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末检测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 (3分)A (B “过于绝对”。
原文提及的是“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并不能得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來解决……问题”的结论。
C “扩大范围”。
原文是“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而非“平均意识不利于资源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率”。
D “曲解文意”。
“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有误, 结合文意应为“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持平”。
)2. (3分)A (“混淆关系”。
原文第一段中引述熊彼特等人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追溯“生态创新”的历史源流,而非论证“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
混淆了论据与观点的逻辑关系。
)3. (3分)D (“偷换概念”。
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本质区别”,意为“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而非“是否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 (3分)D (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说法有误)5. (5分)①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年又春想去扶贫形成顺应,也与后文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对比。
②高阳山美丽的秋景,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衬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③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
(答出一点给2分, 答出两点给5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 (6分)①“缝山针”是主要人物年又春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精神。
②由开发高阳山到“用针缝山”,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③“缝山针”预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凸显了小说主题。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Z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 (3分)D (范围扩大,材料二原文是“不能纯粹指望”,并非“没有用处”。
海淀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海淀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3分)C 2.(3分)A 3.(3分)D 4.(3分)B5.(6分)答案要点:①传播方式由波动方程主导②引导光线绕过物体并按原路传播③引导背景热流避开物体④无法被声呐探测到⑤在红外探测视角中完全隐身【评分说明】②2分,其余一点1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6.(3分)B 7.(3分)C 8.(3分)C 9.(3分)D10.(6分)参考答案:(1)(2分)【甲】吕公不动,语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
”闭门谢之。
【乙】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以束帛赆之。
(或“以他事俾去。
”)【评分说明】甲、乙各1分。
(2)(4分)品质:能包容不同的见解主张;尊重前辈;谦让,不贪功;实事求是分析:略。
【评分说明】从不同角度概括出两种品质,2分;结合内容分析合理,2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1分)11.(3分)C 12.(3分)B13.(6分)参考答案:①这四句诗写凉风骤起,月光皎洁,天宇空阔,江面平旷,呈现出开阔澄明的意境;②表现了诗人此刻内心与之相融为一的澄净肃穆(或:衬托了诗人因身负公务不得不夜间行路的无奈与孤独);③承接开篇四句远离尘嚣的闲静意趣;④引出后文对弃官还乡、返璞归真的情志的抒写。
【评分标准】①②各2分;③④各1分。
14.(8分)①三顾频烦天下计②两朝开济老臣心③落木千山天远大④就有道而正焉⑤而臆断其有无⑥汩余若将不及兮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⑧铁衣远戍辛勤久【评分说明】一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或字迹不清,该句不得分。
15.(11分)(1)(2分)黛玉与宝钗两姐妹情意投合(2)(3分)A(3)(6分)略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16.(3分)A 17.(3分)B18.(6分)参考答案:这个不动的“顷刻”指,当《梁祝》全曲进入总高潮,全乐队响起天泣地恸的高潮,演员却让舞蹈动作陡然刹住,屹立不动(2分)。
高三语文期末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1. 文章中提到的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了哪些主要问题?(4分)答案:•劳动市场转型带来的失业风险和社会不平等加剧。
•人工智能决策透明度和公正性问题,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决策结果。
