其坐标.。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3月份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3月份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 和△ADE 中,∠BAC =∠DAE =90°,AB =AC ,AD =AE ,点C ,D ,E 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B ,D 和B ,E .下列四个结论:①BD =CE ,②BD ⊥CE ,③∠ACE +∠DBC=30°,④()2222BE AD AB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C .3D .4 2.已知长方体的长2cm 、宽为1cm 、高为4cm ,一只蚂蚁如果沿长方体的表面从A 点爬到B′点,那么沿哪条路最近,最短的路程是( )A .29cmB .5cmC .37cmD .4.5cm 3.△ABC 的三边的长a 、b 、c 满足:2(1)250a b c -+-+-=,则△ABC 的形状为( ).A .等腰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直角三角形4.圆柱形杯子的高为18cm ,底面周长为24cm ,已知蚂蚁在外壁A 处(距杯子上沿2cm )发现一滴蜂蜜在杯子内(距杯子下沿4cm ),则蚂蚁从A 处爬到B 处的最短距离为( )A .13B .28C .20D .1225.在ΔABC 中,211a b c=+,则∠A( )A .一定是锐角B .一定是直角C .一定是钝角D .非上述答案6.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下列条件中,不能说明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222b a c =-B .;C A B ∠=∠-∠ C .::3:4:5A B C ∠∠∠=D .::5:12:13a b c =7.如图,分别以直角ABC ∆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用123,,S S S 表示,若27S =,32S =,那么1S =( )A .9B .5C .53D .458.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港口出发,甲以16海里/时的速度向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它们出发1.5小时后,两船相距30海里,若乙以12海里/时的速度航行,则它的航行方向为( )A .北偏西15︒B .南偏西75°C .南偏东15︒或北偏西15︒D .南偏西15︒或北偏东15︒ 9.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为( )A .5B .7C .5D .5或7 10.如图,在ABC 中,13AB =,10BC =,BC 边上的中线12AD =,请试着判定ABC 的形状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等腰三角形D .以上都不对二、填空题11.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副“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1).图2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 ,正方形EFGH ,正方形MNKT 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 1+S 2+S 3=10,则S2的值是_________.12.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摆放成四边形ABCD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一边的长就可以求出其它各边的长,若已知AD =32,则AB 的长为__________.13.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6,AD =8,矩形内一动点P 使得S △PAD =13S 矩形ABCD ,则点P 到点A 、D 的距离之和PA +PD 的最小值为_____.14.在△ABC 中,若222225,75a b a b c -+===,,则最长边上的高为_____.15.若ABC ∆为直角三角形,90B ∠=︒,6AB =,8BC =,点D 在斜边AC 上,且2AC BD =,则AD 的长为__________.16.如图,长方形ABCD 中,∠A =∠ABC =∠BCD =∠D =90°,AB =CD =6,AD =BC =10,点E 为射线AD 上的一个动点,若△ABE 与△A ′BE 关于直线BE 对称,当△A ′BC 为直角三角形时,AE 的长为______.17.如图,在矩形ABCD中,AD>AB,将矩形ABCD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折痕为MN,连接CN.若△CDN的面积与△CMN的面积比为1:3,则22MNBM的值为______________.18.如图,Rt△ABC中,∠C=90°,AB=5,BC=4,斜边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边BC于点D,连接AD,线段CD的长为_________.1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4,CD=3,∠ABC=∠ACB=∠ADC=45°,则2________BD .20.如图,E为等腰直角△ABC的边AB上的一点,要使AE=3,BE=1,P为AC上的动点,则PB+PE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三、解答题21.如图,,90,8,6,,ABC B AB cm BC cm P Q ︒∆∠===是边上的两点,点P 从点A 开始沿A B →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 ,点Q 从点B 沿B C A →→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 ,它们同时出发,设出发的时间为t 秒.(1)出发2秒后,求线段PQ 的长;(2)求点Q 在BC 上运动时,出发几秒后,PQB 是等腰三角形;(3)点Q 在边CA 上运动时,求能使BCQ ∆成为等腰三角形的运动时间.22.如图,△ABC 和△ADE 都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 =AC ,AD =AE ,且∠BAC =∠DAE . (1)如图①,连接BE 、CD ,求证:BE =CD ;(2)如图②,连接BE 、CD ,若∠BAC =∠DAE =60°,CD ⊥AE ,AD =3,CD =4,求BD 的长;(3)如图③,若∠BAC =∠DAE =90°,且C 点恰好落在DE 上,试探究CD 2、CE 2和BC 2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说明.23.如图,在ABC ∆中,90ACB ∠=︒,2BC AC =.(1)如图1,点D 在边BC 上,1CD =,5AD =,求ABD ∆的面积.(2)如图2,点F 在边AC 上,过点B 作BE BC ⊥,BE BC =,连结EF 交BC 于点M ,过点C 作CG EF ⊥,垂足为G ,连结BG .求证:2EG BG CG =+.24.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在平面内有两点()111, P x y 、()222, P x y ,其两点间的距离()()22121212PP x x y y =-+-,同时,当两点所在的直线在坐标轴或平行于坐标轴或垂直于坐标轴时,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化简为12x x -或1|y -2|y .(1)已知()2, 4A 、()3, 8B --,试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______.