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回复生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

写作 的兴趣 。 具体的作 文教学 中, 在 笔 者 发现, 是因为借助了互 联网在资 源 就 方面 的极大优势, 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 程 中 资料可供参考了, 有 从而使 写作情 感 更加丰富了, 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 大 的提升。
得到满足感与成就感, 从而树立更大
的自 信心。
于 信息技 术是很 多的学 生比较感兴趣 的教学方 式, 因此笔者会积极 发挥信息 技术 的优 势, 利用网络 资源鼓励学生 阅 读。 例如 , 向学生介绍一些 网站; 学 引导 生积极 与一些名家通 过网络 方式进 行
状, 叶澜教 授建 立 了 “ 新基 础教 育 ” 的
这 种活 力是师 生作 为 “ 参与者 个 性生
命价 值” 的重要体现。 “ 而 小组合 作” 的 学习方式 , 恰好可 以通过互动与合作精 神 , 信息技术 课堂的每一个 环节 “ 使 活
中, 师照本宣科 , 息技术课 纯粹 就 教 信 是软 件的使用说 明课 , 学生 学得死 , 很
tc rcntun 经验交流 e h@ ha dc l a e ii . e
把课堂还给学生 , 让课堂充满活力
马银娟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 心小学
摘要: 叶澜教授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 “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对新世纪教育的挑战, 面 课堂的教学模式正
悄悄地发生着变 教师也正努力 化, 把课堂学 的主动权 交 给学生。 习 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学 、 主探 究 合作 习 自 越来越受到信 息 术的 堂 技 课
谈 话。 通过 互联 网的方式 , 学生会积 累 很多有益的写作资料, 这对 于学 生写作 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
简 而言 之 , 语 文教 学 中积 极 引 在 进 信 息技术 、 发挥 信 息技 术的强 大优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成为孩子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把时间还给学生。
然而,要实现不教,这是要花费大量心血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实现不教的一个很好途径。
但是通过课堂深入了解到,目前课堂教学还是存在教师控制课堂主动权、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授课,甚至还有压堂的现象。
学生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但我们教师为什么不愿把课堂还给学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
原因之一:不能正确理解“学生本位”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不能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总认为学生基础差,不可放任,唯有口传心授,强制高压,才有好的学习效果。
原因之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不能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一味地以讲授为主,每堂课都设计了许多知识点去讲解,造成从上课讲到下课,有的知识点没讲完,就得压堂。
原因之三:目前的考评制度制约课堂改革。
有些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担心有些知识点讲不到,学生考试失分,考试分数上不去就会影响教师的考核成绩,进而影响教师的评优、评职等。
就目前的考评制度来说,不注重学生分数的老师不是一位好老师。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怎能放心把课堂交给学生?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就更不放心把课堂还给他们了。
原因之四:舍不得把课堂还给学生。
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课上总能娓娓而谈,大部分学生也能做到认真听讲。
即使有几个学生不听讲,那也不影响大局,于是这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着主动权,左右着教学内容,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没有了学习的自由,感觉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那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究竟是还给学生什么呢?一、把兴趣还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每个学生都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全班不就每人都有一个好老师了吗?怎样把兴趣还给学生呢?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是关键所在,力争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教 学实践研 究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 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张 剑 雄
摘
要: 课 堂教 学是教 学的核心 , 优化课 堂教学结构是提 高教 学质量 的关键 。优化课 堂教 学结构可以通过以下
途径 来实现 : 设疑 、 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 , 培养 学习兴趣 ; 教 师指导 学生“ 学会 学习” 。
育机智 随 时调 整 教学 进 程 ,让课 堂教 学 充盈 生 命 诺 言 。
提 出对 全 课 堂起 关 键 作 用 、 富 有 挑 战性 、 能 用 引趣 、 设疑 、 悬念 、 讨 论 等手 段 , 设 计一 些 既体 现 悬 念 ,
时, 在 上课 前 先 给学 生 提 出 问题 : 国际象 棋 源 于古 代 印度 , 相传 国王 要 奖赏 国际象 棋 的发 明者 , 问 他
同学们 猜猜 : 国王是 否能 实现他 的诺 言 。大家议 论
纷纷 , 很 多 同学 认 为 没 问 题 , 堂堂 一 个 国 王 , 满 足
此要 求 , 还 不是 小 菜 一碟 。老师 借 此 弓 I 导, 欲知 正
育 充 满智 慧 挑 战 ; 把精 神 发 展 的主 动权 还 给学 生 ,
从 一 定 意义 上讲 , 教育 是 一种 升 华人 格 、 提 高 要求。” 国王觉得这个要求不高 , 就欣然同意了, 请 生 命 质量 的活动 。正 如 叶澜教 授 所说 的 : “ 把课 堂
还 给 学生 ,让课 堂 焕 发生 命 活力 ;把班 级 还 给 学 生, 让 班 级充 满成 长气 息 ; 把创造带给教师 , 让 教
教 师 在讲 授 新 课 时 , 先设置疑团, 让 学 生 产 生 激 发 起 学 习的情 景 问题 ,从 而 培养 学 生 学 习数 学 的兴趣 , 变 被动 为 主动 , 让 课 堂焕发 一 片生机 。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洋溢新的气息

兴趣 , 吸 引学 生 的注意 力 , 激发 学生 探究 的欲 望 。 同时 , 还 要
设置 问题 悬念 , 使 学生 的兴奋 点得 以长 时 间 的保持 , 思维 得
以长 时间处 在 积 极活 跃状 态 , 为“ 活” 的数 学 课 堂 营造 氛 围
一
、
让 学生好 动 , 使课 堂 “ 动” 起 来
去研究、 去 探索 学 习 。对 小学 生来 说 , 没 有见 过 的 、 新鲜 的 、 好 奇 的事物 和现 象 , 总是 产生 一种 跃跃 欲试 的冲 动 , 想 通 过 自己 的努 力在尽 可能 短 的时 间里寻 求答 案和结 果 。 所以, 课
