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阅读综合集训(三):论述类文本+小说+新闻、调查报告
《精品》2020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卷 语文(三)解析版

2020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语 文 (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
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
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
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
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
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
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
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
高中高考-现代文阅读(三) 新闻与调查报告pdf

现代文阅读(三) 新闻与调查报告新闻阅读1.新闻有超广义、广义和狭义三种概念。
超广义的新闻是指人与人交往中传播的各种最新信息的综合,比如人们通过电话、信箱、电子通讯工具等传播的信息,街头巷尾的交谈,某则具有新鲜内容的告示、广告等。
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用一定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
狭义的新闻是指消息。
超广义的新闻高考中不会出现,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应该关注的新闻是指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
2.新闻的基本特征(1)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的新闻就叫谣言。
新闻的真实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①准确②全面③深刻(2)时效性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的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3)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
具有接近性的新闻事实,受众才会关心。
3.阅读要求首先,新闻的内涵比较丰富,所以考生必须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
(1)消息①概念: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
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
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
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
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②基本特征:用事实说话,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消息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
③要素:消息的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
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
④结构:消息的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结合、自由式等。
a.标题:是消息的眼睛。
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
形式有三种,就是单行标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
完整的消息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考试及参考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1、《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上海市高考题)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
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
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
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
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
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
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
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
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
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
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解析)(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参考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20高考语文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考案新闻与报告文本阅读(三)

考案[6]新闻与报告文本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材料一:当下人工智能大潮中,人脸识别技术是最早走向应用的技术之一。
其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并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力。
比如“刷脸”解锁已成为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的标配。
在安防监控领域,“刷脸”技术可以对银行、机场、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的人群进行监控,实现特定人物的自动识别和追踪。
今年以来,深圳等多地纷纷启用电子警察执法,通过“刷脸”识别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违法,大大提高了效率。
金融领域,“刷脸”支付已经成为现实。
贷前审核、身份认证等业务也正被覆盖,通过人脸识别,银行可以快速核查甄别身份信息,用户无需银行卡也能实现取款。
在出行领域,百度与南航合作的基于人脸识别的“刷脸”登机项目,已在河南南阳姜营机场落地,人脸闸机让旅客直接“刷脸”坐飞机,以秒为单位完成身份验证。
