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关键字】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规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

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

《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

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

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

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

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

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

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

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转义正相通。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期联考试题(扫描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期联考试题(扫描版)
(2)答案:①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杨绛的温婉清秀,静美端庄。(外在形象)
②生动地写出了杨绛文字的特点和内心的品质:干净、清澈、透亮,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俗之态,也不被世俗所打扰(内在品质)。③暗示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杨绛的无限欣赏赞美;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联想。(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6分)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对比也可酌情给分。)
(4)【答案】第一种:
不同意。(2分)
①情节的设计上:陡生波澜,增强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一步突出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如孙华善良、有爱心,老板看重金钱、忽视生命。
③主题表现上:进一步丰富小说主题的表现内容。(三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B(该项中“只有文学艺术才是‘人文文化’”,是对原文的曲解。请注意原文第三节“诸如……等”的字样。)
3.D(本文的主体内容是阐释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价值,“阐释”是在分析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过程中完成的。A项,错置了中心内容,且属于“不全面”的概括。B项“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念”的说法,属于夸大有关内容。C项,将“开拓”与“发现”说成作者的行为,不妥。退一步说,B、C两项亦为“不全面”的概括。)
(2)我如果不赞同彻底审讯、追查,会认为我不顾念贫民百姓;如果按法律执行处置,会认为我不顾念有功之臣。做你们的君主,很难啊!(①与:赞同;②鞫穷:彻底审讯、追查;③赤子:贫民百姓;④若或:如果;⑤为:做。)
8.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3分)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冲刺模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冲刺模考语文试题

2017届石家庄冲刺模考语文参考答案(2017.5.18)1.C(原因不全,缺失了最重要的原因。

)2.C(“两字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很密切”错,原文是“‘文’与‘心’对应而用的句子也有不少”,“对应”不等于“对比”。

)3. A(“文心”一词出自涓子的《琴心》和王孙的《巧心》”错。

刘勰只是采用了“心”字,“文”字是他自己选用的。

)4.C(A.“更漂亮,更结实耐用”理解错误。

B.“父子之情彻底断绝”不准确;D.“赞同和敬佩”“赞同”错)5①内容上,写出了儿子们对父亲的敬爱与怀念,以及老汉与葛根的密切关系;②结构上,引起下文,引出老汉与葛藤的故事;③主旨上,侧面表现了银茂老汉的可贵品质;④表达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文章后面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答对一点1分,2点3分,三点5分。

意思对即可。

)6 ①葛藤是全文的线索,串起了银茂老汉一生的经历。

②葛藤是人物品格的象征,象征了银茂老汉的坚韧、奉献的品格。

③葛藤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通过写银茂老汉和葛藤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银茂老汉的赞美。

(每点2分。

共6分。

意思对即可。

)7.B(A“2017年”错,材料三是2016年;C“不具真实性,参考价值不大”错;D“倡导旅游”的意义不明显。

)8.A B(C “经营者业绩”不是游客关注的重点;D本文没有提到旅游次数增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E“最有价值”不确切,应该是各有其不同的价值。

)9旅游的目的:(1)“花钱买幸福”,休闲娱乐,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享受更优质的服务;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

(2)享受清新的空气,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体验旅游地文化,增长历史人文知识;(3)利用旅游适当减轻压力,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

(答对两点即可给3分。

意思对即可。

)理解(评价):人们的旅游与生活的需求密切相关,有品位、有内涵、服务优质的出行会给人们带来享受。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希望提升幸福感,正确的引导必不可少。

(2分。

意思对即可。

2017届石家庄市高三二模语文

2017届石家庄市高三二模语文

假期作业(6月6—9日)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跪拜:从表达礼敬到自示卑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跪礼的涵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嬗变。

唐宋之前,中国是没有椅子的,只有一种叫做“胡床”的坐具,是贵族才使用的奢侈品。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席地而坐。

我们现在熟悉的高型坐具,如交椅、靠背椅、高凳等,都是在宋代才开始普及开来的。

唐代时虽然已出现椅子,但应用不广,只限于贵族与士大夫家庭。

高型坐具的出现,改写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

在席地而坐的先秦时代,中国人通行跪拜礼,跪拜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正规的坐姿就是双膝跪席,跪礼不过是挺直上身,再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作揖、稽首、顿首,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方也须还礼答谢。

