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半夏泻心汤临床体会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由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
为伤寒误下所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的心下痞而设。
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上只要切中病机,均可获效。
标签: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经方,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以此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
1半夏泻心汤证的渊源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些条文,明确地提示上呕、中痞、下肠鸣等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要特征,干呕或呕吐是胃气上逆;所谓“心下痞”就是胃中痞闷;肠鸣就是肠中漉漉有声;下利即腹泻。
泻心,乃输泻心下气机之意,仲景先师运用本方是治疗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
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止呕,散结消痞,臣以干姜温中阳而散阴寒;芩、连苦寒降泻,清热和胃;以人参、大枣、甘草为佐,甘温益气,补脾胃助运化以复其升降之职,甘草更有调和诸药之用,兼为使,诸药相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消兼施,和胃消痞。
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运一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功能。
凡肝郁气滞、痰湿阻滞、饮食积滞、湿热壅滞,均可壅阻胃气,影响脾胃升降功能。
升降失司,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又进一步阻碍气机,逐渐形成胃痛、痞满之证。
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现象.脾胃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在于脾胃虚弱,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脾胃病时兼顾了痞塞不通、气机不利、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方面,辛开苦降,散痞泄热与补虚相结合,本方清上温下,既能顺脾胃气机之升降,又可调脾胃阴阳之虚实,使升降复、清浊分、虚实调,对证用之,無一不效。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半夏 泻心汤首 载于 东汉时 期由张仲 景撰写 的《 伤寒论 ) 卜 一书, 原句 为 : “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根据 “ ” 此为痞, 柴 胡不 中与之 , 夏泻心 汤 宜半 的理念可 以了解 到, 痞症 最宜用半 夏泻的心 汤 治疗 。 床上将半 夏泻心 汤归 为调 理类 的和解剂 , 临 其组 成为 : 夏 、 半 黄芩 、 干 姜、 人参, 炙甘草、 黄连和大枣等。 剂量方面, 为半夏lg干姜9 、 2、 g人参9 、 g 炙 甘草9 、 g 黄芩6 , g黄连3 大枣4 笔者根据长期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疾病 g、 枚。 的经验 , 以实际 , 具体的病例为例子 , 做以下研究: 1 胃痛( 为了保护 患者隐私 . 以下病例分析均省 略全名 } 邓某, 女性, 岁, 0 1 月1 日来医院就诊。 4 于2t年3 2 9 患者诉频繁发作胃痛 长达8 年之久, 胃痛时轻时重 , 尤其在食人了凉性食物后或者情绪郁闷时最 易发作 , 且疼痛感最剧烈。 几天前因为家庭原因情绪低落又引发胃痛 , 来医 院前服用过藿香正气水和胃康宁等药物 , 效果不佳。 现症: 部刺痛 , 胃 腹部 胀满 , 口渴且 带苦 味 。 临床检查: 方法l常规胃镜检查; : 现象 : 胃黏膜轻微出血, 散在性点状
糜烂样 , 疑似 浅表性 胃溃疡 法2查 体 ; 象 : 方 : 现 身体 状态不 佳 , 面色蜡 黄且 暗淡 , 舌苔 徽干 , 断 为寒 热错杂 型胃痛 。 诊 处方 ( 即半夏 泻心 汤 加减 )半夏 l : 2克 , 人参 另炖 , 姜和 炙 甘草各 9 千 克, 变为黄芩8 黄连6 和6 克, 克, 枚大枣 , 再加人l 5克醋炒延胡索和乌药l 2 g 总共8 。 剂药 , 视为一个疗程, 用水煎服( 其中人参要单独煎服)每天服用 , l 3 O 剂。月2号第二次来医院检查 , 患者诉胃痛 , 口千, 口苦 、 胃胀 较前明显 减轻, 再继续开l 药 , 喇 用以稳固效果防止复发。 之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 6 " 后病 隋好转 且情 况稳 定 。 4月
半夏泻心汤临证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体会

这是发病的基本机制 。因此 , 消化性溃疡属寒热 夹杂 ,
气机郁阻 、 逆乱 、肝气郁 结、胃失和 降为其基本病机 。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 《 伤寒论》中治疗误下伤 中, 以致少阳热邪乘虚 内陷,郁 结心 下,形成寒热 互结,
痛 点。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 ;胃镜检 杏可见圆形或 椭 圆形溃疡面,周 围粘膜 、铍襞 向溃疡面集 中。 2 3 粪便检查潜血有 时可出现阳性, . 全部病 例均 符合
现报道如下。 1 临 床 资 料
改善, 胃镜 检查溃疡面缩小不及 5% 0。
5 治 疗 结 果 本 组 8 例 病 人 治 愈 5 例 占 7% 好 转 2 例 占 2 % 1 8 0, 1 6,
无效 2例 占 3 ,总有效 率为 9 % % 7。
6 体 会
消化性 溃疡属中医学 “ 胃脘痛 ” “ 、 呕酸 ” “ 、 痞满 ” 等病症 范畴 ,其基本病机是脾 胃升 降失调 ,气机郁滞 逆乱 ,即所谓 “ 不通则痛 ” 。同时本病兼见 呕酸 ,呕酸
胃镜检 查所见溃疡缩小 5 % 0 以上 ;无效:临床症状无
和 胃酸 ,故有制酸 I痛 的作用 ,枳壳 、 七 槟榔通 降脏气 ,
维普资讯
中 国 中 医药 杂 志 2 0 0 7年 8月 第 5卷 第 8期
与方中他药配伍可增 强解 郁降气之功 。全方共奏平调
维普资讯
中国中医药杂志
2 0 年 8月 第 5卷 第 8期 07
・ 3・ 7
半夏 泻心汤加味治疗 消化性溃疡 的临床体会
陈建国 ’ 杨树成 ! ( 重 庆 市涪 陵 区武 龙 中心 卫 生 院 ’ 48 0 重 庆 市垫 江 县 高安 中心 卫 生 院 0 17 480 0 39)