已知M 、N 在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点M 的纵坐标为4,点N 的纵坐标为-1,试求M 、N 两点的距离为______;(2)已知一个三角形各顶点坐标为()1, 6D 、()3, 3E -、()4, 2F ,你能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吗?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x 轴上找一点P ,使PD PF +的长度最短,求出点P 的坐标及PD PF +的最短长度.25.已知:四边形ABCD 是菱形,AB =4,∠ABC =60°,有一足够大的含60°角的直角三角尺的60°角的顶点与菱形ABCD 的顶点A 重合,两边分别射线CB 、DC 相交于点E 、F ,且∠EAP =60°.(1)如图1,当点E 是线段CB 的中点时,请直接判断△AEF 的形状是 .(2)如图2,当点E 是线段CB 上任意一点时(点E 不与B 、C 重合),求证:BE =CF ; (3)如图3,当点E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且∠EAB =15°时,求点F 到BC 的距离.26.(已知:如图1,矩形OACB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6,0)、(0,10),点D 是y 轴上一点且坐标为(0,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线段AC ﹣CB 方向运动,到达点B 时运动停止.(1)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BPD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点P 运动到线段CB 上时(如图2),将矩形OACB 沿OP 折叠,顶点B 恰好落在边AC 上点B ′位置,求此时点P 坐标;(3)在点P 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BPD 为等腰三角形的情况?若存在,求出点P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7.如图1,点E 是正方形ABCD 边CD 上任意一点,以DE 为边作正方形DEFG ,连接BF ,点M 是线段BF 中点,射线EM 与BC 交于点H ,连接CM .(1)请直接写出CM 和EM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把图1中的正方形DEFG 绕点D 顺时针旋转45︒,此时点F 恰好落在线段CD 上,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3)把图1中的正方形DEFG 绕点D 顺时针旋转90︒,此时点E 、G 恰好分别落在线段AD 、CD 上,连接CE ,如图3,其他条件不变,若2DG =,6AB =,直接写出CM 的长度.2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0,4),B (m ,0)在坐标轴上,点C ,O 关于直线AB 对称,点D 在线段AB 上.(1)如图1,若m =8,求AB 的长;(2)如图2,若m =4,连接OD ,在y 轴上取一点E ,使OD =DE ,求证:CE =2DE ; (3)如图3,若m =43,在射线AO 上裁取AF ,使AF =BD ,当CD +CF 的值最小时,请在图中画出点D 的位置,并直接写出这个最小值.29.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边上一动点,连结AD()1如图1,若2BD =,4DC =,求AD 的长;()2如图2,以AD 为边作60ADE ADF ∠=∠=,分别交AB ,AC 于点E ,F . ①小明通过观察、实验,提出猜想:在点D 运动的过程中,始终有AE AF =,小明把这个猜想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形成了证明该猜想的两种想法想法1:利用AD 是EDF ∠的角平分线,构造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基本图形,然后通过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获证.想法2:利用AD 是EDF ∠的角平分线,构造ADF 的全等三角形,然后通过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获证.请你参考上面的想法,帮助小明证明.(AE AF =一种方法即可)②小聪在小明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思考,发现:四边形AEDF 的面积与AD 长存在很好的关系.若用S 表示四边形AEDF 的面积,x 表示AD 的长,请你直接写出S 与x 之间的关系式.30.如图,在△ABC 中,∠ACB =90°,AC =BC ,AB =2,CD 是边AB 的高线,动点E 从点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C 运动;同时,动点F 从点C 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射线CB 运动.设E 的运动时间为t (s )(t >0).(1)AE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BCD 的大小是 度;(2)点E 在边AC 上运动时,求证:△ADE ≌△CDF ;(3)点E 在边AC 上运动时,求∠EDF 的度数;(4)连结BE ,当CE =AD 时,直接写出t 的值和此时BE 对应的值.【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 解析:B【分析】①由AB=AC ,AD=AE ,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到夹角相等,利用SAS 得出三角形ABD 与三角形ACE 全等,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BD=CE ;②由三角形ABD 与三角形ACE 全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得到BD 垂直于CE ;③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D+∠DBC=45°,等量代换得到∠ACE+∠DBC=45°; ④由BD 垂直于CE ,在直角三角形BDE 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关系式,等量代换即可作出判断.【详解】解:如图,① ∵∠BAC=∠DAE=90°,∴∠BAC+∠CAD=∠DAE+∠CAD ,即∠BAD=∠CAE ,∵在△BAD 和△CA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BAD ≌△CAE (SAS ),∴BD=CE ,故①正确;②∵△BAD ≌△CAE ,∴∠ABD=∠ACE ,∵∠ABD+∠DBC=45°,∴∠ACE+∠DBC=45°,∴∠DBC+∠DCB=∠DBC+∠ACE+∠ACB=45°+45°=90°, ∴∠BDC=90°,∴BD ⊥CE ,故②正确;③∵△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CB=45°,∴∠ABD+∠DBC=45°,∵∠ABD=∠ACE∴∠ACE+∠DBC=45°,故③错误;④∵BD ⊥CE ,∴在Rt △BDE 中,利用勾股定理得BE 2=BD 2+DE 2,∵△A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E=AD ,∴DE 2=2AD 2,∴BE 2=BD 2+DE 2=BD 2+2AD 2,在Rt △BDC 中,BD BC <,而BC 2=2AB 2,∴BD 2<2AB 2,∴()2222BE AD AB<+ 故④错误,综上,正确的个数为2个.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2.B解析:B【分析】要求长方体中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最直接的作法,就是将长方体展开,然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答.