•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隐私和安全问题,数据滥用或泄露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2. 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作者建议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答案:•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确保其发展符合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和社会公正。
•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水平,增强对技术的理解和监督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朝着透明、公正的方向发展。
3.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障社会公正与个人隐私。
(4分)答案:•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确保其不侵犯社会公正和个人隐私。
•科技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确保数据使用的透明性和可控性,避免数据滥用。
•公众应提高对人工智能的警惕性,积极参与公共讨论,推动社会对技术的监督和管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答案:C. 奉使(接受任务)(正确解释:出使)5. 司马迁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分)答案:•司马迁表达了对自己遭遇不公正对待的愤懑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名节的重视和对自身价值的坚持。
他认为,人活着要有尊严和价值,即使面对困境也不能失去内心的操守。
6. 结合全文,分析司马迁为何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并说明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10分)答案:•司马迁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他所追求的目标和所做的贡献,因此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
•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启示人们要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即使面对困难,也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7.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答案:(1)人本来都会死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高三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知识)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知识)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B. 他虽然年轻,但是很有才华,深受大家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但是论据不够充分。
D.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10题略。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是_________的诗句。
2. “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
3. 《红楼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_________的自嘲。
4. “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的诗句。
5. “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苏轼的诗句。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略】1.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分)2. 文章中提到的“他”具有哪些特点?(5分)3.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思想?(10分)四、古文翻译(共10分)将下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文略】五、作文(共20分)请以“我眼中的高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高三期末检测语文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D(知:认识)2. D(没有使用比喻)3. A(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C项语序不当,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4-10题答案略。
二、填空题1. 屈原2. 春蚕到死丝方尽3. 曹雪芹4. 我劝天公重抖擞5. 竹外桃花三两枝三、阅读理解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概括】2. “他”的特点:【根据文章内容分析】3. 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四、古文翻译【翻译内容】五、作文【根据题目要求写作文】。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3分)C【解析】“但扬雄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明显大于刘勰”于文无据,原文并未比较两人贡献的大小。