半夏泻心汤临证心得

孙 We n 1 , L I B i n g  ̄ , X I A0G u o h u {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 A f i&t f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T C M o f L u z h o u Me d i c a l C o l /  ̄ d g e , S w h u a n P r o v / n c  ̄ L u z h o u 6 4 6 0 0  ̄C h i n  ̄ )
d o i : l O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0 7 . 0 6 5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 0 7 — 0 1 2 8 — 0 2
Cl i n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o n Us i n g Ba n x i a Xi e x i n De c oc t i on
Ke ywo r ds :Ba n x i a Xi e x i n d e c o c t i o n ;c l i n i c a l e x pe r i e n c e ;d i s t e n t i o n a n d f u l l ne s s ; r e l f ux e s o p h a g i t i s ;d i a r r h e a ; i n s o mn i a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张仲景《伤寒论》为治疗脾胃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些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易经》泰否二卦和脾胃病坤上,象征地,乾下,象征天,地天泰卦,上坤下乾。
地在天上,乃天地相交,乾坤相互之象,上下相当,内外相得,升降相调,刚柔相济。
乾上,象征天,坤下,象征地,天地否卦,与泰卦相反,系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所以否卦表明的否塞,仅守着表面的规矩,其实已经与大道相悖。
由上述否泰二卦的象辞我们可以看到:否卦是乾上坤下,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天地不交,阴阳不交,因此不难看出,人的诸多疾病其实就是由这个因素渐渐演变而来的,那么脾胃病如何由否转泰呢?这个具体的过程,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已给我们一个答案。
《伤寒论》太阳篇中痞证就提到一个“心下”,称之“心下痞”。
这个心下不是指五脏的心下,而是指剑突以下,腹以上的脘域,这个脘域称为心下,正好是脾胃所居。
“泻心汤”实言其通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
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呢?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
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
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就如上述一个否卦。
因此,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是由否转泰之方。
泻心汤重通降、扶阳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之为悖。
那么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其通降,痞塞可除。
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了,仲景的《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的思想,半夏泻心汤原治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证,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逆成痞证。
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剂量掌握要灵活仲景《伤寒论》示人以大法,一张泻心汤其实是仲景给了我们一个方法。
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病的一些临床心得

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病的一些临床心得
现在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得胃病的人非常多。
可谓“十人九胃”。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千古名方。
其治疗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的心下痞症。
本方以半夏为君药,降逆化痰,和胃止呕,其用量为半升,为君药。
脾寒胃热,寒热之邪错杂于心下,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不通,故用芩连苦寒清热和胃,用干姜配合半夏温中散寒。
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所以除寒热之错杂结聚而消痞。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益脾胃助其运化,恢复其升降之功能。
我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病,包括胃炎、胃酸过多、胃溃疡、呃逆、胃下垂、胃肠炎、肝炎等都收到良效。
其中有一个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子最为有效,最为得心应手。
用其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包括有幽门螺旋菌感染者,见症状有,胃脘痛、胃胀、胃顶、嘈杂、呃逆、烧心等,效果明显。
组方:姜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生甘草、党参、砂仁、醋香附、木香、蒲公英、连翘、丁香、肉苁蓉、炒莱菔子、醋青皮。
上诸药若干比例打成粉,蜜调为丸,3克每粒,饭后半小时食用。
此药丸化水外用还可治疗湿疹、疮疡、疱疹、过敏性皮炎、足廯等皮肤病,这是患者自己在家运用后意外发现的,觉得惊奇遂来告诉于我。
首先,因效果肯定,我不敢独有,所以分享出来以供读者参考,希望能利益于众生。
其次还是要感恩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宝贵遗产,特别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其立法、用方、选药皆精妙无比!
