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中文辅导班为你讲解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

西汉隶书石刻
西汉简牍帛书
2、东汉隶书
(1)碑刻:东汉的碑刻是汉代书法的基调,是代表书体,在 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结体和用笔上可以概括 如下几点: ①取势横扁,左右舒展:隶书字形多为扁方横式,向两边伸 展,如同燕展双翅,左右对称,联翩起舞。 ②起笔蚕头,收笔燕尾:隶书横画的落笔,藏锋逆入,形状 如同蚕头;收笔带有挑势,形状似燕尾。捺的收笔,与横 的收笔相同,也带有燕尾和挑势。这样的收笔,就使笔势 显得舒展多姿。但一字之内如有两个以上的横画或捺笔, 其收笔就只有一个“燕尾”而不能重复,即所谓“燕不双 飞”。 ③笔增提顿,画变方折:隶书来自于篆书,篆书中的圆转 笔画,隶书则改为方折笔画,转折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或圆 或方的棱角,由篆书的线条化趋向于笔画化,在用笔上也 相应地出现了提笔和顿笔,因而有了篆书所不能有的粗细 轻重的变化。
四、汉代书法家
史书记载的汉代书法名家有: 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寔、 张芝、蔡邕、师宜官、刘德昇、梁鹄。
曹喜(生卒不详),字仲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 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为秘书郎。能篆隶, 尤长于篆书。 杜度(生卒不详),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陕 西西安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时为齐相。擅长草 书。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 文献记载,汉章帝特许他以草书来写奏章。崔瑗、崔寔父 子皆受其影响。与崔瑗合称为“崔杜”。张怀瓘《书断》 列其章草入“神品”。 崔瑗(公元78年~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 人。曾任济北相。擅长草书和小篆。《书断》说其书“点 划之间,莫不调畅”,“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齐王 僧虔《论书》说“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书迹有 收入宋《淳化阁帖》中的《贤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崔 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风。
汉代隶书

汉代隶书的风格
•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在用笔上 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 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 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 ,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 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 隶“八分”的说法。
• 《华山碑》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 波磔秀美。
• 《孔庙碑》 • 《朝侯小子残石》
《 华碑》
山
碑 》
《 孔 庙 碑 》
《 礼 器 碑 》
《 朝 侯 小 子 残 石 》
《朝侯小子残石》
法飘字 劲逸体 健,秀
笔美
㈣舒展峭拔,烂漫多姿
• 《石门颂》 • 《杨准表记》 • 《仓颉庙碑题铭》 • 《沈府君神道阙》
汉 代 隶 书
㈠茂密雄强,浑穆厚重
• 《鄐chu君开通褒斜道刻石》 • 《郙阁颂》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
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 ,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 • 《西峡颂》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 ,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 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 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 《封龙山碑》
• 《曹全碑》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 行,长短兼备,神采华丽秀美飞动 。
• 《乙瑛碑》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 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 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 《史晨碑》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 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
•
《 郙阁颂》 雍派笔
㈡方整劲挺,斩截爽利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
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1 )马王堆帛书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 )西狭颂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建宁四年(公元171 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
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汉代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形体规整,结构严谨,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在汉代,隶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对汉代隶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隶书的产生和发展1. 隶书的产生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字书写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战争促进了文字书写技术的统一。
为了适应繁忙的行政机构和日益繁荣的经济活动,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推行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然而,小篆的书写繁琐,不便于日常应用。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更适合实际使用的书写形式,于是隶书便应运而生。
2. 隶书的发展隶书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经过汉武帝时期的规范和晋代的改革,隶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写形式。
汉武帝统一文字后,为了加强对文字的管理和规范,他下令选用隶书为官方行书,并设立了隶书馆。
汉武帝还特别聘请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如张苍、杨雄等人,向他们学习隶书技艺。
这些举措促进了隶书的发展,使其成为汉代书法的代表作品。
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对隶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使其风格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隶书的特点和风格1. 隶书的结构特点隶书的结构严谨,字形规整,线条流畅。
其笔画粗细适中,线条的厚薄和长短均匀平稳,给人一种严谨、稳重的感觉。
隶书的结构秩序明确,构图简洁,注重横平竖直,各部分协调统一。
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质。
2. 隶书的书写技法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撇捺、横折等。
点画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使用笔尖轻轻一点,形成点状的笔画,用以装点衬托字体的整体氛围。
撇捺是指在书写时,向下或向上加以一定的力度,形成撇或捺状的笔画,使字体显得更加饱满有力。
横折是指在书写时,将笔尖向左或向右一扭,形成倾斜的笔画,赋予字体更多的活力和动感。
汉代隶书赏析PPT

清代:伊秉绶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 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 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 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 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 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 中画沉厚挺拔。
28
东汉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建宁 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 德碑。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 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 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 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 之感。
24
东汉:《石门颂》(全称为《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 世简称《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 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 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 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 逸自然。
25
东汉:《西狭颂》是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仇靖撰刻 并书丹的摩崖石刻、隶书书法作品。《西狭颂》是“三颂” 中保存最完好的,至今一字不损。它虽然是隶书成熟时代的 作品,但又带有较浓的篆书意味,所以有人说它“结体在篆、 隶之间”。但是它用笔本身的撇、点、捺和横画蚕头燕尾等 特色,仍然是隶书笔法。它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 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6
唐代隶书:唐代的隶书虽然不能与汉隶同日而语,虽然没有 像楷书、行书、草书那样成为唐代书法的最强音,但却在书 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唐代的隶书家有李隆基、韩择 木、梁升卿、史维则、蔡有邻、殷仲容、李潮、白义眰、归 登等。隶书四大家为: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维则。
书法的故事 纸张发明前,汉代用什么写字的