【详解】解:根据题意,如图所示,最短路径有以下三种情况:(1)沿AA ',A C '',C B '',B B '剪开,得图1:22222(21)425AB AB BB '=+'=++=;(2)沿AC ,CC ',C B '',B D '',D A '',A A '剪开,得图2:222222(41)42529AB AC B C '=+'=++=+=;(3)沿AD ,'DD ,B D '',C B '',C A '',AA '剪开,得图3:222221(42)13637AB AD B D '=+'=++=+=;综上所述,最短路径应为(1)所示,所以225AB '=,即5cm AB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最短路径问题,将长方体从不同角度展开,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注意不要漏解.3.D解析:D【分析】由等式可分别得到关于a 、b 、c 的等式,从而分别计算得到a 、b 、c 的值,再由222+=a b c 的关系,可推导得到△ABC 为直角三角形.【详解】 ∵2(1)250a b c --=又∵()2102050a b c ⎧-≥⎪⎪-≥⎨⎪-≥⎪⎩∴()21=02=05=0a b c ⎧-⎪⎪-⎨⎪-⎪⎩∴125a b c ⎧=⎪=⎨⎪=⎩ ∴222+=a b c∴△ABC 为直角三角形故选:D .【点睛】本题考察了平方、二次根式、绝对值和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知识;求解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绝对值和勾股定理逆定理,从而完成求解.4.C解析:C【解析】分析:将杯子侧面展开,建立A 关于EF 的对称点A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 ′B 的长度即为所求.详解:如图所示,将杯子侧面展开,作A 关于EF 的对称点A ′,连接A ′B ,则A ′B 即为最短距离,A ′B 2222=1216A D BD '++ (cm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最短路径等知识.将圆柱侧面展开,化曲面为平面并作出A 关于EF 的对称点A ′是解题的关键.5.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211a b c=+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2bc >a 2 ,再根据(b-c ) 2 ≥0,可推导得出b 2 +c 2 >a 2 ,据此进行判断即可得. 【详解】∵211a b c =+, ∴2b c a bc+=, ∴2bc=a (b+c ),∵a 、b 、c 是三角形的三条边,∴b+c >a ,∴2bc >a·a , 即2bc >a 2 ,∵(b-c ) 2 ≥0,∴b 2 +c 2 -2bc≥0,b 2 +c 2 ≥2bc ,∴b 2 +c 2 >a 2 ,∴一定为锐角,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完全平方公式、不等式的传递性、勾股定理等,题目较难,得出b 2 +c 2 >a 2 是解题的关键.6.C解析: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三角形三边符合勾股定理;②三个内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或两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根据上面两种情况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A 、由222b a c =-得a 2=b 2+c 2,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够判定△ABC 为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B 、由C A B ∠=∠-∠得∠C +∠B=∠A ,此时∠A 是直角,能够判定△ABC 是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C 、∠A :∠B :∠C=3:4:5,那么∠A=45°、∠B=60°、∠C=75°,△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 、a :b :c=5:12:13,此时c 2=b 2+ a 2,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ABC 是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只有三角形的三边长构成勾股数或三内角中有一个是直角的情况下,才能判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7.A解析:A【分析】根据勾股定理与正方形的性质解答.【详解】解:在Rt △ABC 中,AB 2=BC 2+AC 2,∵S 1=AB 2,S 2=BC 2,S 3=AC 2,∴S 1=S 2+S 3.∵S 2=7,S 3=2,∴S 1=7+2=9.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8.C解析:C【分析】先求出出发1.5小时后,甲乙两船航行的路程,进而可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乙船的航行方向与甲船的航行方向垂直,进一步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出发1.5小时后,甲船航行的路程是16×1.5=24海里,乙船航行的路程是12×1.5=18海里;∵222241857632490030+=+==,∴乙船的航行方向与甲船的航行方向垂直,∵甲船的航行方向是北偏东75°,∴乙船的航行方向是南偏东15°或北偏西15°.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和方位角,属于常考题型,正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解题的关键.9.D解析:D【分析】分4是直角边、4是斜边,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即可.【详解】当4是直角边时,斜边,当4是斜边时,另一条直角边=,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10.C解析:C【分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推导出ABD △是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 C ,可得出AB=AC ,即可判断.【详解】解:由已知可得CD=BD=5,22251213+=即222BD AD AB +=,ABD ∴是直角三角形,90ADB ∠=︒,90ADC ∴∠=︒222AD CD AC ∴+=13AC ∴=13AB AC ∴==故ABC 是等腰三角形.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熟练掌握定理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11.103. 【解析】 试题解析:将四边形MTKN 的面积设为x ,将其余八个全等的三角形面积一个设为y , ∵正方形ABCD ,正方形EFGH ,正方形MNKT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S 1+S 2+S 3=10, ∴得出S 1=8y+x ,S 2=4y+x ,S 3=x ,∴S 1+S 2+S 3=3x+12y=10,故3x+12y=10, x+4y=103, 所以S 2=x+4y=103. 考点:勾股定理的证明.12.【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6,在Rt △ABC 中,∠BAC=30°,得到12BC AB =,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到222AC BC AB +=,即可求出AB .