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扫描版)
安徽省蚌埠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蚌埠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答案 语 文 1.D(解析:说“错,原文说“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仍无功而返”。
) 2.(解析:“一”错,原文是。
) 3.(4分)答案要点:(1)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主义手法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以现实主义手法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中国人务虚,崇尚清,看重精神的作用,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秦、汉学者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有时半夜起床点上蜡烛照着写作。
8.C(3分)(解析:“天气阴沉,雾霭云气笼罩在她们船棹周围”理解有误,此处应该是采莲女早上出去采莲,雾霭未散,佛晓的云气笼罩在她们船棹周围,此句与后面的明月照楼在一起,营造了一个美好的采莲环境,对人物的美起到烘托的作用。
) 9.(4分)示例一:象征。
采莲女为花愁实质是为自己愁,朱颜经受不住时光摧折,作者用好花易谢象征少女青春易逝,表达了对青春容颜易逝的伤感(忧愁)。
示例二:双关。
“红颜”,既指荷花的色泽娇艳,又指少女的美丽容颜,都经受不住时间的变化,表达了对青春容颜易逝的伤感(忧愁)之情。
(手法2分,感情2分,答出“拟人”手法,给1分) 10.(6分) (1)枯藤老树昏鸦(2)长河落日圆(3)哀民生之多艰(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5)梧桐更兼细雨(6)孤舟一系故园心 11.(4分) 答案要点: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通过姑娘强烈的疑问和感叹,一“拈”、一“拽”的动作,表现姑娘对自己被意外盖上大衣的不满情绪和反感心理。
(手法2分,分析2分。
)12.(6分)答案要点:①热情淳朴(单纯):主动与“我”打招呼,分发果子,自曝没钱、没老婆等“丑事”;②有孝心:为向娘描述卧铺的样子,而借钱坐卧铺;③善良(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不让“我”抽烟,为姑娘盖大衣等;④有点自卑害羞,羡慕有文化的人:文中多处提及河南兵的“脸红”。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安徽省蚌埠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试卷及答案-打印版

安徽省蚌埠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试卷及答案蚌埠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日期:2014年5月8日上午)WORD版转换及整理:程道流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客观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科学怎么看“谣言”徐贲①“谣言”属于那种大多数人觉得不需要定义便知道是什么的概念。
人们一般以为,谣言是指人与人之间流传的未经核实的消息,即“传言”。
其实,就连传媒专家们对“什么是谣言”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他们大多数只是用“谣言”来指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
这是因为许多被当成“谣言”的传言,后来都被证实或部分证实,而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地“造谣”,只是因为缺乏确实信息才无法证实而已。
②也有专家把谣言视为“宣传”的一个品种,而宣传,按社会科学泰斗哈罗德·拉斯韦尔的定义,是一种控制舆论的手段。
还有的专家则建议,讨论谣言应区分只是“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欺骗的“误导信息”,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把所有不利的言论都归为“故意欺骗的信息”。
③对于传媒研究来说,如何定义谣言或传言其实并不是重点,因为研究谣言并不是要找到一个可以用来当作罪名的定义(如“欺骗”、“污蔑”、“破坏”),而是为了搞清楚传言的社会生成机制,它传播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信息或知识。
④最早关心谣言社会机制的心理学家威廉·斯登发现,当人们在口耳相传一个故事的时候,越到信息链的末端,故事就越简短,最后成了一句概括语。
斯登的学生戈登·奥尔波特,在与另一位心理学家约瑟夫·波兹曼合著的《谣言心理学》一书中,用实验证实了斯登的看法,在经过五到六次的口耳相传后,70%的最初叙述细节会被丢失。
蚌埠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整理精校版)

蚌埠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高考模拟试卷0512 19:08::蚌埠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考试:2015届高考模拟5月9日上午9:00~11:30)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客观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
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
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
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愚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
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终无功而返。
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他们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同自然抗争,正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答案

蚌埠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 (3分)D A项“无法让受众重读文本”错,应为“无法让受众掀起重读文本的热潮” B项“就可做到反垄断”错 C项“比好莱坞构建的‘漫威宇宙’更让人震撼”错。
2 (3分)C 太绝对。
3 (3分)C “论证了媒介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错,应为“论证了传播中受众的重要作用”。
4 (4分)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媒介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②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每点2分)5 (4分)①材料一是就文化在多媒介交互中产生新的文本意义而言,侧重于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媒介的多重交互能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播。
②材料二分析《长安三万里》火的原因,侧重于文化传播的对象,指出关注受众的文化记忆的重要性。
(每点2分)6 (3分)A 表现出了他实际怕狗但强装镇定的心理。
7 (3分)C 表现了他们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热爱。
8 (6分)①粗中有细,热情周全。
三哑热情地迎接客人,快乐地护送客人回家,“笑”对客人的他,反映出乡村人的善良与周全。
②忠厚善良,常怀感恩。
三哑小时乞讨流落到史家庄,被奶奶收留,笑对奶奶,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与史家奶奶是忠仆义主的传统模式。
③坚韧乐观,热爱生活。
“笑闭了眼睛”的三哑是理想的史家庄人的代表,与小林、琴子、史家奶奶一样,都有不幸,却又有各自的幸福,追求更真更善更美的生活,凸显了个体生命在磨难中的美丽与坚韧。
(每点2分)9 (6分)①诗化的人物美。
作者避开对孤儿凄惨身世德叙述,重点写他们相识的美好和欢乐,挖掘人物的人情美、人性美,他们因包蕴着作者丰厚的情感和美好的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
②诗化的意境美:运用细腻的笔触,如河边捣衣、祖孙留客、三哑送客等场景中融入情感,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③诗化的语言美:文章或巧设比喻,捕捉细节;或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传达出丰富的意味,呈现出清新秀丽、简练含蓄、音韵和谐的语言美。
安徽省合肥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生命”哲①中国人对汉字情有独钟,把汉字看作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且从中结晶出一种“生命”哲。
②中国的文字最早称为“书契”,《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
”为什么叫“书契”?《尚书•序》:“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
”《说文》:“韧,刻也,从丰,从刀。
”丰,正是在木板、木块上刻记号的刀痕。
③后又有了“文”与“字”的名称。
《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繁殖;演变)而浸多也。
”“文”与“文”的结合孕育出新的“生命”,也就是“字”,这就作为“生命体”看待了。
不过周代称“字”为“名”“书名”;称“名”“书名”为“字”,始于秦。
可见把汉字看作“生命体”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
④如果我们认识“字”的本义,就可以豁然开朗。
《说文解字》:“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古时人和鸟生子称为“乳”,所以“字”就是生育、生殖的意思,“字”的结构就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
⑤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一直传承着。
王安石《字说•序》说:“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