2.(3分)D【解析】A项“作者对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隐含不满,认为其对文学思想有钳制作用”推断有误,由原文来看,作者是在陈述一些论者的错误认知,“否则”揭示出前后句之间关系。
B项“是因为它们简单明了容易说清”说法有误,前后并无因果关系;另,“它们简单明了容易说清”于文无据。
C项“说明儒家对文学艺术写什么和怎么写是有清醒认识的”说法有误,由原文第七段“孔子区别善与美的说法,让后来的作家、诗人知道了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区别”来看,并不能判断为儒家有清醒认识。
3.(3分)C【解析】韩非子强调的是重“质”轻“文”,与原文所说的“文质彬彬”的观点不符。
4.①画波浪线的句子举一些论者对孔子“辞达而已”的理解,这是错误的理解,有明辨和纠正的必要。
②先破后立,引出下文对孔子“辞达而已”的正确解释,使正确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深入人心。
综上,画波浪线的句子不能删去。
(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5.①这段文字彰显出作者(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坚持自我、勇于革新的担当精神,彰显了儒家的人格理想。
②文段骈散结合,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文采斐然,呈现出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诗性追求。
③“文以载道”“文质”合一,将为社会政治服务和文学艺术的诗性完美结合。
(每点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符合文本观点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6.(3分)B【解析】“在用意上异曲同工”理解有误。
小说写何小成,是要表现生活的磨炼以及少年的逐渐成长;《清平乐·村居》写小儿顽皮可爱,是词人要借以表现乡间生活的祥和美好。
7.(3分)C【解析】“用哥哥们的视角进行叙述”错误,本句依然是从何小成的视角来叙述的。
8.①用语天真活泼,颇有童趣。
“二公公”“连环画”,是儿童的视角和口吻。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Word版)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5 题。
材料一: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也是一种抒情的过程,人们对书法作品的审美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过程,而不应满足于表层的视觉感受,必须是一种包括文辞内容、文化含量、文化深层信息的全面体验过程。
书法之所以在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中独领风骚、永葆青春,不在于它的表层艺术,而在于它内部蕴含着的深邃的文化。
可以说,书法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概念。
书法应该是艺术而不是技术,这无论从它的产生、发展,还是从它所承载的内涵来讲,都是毋庸置疑的。
书法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分的,传统文化与书法有着一种无法拆解的因缘,所以说书法因文化而具有了灵魂。
反过来,书法又以其形式美让文化放射出光彩。
可以说,只有当文化作为书法的内涵时,书法才能够感人。
如《祭侄文稿》,之所以被千古传颂,不是简单地因为颜真卿的笔墨技巧打动人心,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背后的爱国精神、道德人品和文化含量。
一些人认为,与历史上的辉煌相比,当代书坛可谓黯然失色。
我认为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形式的丰富和内涵的退化。
内涵就是文化含量。
所谓退化,就是无论从展览抑或大赛来看,书法反映出来的都是偏重于笔墨的效果,而淡化了传统书法抒情达意的本质。
书法必须以国学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其础。
我们搞书法,如果只是套用西方的概念,把书法纳入一个学科,这就把书法推向一个单纯的抽象造型艺术范畴,就会造成书法内涵的削减。
书法最主要的是文字的情感和文学的内涵,即所谓的“书以载道”。
书法是具有丰富文学内涵的抽象化了的汉字书写艺术,其表现形态在一些人眼里是抽象的,但抽象并不能概括书法的全部特征。
现在欣赏书法,不应把书法的内容与形式分开。
文辞的内容与书法的线条、形态、创意有着内在的联系,拟开文辞内容,书法作品在视觉上的审美有其独立性,我们所感知的是一种“包含了内容”的形式。
2020上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0.01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1.(2分)D2.(2分)D3.(3分)参考答案:成为了文史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首选对象【评分标准】句式1分,内容2分。
意思对即可。
4.(3分)B5.(2分)B6.(6分)参考答案:①该纪录片中,中国莫高窟“诚邀”柬埔寨吴哥窟,做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体现了国际传播语境下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国家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一创新策略。
②该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艺术成就,中国纪录片不只局限于讲述本国的历史文化,还主动承担讲述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极搭建了“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的平台。