吾不过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已!。
半夏泻心汤的运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的运用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一书,历代医家验之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本人将此方在临床上运用的80例病例的疗效,总结如下:一、一般数据:8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
年龄5~71岁不等。
病史为一天至三十年不等。
二、全部病人均有心下痞满及不同程度的胃脘痛。
其中伴肋痛15例,占18.75%;恶心呕吐42例,占42.8%;厌食38例,占47.5%;腹痛46例,占57.5%;呃逆12例,占12.8%;腹泻10例,占12.5%;气短5例,占6.25%;泛酸5例,占6.25%。
并根据以上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在运用半夏泻心汤时,加入不同的药物或调整方中的药物剂量。
如同时出现几个症状时,则酌选其中的一两味代表药物。
伴随症状增加药物肋痛加四逆散、郁金、苏梗恶心呕吐加竹茹、苏叶、干姜改生姜厌食加焦三仙、鸡内金、佛手腹胀加佛手、郁金、木香、槟榔呃逆加旋复代赭石汤腹泻加茯苓、痛泻要方气短参、枣、甘草用量增加泛酸加白芍、吴萸、茯苓、白朮三、病型分类:急性胃肠炎60例,慢性胃炎1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4例,胆石症3例。
以上诊断,除急性胃肠炎外,均分别经胃肠现餐,纤维胃镜,B型超声波确诊。
以上病例,经中医辨证分析,均属阴阳失调,寒热互结,上下不通,虚实夹杂所致。
四、疗效标准(1)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半年之内未见复发。
(2)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部分症状消失。
(3) 未愈:服药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五、治疗结果:见表病例数治愈好转未愈急性胃肠炎60 60慢性胃炎12 6 4 2胃十二指肠溃疡 4 2 2胆石症 4 2 2总计80 68 8 2六、典型病例:李××,男39岁,患者近半月来上腹部痞满不适及胀痛、疼痛不放射,恶心,腹痛后泻黄色稀便,日2~4次不等,口干苦不喜饮,饮食下降。
先后服中西药治疗无效,苔薄黄,脉弦。
以往无“胃病史”。
中医诊为胃脘痛(急性胃肠炎),予半夏泻心汤加痛泻要方及竹茹,两剂而上腹痞满胀痛,恶心腹泻等症状消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P 9 0 1 6 O m m H g 。 舌质暗苔 白脉细数。 双肺呼吸音粗 , 未闻及锣音 , 心律 1 1 0
次 /分 , 律齐 , 无 杂音 , 下肢无 浮肿 。 胸片 : 双肺 继发性肺结 核并双肺尖肺 大泡 , 空洞形成 。 右肺尖脓肿 。 2 双侧 胸膜炎并胸膜粘连 。3 慢性 阻塞型肺病 4肺心病 。
【 摘
要】 目的 临床观察应用加味 半夏 泻心汤治疗痞证的疗效。 方法 临床 中应用加味 半夏 泻心 汤治疗痞证。 主要 方药为党参 、
半夏 、 黄芩 黄连、 竹茹、 薤 白、 枳 壳、 干姜 、 大枣、 甘草 。方 中半夏 、 干姜 、 薤 白以散郁 , 黄连、 黄芩苦 泄郁热 以降气, 枳 壳、 竹茹宽胸 止呕 , 党 参、 甘草、 大枣养 胃补虚。 结果 应 用加味 半夏 泻心 汤治疗各种原 因导致的脾 胃虚寒、 气机失常、 寒热错杂的心下痞而设 , 疗效显著 。 结论
白腻 , 脉象滑数 。 中 医诊 断 : 胃痛 ( 中焦 湿 热 )
治疗 : 中药 给 予 清 热 祛 湿 , 开郁散结。
中医诊பைடு நூலகம் : 肺胀( 脾两虚痰浊 内阻 )
治疗 : 中药给予: 降逆消痞佐以化痰止咳。 方药 : 半夏泻心汤加减 , 方药如下 : 姜半夏 1 5 g 党参 1 5 g 黄芩 1 0 g 黄连 3 g 杏仁 1 0 g 枳壳 1 0 g 桔梗 1 0 g 生姜 3 片