这个时候的跪拜礼并没有包含尊卑之意,臣拜君,君也拜臣。

跪拜只是相互表达礼敬与尊重。

秦汉以降,君臣之间方有尊卑之别,体现在礼仪上,臣拜君,君不再回拜,但尚要起身答谢。

到椅子出现之后,中国人席地而坐的习惯发生改变,跪拜的动作更是带上了强烈的尊卑色彩——从椅子上到地上跪拜对方,显然透露出以卑事尊的味道。

也因此,除了“天地君师亲”,宋人基本上不用跪礼,迎别待客一般都是用揖逊、叉手之礼。

宋朝臣对君,当然也有需要隆重行跪拜礼的时候,但那通常都是在极庄重的场合与仪典上,如每年元旦、冬至日举行的大朝会、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自然是极尽繁文缛节。

至于君臣日常见面礼仪,当是揖拜之礼。

从元朝开始,带屈辱、卑贱性质的跪礼才推行开,清廷更是变本加厉,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众臣也必须跪着听训。

至此,跪礼原来所包含的向对方表达礼敬与尊重之意已经淡化,而下跪者自我示卑、示贱之意则日益凸显出来。

从宋至清,跪礼的变迁,不过是时代精神蜕变的投影而已。

如果比较宋代与清代的精神风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宋代士臣敢振言告诫皇帝:“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9月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pdf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9月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pdf

2017届高三毕业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9.22) 提示:针对学生的过度答题,本次考试给的答题空间不大,希望在平时练习、考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使用简洁的语言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C(理解错误,“衰微期与昌盛期循环交替”不当。

) 2.B(范围扩大,源于天的运行规律与大地的包容万物的特点。

) 3.A(理解不当,“没有益处”不当。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B(“数反”是多次造反,反的是官府,不是官兵,所以第二个斜杠应置于“反”后。

“四年”虽然可以做“征之”的补语,但这样只是说明了征的时间长短,没有无可奈何的意味,所以将“四年”作为“不克”的状语更好,能显示其克之之难,能与下文的 “乃”相照应。

“湖”与 “贵”都是省份名,则“湖苗”与“贵苗”是同样的结构,所以“带湖苗”是不合适的,而且,“带”与“冠”相连乃是一个词,所以不应在“带”前断开,而应在“带”后。

原文是:湖贵间诸苗数反,官兵不能制。

侍郎万镗征之,四年不克。

乃授其魁龙许保冠带。

湖苗暂息,而贵苗反如故。

5. C(谥不是都用褒义词,有的是贬义词,如隋炀帝。

)6. A(错在“终于成为正德、嘉靖年间的第一文人”,只是他的自我认定,并未得世人公认。

) 7(1)张岳洞察了他们的奸计,和同事一起进言劝阻武宗南巡,在宫门外被施杖刑,然后贬为南京国子监学正。

(谏、阙下、谪) (2)张岳博览群书,文章也做得好,熟悉战斗用兵的计谋,写文章推崇(效仿)欧阳修的风格,晚年文风和苏轼类似(不相上下)。

(娴、尚、出入) 8.特点:鲜艳、坚贞、飘零。

(2分,写出两点即可。

) 手法:衬托:开头三句通过环境的严冷与苦寒,衬托红叶的坚贞。

对比:与春花和牡丹对比表现其高洁,与春日的绿叶对比表现其飘零的命运。

比喻:以断霞千缕喻红叶,突出了它的颜色与形状。

(每种手法2分,要求有手法有解说。

答对两点即可。

) 9.①作者的身世飘零、无所归依之愁。

②亡国遗民的孤独凄凉之苦。

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语文模拟考试

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语文模拟考试

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分。

考试时间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分)一、(分,每小题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坎坷.(kě) 围绕.(rào) 惩.前毖后(chénɡ) 熏陶渐.染(jiàn).取缔.(tì) 角.色(jué) 不肖.子孙(xiào) 设身处.地(chǔ).剽.窃(piāo) 尽.快(jǐn) 按捺.不住(nà) 麻痹.大意(bì).颈.椎(jǐnɡ) 订.正(dìnɡ) 量.体裁衣(liánɡ) 排难解.纷(nàn).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情愫滥施淫威服法琐事萦怀.度假满腹经纶蝉联辨证施治.沧桑开源截流租赁鸿篇巨制.抉择解疑释惑蕴涵拒谏是非.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今年南方某省高等院校招生万人,可使全省高考录取率与去年持平。

②一曲《笑傲江湖》,如天乐开奏,如百凤齐鸣,那难以想象的悦耳旋律顿时于山野林谷之间。

③只有多一点直面废墟的勇气,理解废墟所的公理和道义,对历史保持清醒的态度,社会才会不断走向进步和繁荣。

.大致充溢昭示 .大概充溢揭示.大致充斥昭示 .大概充斥揭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以色列军人训练严格,效率极高,表面的冷酷无情与内心的忠诚可靠,使他们在全球雇佣兵市场如虎添翼....。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必须坚持借鉴、继承与创新并举,只有如此,才能使文学的百花园呈现出如花似锦....的景象。

