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90979学习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习俗

.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习俗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熬年守岁、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
3.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
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8重阳节: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9.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习俗:喝腊八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这些节日和习俗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爱国精神,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下将介绍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和希望。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一个月的假期。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习俗,例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等。
此外,给长辈拜年、互相赠送红包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四或五举行。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上祭拜并清理墓地。
除了祭祀祖先,人们还会进行踏青和郊游的活动,欣赏春天的美景,同时也是缅怀先人的时刻。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举办的。
在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比赛,举行狮子舞和舞蹈表演,并吃粽子。
此外,人们还会在门上悬挂艾草,以驱除邪恶的力量。
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受到世界各地华人的庆祝。
中秋节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人们会欣赏明亮的月亮并举行家庭团聚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一款由芝麻、莲蓉和其他内陷制成的传统糕点。
中秋节还有赏月和故事讲述的传统,例如嫦娥奔月的典故是中秋节中常被提及的故事。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和习俗,例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习俗凝聚了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文化交流。
另外,这些传统节日也为外国人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
总之,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通过庆祝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和未来的热爱和期许。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亦有记载.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而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节日。
【腐败节】按阴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干净而腐败”,腐败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省墓、踏青、荡秋千、放鹞子、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腐败为题材入诗的。
如唐代杜牧的“腐败”.ﻫ【端五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战国期间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汨(mi)水自尽,因而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五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赛龙舟、驱“五毒”等.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思念屈原。
中华传统文化节日资料大全

中华传统文化节日资料大全一、春节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凶猛的怪兽,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连人也不放过。
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百姓们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放鞭炮。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怪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守岁。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吃饺子。
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天)习俗: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5.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传统节日及节日风俗介绍

传统节日及节日风俗介绍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年的开始。
春节的由来最初是古代祭祀年兽的习俗,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的风俗包括贴春联、贴窗花、吃年夜饭、看春晚、放烟火等,还有红包以及赏花灯等活动。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祀祖先、慰念逝者的节日。
从古代开始,清明节就有祭扫墓地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明节的风俗包括扫墓、烧纸钱、悬挂柳枝以及踏青等活动。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学成就被后人流传。
端午节的风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活动。
4.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月节、团圆节。
中秋节的由来最初是为庆祝秋季的丰收,后来演变成为一个团圆的节日。
中秋节的风俗包括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品茶等活动。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登高节”。
重阳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重阳节的风俗包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喝茶等活动。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风俗的简单介绍,这些节日都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俗底
蕴,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xx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与习俗节日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成为了人们追求吉祥、祈福和团聚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习俗。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家家户户会进行大扫除,以驱除旧年的晦气。
此外,人们还会观看舞狮、舞龙表演,燃放鞭炮,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祥和。
除夕夜,全家人会团聚一起共进团圆饭,并守夜迎接新年的来临。
二、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当晚,人们会点亮彩灯,赏月、猜灯谜,品尝汤圆等各种美食。
其中,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将灯谜挂在灯上,别出机智的线索,让大家猜测谜底,增加了节日气氛的热闹与欢乐。
三、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悼念逝去的亲人,瞻仰先辈坟墓,并举行祭祖仪式。
此外,人们还会在户外野餐、踏青,舞龙舞狮等形式来庆祝这个节日。
四、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节日当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还会在门口悬挂艾草、菖蒲和菠萝蜜叶等,以驱邪避祸。
与之相关的习俗包括编制五彩丝线,系在儿童的手腕上,驱蚊禳疫;还有蘸茶涂抹在门上,以预防疾病。
五、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团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并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打太平鼓等。
此外,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远离家乡的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
六、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是农历九月九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览胜,以求平安吉祥,同时也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
重阳节还有踏菊、设酒席和喝菊花酒等民俗活动,既增强身体的健康,也增进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
七、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腊八粥,这是一种由大米、豆子、桂圆、莲子等熬制而成的甜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
俗90979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亦有记载。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
吃、蒸吃。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而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清明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净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如唐朝杜牧的“清明”。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汨(mi)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赛龙舟、驱“五毒”等。
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
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七夕节】又称少女节或乞巧节。
相传,天帝的女儿织女下凡嫁给河西的牛郎后,王母娘娘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
八月十五秋高气爽,明月当空,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
李商隐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还有苏轼著名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后世人每逢中秋,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考中功名;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
【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
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
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
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
【腊八节】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
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