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孔子与礼乐文明》
2020年安徽省芜湖市徽文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安徽省芜湖市徽文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中华礼乐的建构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西周中叶,形成了覆盖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礼乐文明。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产生儒家学说的母体。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
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
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根植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根深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
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出礼乐是以人的真诚情感为基础的。
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
他同时又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以礼为仁的前提。
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
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
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但儒学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因此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的生机。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
中华礼乐文明以天为最高神明,其他各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均被整合到天命和天道信仰之下,这种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天命和天道,是任何文化与信仰都不能否定且必然包括的。
同时,儒家崇尚和而不同,反对单方面的强制,这打开了与各种外来文化沟通融合的大门。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被长期激进的反传统摧毁;另一方面,儒学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远。
【高考试题深度解析】2019年高考天津卷历史试题深度解析(3)非选择题(第12题)

【高考试题深度解析】2019年高考天津卷历史试题深度解析(3)非选择题(第12题)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分)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7分)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
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4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的历史。
本题提供了三段材料,材料一、二分别设计了一问,每一问包括两个具体问题,第(1)问的两个问题,从试题类型来看属于比较区别题和分析因果题,关于比较区别题之指出比较对象的异同,一般先作答相同点,后回答相异点;相异点作答时,只须提炼出比较对象各自独特之处即可,无需罗列比较的角度,就本题来说,只须把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不同之处罗列即可。
关于孔孟思想差异的原因,可以联系春秋战国的时期的百家争鸣及相关史实去分析。
2021届版高三语文复习优化作业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

2021届苏教版高三语文新一轮复习优化作业: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2021届一轮复习苏教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题。
材料一: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材料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1.孔子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能与学生谈论《诗经》?答:答案:孔子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将《诗经》与礼联系起来,就可以与其谈论《诗经》了。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对《诗经》的态度及其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答:答案: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教育弟子过程中的作用。
因为《诗经》内容丰富,情感正直,具有礼乐教化功能,有助于孔子推行礼乐治国思想。
材料一:子夏问孔子说:“‘微笑的面容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有文采啊.’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产生的?”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材料二: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了解世情民俗、政治得失,可以使人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刺评论不平的事情。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
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①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论语·卫灵公》)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3.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
孔子:老子:答案:孔子:“矜而不争”,强调不争强好胜。
2022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语文版)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二(含解析)