【详解】在Rt △ACD 中,CD=AD=∴6=,在Rt △ABC 中,∠BAC=30°, ∴12BC AB =, ∵222AC BC AB +=, ∴22216()2AB AB +=,解得AB=故答案为:【点睛】此题考查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正确理解勾股定理的三边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3.【分析】根据S △PAD =13S 矩形ABCD ,得出动点P 在与AD 平行且与AD 的距离是4的直线l 上,作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E ,连接DE ,BE ,则DE 的长就是所求的最短距离.然后在直角三角形ADE 中,由勾股定理求得DE 的值,即可得到PA+PD 的最小值.【详解】设△PAD 中AD 边上的高是h .∵S △PAD =13S 矩形ABCD , ∴12 AD •h =13AD •AB , ∴h =23AB =4, ∴动点P 在与AD 平行且与AD 的距离是4的直线l 上,如图,作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E ,连接BE ,DE ,则DE 的长就是所求的最短距离.在Rt △ADE 中,∵AD =8,AE =4+4=8,DE =22228882AE AD +=+= ,即PA +PD 的最小值为82 .故答案8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三角形的面积,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得出动点P 所在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14.125【分析】 解方程222225,7a b a b +=-=可求得a=4,b=3,故三角形ABC 是直角三角形,在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转化得到斜边上的高.【详解】解:∵222225,7a b a b +=-=,将两个方程相加得:2232a =,∵a >0,∴a=4代入得:22425b +=,∵b >0,∴b=3,∵a=3,b=4,c=5满足勾股定理逆定理,∴△ABC 是直角三角形,如下图,∠ACB=90°,CD ⊥AB ,1122ABC S AC BC AB CD =⋅⋅=⋅⋅ , 即:1134522CD ⋅⋅=⋅⋅, 解得:CD=125, 故答案为:125. 【点睛】 本题考查求解三角形的高,解题关键是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转化,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一个底乘对应高等于另一个底乘对应高.15.5【分析】在直角ABC 中,依据勾股定理求出AC 的长度,再算出BD ,过点B 作BE AC ⊥于点E ,通过等面积法求出BE ,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分别运用勾股定理算出AE ED 、,两者相加即为AD 的长.【详解】解:如图,过点B 作BE AC ⊥于点E ,则90BEA ∠=︒,90BED ∠=︒,∵直角ABC 中,90B ∠=︒,6AB =,8BC =,∴22=10AC AB BC +=,又∵2ABC S AB BC AC BE =⋅=⋅,2AC BD =∴6810BE ⨯=,5BD =,∴=4.8BE ,∵90BEA ∠=︒,90BED ∠=︒∴22= 3.6AE AB BE -=,22= 1.4ED BD BE -=,∴5AD AE ED =+=.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通过作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既构造了两个直角三角形求位置线段,又通过等面积法求出了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创造了条件;故在求线段长时,可以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16.2或18分两种情况:点E 在AD 线段上,点E 为AD 延长线上的一点,进一步分析探讨得出答案即可.【详解】 解:①如图点E 在AD 线段上,△ABE 与△A ′B E 关于直线BE 对称,∴△A ′BE ≌△ABE,∴∠B A′E=∠A=90o ,AB=A ′B∠B A′C =90o ,∴E 、A',C 三点共线,在△ECD 与△CB A′中,{CD A BD BA C DEC ECB='∠=∠'∠=∠,∴△ECD ≌△CB A′,∴CE=BC=10,在RT △CB A′中,A′C=22BC BA -'=22106-=8,∴AE= A′E=CE - A′C=10-8=2;②如图点E 为AD 延长线上,由题意得:∠A"BC+∠A"CB=∠DCE+∠A"CB=90o∴∠A"BC=∠DCE,在△A"BC 与△DCE 中,"={""A CDECD A B A BC DCE∠∠=∠=∠∴△A"BC ≌△DCE,DE= A"C,在RT △ A"BC 中,22"BC BA -22106-∴AE=AD+DE=AD+ A"C=10+8=18;综上所知,AE=2或18.故答案为:2或18.【点睛】此题考查翻折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掌握翻折的性质,分类探讨的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析】如图,过点N 作NG ⊥BC 于点G ,连接CN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有:MA=MC ,NA=NC ,∠AMN=∠CMN.因为四边形ABCD 是矩形,所以AD ∥BC ,所以∠ANM=∠CMN.所以∠AMN=∠ANM,所以AM=AN.所以AM=AN=CM=CN.因为△CDN 的面积与△CMN 的面积比为1:3,所以DN:CM=1:3.设DN=x ,则CG=x ,AM=AN=CM=CN=3x ,由勾股定理可得()22322x x x -=, 所以MN 2=()()2222312x x x x +-=,BM 2=()()22232x x x -=.所以222212MN x BM x==12. 枚本题应填12.点睛:矩形中的折叠问题,其本质是轴对称问题,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找到对应的线段和角,也就找到了相等的线段和角,矩形中的折叠一般会伴随着等腰三角形(也就是基本图形“平行线+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所以常常会结合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来列方程求解.18.78. 【解析】 ∵∠C =90°,AB =5,BC =4,∴AC 2254-.∵AB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边BC 于点D ,∴BD =AD .设CD =x ,则AD =BD =4-x ,在Rt △ACD 中,2223(4)x x +=- ,解得:78x =.故答案为:78. 19.41【解析】作AD′⊥AD ,AD′=AD ,连接CD′,DD ′,如图:∵∠BAC+∠CAD=∠DAD′+∠CAD ,即∠BAD=∠CAD′,在△BAD 与△CAD ′中,;BA CA BAD CAD AD AD ===⎧⎪∠∠'⎨⎪⎩∴△BAD ≌△CAD′(SAS ), ∴BD=CD′,∠DAD′=90°,由勾股定理得DD′=22AD AD +' ,∠D′DA+∠ADC=90°,由勾股定理得CD′=22DC DD +',∴BD=CD′=41,即BD 2=41.故答案是:41.20.5【解析】试题分析:作点B 关于AC 的对称点F ,构建直角三角形,根据最短路径可知:此时PB +PE 的值最小,接下来要求出这个最小值,即求EF 的长即可,因此要先求AF 的长,证明△ADF ≌△CDB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得出EF =5,则PB +PE 的最小值为5.