金榜教育·201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次联考 参考答案”不准确,根据第③段末,它只是与和谐社会的某 一个内容相符。
3.C【解析】A.根据原文,人类与大自然“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而非“不分彼此”。
B.“从 周朝到清朝都是如此,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原文不合,如今仅仅“还有这个影子”。
D.对原因的解释,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4.C【解析】存:问候、探望。
5.C【解析】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A、代词,什么 / 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
B、代词,相当于“……的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 介词,对/ 动词,做、担任。
6.A【解析】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并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 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
7.(1)(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何若”“采名”“乃”“属”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 (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 (“厚恩”“无以”“义”“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 【参考译文】 龚胜字君宾,楚国人。
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
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
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
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
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
几个月后,皇上了解到龚胜不是善于处理繁冗政务的人才,于是又让他做光禄大夫。
龚胜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因此违逆了皇上的旨意。
蚌埠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文(整理精校版)

蚌埠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高考模拟试卷0503 14:58::蚌埠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客观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所有题目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I卷(阅读题65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中国传统诗词需要创新龙剑宇中国当代社会日新月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什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价值取向?什么是激浊扬清的试金石?以什么来区分真假、善恶和美丑?许许多多的价值观,充斥着这个社会,有人清醒也有人迷茫。
中国应当有它的主流文化,而这个文化应当有它深厚的民族根基,同时又要有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那么传统的诗词可作为构筑当代人文精神大厦的一根顶梁柱!中国传统诗词风格各异,千变万化,但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无非是两大主流:婉约与豪放。
在婉约中则有格调向上的(健康的)和消沉悲观的,婉约多见于宋词元曲,前者如李商隐、李清照、辛弃疾、陆游、马致远等人,于低回婉转中见艺术功力亦见真情流露;后者如南唐后主李煜和宋代词人晏珠、晏几道等,一味地悲欢离合儿女情长,虽情深意笃,艺术水平也了得,但读多了不免意志消沉;更有甚者则是那些凄婉的无病呻吟。
豪放派是中国诗词的珍宝,豪放加上婉约则更是极品,历来也是最为人所称道的。
诗经以平实为主,然也有婉约,也有豪放;从楚地的屈原到汉魏的曹操、唐朝的李白、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等,均以豪放见称。
以现在眼光观之,诗词既可以是一种休闲的材料或者体闲的过程,但也可以是一种生存状态的记录。
作为休闲的材料,她向人们展示了生活的美或忧愁或理想,因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浅层次来说可以帮助有闲的人们打发多余的时光或者给忙碌的人们提供短暂的休息;深层次上说,诗词有可能振奋人心,给人力量,或者让读者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这就决定了诗词具有指引审美或休闲导向的作用。
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安徽蚌埠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科学怎么看“谣言”徐贲①“谣言”属于那种大多数人觉得不需要定义便知道是什么的概念。
人们一般以为,谣言是指人与人之间流传的未经核实的消息,即“传言”。
其实,就连传媒专家们对“什么是谣言”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他们大多数只是用“谣言”来指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
这是因为许多被当成“谣言”的传言,后来都被证实或部分证实,而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地“造谣”,只是因为缺乏确实信息才无法证实而已。
②也有专家把谣言视为“宣传”的一个品种,而宣传,按社会科学泰斗哈罗德·拉斯韦尔的定义,是一种控制舆论的手段。
还有的专家则建议,讨论谣言应区分只是“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欺骗的“误导信息”,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把所有不利的言论都归为“故意欺骗的信息”。
③对于传媒研究来说,如何定义谣言或传言其实并不是重点,因为研究谣言并不是要找到一个可以用来当作罪名的定义(如“欺骗”“污蔑”“破坏”),而是为了搞清楚传言的社会生成机制,它传播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信息或知识。
④最早关心谣言社会机制的心理学家威廉·斯登发现,当人们在口耳相传一个故事的时候,越到信息链的末端,故事就越简短,最后成了一句概括语。
斯登的学生戈登·奥尔波特,在与另一位心理学家约瑟夫·波兹曼合著的《谣言心理学》一书中,用实验证实了斯登的看法,在经过五到六次的口耳相传后,70%的最初叙述细节会被丢失。
他们还总结了传言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单调,也就是细节的丢失;第二是突出重点,就是只挑某些细节来说;第三是消化,就是传谣者对信息的主观理解使消息发生变化。
从传言发生机制来看,绝大多数谣言都只是传言,与处于传言之链上的个人是否“恶毒”无关。
⑤谣言与人们平时的闲言碎语或流言八卦不同。
罗伯特·克奈普在发表于美国《公共舆论季刊》的《谣言心理学》一文中,称谣言是“未经正式证实的公共言说”“听上去虽然可怕,其实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流,包括神话、传说和幽默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