专题二 考题突破——整体把握,细心比对一、读文:勾画圈点,整体把握论述类文章阅读是一种信息型阅读,以提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为目的。
虽说读起来有肯定难度,但是,假如能辅以勾画圈点,把文本中的重点内容画出来,力求读通、读透、记住(从记忆的角度理解就是提取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那么,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正确、快速地把握阅读材料。
1.要做好阅读前的预备。
要给自己明确的心理示意,要张弛有度,克服紧急心理,集中留意力。
2.边读边勾画圈点出下面的内容。
(1)圈点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这些重要的句子是指:①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即文眼句、中心句、总结句等。
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2)圈点出文中重要的词语。
这些重要的词语是指:①反复消灭的词语,它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愿思。
②陈述对象转换的词,它们的变化往往体现了行文的思路,抓住这一点有利于理清文章及其段落的思路。
③论点与论据。
论点是论据的统帅,论据为论点服务。
在提问中,对论点发问则答题的要点是论据,反之亦然。
④限定性的词语、定语与状语,如年月时间(多次消灭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凡是、全部、都、全、几乎等),又如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最、格外等程度词,迄今为止、假如、可能、肯定等已然、未然、或然词语)。
3.提取圈点内容,整体把握文意和思路。
圈点的目的是把握文章的整体及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前面勾画圈点的基础上看看文章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基本观点包含的是什么内容,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阅读示例: 中国历代正史皆必▲ ▲记“礼乐”史。
有心争辩中国音乐史▲ ▲ ▲的人须▲进入正史的音乐史▲ ▲ ▲中寻宝。
不娴熟古汉语,不养成阅读四库音乐文献习惯的人,则不能治中国音乐史。
画线句子点明白正史的音乐史在争辩中国音乐史中的作用。
“音乐史”消灭两次,表明论述对象。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却不以丝绸贸易为限,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但物质文化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互通有无、利益诉求,让道路穿越沙漠绿洲、跨过崇山激流,让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群分享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丝绸无疑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高宗嗣位.授弄赞(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
”公元719年,“吐蕃遣使求和”,唐玄宗“因赐其柬帛,用修前好,以杂彩二千段赐赞普”(《册府元龟·外臣部·通好》)。
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在吐蕃地方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茶叶是仅次于丝绸的稀罕之物。
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载了一个美妙传神的故事,飞鸟衔来树枝,浸泡杯中,为不思饮食的赞普祛除了疾病。
赞普叹为神奇,派人在汉藏交界地区找到了名为茶的植物,饮茶之风在吐蕃渐次兴盛。
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
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日:‘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
”’由此可见,该赞普俨然已是一位茶叶鉴赏专家。
此外,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汉藏文资料记载来看,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畅通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原地区出产的物品进入西藏地区的重要时机,但是,近年来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地区丝绸之路的认识。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
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
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
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礼乐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
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史称“周公制礼作乐”。
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
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
”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
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在生活。
《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
”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
《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
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
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
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
(摘编自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材料二:一般人对于礼乐有一个肤浅而错误的见解,以为礼只是一些客套仪式,而乐也只是弦管歌唱。
天津市南开2024_2025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天津市南开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检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共33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与作文纸一并交回。
一、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2024年9月23日,钱塘江畔。
杭州用一场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的盛大开幕式,为第19届亚洲运动会( )。
这是一场( ) 的文化盛宴。
采集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火种,历经一路传递,最终点燃主火炬,恰似中华五千年文明( )、生生不息;文艺演出上篇《国风雅韵》尽展钱塘繁华、江南风韵,又奇异地与“亚运”谐音,透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开幕式上播放的短片《相约杭州》诗情画意,纵贯古今,勾画出古都杭州的隽美、活力与现代。
,这是杭州人的浪漫,是今日中国的自信与从容。
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涵,杭州亚运会必将成为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取材于新华社官方账号,“新华社体育”相关报道)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启航意味深长薪火相传B.启航意蕴悠长薪火相传C.起航意蕴悠长一脉相承D.起航意味深长一脉相承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新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诗画江南”之秀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B. 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活力浙江”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
C. 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秀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诗画江南”之新向亚洲发出邀约。
D. 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活力浙江”之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是三吴地区的大都会,自古繁华。
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主要表现的就是杭州的富庶与漂亮。
B.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礼乐文明
孔子晚年时候曾经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也就是他觉得自己衰老得太厉害了,好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这显然说明孔子在健康的时候可能常常梦见周公,可见孔子对周公的推崇,而这种推崇正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三代之礼是损益的关系,周礼恰恰是夏商两代损益而来。
礼者,理也。
礼仪的礼就是道理的理,理当如何。
所以礼可以决嫌疑,可以济变、弥争。
孔子总结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的西周礼乐文明,进而形成了中国的礼乐文化。
中国几千年来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礼的问题,也就是明理的问题。
《尚书》里面就谈到了人心和道心,我们作为一个自然的人都有自己的自然诉求,这就是我们的人心,但人心深不可测,人心惟危。
作为一个自然的人,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自然诉求,但同时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必须遵守社会的规则,这就是一个道心问题。
道心确实又很精微。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在“想怎么做”和“应当怎么做”之间两者如何处理,我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者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怎么办?这便是先秦诸圣思考的一个集中点。
只有能够在社会关系的两端换位思考,不要偏于一方,不偏不倚才能把握住这个“中”。
也许就像郑玄所说的,“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中和之为用,中庸其实就是用中,就是把握中道。
恰当地把握中道,在人心和道心中间能不能把握中,这就要看人的教养、人的修养、人的素养。
我们常说孔孟之道,司马迁说“孟子述仲尼之意”,认为孟子是传述孔子的,所以孔子是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
如果我们看《孟子》,开篇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第一句话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上来就问孟子,你大老远跑过来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则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儒家思考的最深层次问题,其实就是义和利这样的矛盾。
解决这样的矛盾,人的境界就提升了。
如果了解自己的社会性存在,自己社会性的价值应该是什么,人的理想境界也就达到了。
1. 作者认为周公对孔子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公制礼作乐,得到孔子的推崇。
B. 孔子发扬周公的制礼作乐形成了儒家思想。
C. 孔子总结形成了西周礼乐文明
D. 孔子在西周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礼乐文化。
2. 下列关于“人心”和“道心”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人心是作为一个自然人的自然诉求,主要表现为“想怎么做”的问题。
B. 道心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遵守社会的规则,主要表现为“当怎么做”的问题。
C. 人心和道心属性不同,两者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和矛盾。
D. 处理好人心和道心很简单,行中庸之道,凡事折中就行。
3. 作者借孔孟之道,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
A. 孔子是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
B. 儒家思考的最深层次问题,就是“义”和“利”的矛盾。
C. 解决义和利的矛盾,人的境界就提升了。
D. 明确自己的社会属性,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
【答案】
1、C (孔子总结形成的是“中国的礼乐文化”)
2、D (行中庸之道并不是“凡事折中就行”,而是找到最好的平衡方法。
)
3、D (人只有在了解自己的社会属性后,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人的理想境界也就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