解:如图,过B 作BD ⊥AC ,垂足为D ,并截取DF =BD ,连接EF 交AC 于P ,连接PB 、AF ,则此时PB +PE 的值最小,∵△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CB ,∠ABC =90°,AD =DC ,∴∠BAC=∠C=45°,∵∠ADF=∠CDB,∴△ADF≌△CDB,∴AF=BC,∠FAD=∠C=45°,∵AE=3,BE=1,∴AB=BC=4,∴AF=4,∵∠BAF=∠BAC+∠FAD=45°+45°=90°,∴由勾股定理得:EF,∵AC是BF的垂直平分线,∴BP=PF,∴PB+PE=PF+PE=EF=5,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最短路径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要利用轴对称知识,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求解.三、解答题21.(1)出发2秒后,线段PQ的长为2)当点Q在边BC上运动时,出发83秒后,△PQB是等腰三角形;(3)当t为5.5秒或6秒或6.6秒时,△BCQ为等腰三角形.【分析】(1)由题意可以求出出发2秒后,BQ和PB的长度,再由勾股定理可以求得PQ的长度;(2)设所求时间为t,则可由题意得到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可以得到解答;(3)点Q在边CA上运动时,ΔBCQ为等腰三角形有三种情况存在,对每种情况进行讨论可以得到解答.【详解】(1)BQ=2×2=4cm,BP=AB−AP=8−2×1=6cm,∵∠B=90°,由勾股定理得:===∴出发2秒后,线段PQ的长为(2)BQ=2t,BP=8−t由题意得:2t=8−t解得:t=8 3∴当点Q在边BC上运动时,出发83秒后,△PQB是等腰三角形;(3) ∵∠ABC=90°,BC=6,AB=8,∴=10.①当CQ=BQ时(图1),则∠C=∠CBQ,∵∠ABC=90°,∴∠CBQ+∠ABQ=90°,∠A+∠C=90°,∴∠A=∠ABQ,∴BQ=AQ,∴CQ=AQ=5,∴BC+CQ=11,∴t=11÷2=5.5秒;②当CQ=BC时(如图2),则BC+CQ=12∴t=12÷2=6秒③当BC=BQ时(如图3),过B点作BE⊥AC于点E,∴BE=6824105 AB BCAC⋅⨯==,所以CE=22BC BE-=185=3.6,故CQ=2CE=7.2,所以BC+CQ=13.2,∴t=13.2÷2=6.6秒.由上可知,当t为5.5秒或6秒或6.6秒时,△BCQ为等腰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动点问题,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程方法、综合力学的运动知识和三角形边角的有关知识求解是解题关键.22.(1)证明见解析;(2)5;(3)CD2+CE2=BC2,证明见解析.【分析】(1)先判断出∠BAE=∠CAD,进而得出△ACD≌△ABE,即可得出结论.(2)先求出∠CDA=12∠ADE=30°,进而求出∠BED=90°,最后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3)方法1、同(2)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方法2、先判断出CD2+CE2=2(AP2+CP2),再判断出CD2+CE2=2AC2.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BAC=∠DAE,∴∠BAC+∠CAE=∠DAE+∠CAE,即∠BAE=∠CAD.又∵AB=AC,AD=AE,∴△ACD≌△ABE(SAS),∴CD=BE.(2)如图2,连结BE,∵AD=AE,∠DAE=60°,∴△ADE是等边三角形,∴DE=AD=3,∠ADE=∠AED=60°,∵CD⊥AE,∴∠CDA=12∠ADE=12×60°=30°,∵由(1)得△ACD≌△ABE,∴BE=CD=4,∠BEA=∠CDA=30°,∴∠BED=∠BEA+∠AED=30°+60°=90°,即BE⊥DE,∴BD5.(3)CD2、CE2、BC2之间的数量关系为:CD2+CE2=BC2,理由如下:解法一:如图3,连结BE.∵AD=AE,∠DAE=90°,∴∠D=∠AED=45°,∵由(1)得△ACD≌△ABE,∴BE=CD,∠BEA=∠CDA=45°,∴∠BEC=∠BEA+∠AED=45°+45°=90°,即BE⊥DE,在Rt△BEC中,由勾股定理可知:BC2=BE2+CE2.∴BC2=CD2+CE2.解法二:如图4,过点A作AP⊥DE于点P.∵△A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P⊥DE,∴AP=EP=DP.∵CD 2=(CP +PD )2=(CP +AP )2=CP 2+2CP •AP +AP 2,CE 2=(EP ﹣CP )2=(AP ﹣CP )2=AP 2﹣2AP •CP +CP 2,∴CD 2+CE 2=2AP 2+2CP 2=2(AP 2+CP 2),∵在Rt △APC 中,由勾股定理可知:AC 2=AP 2+CP 2,∴CD 2+CE 2=2AC 2.∵△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可知:∴AB 2+AC 2=BC 2,即2AC 2=BC 2,∴CD 2+CE 2=BC 2.【点睛】本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1)的关键是判断出∠BAE=∠CAD ,解(2)(3)的关键是判断出BE ⊥DE ,是一道中等难度的中考常考题.23.(1)3;(2)见解析.【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 ,进而可得BC 与BD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 (2)过点B 作BH ⊥BG 交EF 于点H ,如图3,则根据余角的性质可得∠CBG =∠EBH ,由已知易得BE ∥AC ,于是∠E =∠EFC ,由于CG EF ⊥,90ACB ∠=︒,则根据余角的性质得∠EFC =∠BCG ,于是可得∠E =∠BCG ,然后根据ASA 可证△BCG ≌△BEH ,可得BG =BH ,CG =EH ,从而△BG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进一步即可证得结论.【详解】解:(1)在△ACD 中,∵90ACB ∠=︒,1CD =,5AD =∴222AC AD CD =-=,∵2BC AC =,∴BC=4,BD =3,∴1132322ABD S BD AC ∆=⋅=⨯⨯=; (2)过点B 作BH ⊥BG 交EF 于点H ,如图3,则∠CBG +∠CBH =90°, ∵BE BC ⊥,∴∠EBH +∠CBH =90°,∴∠CBG =∠EBH ,∵BE BC ⊥,90ACB ∠=︒,∴BE ∥AC ,∴∠E =∠EFC ,∵CG EF ⊥,90ACB ∠=︒,∴∠EFC +∠FCG =90°,∠BCG +∠FCG =90°,∴∠EFC =∠BCG ,∴∠E =∠BCG ,在△BCG 和△BEH 中,∵∠CBG =∠EBH ,BC=BE ,∠BCG =∠E ,∴△BCG ≌△BEH (ASA ), ∴BG =BH ,CG =EH ,∴222GH BG BH BG =+=,∴2EG GH EH BG CG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余角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等知识,属于常考题型,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24.(1)13,5;(2)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见解析;(3)当P 的坐标为(1304,)时,PD+PF 73【解析】【分析】(1)根据阅读材料中A 和B 的坐标,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得出答案;由于M 、N 在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根据M 和N 的纵坐标利用公式1|y -2|y 即可求出MN 的距离; (2)由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求出DE ,DF ,EF 的长,即可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3)作F 关于x 轴的对称点F',连接DF',与x 轴交于点P ,此时PD PF +最短,最短距离为DF',P 的坐标即为直线DF'与x 轴的交点.【详解】解:(1)∵()2, 4A 、()3, 8B --∴()()22AB 234813=+++=故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3.