③该纪录片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体现了中国纪录片书写中华文明,同时记录世界文明的重要职能。
④3D动画手段展现莫高窟壁画人物,现代人的演绎展现吴哥窟的历史往事,创新表达方式使该纪录片更好地展现了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原因1分,分析1分。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
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7.(3分)A8.(2分)B9.(3分)A10.(4分)参考译文: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他随意聊天一样。
【评分标准】其中“虽”“岁”“朝夕”“之”“语”,每错一处扣1分;整句表达不通顺扣1分;4分扣完为止。
11.(6分)参考答案:①黄生原本很平常,但师从王安石后学业长进、才能卓著,被人们称赞;②黄生虽不能在祖父和母亲身边尽孝,但他学有所成,扬名声、显父母,实乃大孝之举,胜过在堂前尽孝;③黄生仪表不俗,初具学者风范,作者通过黄生的言行举止,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气质,以及对他人的深远影响;④作者能够向黄生学习,并通过黄生进一步向王安石学习做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⑤王安石的才能与黄生的进步引发了作者反躬自省,作者内心感到惭愧,同时又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动力。
2025届黄冈市启黄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黄冈市启黄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A.音乐与其直接流露情感,不如稍加含蓄。
B.音乐越含蓄不露,越令人感到和平愉快。
C.艺术的无言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D.艺术的滋味应当留给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纳兰性德堠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
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
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②胜负,翻覆如斯。
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
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
年华共、混同江③水,流去几时回。
(注)①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②棋枰:棋盘,棋局。
③混同江:水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写眼前实景,景中见情,营造一种厚重、凄迷的历史氛围。
B.上片六、七句,极尽折转,写出作者欲以满腹经纶报效国家的雄心。
C.下片四至七句,抒写了历史之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只剩“断碣残碑”的慨叹。
D.该词一改作者描写爱情、友情、乡情的哀感顽艳词风,属于清怨悲壮的边塞词。
2.全词以“悲”字贯穿全文,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这一“悲”字是如何体现的?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2020.01
1.C(睿智:见识卓越、富有远见;机智:聪明灵活。
赏赐: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
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恩赐: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删繁就简:去掉删除繁杂部分,使它
趋于简明;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
2.A
3.C(C为乔迁联,其它为寿联)
4.B(2016 年-2017 年增速下降)
5.D(报:回复)
6.B(英宗被立为太子是在濮王去世之后,濮王去世也不是英宗未亲政的原因)
7.(l) 后唐明宗太子没有及早确定,于是秦王因为非分的企图(觊觎皇位)而遭遇
大祸,后唐就混乱了。
(“储嗣”“而”“以”“窥觊”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2) 欧阳公从前任颍上太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选择居住在那里。
(“守”“乐”“风土”“卜”“焉”各 1 分)
8. 嫉恶如仇,不顾安危,敢于直谏,善于调停,不慕高位,爱护百姓。
(每点 1 分,答对4 点得满分)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等到成年,将去参加进士考试,他写作当时的骈体文,已经超过了同辈。
翰林学士胥公当时在汉阳,见到他后认为他
与众不同,说:“你一定会在世上有名声。
”把他收到门下。
欧阳公跟随他到了京城,
两次参加国子监的考试,一次参加礼部的考试,都是第一名。
于是考中甲等,补任西
京留守推官。
欧阳公生性憎恨坏人坏事,议论国事无所回避,小人对待他像仇人一样,但欧阳
公更加愤激不顾忌。
唯独皇上深知他的忠心,改任他为右正言、知制诰。
按照惯例,
担任知制诰的官员必须要考试。
皇上知道欧阳公的文才,下旨免试。
欧阳公曾经趁上报水灾灾情的机会进言说:“陛下治理国政三十多年,可是储君
未立。
汉文帝即位后,群臣请求立太子。
群臣不怀疑自己所以敢请求,汉文帝也不怀
疑他的大臣有二心。
后唐明宗尤其讨厌别人谈论立太子的事情。
然而汉文帝立太子之
后,在位时间长,为汉太宗。
后唐明宗太子没有及早确定,于是秦王因为非分的企图
(觊觎皇位)而遭遇大祸,后唐就混乱了。
陛下还担心什么而久久不能确定(太子)
呢?”欧阳公谈论事情不分难易大都像这样啊。
当时英宗正处于为父亲濮王守丧的时期。
等到立太子的旨意下达,英宗极力推辞,皇上听任并等候他服丧期满。
