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简史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节日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节日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庆祝的时刻,更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纪念和传承。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节日,带您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也被称为中国的“年”。
春节是根据农历来计算的,通常在公历的一月下旬或二月上旬举行。
这个节日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给家里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拜年和吃团圆饭等。
春节的来历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人们相信,在春节期间,家里要打扫干净、贴上红纸,以驱除邪气、迎接吉祥的到来。
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吃团圆饭,这象征着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此外,人们还会包饺子、看春晚、拜年走亲访友,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二、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传统花灯的节日。
按照农历计算,元宵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朝时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元宵节主要的庆祝活动是观赏花灯。
这些花灯由红纸、丝绸和竹子制作而成,形状多种多样,包括动物、人物、花草等。
每个地区都会有不同的花灯制作和节目表演,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观众。
在元宵节当晚,人们还会进行传统的吃汤圆的习俗。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状食物,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人们认为吃汤圆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所以这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
三、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体现。
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九这一天举行,也被称为“踏秋节”、“登高节”和“老人节”。
这个节日与寿星有关,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和重视老年人的健康和尊重。
重阳节的庆祝活动多样,包括登高、避邪、赏菊、饮菊花茶等。
登高是这个节日的重要传统之一,人们会登上山顶,远离凡尘,以寓意攀升和破除一切困难。
同时,人们还会佩戴茱萸,饮茱萸酒,以避邪驱灾和延年益寿。
节日节气:中国传统节日及起源

节日节气:中国传统节日及起源1. 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其中传统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些节日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及其起源,带领读者一窥这些独特而美丽的庆典背后的故事。
2.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它标志着农历年的开始,通常在公历1月底至2月中旬之间举行。
春节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并流传至今。
人们通过贴福字、放鞭炮、合家团圆等方式来庆祝春节。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个重要节气之一,也是祭祖以及扫墓纪念先人的重要时刻。
清明当天有许多民众会去扫墓、烧纸钱,并且植树、踏青等活动也较为常见。
清明节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很长时间。
4.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
它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通常在六月份的公历日期上。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最著名的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5. 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和赏月的重要日子。
据考古学研究显示,中秋节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
中秋节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在夜晚观赏美丽的圆月,并品尝传统的月饼。
6.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也是中国除夕之后第15个天体物理学新年。
元宵节可追溯到汉朝时期,并延续至今。
在元宵节上夜晚,人们通常会进行灯笼展览、吃元宵和猜灯谜等活动。
7. 重阳节重阳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它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举行,人们会登山、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方式来庆祝。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相传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吉利数字。
8. 小结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人们能够了解和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
本文介绍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和重阳节等六个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的介绍和来历: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庆祝新
年的节日。
据说春节最早是源于汉朝的“岁首”,古代人们用它来庆
祝一年之始并祈求丰收和平安。
春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15天,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等,还有舞龙、舞
狮等传统表演。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踏青祭祖节日,每年在二十四
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当天举行,通常在4月5日左右。
清明
节是人们祭扫先人墓地,扫墓除草、献花祭奠的日子。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
上一位爱国诗人,他投河自尽以示抗议。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还有挂菖蒲、插艾叶等传统风俗。
端午节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20年至589年。
4.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半秋”、“仲秋节”等,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阴历)庆祝,通常
在公历九月中旬左右。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家庭团聚,还有赏月、吃
月饼等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很早,相传在秦汉时期之前,人们就
已开始庆祝中秋节。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部分介绍和来历。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一.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
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
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
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
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
这就是元宵节。
三.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
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
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
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
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
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山上,你们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出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来厉、习俗

习俗: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猜灯谜等
象征意义:团圆、和谐、美满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
由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习俗:乞巧、拜月、吃巧果、 放孔明灯等
现代意义:象征爱情、浪漫、 团圆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由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月初九是阳气最盛的一天,因此定为重阳节
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的起源: 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习俗:吃 粽子、赛龙舟、挂 艾草、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意义:传 承民族文化,弘扬 爱国主义精神
中秋节来历
起源:中秋节起 源于古代的秋收 祭祀活动
传说: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等传说 丰富了中秋节的 文化内涵
习俗:赏月、吃 月饼、提灯笼等 习俗逐渐成为中 秋节的标志性活 动
重阳节来历
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 重阳糕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节日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寓意:寓意长寿、健康、吉祥
第四章
传统节日的习俗
春节习俗