∵M 、N 在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点M 的纵坐标为4,点N 的纵坐标为-1∴()MN 415=--=故M 、N 两点的距离为5.(2)∵()1, 6D 、()3, 3E -、()4, 2F∴()()22DE 13635=++-= ()()22DF 14625=-+-= ()()22EF 343252=--+-=∴DE=DF ,222DE DF EF +=∴△D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3)作F 关于x 轴的对称点F',连接DF',与x 轴交于点P ,此时DP+PF 最短设直线DF'的解析式为y=kx+b 将D (1,6),F'(4,-2)代入得:642k b k b +=⎧⎨+=-⎩解得83263k b ⎧=-⎪⎪⎨⎪=⎪⎩∴直线DF'的解析式为:826y 33x =-+ 令y=0,解得13x 4=,即P 的坐标为(1304,) ∵PF=PF'∴PD+PF=PD+ PF'= DF'()()22146273-++=故当P 的坐标为(1304,)时,PD+PF 73 【点睛】本题属于一次函数综合题,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以及一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弄清楚材料中的距离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5.(1)△AEF是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解析;(2)见解析;(3)点F到BC的距离为3﹣.【解析】【分析】(1)连接AC,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AB,再证明△BAE≌△DAF,得出AE =AF,即可得出结论;(2)连接AC,同(1)得:△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AC=∠ACB=60°,AB=AC,再证明△BAE≌△CAF,即可得出结论;(3)同(1)得:△ABC和△ACD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B=AC,∠BAC=∠ACB=∠ACD=60°,证明△BAE≌△CAF,得出BE=CF,AE=AF,证出△AEF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EF =60°,证出∠AEB=45°,得出∠CEF=∠AEF﹣∠AEB=15°,作FH⊥BC于H,在△CEF 内部作∠EFG=∠CEF=15°,则GE=GF,∠FGH=3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FG=2FH,GH=FH,CF=2CH,FH=CH,设CH=x,则BE=CF=2x,FH=x,GE=GF=2FH=2x,GH=FH=3x,得出EH=4+x=2x+3x,解得:x=﹣1,求出FH=x =3﹣即可.【详解】(1)解:△AEF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连接AC,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是菱形,∴AB=BC=AD,∠B=∠D,∵∠ABC=60°,∴∠BAD=120°,△ABC是等边三角形,∴AC=AB,∵点E是线段CB的中点,∴AE⊥BC,∴∠BAE=30°,∵∠EAF=60°,∴∠DAF=120°﹣30°﹣60°=30°=∠BAE,在△BAE和△DAF中,,∴△BAE≌△DAF(ASA),∴AE=AF,又∵∠EAF=60°,∴△AEF是等边三角形;故答案为:等边三角形;(2)证明:连接AC,如图2所示:同(1)得:△ABC是等边三角形,∴∠BAC=∠ACB=60°,AB=AC,∵∠EAF=60°,∴∠BAE=∠CAF,∵∠BCD=∠BAD=120°,∴∠ACF=60°=∠B,在△BAE和△CAF中,,∴△BAE≌△CAF(ASA),∴BE=CF;(3)解:同(1)得:△ABC和△ACD是等边三角形,∴AB=AC,∠BAC=∠ACB=∠ACD=60°,∴∠ACF=120°,∵∠ABC=60°,∴∠ABE=120°=∠ACF,∵∠EAF=60°,∴∠BAE=∠CAF,在△BAE和△CAF中,,∴△BAE≌△CAF(ASA),∴BE=CF,AE=AF,∵∠EAF=60°,∴△AEF是等边三角形,∴∠AEF=60°,∵∠EAB=15°,∠ABC=∠AEB+∠EAB=60°,∴∠AEB=45°,∴∠CEF=∠AEF﹣∠AEB=15°,作FH⊥BC于H,在△CEF内部作∠EFG=∠CEF=15°,如图3所示:则GE=GF,∠FGH=30°,∴FG =2FH,GH=FH,∵∠FCH=∠ACF﹣∠ACB=60°,∴∠CFH=30°,∴CF=2CH,FH=CH,设CH=x,则BE=CF=2x,FH=x,GE=GF=2FH=2x,GH=FH=3x,∵BC=AB=4,∴CE=BC+BE=4+2x,∴EH=4+x=2x+3x,解得:x=﹣1,∴FH =x=3﹣,即点F到BC的距离为3﹣.【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目,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26.(1)S=24(06)464(616)tt t<⎧⎨-+<<⎩(2)10,103⎛⎫⎪⎝⎭(3)存在,(6,6)或(6,1027)-,(6,272)【解析】【分析】(1)当P在AC段时,△BPD的底BD与高为固定值,求出此时面积;当P在BC段时,底边BD为固定值,用t表示出高,即可列出S与t的关系式;(2)当点B的对应点B′恰好落在AC边上时,设P(m,10),则PB=PB′=m,由勾股定理得m2=22+(6-m)2,即可求出此时P坐标;(3)存在,分别以BD,DP,BP为底边三种情况考虑,利用勾股定理及图形与坐标性质求出P坐标即可.【详解】解:(1)∵A,B的坐标分别是(6,0)、(0,10),∴OA=6,OB=10,当点P在线段AC上时,OD=2,BD=OB-OD=10-2=8,高为6,∴S=12×8×6=24;当点P在线段BC上时,BD=8,高为6+10-t=16-t,∴S=12×8×(16-t)=-4t+64;∴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240t6S4t64(6t16)<≤⎧=⎨-+<<⎩();(2)设P(m,10),则PB=PB′=m,如图1,∵OB′=OB=10,OA=6,∴AB′=22OB OA-'=8,∴B′C=10-8=2,∵PC=6-m,∴m2=22+(6-m)2,解得m=10 3则此时点P的坐标是(103,10);(3)存在,理由为:若△BDP为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考虑:如图2,①当BD=BP1=OB-OD=10-2=8,在Rt△BCP1中,BP1=8,BC=6,根据勾股定理得:CP1228627-=∴AP1=10−7,即P1(6,10-27②当BP2=DP2时,此时P2(6,6);③当DB=DP3=8时,在Rt△DEP3中,DE=6,根据勾股定理得:P3228627-=,∴AP3=AE+EP3=7+2,即P3(6,27),综上,满足题意的P坐标为(6,6)或(6,10-276,7+2).【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注意分类讨论思想和方程思想的运用.27.(1),CM ME CM EM =⊥;(2)见解析;(3)25CM =.【解析】【分析】(1)证明ΔFME ≌ΔAMH ,得到HM=EM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结论. (2)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点A 、E 、C 在同一条直线上,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知. (3)如图3中,连接EC ,EM ,由(1)(2)可知,△CM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详解】解:(1)结论:CM =ME ,CM ⊥EM .理由:∵AD ∥EF ,AD ∥BC ,∴BC ∥EF ,∴∠EFM =∠HBM ,在△FME 和△BMH 中,EFM MBHFM BMFME BMH∠=∠⎧⎪=⎨⎪∠=∠⎩∴△FME ≌△BMH (ASA ),∴HM =EM ,EF =BH ,∵CD =BC ,∴CE =CH ,∵∠HCE =90°,HM =EM ,∴CM =ME ,CM ⊥EM .