创造 条件 。
不 管老 师神 情多 么严 肃 ,难 道学 生真 的能 乖 乖地 坐在 那里
一
动 不动认 真听 讲 了吗 ?答案 当然 是否定 的 。此时 的 “ 小木
四、 让 学生好 想象 。 使 课 堂“ 亮” 起 来
小学 生想 象 出来 的东西 是有 趣的 、奇 特 的 ,也 是创 新
扬, 能 力得 以展 示 , 智慧得 以显 露 , 从 而让学 生 热 爱课堂 , 热
闹有序 、 轻 松和 谐 的课堂氛 围。
三、 让 学生 好奇 。 使 课 堂“ 活” 起 来
小学 生 具有 较强 的好 奇心 , 能很 好 地促 使他 们 去发 现 、
爱学 习 , 使整 个课 堂洋 溢着 新的 气息 。
系, 使 学生 对角 的概 念的理 解得 到 了进 一步 的延 伸与 扩展 , 也使 学 生分析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的 思维 力度 与广 度 在 “ 争吵”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不管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还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都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本,课堂就是学生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一个平台。
因此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调动学生情、知、意、能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集体讨论等方式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捕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在头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出一些与众不同、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系统地整理好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
如在崇州市的中高段数学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执教教师创设了一个“吃西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捕捉到数学信息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多少块?2、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3、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4、大熊吃的多,还是小熊吃的多?5、还剩西瓜的几分之几?事实上,学生提出问题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上面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提出第1和4两个问题是表面的而且是简单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助就能及时解决;而第2、3和5个问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教师应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评价;当然,还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较难的又是本课中的“非中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后再解决。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观点一:四个还给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带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观点二:以人为本“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
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的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
在这过程中,教师有一种探索精神,有一种自我超越精神。
观点三:服务目标“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了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
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育改革。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让他们振作?当学生们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无绪时,你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观点八:教师的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的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活力

欲, 带动全体 同学迅速进入 课文情境, 而且有利 于让学生领
悟课文关键处对表达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从而使阅读能力
得 到升 华, 这也是全面提 高学生语文水平 的重要一环 。 是 但 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出来 以后 , 创造性思维的火 花 绽开 , 会提 出各种各样 的问题 , 显得 杂乱、 琐碎 , 甚至离奇 , 难 以抓住重 点。 在课堂 4 O分钟 内教师不可能也不必对学生 的
学生从课文关键处质疑 问难 ,不 仅能充分激起 学生的求知
题, 并在教师指 导下 讨论 和解 决问题 , 学生才 能真 正成 为课 堂活动的主人 , 实现 由“ 要我学” 我要学 ” 到“ 的转化 。 学生质 疑 问难并非易事, 并不是每个 学生都能办到的, 这是 一种 能 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 的激励 、 引导和培养 。那么 , 怎样激励学生质疑 问难 ?怎样 引导学 生质 疑问难 ?怎样解 决学生的质疑 问难 呢? 鼓励 学生 大胆 质疑 问难 激励 学生大胆地质疑 问难,首先要求课 堂氛围宽松和
学生才 能打开头脑 的大 门, 出一个个 问题。 提 教师 的重要职 责就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 常鼓励学生大胆地 经 质疑 问难 。 学生并不是生来就会提 问题 的, 尤其是提有一定 深度 的疑 难问题 。学生 开始 有疑 问一般总在文 章字词的运 用上 , 如这个字 怎么读 、 怎么写, 个词什么意思 、 那 用得对不
一
深度 的、 高质 量的问题。教师还要对那些肯动脑筋 、 努力钻 研课文、 质疑 问难质量 较高的学生及时予 以表扬 , 以此带动 其他 同学投入对课文 的研读 、 探究 , 并激 发全班 同学质疑 问
难的积极性 。 教会学生质疑 问难 的技巧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正是针对当前和以前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忽视生命存在,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的情况下提出的。
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文关怀的旁落,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种扭曲。