贴春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放鞭炮:驱邪避害,祈求平安 拜年:亲朋好友相互祝福,表达敬意 吃元宵:象征团圆,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清明节习俗
穿针乞巧:女子在七夕之夜穿针引 线,祈求心灵手巧
七夕节习俗
吃巧果:七夕节特有的食品,寓意 幸福、美满
添加标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拜月祈福:在月光下祈祷,祈求爱 情、家庭幸福
放河灯:在河流中放灯,祈求平安、 顺利
重阳节习俗
登高:寓意步步高升,祈求好运 赏菊:欣赏菊花的美丽,寓意长寿 饮菊花酒:寓意健康长寿 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祈求好运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大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节。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每个节日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首先是春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它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为期十五天,以庆贺新年为主题。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年节习俗。
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团圆饭、放鞭炮和观赏舞龙舞狮等,传统的习俗颇具特色。
其次是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这个节日标志着春节的结束,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源自于汉朝时期的古老习俗,最早起源于祭月神的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庆贺元宵和猜灯谜的传统。
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愿望。
第三个是清明节,一般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献花祭拜,以示哀思和缅怀之意。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插柳等习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溯历史和赏花赏景的机会。
接下来是端午节,也称为重阳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家之一,为国家忠诚不渝。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主要目的是祈求平安健康和避灾祛病。
第五个节日是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
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民间传说。
这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被视为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星(即Vega星)祈求爱情和缘分,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观赏牵牛织女星、写信祈福等。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传统习俗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国家,其中节日和习俗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代表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节日和传统习俗。
一、春节 - 华夏年之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农历年的开始。
古代人们过春节有着丰富的习俗,其中包括贴春联、舞狮、放鞭炮、守岁等等。
贴春联是把用红色纸张写有吉祥寓意的对联贴在门上,用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喜庆。
舞狮则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代表着辟邪祈福的意义。
放鞭炮的习俗认为能够驱除邪恶和迎来新的一年的好运。
而守岁则是指在除夕夜守夜,以期迎接新年一整年的好运。
二、清明节 - 悼念祖先的传统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孝道文化的代表之一。
古代人们在清明节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龙舟赛和踏青的活动。
龙舟赛是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比赛,意在祈求平安和丰收。
踏青则是指在春天里户外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欢度时光。
三、端午节 - 英勇的屈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者,他在战乱之际投江自尽,以表达对自己国家的痛惜和忠诚。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等。
赛龙舟是纪念人们下江救屈原的行为,吃粽子则是纪念人们投江救屈原时下河撒粽子以防屈原被鱼吃掉。
挂艾草则是用艾草为自己驱邪和辟疫病。
四、中秋节 - 月亮的故事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传说中的嫦娥奔月而设立的节日。
嫦娥奔月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
在中秋节当晚,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敲秋千。
赏月指的是观赏当晚的明亮圆月,寓意团圆和祝福。
吃月饼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有着丰富的口味和各种传统的图案。
敲秋千则是一种传统的游戏,以庆祝丰收和祈福。
五、重阳节 - 敬老的节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它的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步骤
• 第5~6周:小组内讨论,确立课题,明确目标及分工; • 第7~8周:搜集资料,结合学习,生活经历对课题进行 提出新问题,补充研究内容; • 第9~11周:分享资料,交流自己对传统节日的感受。 通过分析资料归纳传统节日的成因; • 第12~13周:探讨问题 • 1.中西方节日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的成因有哪些? • 2.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冲击‛现象? • 第14周: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整理资料,准备结题; • 第15周:撰写结题报告,制作PPT; • 第16周:班内展示。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 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 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 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 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 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 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 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 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 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 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 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 极盛。
课题研究小组:高二(11)班政治组
指导教师:田玉清
组长:石文昕
小组其他成员:刘甜 毛瑞香 张婷 高 媛媛 杨生亮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过程。它的 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 底蕴,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 •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和风俗中,我们能够清 晰地看到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精彩画面。 • 传统节日的发展融合了神话传说,农事,节气 等多方面的因素,是历史带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 精神财富。
•
希望通过本次的探究, 我们能够体会到传统节日 的魅力,进而对我国的传 族自豪感。
研究目标
• 1.了解我国一些重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 和发展,分析传统节日的成因; • 2.感受传统节日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 • 3.对比中西方节日差异,分析我国传统节日 的发展方向。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在这次课题 研究中,我了解了很多传统节日及风俗,深感中华 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毛瑞香
有这样一句名言:‚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最真实的一面。‛可见,一个民 族的文化底蕴存在于他们的节日。
——杨生亮
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在历 史的长河中,经过时间的冲刷,优秀的传统文 化和风俗习惯被保留下来。 ——刘甜 长期的发展和积淀使我国传统节日有了 深沉的历史感,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婷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一样, 都在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传承至今。 ——高媛媛
中国传统节日有它鲜明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而洋节也有其独 特的魅力,不论是过传统节日还是外来洋节,既满足了人们心 灵上的愉悦,也刺激了消费。因此,我们在大力提倡传统节日 的同时也不妨对洋节加以宽容和引导。 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 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 化的生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洋节的‚入侵‛,要教育 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 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当务之急是要重新 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 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 目‛。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并将清明、端午、 中秋列为法定节假日,以唤醒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对待传 统节日应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挖掘这些节日的经典魅力,同时, 赋予这些节日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符号,让这些节日真正植根 于国人心中,否则,一个个传统节假日就只是留下节日名称的 ‚文化空壳‛。