英宗即位之初,因为疾病不能亲自理政,慈圣光献太后
摄政。
欧阳公与诸公在二宫间往来,弥合他们的隔阂,最终还政于君。
枢密使曾经缺
人,欧阳公应当按次序补任,韩公、曾公商议将要奏呈,不把这件事告诉欧阳公。
欧
阳公察觉他们的想法,对二公说:“如今天子守丧,太后垂帘听政,可是我们这几个
大臣自己谋求官位,用什么来昭示天下呢?”二公非常佩服他而停止了这件事。
神宗即位,升任欧阳公为尚书左丞。
欧阳公生性刚烈正直,平生与人畅所欲言没
有什么隐瞒的。
等到在二府任职,士大夫有所请求,他总是当面说明可不可以。
即使
是台谏官议论国事,他也一定用是非来诘问他们,因此招致怨恨,可是欧阳公不顾及。
朝廷商议追封濮王的典制礼仪规格,皇上下诏让礼官与从官商定,众人想要改封大国,称伯父。
事情没有定下来,台官猜测欧阳公主张此议,于是专门用这件事诋毁欧阳公。
御史蒋之奇一起用流言污蔑欧阳公。
欧阳公闭门请求辨明这件事。
神宗觉察他们在诬
陷,连续诏见诘问他们,他们理屈词穷,于是被放逐离开朝廷。
熙宁初年,担任兵部尚书,做青州知州兼任京东东路安抚使。
当时各县散发青苗
钱,欧阳公请求让老百姓只缴纳本钱,来明示官府不是为了谋利,罢免提举管局官,
听从民愿来请求,皇上没有回复。
熙宁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
欧阳公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
天下人因此更加敬重他。
欧阳公从前任颍上太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选择居住在那里。
等到他回
到颍上,居室还没有建完,但他对此安适自在,不把它放在心上。
欧阳公在颍上居住
一年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被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天下学士听说他去
世的消息,都流泪凭吊他。
9.戍边时间长,征战强度大,作战范围广。
(每点2分,三点5分)
10.对张都尉外貌的赞美,对张都尉功绩的肯定,对张都尉封侯的祝愿。
(每点2分)
11.(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虽乘奔御风(3)别有幽愁暗恨生(4)半卷红旗临易
水(5)摽掠其人(6)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7)知我者谓我心忧(8)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2.C(不是对比)
13.用老面馒头的广受欢迎来映衬爷爷的手艺好;用老面馒头与机器馒头的对比反映爷
爷做生意讲诚信;用爷爷给水果大叔送馒头体现爷爷个性倔强,知恩必报。
(每点2分:情节1分,具体作用1分)
14.照应上文奶奶打趣爷爷犟不过别人这一情节,使文章前后呼应;运用语言描写和连
续的动作描写体现出爷爷成功解决问题后轻松得意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淳朴人情的赞美;
语言节奏明快,富有画面感。
(每点2分,答到三点得6分,意对即可)
15.D.(原因无中生有。
“似乎”一词有反讽意)
16.B.(汪中说的“不算不通”是连不通都算不上的意思,此项曲解原文。
)
17.①经济上:盐商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②文化上:盐商高端精细化的文化
需求激发了艺术创造力;③学术上:盐商大量的藏书提供了研究资料;④社会环境上:盐商开明的心态接纳和包容了有个性的文人。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18.D.(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也遵循二十四节气的耕种节律”属于无中生有,马来西
亚没有四季之分。
)
19.C.(这套思维方式是固定的,没有被固定的是中国人对世界和时间的理解,此题属
于张冠李戴。
)
20.①形成原因:来源于大自然标识的启示和国人对自然时序的理解。
②存在方式:成
为民间习俗和时间制度;③文化价值:华人族群共同认同节气,体现文化归属感。
附加题参考答案
22.(4分)今仆诗不免元习/而空同近作/间入于宋/仆固蹇拙薄劣/何敢自列于古人?
评分建议:每处1分。
23.(2分)尚书(书、书经)思无邪
评分建议:每空1分。
24.(4分)何景明强调领会古人精神意境,追求神似;李空同刻意模仿古人形迹,追求形似。
评分建议:每点2分。
【参考译文】向古人学习诗歌创作,李空同刻意模仿古代诗歌的模式,就像在旧模子
里铸形,只固守古代诗歌的程式法度。
而我却要丰富才学的积累,领会精神意境,根据眼
前景象构思,不做形式的模仿。
《诗经》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的人才能和他相似。
”以自己有的心得为基础而追求与古人相似,这是我的愚见。
近诗崇尚盛唐,宋人的诗歌看
似苍劲质朴实则粗糙,元人的诗歌看似秀美庄重实则浅俗。
现在我的诗歌免不了元诗的习
俗,但是空同最近的作品,暗中模仿宋诗。
我的诗本来就蹩脚粗劣,怎么敢将自己的诗和
古人的并列?空同正推崇唐宋以来数代的诗歌,要创作自古以来未有的好诗,却也落到这
个地步,为什么呢?大凡事物都有准则,没有达到的、虽达到而又后退的以及过头的,都
叫达不到。
比如写诗,我就是所说的达不到,像空同,就是追求过头了。
25.AC。
(A.于禁担心庞德成就功业,灭了自己威风而鸣金收兵,表现其心胸狭隘。
C.
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伤害是因为要完成复仇计划而隐藏自己的情感。
)
26.(1)第一次:英莲失踪,她的命运发生转折;第二次:戏曲、诗作、灯谜等预示了
诸多女子后半生不幸的命运;第三次:凤姐讲的笑话预示了贾府“树倒猢狲散”的悲剧结局。
(2)对觉民因抗婚而突然离家出走的惊慌;对既不能违抗祖父,又不能强迫觉民接受
亲事的两难、无奈;对手足兄弟不能理解自己处境的痛心;对自己帮不了觉民的自责。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7.等级鲜明,用料奢华,功用有别。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8.法律的限制,服饰的用途,经济的状况。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9.证明农民生活的艰苦;对统治者颁布貌似尊重农民服饰法令这一行为的讽刺;反映
了历史上农民因生活贫困服饰没有得到改善的事实。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