书法的故事纸张发明前,汉代用什么写字的?书法的故事西汉的竹木简、帛书由篆书向隶书的过渡竹木简特点及代表作西汉流沙坠简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人们主要用竹、木或帛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
竹木简是指西汉时期人们写在竹片、木板上的墨迹文字,狭长的竹片、木片叫做“简”。
如1949 年前出土的流散国外的《流沙坠简》、1972 年至1976 年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居延汉简》等。
这些竹木简牍书法直接继承了秦隶的传统,写得浑厚质朴,而又仪态万千,既有篆书圆融流动的笔意,也有“八分”(隶书)的波磔与行草书的连笔,结体呈横势扁方,也可以看到楷书的源头。
西汉居延汉简西汉居延汉简帛书特点及代表作西汉居延汉简局部帛书是指写在帛上的墨迹。
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是良好的书写材料。
1942 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楚帛书,又称“楚缯书”,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帛书。
1973 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帛书。
帛书原藏在一个长方形漆奁里,多数折叠成长方形,有的卷在作轴的木板上。
帛书上不仅有墨书文字,有的还有彩绘的图画。
马王堆帛书经拼缀复原,共28件,12 万余言,洋洋大观,大致可分六大类:1. 六艺类,有《周易》《表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等;2. 诸子类,有《老子》(甲本)、《黄帝书》《老子》(乙本)、《九主图》等;3. 刑法类,有《刑德》甲、乙、丙三种;4. 数术类,有《五星占》《天文气象占》《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相马经》等;5. 方技类,有《五十二病方》《胎产书》《养生方》《杂疗方》《导引图》等;6. 地图类,有《长沙国南部图》《驻军图》等。
如果编纂排列上架,堪称一座南方图书宝库,现代人见后无不惊叹倾服。
西汉居延汉简局部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评析说,从书法艺术上看,《老子》甲本、《老子》乙本最有代表性。
《老子》甲本,字形大小参差有致,结字或长或扁,舒展自如,纵有行而不呆板,横无列而不紊乱,疏朗灵活,气韵连贯,古隶从一开始就孕育着草隶的胎息,因为篆变隶就是沿着“草化”、“简化”,更加抽象化的轨道前进的。
汉朝隶书

礼器碑
• 全名:鲁相造孔庙礼器碑,简称礼器碑。
• 时间: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 事迹:鲁相为修建孔庙,筹备祭祀礼仪的
器皿。
1、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 锋利无比。
2、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二严密内, 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
3、 《礼器碑》的线条质感,与东汉时期的其他
隶书砷刻如《张迁碑》、《曹全碑》等有着一 定的差异。它属于平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
东汉分隶
•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 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 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
•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 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 之称。
• 当时碑刻盛行,至今存留的尚有100多种
汉隶三大名碑
• 分别是乙瑛碑、礼器碑与史晨碑。 • 三大名碑都与孔庙有关系,现都保
• 结构方面应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 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结构变化 力求丰富。
• 在笔的选择上,宜采用羊毫笔, 这样可较好地表现出其线条刚柔 相济、圆润丰腴的特点。
张迁碑局部
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 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 特点。 1、书风古茂朴厚,方劲雄浑。运笔多采 “方笔”
存在山东省曲阜孔庙内。
乙瑛碑
• 全名:孔庙置守庙百石 卒史碑,简称乙瑛碑。
• 时间:东汉桓帝永兴元 年
• 事迹:叙述桓帝时,鲁 国前宰相乙瑛申请在孔 庙中,设一人负责守庙 与祭典等事宜。
乙瑛碑局部
• 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 • 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 风格: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
3、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 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 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 中草书”之称。
汉《史晨碑》隶书学习教程

汉《史晨碑》隶书学习教程
隶书是一种汉字书写风格,被誉为“中国第一脚印”。
它起源于汉朝,早在公元前206年,汉武帝项羽招募乌桓叛乱,汉青史上第一篇碑文“史晨碑”出现了隶书的写法。
隶书的字体优美,汉字的结构工整,每一个笔画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随着历史演变,隶书融合了隶书与楷书的特点,形成了楷书的艺术风格。
隶书的学习非常有趣。
学习隶书,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比如“史晨碑”的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律等。
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隶书的理解。
首先,学习者需要熟悉史晨碑的书写准则和规律,其中要求汉字的书写符合楷书的规范,划线的精准,书写的速度要快,书写的大小要符合汉字的构造,字间距要正确等。
学习者还要熟悉汉字的构造,学习者需要掌握每一个笔画的书写效果,要学习隶书中笔画的收缩、变化和连笔;
其次,学习者需要熟悉汉字的笔法,比如笔画的书写方向,体现汉字笔画衔接处的巧妙,要掌握汉字笔画的变化规律,要学习汉字笔画的连笔方法等。
最后,学习者还需要加强实践训练,通过练习,掌握隶书的结构、汉字的书法,让它更加优美,更加精致。
独立完成一篇文章,把每一个字都写出它应有的结构,书写整齐规范,可以让学习者更加进步,更加熟悉隶书的书写。
综上所述,学习汉隶书是一项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勤于练习,
就可以掌握这种艺术形式,把汉字书写得更加精致优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务中文辅导班为你讲解隶 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早安汉语老师整理
商务中文辅导班为你讲解隶书大盛的汉代
书法,商务中文辅导班---早安汉语的赵老 师说:汉代从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 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 关键性的一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商务中文辅导班---早安汉语的赵老师接着说:汉
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 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
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
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 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
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
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 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 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 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商务中文辅导班---早安汉语的赵老师最后
说: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 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
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
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 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
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
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