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寓意

传统节日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寓意查看全部寒食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
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除夕等。
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
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如下:1、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英文:Chinese New Year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
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意义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四大祭祖节日

四大祭祖节日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是什么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除、清、旧、余)是中国祭祖的四大传统节日。
在古代,这种习俗非常流行。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
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仲春和晚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这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寒食节的后一天被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榆社县等地清明节前两天庆祝寒食节;原宪还注重清明节的前一天的寒食节,以及前一天的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和中秋节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节中秋节,俗称鬼节、石鼓、七月半,在佛教中称为兰盆节。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我国祭祖的传统节日,也是汉字文化圈各国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有燃放河灯和焚烧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庆祝元宵节,自古就有。
7月15日被称为中秋节祭祀祖先;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是吃寒食纪念先贤。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秋节,有些地区是七月十四。
中秋节本来就是小秋,一批庄稼成熟了。
按照习俗,人们必须祭拜祖先,献上新米等祭品,并向祖先报告秋成。
所以每逢中秋,家家祭祖,行礼为礼。
7月15日,我去扫墓祭祖。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古今差

庆祝方式:古代主要是家庭聚会, 现代更多的是朋友聚会、公司聚 餐等
文化意义
纪念屈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祈求健康:端午节有祈求健康、驱邪避疫的习俗,如挂艾草、佩香 囊等。
传承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价值。
促进交流: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 等,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节日的起源和 古今差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春节 03 清明节 04 端午节 05 中秋节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春节
起源和历史
春节的起源: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庆祝新年的节日
春节的历史: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春 节习俗
意义:古代清明节主要是祭祀祖 先、扫墓,现代清明节则更加注 重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
文化意义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清明节的习俗和活动,如放风筝、插柳等,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03
清明节
起源和历史
历史演变:从最初的祭祀活 动,逐渐演变为踏青、扫墓 等习俗
起源:起源于春秋时期,为 纪念介子推而设立
节日习俗:扫墓、踏青、放 风筝、插柳等
现代意义: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
聚力
传统习俗
扫墓:祭奠祖先, 表达对亲人的怀 念
踏青:外出游玩, 欣赏春天的美景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俗:
祭月赏月 炸“团圆” 吃月饼
中国的传统节日 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瑰宝
是华夏民族的底蕴 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
清明节
• 别称:寒食节(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故事) • 起源:二十四节气之一。其节期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
十日后”两种说法。 • 清明节的始源,据传始于周代。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
来民间亦相仿效,因而沿袭成为中国民族一种固定风俗。
清明节风俗
• 祭祖 踏青 始于唐代 放风筝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等等,本是 夏季一个驱除瘟疫和祭龙的节日
• 端午节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 节日起源:纪念伍子胥、介子推、曹娥、屈原
端午节风俗
包粽子 赛龙舟 挂菖蒲、蒿草、艾叶 熏苍术、白芷 喝雄黄酒
屈原
•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 阳。
•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 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而被流放。秦将白 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电白汉山学校 王君慧
•春节
有诗云: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 《元日》
•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
春节
• 4000多年的历史 •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传统四大节日篇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一、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要吃腊八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腊月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的传统文化列举20个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以下是20 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子: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2. 中医药:包括中医理论、中药疗法和针灸等,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
3. 京剧:中国的传统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服装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4. 书法: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强调笔画、结构和意境。
5. 武术:包括各种武术技巧和套路,如太极拳、少林功夫等。
6. 剪纸: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的民间艺术。
7. 围棋:一种古老的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
8. 茶道:中国传统的茶艺,注重泡茶、品茶和礼仪。
9. 儒家思想: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和道德。
10. 道家思想:另一种重要的中国哲学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11. 汉字:中国的文字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意义。
12.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3. 丝绸: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以其高质量的丝绸制品而闻名于世。
14. 刺绣: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出各种图案的手工艺。
15. 陶瓷:中国古代的发明之一,以其精美的瓷器而闻名。
16. 舞龙舞狮: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通常在节日和庆典中进行。
17. 中秋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赏月和吃月饼是其重要习俗。
18.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习俗。
19. 民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反映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
20. 传统建筑: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工艺。
这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哲学思想、传统节日和习俗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节日(附经典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节日活动:张灯结彩《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如梦令·元旦毛泽东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节日活动:贴春联、拜年、祭祀、烧炮、文艺汇演;节日饮食:茶果点心、年糕、饺子、春卷、汤圆。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哪些
1、春节: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一起守岁,叙旧
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4、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5、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
砌宝塔等活动。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
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一、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要吃腊八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腊月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后来还有河南的朱仙镇。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除夕晚上要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现在每年中央电视台办“春晚”,全世界华人都守岁。
天明过春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燃放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祭典祖先、祁求丰年。
吃了早饭,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去到各家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后一连数天,要到亲戚、朋友家拜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晚上要把家里的灶灰送到门外,俗称送“穷灰”,意思把“穷”送走。
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的一部分。
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汤圆”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还传说元宵始于唐代。
据说,一代英主李世民在位时,开创了国泰民安的贞观盛世。
有一年,西方异族觊觎唐朝江山,出兵作乱边疆。
唐王和宰相魏征派郭子仪挂帅出征。
饯行时,唐王说:“愿将军旗开得胜,凯旋归来,回京过年!”郭子仪打败了异族侵略以后,便班师回朝。
谁知路途遥远,回到京城,已过罢年好几天了。
为了犒劳有功的郭将军,唐王下了一道圣旨:“正月十五、十六两日,给郭将军放假补年,御厨要做些稀罕物款待”。
这些稀罕物可把御厨们难为坏了!谁也没吃过,没见过,咋做呢?眼看快到正月十五了,做稀罕物的事还没有着落。
大家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打转。
一天晚上,老厨师忽然看见更夫打个灯笼从眼前走过,他心里猛的一亮:白纸糊的灯笼,外边象个白雪球,里边的球象个红蛋蛋,煞是好看。
要是仿照这个样子做个食品,不是怪稀罕吗?他把这个想法一说,其他御厨都很高兴,便动手做了起来。
正月十五夜里,唐王大摆宴席,御厨们就把用江米面包红糖、青红丝、核桃仁做的圆球球煮煮端了上来。
唐王一吃,龙颜大悦。
说:“这东西又好看,又新鲜,吃着又香甜,真是个稀罕物哪!.”魏征问道:“这是啥东西?”老御厨一时说不上名字,便吱唔道:“这,这……”魏征看着御厨的窘态,赶紧又把话接了过来说:“哦……这是‘唐圆’吧?”唐王很高兴。
说:“好!好!唐圆好!”从那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吃“唐圆”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因为,正月十五晚上又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吃汤圆,所以汤圆又叫“元宵”。
元宵节,白天各种各样民间文艺节目在各村、县城表演。
晚上观灯,各户点灯盏,挂彩灯,燃放鞭炮。
全家男女老少提着灯笼,倾巢而出,逛灯会、观犁花、看烟火,热热闹闹,熙熙攘攘。
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节还有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时间长,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样过了十六日,年才算过完。
二、清明节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阳历4月5日前后,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周代。
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它原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以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主要活动是踏青,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到了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又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以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堆“割股充饥”的故事。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公元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至公元2009年,又改为放假三天。
为人民纪念烈士、老百姓祭祖的日子。
一直延续至今。
三、端午节端午节为农历5月初5。
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人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把准备的饭团、米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中。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唐)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清)李静山《节令门》诗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四、中秋节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因此也称为中秋。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中秋月亮圆满,象征团圆,要吃月饼。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迎寒活动的社制,作为节日,西汉时初具雏形,晋时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
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