零售商超领域,阿里、京东等纷纷试水无人超市,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在购物、结算环节,不仅可以帮助线下店销迅速捕捉用户信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对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是一种升级。
与此相伴随的是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
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为68亿元,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7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5.5%。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目前,国内外人脸识别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技术路径也比较多。
其中,基于模板匹配方法是将待处理的人脸图像直接与数据库中所有模板进行匹配,选取匹配最相似的模板图像作为待处理图像的分类。
不过。
由于数据库中每个人的模板图片数量有限,不可能涵盖现实中所有的复杂情况,简单的模板匹配只利用了相关信息,对背景、光照、表情等非相关信息非常敏感。
因此,该方法只适用于理想条件下的人脸识别,并不适合应用于实际场景。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即人的面部有形状和大小都不相同的部件,如鼻子和嘴巴等。
通过对这些部件形状的对比、部件间位置的检测,从而实现人脸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集训(三):论述类文本+散文+新闻、调查报告总分:36 分时间:40分钟一、(2019广东四校联考,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9分)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
1928年10月13日,当年繁华的都邑废弃3000余年后,董作宾带人在安阳小屯挖下一铲浮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
90年后,我们隆重纪念殷墟,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为它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世界遗产。
让我们实现了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话。
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并非易事。
2000多年前,司马迁坚定地写下《史记·殷本纪》。
然而对于这个比自己还早千年的王朝,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当20世纪初疑古派纵横史学之时,商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甚至也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疑问。
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的宫殿宗庙基址、王陵大墓,尤其是1936年临近收工时偶然发现的那一坑埋藏着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
1950年以后,发掘继续,证据延伸。
布局严谨的“大邑商”逐渐清晰。
复杂的路网、超过2000米的人工水渠以及分布在近侧的居民点,勾勒出都邑的繁荣。
无数的陶器、青钢器、玉器从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
商王朝从此不再停留在司马迁的区区三千言中。
而是可以放心谈论的真实历史。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1928年,随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殷墟发掘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登场。
殷墟发掘不同于前,第一是选点本身与中国传统学术相街接。
当时甲骨文已经发现近30年。
殷墟作为甲骨文出土地为学术界所知也已经20年,发掘殷墟已经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整个学术界的期待。
第二,殷墟发掘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除第一次发掘者是董作宾外,随后的发掘由受过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训练的李济、梁思永主持。
第三,殷墟的发掘是连续性的。
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共实施10次发掘。
发掘的连续性,使得田野考古活动广受关注,学科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第四,殷墟发掘诞生了真正的考古学方法。
1931年,梁思永在后岗确认的“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李济倡导的陶器分类法也是对现代考古类型学的有益探索。
殷墟发掘是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的主动接受和有计划实施,鲜明地塑造和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性格。
从殷墟出发,由此上溯更早的文明使有了坚实的支点。
同样从殷墟出发,看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也可以有更为清醒的认知。
面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不寒而栗的祭祀坑,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孔子坚持要“复周礼”,而不是“复殷礼”。
当然,殷墟也让中国与世界对话。
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来的中国上古史体系,已经换成了遗址、文化、古城等一系列新术语、新概念。
有了这些概念,商王朝、夏王朝才可以与古埃及的中王国、新王国相比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图坦卡门法老墓的意义;有了这些概念,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才可以与两河流城的欧贝德、乌鲁克和古巴比伦对话;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做出贡献。
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61 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包括考古者在内的所有殷墟文化遗产研究者、守护者的肯定。
韩国学者金秉模曾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委托考察殷墟,他对殷墟留下这样一段评价:“殷墟是最重要的世界遗产之一。
殷墟不仅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对全世界人民同样弥足珍贵。