传统节日和洋节给我们的感觉不一样,从这些节日 中得到的东西也不同,就像圣诞节永远不会代替春节, 因为春节、中秋给我们的感觉是团聚和家庭的温馨。如 今,中西节日的并存日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有人 说:‚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青年的生活方 式日益接近、趋同,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今 天的中国人,在‘洋装’下跳动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 ‘中国心’。许多人都习惯于把传统节日和洋节对立起 来,有的甚至以自己的城市热衷过洋节为耻。实际上, 大部分人过洋节只是图个热闹,‚洋装‛下依然是一颗 火热的‚中国心‛。有关专家表示,当传统节日遭遇洋 节,没有必要‚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山不容二虎‛, 可以和平共处,实现双赢。
不 见 去 年 人 , 泪 湿 春 衫 袖 。
今 年 元 夜 时 , 月 与 灯 依 旧 。
月 到 柳 梢 头 , 人 约 黄 昏 后 。
去 年 元 夜 时 , 花 市 灯 如 昼 。
《 元 夕 》 宋 欧 阳 修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 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 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 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 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 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 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 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 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 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 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 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 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2. 汉代政治,经济稳定,技术和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位传统节日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3. 节日发展到汉代开始有了娱乐的元素,节日习俗中也 有了很多让人们庆祝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欢乐喜庆。这 些风速一直持续发展,经久不衰; 4. 历代文人雅士为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 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 化底蕴。
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除 夕
除夕
无 复 屠 苏 梦 , 挑 灯 夜 未 央 。
命 随 年 欲 尽 , 身 与 世 俱 忘 。
末 路 惊 风 雨 , 穷 边 饱 雪 霜 。
乾 坤 空 落 落 , 岁 月 去 堂 堂 。
《 除 夜 》 宋 文 天 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 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的一个月圆之 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位元宵节,又称 上元节。按中国民间传统,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 地上彩灯万盏,人们看花灯,猜灯谜, 吃汤圆。合家团圆,其乐融融。
1.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处于自给自足 的农业社会中,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 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我国 古代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耕作过 程中,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 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
而西方文化由于长期受宗教影响,其 传统节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复活节, 万圣节等,他们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
传统节日和洋节给我们的感觉不一样,从这 些节日中得到的东西也不同,就像圣诞节永远不 会代替春节,因为春节、中秋给我们的感觉是团 聚和家庭的温馨。如今,中西节日的并存日益体 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有人说:‚其实,在经济 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 趋同,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今天的中 国人,在‘洋装’下跳动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 ‘中国心’。许多人都习惯于把传统节日和洋节 对立起来,有的甚至以自己的城市热衷过洋节为 耻。实际上,大部分人过洋节只是图个热闹, ‚洋装‛下依然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有关 专家表示,当传统节日遭遇洋节,没有必要‚狭 路相逢勇者胜‛、‚一山不容二虎‛,可以和平
1.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 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2.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 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地渗入社会生活 的过程; 3. 中国古代的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 节气等有关。
1.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与原始崇拜,迷信思想有关的。后 来的一些神话传说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浪漫和神秘的色彩。传 统节日还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还有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 的纪念意义渗入节日。
成员分工
资料搜集整理:张婷 毛瑞香
活动记录:刘甜 杨生亮 石文昕
图片搜集:高媛媛
结题报告:石文昕 杨生亮
PPT制作:石文昕 刘甜
研究方法
• 1.通过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的学习; • 2.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集资料; • 3.通过自身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体验和对传 统节日的了解; • 4.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分享信息,互相 学习,互相补充。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 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 赛龙舟,戴香包等习俗。
只国 留亡 离身 骚殒 在今 世何 间有 。,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 为了纪念嫦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 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 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 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 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 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 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 “端正月”。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的 “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 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 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庆祝方式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 在封建时期形成的,也就不可 避免的留下了封建社会的痕迹。 节日活动无不以家庭为中心。
而西方节日更多的则是 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 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 尚个性张扬。体现了人人平等, 表现自我的特点。
3.节日饮食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讲究色香 味俱全。尤其是节日性美食,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美 食以区别于其他的节日。而西方的饮食则会是趋于理 性的。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任 何一个节日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 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食物放 在中心,它既是一家人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 交流的媒介物。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 态,有利于集体的感情交流。 而西方的宴席中,食品与酒实际上只是作为一 种陪衬。宴会的目的在于通过自由的交谈,达到交谊 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