三付 水煎服 一 日一剂 早晚 按《 景岳全书呃逆》 “ 致呃之 由, 总 由气 逆” 。 本例 因情志不畅 , 导致肝 胃不和 , 中焦升降失常 , 胃 气 上逆。半夏 芩苦泄郁热以降气 , 枳壳 干姜 薤 白以散郁 , 黄连 黄 竹茹宽胸止呕 , 党参 甘草大枣 养 胃补虚。
E C G: 窦性 心动 过速 , 电轴 右偏
主诉 : 反复 呃逆 1 年 加重 4天
半夏泻 心汤是 张仲景编《 伤寒论》 的验方 , 主要 治疗痞证 , 证见 : 心下 痞满 , 按 之柔 软不痛 。 呕而肠鸣下痢 , 苔多 滑腻或 白或黄 。在临床 上笔者
症状 : 1 年前 因生气后 出现反复呃逆 , 呃声连连 。曾在当地卫生院治
运 用它加味治疗肺 张、 眩晕 、 呃逆、 胃痛等病症 均获得好 的疗 效 , 现举例
滞, 右 心 室肥 大 。
电图异常 , 完全 右束 支传 导阻
例 四: 患者李某 , 女, 6 4 岁, 沙井农 民 , 于2 0 1 4 — 7 — 2 6 就诊在我科 。 主诉 : 反复 胃脘 隐痛 3 年 加重伴泛酸 2 天 症状 : 3 年前 因饮食 不 当出现 胃脘 隐痛 , 反 复发作 , 伴 泛酸 , 曾查 胃 镜示; 胆汁返流型 胃炎 。 2 天前 因过食 辛辣油 腻食物 后 , 上述症状加重 , 伴 胃脘痞满 , 口干口苦 , 疲乏 , 恶心 , 纳差 , 大便溏 , 小便 黄。查体 : 舌质红苔
如下 :
疗无好转 , 故来我 院中医调理 , 形体消瘦 , 精神倦 怠 , 呃逆频作 , 伴脘腹胀
满, 口干 口 苦, 疲乏 , 恶心 , 纳差 , 夜寐差症状。既往 胃 镜 检查示 : 慢 性浅表性 胃 炎, 查体 : 舌质红 苔 白腻 , 脉象弦数 。
例一 : 患者孙某 , 女, 5 9岁 , 大满镇农 民, 2 0 1 4 — 0 5 — 0 9就诊。 主诉 : 咳嗽 咳痰三月加重伴心慌气短 2 0天 。
中医诊 断 : 呃逆 ( 肝 胃不和 胃气上逆 )
治疗 : 中药给予疏肝 和 胃, 降逆止 呃。 方药: 半 夏泻心 汤加 味 竹茹 1 0 g 大枣 1 0 g 枳壳 1 0 g 甘草 5 g 方药如下 : 薤白 1 0 g生姜 3片 远志 1 5 g 姜半夏 1 5 g 党参 1 5 g 黄芩 l O g 黄连 5 g
现病史 : 三月前 在受寒后 出现 咳嗽 咳痰 , 痰为 白色泡 沫样痰 , 伴 疲
乏 。在 当地 乡卫生 院就诊 , 治疗 , 症状无 改变 , 期 间多次在他 院及个体 门
诊 治疗 , 症状无 明显减 弱 , 相继 出现恶心 , 不 思饮食 , 腹 胀满 , 动则 心慌 ,
气 短 ,疲 乏 ,精 神差 ,夜寐 差 。查 T 3 6 . 8 7 c , R2 0次 1 分, P l 1 O次 1 分,
今日 健康
・
2 0 1 4年 9月
第1 3卷 第 9期
2 70・
J I N RI J I AN K ANG
S e p t 2 01 4 Vo 1 . 1 3 No . 9
加 昧 半 夏 泻 心 汤 临床 体 会
贾 栋
( 甘肃省 张掖市 中医医院, 甘肃
张掖 , 7 3 4 0 0 0 )
大枣 1 0 g 甘草 5 g 三付 水煎 眼 瓜蒌 1 0 g 薤白1 0 g
神曲 1 0 g 麦芽 1 0 g 厚朴 1 0 g
一 日一剂
竹茹 1 0 g
早晚
方药 : 半 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如下 : ] ~
治疗 三天后 自觉能思饮食 , 仍腹胀气短气 喘 , 加川 朴神 曲各 1 5 g 三 付水 煎服后 胃肠道症状 , 恶心 , 腹胀, 不思饮食 症状 明显减 轻 , 继上方 六 付 巩固 , 至 出院。脾 胃为后天之本 , 若脾 胃运化 失 司, 致痰 助湿 , 上 范于 心, 下 范肾本 , 均 可至病 。故治疗脾 胃, 护 胃健脾为本病 的根本 。 例二 : 患者沈某 , 女, 6 4岁, 碱滩农 民, 于2 0 1 4 - 9 — 1 6就诊在我科。
加 味 半夏 泻 心 汤 治 疗 痞证 临床 效 果肯 定 , 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 词 】 夏 泻心汤 加味
痞病
【 中图分类号】 R2 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卜5 1 6 o ( 2 0 1 4 ) 0 9 一 o 2 7 0 一 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