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对人的批评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少讲、不讲并不能说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
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在课上少讲、不讲,任由学生发表见解,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就会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迷失方向。
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千万不可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会讲、精讲。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统筹安排下,才能有目标、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给以明晰,对学生产生的错误予以纠正。
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表情变化和思想动态,该肯定就肯定,该讲解就讲解,特别是学生不懂的地方就绝不能不讲。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竞赛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回复生机
--------激发思品课堂兴趣方法浅谈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
以下我就结合我们盐窝镇中学思品教研活动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
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
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
”作为教师,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所有的缺点,以我们的热情,宽容,理解,去爱他们,要多用鼓励与赞扬,让他们能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爱,用他们情感上的満足感,燃起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在讲《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我问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中华文化有哪些?”这时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但这时突然有一声京剧叫板发了出来,课堂静了下来,接着同学们都哄堂大笑了,我知道,这时我不能生气,所以我带头鼓起掌,说:“他唱的真好,这是我国的国粹,如果再给我们多唱几句就更好了。
”同学们都鼓起了掌。
我也充满鼓励的看着他,他不好意思的站起来,开口唱了几句,虽然不是太纯正,但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相信他也感到了老师的宽容与鼓励,这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二、激发兴趣,感受成功
夸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
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
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
导入得好与否,直接
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在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导入,我创设了实物导入,拿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纸质包装盒,如:牛奶盒、酸奶盒、月饼盒等,问道:“同学们,老师拿的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你们平常都怎样处理呢?”学生大部分回答,大多作为垃圾或废物处理了,老师说:“你知道吗,每年仅包装盒用纸达24万吨,相当于砍掉168万棵碗口粗的树木。
那么我们能这样再
浪费下去吗?”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营造和谐
曾记得索利特尔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到: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例如:在以前的教学中一上课就板着脸批评、数落学生的现象经常出现,这样很容易使自己和学生间产生距离感,互相无法靠近。
所以,在一节课的开始我试着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
记得在学习《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曾问到“你为你的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一男生回答此问题时有些难为情,说不出口,我及时地用真诚的、信任的目光去鼓励他,结果他终于勇气十足地说出了心里话:“我觉得我为爸爸妈妈做得实在是太少了……”,在说的同时还留下了眼泪,他的举动感染了其他的同学,一女生趴在桌上失声痛哭。
这堂课使我和学生的心里都充满了感动。
我从中也感悟到: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渲泄,需要沟通。
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
四、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育家陶行之指出:“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大课堂,体验来源于生活,又扎根于内心,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是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而体验式教学就是我们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尝试、参与表演、调查访问、角色换位、情境体验等形式自主、积极、快乐的进行体验,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
既突破重点难点,又满足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如:在讲《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时,我设计了“绑腿二人跑”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做到以知导行;在《挫而不折积极进取》中田甜因为高位截瘫只能用嘴咬着筷子敲击键盘制作动画,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田甜的艰辛、体会到挫折,我设计了用嘴咬住笔在纸上画画的活动,学生通过用嘴画画、表演等形式体验挫折,感受挫折,心灵得到震撼。
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内化,更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更好的进行情感教育。
以上是我结合教研活动的讨论结果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所谈的几点认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去思考、分析创新,从而获得更多新知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