.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以∶力克阿拉维斯队的英超劲旅利物浦队,终于实现了夺取足总杯、联赛杯和联盟杯“三冠王”的胜利。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期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期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石家庄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期联考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音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人文主义的视野新人文主义,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强调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人文”概念。

“人文”之“人”,应是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现实的人”;“文”,应是“现实的人”的文化与精神生活。

狭隘的人文主义者,则将“人文”仅仅局限在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范围内,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当然,只关注人的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则是对人文的另一种扭曲)。

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狭隘的人文主义,把科学及其价值归结为“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因此将其置于人文主义的对立面予以批判,于是进一步加剧了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事实上,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

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使科学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不能将其归结为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事实证明,它对于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科学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这里已经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深刻的理解。

在新的人文观念的视野中,科学不仅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2017年石家庄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石家庄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二、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试结朿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冋。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肉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 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保持卡而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庄为雅,以谐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

我以为这种观念存在着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即以少数人的口味为准,把自己所欣赏的文化风格当做了惟一的标准,它忽视了大众世俗生活的文化权利,在我看来,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

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

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对于雅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以为要有具体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并不是谁家'固定不变的专利。

不要忘记,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为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越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应该说,不论大众的还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俗‛和‚雅‛,都有自己从低向高、从浅入深、从粗到精的发展提高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观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

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他所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

《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

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

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

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

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

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

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而孔予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

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

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

《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的注解引用《风俗通》日‚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

‚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

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

《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

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

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的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

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

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

或许正因受孟、荀圣人观之影响。

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欢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

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然可以用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诂抑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兼具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而他本人并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B.和个人的内在之德相比,孔子显然更看重外在的惠民济众之举,就此而言,甚至连王天下的尧舜都不足以称为“圣”。

C.“圣”以仁为根本,而即使是仁境,也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作为仁之极的圣境自然也应该具备化人之功。

D.“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的“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两者对于“圣”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B.把“内圣外王”理解为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把“圣”只解作圣德,既不合训诂,又与孔子的圣人观不相符。

C.由“聖”的甲骨文可知其本义与听闻相关,而能如《说文》所说“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其引申义。

D.《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与“圣”之本义相近,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哪种“圣”都不能直接解释为圣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的圣人,他所理解的“圣”和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不完全相同。

B.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此“圣王”之“圣”和孔子所说的“圣”明显不同。

C.“内圣外王”一语虽非始出于孟子、荀子之口,正因为受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仍然喜欢以此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

D.作者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所引文段既有孔子自己的言论,又有儒家其它的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阳光路十七号王虹莲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

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寄来的信和钱。

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

她似孩子一样,快乐地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

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

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牵挂和惦念。

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

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

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

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不觉得苦。

于是她的想象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有水仙花吗?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感。

所以,等待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谈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

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

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

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和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

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崽,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

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

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疯了。

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

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

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

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

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她终于看到一个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一个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

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

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

站在那排简陋的房子前面,她哭了。

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的麦当劳快餐。

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

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

最后,她握住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写她“等待着他从远方寄来的信和钱”,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原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惦念。

B.小说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女主人公勤劳质朴,看重爱情,她独自在家劳作,并赡养老人;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

D.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5.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分)6.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呐喊10月4日,江平搬离养老院,回到位于北京南四环温泉公寓的住所。

公寓里的一切保持原貌:几盆绿植长势喜人,墙壁上挂着他最钟意的一幅照片——某次演讲时,他双手分开,向上伸展,整个姿态仿佛在呐喊着什么。

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让自己习惯于老年生活——他即将迎来85岁生日,‚老去‛的困境无法逃脱,只能接受。

让他矛盾的是,某些重大时刻,他又忍不住在公众场合出现,思考,发声,呐喊。

纵观江平的一生,‚法治‛二字贯穿始终。

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立法的历程。

尤其是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长达30年。

面对争议,江平选择与一众法学家集体高调回应。

2007年3月16日,‚五年八审‛的《物权法》终于高票通过。

十多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江平总结,"-3时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法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法律本身也被当作一种工具,容易受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干预。

江平是那一代人中声誉最隆的法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思想不懈呐喊。

他曾说自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掉入时代的缝隙,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

‚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和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工作者的生命,从50岁才真正开始。

那是l979年,他终于摘掉戴了22年的‚右派‛帽子,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课程。

重回学校不久,江平便提议开设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

他用早年留学苏联所积累下来的理论和资料编写教材,法大所有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都由他授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