(2)如图2,连接BD ,∵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EDGF 是正方形,∴45,45FDE CBD ︒︒∠=∠=∴点B E D 、、在同一条直线上,∵90,90BCF BEF ︒︒∠=∠=,M 为BF 的中点,∴12CM BF =,12EM BF =,∴CM ME =,∵45EFD ∠=︒,∴135EFC ∠=︒,∵CM FM ME ==,∴,MCF MFC MFE MEF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2=B 5=-C 2=D 012=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3=±B 0-=C =D 5=-3.下列各式中,运算正确的是( )A .=-=.2=D 2=-4.a b =--则( )A .0a b +=B .0a b -=C .0ab =D .220a b +=5.=a 、x 、y 是两两不同的实数,则22223x xy y x xy y+--+的值是( ) A .3 B .13 C .2 D .536.1在3和4中x 的取值范围是1x ≥-;③3;④5=-;⑤1528->.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7.若化简的结果为2x ﹣5,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 x 为任意实数 B .1≤x ≤4C .x ≥1D . x ≤48.已知a 满足2018a -a ,则a -2 0182=( )A .0B .1C .2 018D .2 0199.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B =C 4=D 3=-10.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A .23=B 5=±C =D .3=二、填空题11.2==________.12.(1)已知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222144a a ab b +--+=_____________;(2)已知正整数p ,q 32016p q =()p q ,的个数是_______________; (3)△ABC 中,∠A=50°,高BE 、CF 所在的直线交于点O,∠BOC 的度数__________.13.()2117932x x x y ---=-,则2x ﹣18y 2=_____.14.120654010144152118+++235a b c +的形式(,,a b c 为正整数),则abc =______.15222a a ++的最小值是______.16.(623÷=________________ . 17.把1a- 18.若a 、b 都是有理数,且2222480a ab b a -+++=ab . 19.若实数23a =-,则代数式244a a -+的值为___. 20.4x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三、解答题 21.已知11881,2y x x =--22x y x y y x y x +++-. 【答案】1【解析】【分析】 根据已知和二次根式的性质求出x 、y 的值,把原式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把x 、y 的值代入化简后的式子计算即可.【详解】1-8x≥0,x≤18 8x-1≥0,x≥18,∴x=18,y=12, ∴原式259532-=-==144222.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把已知条件求出x 、y ,把要求的代数式进行正确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因式分解在化简中的应用.22.先化简,再求值:(()69x x x x --+,其中1x =.【答案】化简得6x+6,代入得【分析】根据整式的运算公式进行化简即可求解.【详解】(()69x x x x +--+=22369x x x --++=6x+6把1x =代入原式=61)【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实数的运算,解题的关键熟知整式的运算法则.23.计算②)21-【答案】① 【分析】 ①根据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计算;②利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详解】解:①原式=②原式=(5-2-=【点睛】本题考查二次根式的运算,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是关键.24.计算(2)2;(4)【答案】(1)2)9-;(3)1;(4)(1)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和绝对值的代数意义进行化简后合并即可;(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即可;(3)根据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4)先进行乘法运算,再合并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2(2)-=22=63-=9-=1;(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5.计算:11(1)÷(233【答案】(12+;(2)【分析】(1)根据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和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运算顺序与实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2)根据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和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运算顺序与实数的混合运算【详解】解:)1131-=233÷3==【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与实数的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26.(1)已知a 2+b 2=6,ab =1,求a ﹣b 的值;(2)已知b =,求a 2+b 2的值. 【答案】(1)±2;(2)2. 【分析】(1)先根据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变形,再代入求出即可;(2)先分母有理化,再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即可求解.【详解】(1)由a 2+b 2=6,ab=1,得a 2+b 2-2ab=4,(a-b )2=4,a-b=±2.(2)12a ===,12b ===, 22221111()223122222a b a b ab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母有理化、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变形是解此题的关键.27.已知a ,b(1)求a 2﹣b 2的值;(2)求b a +a b的值. 【答案】(1);(2)10【分析】(1)先计算出a+b 、a-b 的值,然后将所求的式子因式分解后利用整体代入思想代入数值进行计算即可;(2)先计算ab 的值,然后将所求的式子通分,分子进行变形后利用整体代入思想代入相关数值进行计算即可.【详解】(1)∵ab,∴a +ba ﹣b=,∴a 2﹣b 2=(a +b )(a ﹣b )==; (2)∵ab,∴ab =)×)=3﹣2=1, 则原式=22b a ab +=()22a b ab ab +-=(2211-⨯=10.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熟练掌握整体代入思想是解题的关键.28.化简求值:212(1)211x x x x -÷-+++,其中1x =.【解析】分析:先把小括号内的通分,按照分式的减法和分式除法法则进行化简,再把字母的值代入运算即可. 详解:原式2112,2111x x x x x x -+⎛⎫=÷- ⎪++++⎝⎭2112,211x x x x x -+-=÷+++ ()211,11x x x x -+=⋅-+ 1.1x =+当1x =时,11x ==+ 点睛:考查分式的混合运算,掌握运算顺序是解题的关键.【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分析】由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分别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 A 错误;B 5=,故B 错误;C 2==,故C 正确;D 01213=+=,故D 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立方根,零指数幂,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运算法则进行解题.2.B解析:B【分析】直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得出答案. 【详解】3=,故此选项错误;0=,正确;D. 5=,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加减,正确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是解题关键.3.A【分析】由合并同类项、二次根式的性质分别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A正确;B=B错误;C、2不能合并,故C错误;D2=,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合并同类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运算法则进行解题.4.C解析:C【分析】直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已知等式左边化简,可以得到a与b中至少有一个为0,进而分析得出答案即可.【详解】=--,解:∵a b∴a-b=-a-b,或b-a=-a-bab=.∴a= -a,或b=-b, ∴a=0,或b=0, ∴ab=0, ∴0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正确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5.B解析:B【分析】根据根号下的数要是非负数,得到a(x-a)≥0,a(y-a)≥0,x-a≥0,a-y≥0,推出a≥0,a≤0,得到a=0,代入即可求出y=-x,把y=-x代入原式即可求出答案.【详解】由于根号下的数要是非负数,∴a(x-a)≥0,a(y-a)≥0,x-a≥0,a-y≥0,a(x-a)≥0和x-a≥0可以得到a≥0,a(y-a)≥0和a-y≥0可以得到a≤0,所以a只能等于0,代入等式得,所以有x=-y,由于x,y,a是两两不同的实数,∴x>0,y<0.将x=-y代入原式得:原式=()()()()2222313x x x xx x x x+---=--+-.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二次根式的化简,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分式的加减、乘除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根据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求出a、x、y的值和代入求分式的值是解此题的关键.6.A解析:A【分析】答.【详解】解:①3104<<,415∴<<,故①错误;x的取值范围是1x≥-,故②正确;9=,9的平方根是3±,故③错误;④5=,故④错误;58=,(229<,∴1528-<,即1528<,故⑤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②,共1个,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故算无理数的大小,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估算平方法比较无理数大小.7.B解析:B【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先把多项式化简为|1-x|-|x-4|,然后根据x的取值范围分别讨论,求出符合题意的x的值即可.【详解】原式可化简为|1-x|-|x-4|,当1-x≥0,x-4≥0时,可得x无解,不符合题意;当1-x≥0,x-4≤0时,可得x≤1时,原式=1-x-4+x=-3;当1-x≤0,x-4≥0时,可得x≥4时,原式=x-1-x+4=3;当1-x≤0,x-4≤0时,可得1≤x≤4时,原式=x-1-4+x=2x-5,据以上分析可得当1≤x≤4时,多项式等于2x-5,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及二次根式的化简,要注意正负号的变化,分类讨论.8.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被开数的非负性,求的a的范围,然后再化简绝对值,最后,依据二次根式的定义进行变形即可.【详解】-=a成立,则a≥2019,解:等式2018a∴,,∴a-2019=20182,∴a-20182=2019.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得a的取值范围是解题的关键.9.B解析:B【分析】由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二次根式的性质,分别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 A错误;B=,故B正确;C==C错误;=,故D错误;D3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二次根式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运算法则进行解题.10.A解析:A【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逐一计算可得.【详解】A、23=此选项计算正确,符合题意;B、5=此选项计算错误,不符合题意;C-不是同类二次根式,不能合并,此选项计算错误,不符合题意;D、-=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以及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准确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计算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解析】【分析】用换元法代替两个带根号的式子,得出m、n的关系式,解方程组求m、n的值即可.【详解】设m=,n=,那么m−n=2①,m2+n2=()2+()2=34②.由①得,m=2解析:13【解析】【分析】用换元法代替两个带根号的式子,得出m、n的关系式,解方程组求m、n的值即可.【详解】设m n那么m−n=2①,m2+n2=2+2=34②.由①得,m=2+n③,将③代入②得:n2+2n−15=0,解得:n=−5(舍去)或n=3,因此可得出,m =5,n =3(m≥0,n≥0).n +2m =13.【点睛】此题考查二次根式的减法,本题通过观察,根号里面未知数的系数为相反数,可通过换元法求解.12.(1)2a -2b +1;(2)3;(3)130°或50°.【解析】(1)∵-1<a<0,b>1,∴=|a+1|-|a-2b|=1+a-2b+a=2a-2b+1.(2)∵,∴,p=20解析:(1)2a -2b +1;(2)3;(3)130°或50°.【解析】(1)∵-1<a<0,b>1,=|a+1|-|a-2b|=1+a-2b+a=2a-2b+1.(2)==∴p=14x 3(其中x 为正整数), 同理可得:q=14y 2(其中y 为正整数),则x+3y=12(x 、y 为正整数)∴963,,123x x x y y y ===⎧⎧⎧⎨⎨⎨===⎩⎩⎩, ∴整数对有(p,q )=(14⨯81,141⨯),或(1436,144)⨯⨯ ,或(149,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