”如今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节选自唐际根《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201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墟的发掘意义非凡,它不仅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由于历史观的局限,司马迁写《史记·殷本纪》的时候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C.如果没有1936年发掘的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就根本无法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D.孔子不主张“复殷礼”,是因为见证了商王陵区祭祀坑里让人不寒而栗的层层叠压着的无头人骨。
解析:A B.无中生有,第二段仅仅交代司马迁写《史记·殷本纪》时,“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并未说是因“历史观的局限”,且结合历史常识可知,司马迁简略地写《史记·殷本纪》,很可能是因史料缺乏。
C.否定有误,由第三段“无数的陶器……清理出来。
商王朝从此……而是可以放心谈论的真实历史”知,即使“没有1936年发掘的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商王朝也可以被证实是真实存在的。
D.无中生有,选项取自第五段,综观全文,殷墟发掘起于1928年,“见证了商王陵区祭祀坑里让人不寒而栗的层层叠压着的无头人骨"的只能是现代人,几千年前的孔子不可能是“因为见证了商王陵区祭祀坑里让人不寒而栗的层层叠压着的无头人骨”,才不主张“复殷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述,中间四个自然段分论,最后一段总结思路清晰,论据充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证实商王朝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三个方面,论证了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
C.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证,论述了殷墟发掘不同于前的四大特点。
D.文末运用引用论证法,引用韩国学者金秉模对殷墟的评价,是为了说明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
解析:C 论证方法分析有误,虽然文章第四段确实有“殷墟发掘不同于前”这句话,但第四段着重阐述的是殷墟发掘,并未将殷墟发掘与此前的考古研究进行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A.殷墟发掘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整个学术界的期待所以说,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B.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殷墟的发掘研究,对中国考古学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C.以殷墟为支点,往前,可以上湖更早的华夏文明;向后,可以更为清醒的认知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
D.如果没有遗址、文化、古城等概念,中国可能无法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做出贡献。
解析:A归因有误,由第四段知,“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的原因有四大方面,选项表述时漏掉了“股墟的发掘是连续性的”“股墟发掘诞生了真正的考古学方法”这两大方面,另选项用“以金石学为核心的整个学术界的期待”来替换第一点选点本身与中国传统学术相衔接”也不妥。
[方法技巧]归因有误的三个类型(1)归因不全:原文有三个原因,选项归结为两个。
(2)归因过多:原文有两个原因,选项归结为三个。
(3)强加因果:二者本无因果联系,选项却生拉硬扯为因果关系。
二、(2019河北石家庄二中一模,7-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5分)紫气中的烟火迟子建房子跟人一样,老了也会生皱纹。
而历史往往就掩藏在那一幢幢老房子的褶皱里。
能够留存下来的老房子,大抵都是有着不凡身世的。
要么是皇室贵族、达官显要的宫殿和城堡,要么是富甲天下的阔商的豪宅大院,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所以建筑史上的杰作,往往与权力和金钱是分不开的。
宫殿上那些经过了千百年风雨仍然无比灿烂的琉璃瓦,与被岁月风雨侵蚀后大批大批倒塌或歪斜了的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民居虽然温暖、朴拙,但它身上泥土的成分太多,等于是肉做成的,摧折也快。
而宫殿可以说一石一木,都是由工匠们精心烧制、打磨和挑选的,耐用性强,所以说宫殿是由骨头筑就的。
我不喜欢阳光,而喜欢雨。
阳光是人的铺路石,而雨是人的绊脚石。
雨一来。
街市中的人气就寥落了。
这时候最适宜到老房子游览。
我在一个微雨的夏日午后走进沈阳故宫。
而丝时有时无,太阳若隐若现着。
被忽明忽暗的天色和薄雾笼罩着的故宫,有点海市蜃楼的意味。
游人果然因为雨丝的落脚,少而又少。
一座远离了人语的宫殿,就是一本干干净净打开的大书,可以激发人凭吊的情怀。
沈阳故宫也被称作“盛京皇宫",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天命十年开始修建的宫殿,可惜他在定都沈阳后的第二年就晏驾归西了,留下的未完成的建筑,是由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建造的。
皇太极在此登基称帝,改国名为“大清”,所以这里也可称为大清的奠基地。
我最先进入的是那些“偏殿”,它们大都是侍奉皇族的那些下人的居所。
一座座灰色的小屋子看上去乌蒙蒙的,是那么的清冷,让我仿佛听到了夜半时分寂寥的梆声。
大正殿是努尔哈赤时代建立的宫殿,远远望去,它很像公园里那些随处可见的八角亭。
不过走到近前,当你的目光与南门两侧柱子上盘踞着的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龙相遇时,还是明白它终归不是寻常百姓可以驻足的亭子,仍然带着股帝王君临天下的霸气。
尤其是大正殿的古色斑斓的天花彩绘,那“万福万寿万禄万喜”的篆书汉文与含有吉祥意味的梵文以及龙凤图案交相辉映,让人顿时嗅到了二百五十多年前的宫内的繁华气息。
大正殿是处理政务、颁布诏书、召见大臣之地,充满了政治色彩,这样的殿堂在我眼里缺乏人间烟火的气息,所以在它面前站站脚就走开了。
沈阳故宫中,最让我动心的就是后宫,它其实就是皇太极的家。
沿着石级向上,穿过高高的风凰楼的楼阁,也就到了皇太极和皇后的居所清宁宫。
清宁宫的两侧是六座配宫,其中有四座是皇妃的寝宫。
这四位皇妃都来自蒙古部落,其中宸妃和庄妃两姐妹尤为著名。
在这些建筑中,除了殿顶的琉璃瓦和檐下的彩绘呈现出别样的绚丽,居所里面却是布局简单:粗粝的锅灶、宽大的万宇炕、古朴的屏风,看上去庄重朴素,体现了满族人传统的生活习俗。
如果说正中的清宁宫是一位敦厚的男人的健壮的身躯的话,那么左右对称着的皇妃寝宫就是这个男人张开的宽厚的双臂。
他揽入怀中的,正是与他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女人。
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能像清太宗皇太极那样,身上既有英雄的传奇,又有爱情的传奇。
宸妃和庄妃这对姐妹是皇后的亲侄女,她们先后成了皇大极的皇妃。
在这些人中,最为皇太极宠幸的,是关雎宫的宸妃海兰珠。
海兰珠入宫的时候,她的妹妹庄妃已经跟着皇太极近十年了。
皇太极对海兰珠无比钟情,所以后人喜欢用“后来者居上”来评价海兰珠。
当宸妃生下皇子后,皇太极喜不自禁,大赦天下。
然而好景不长,皇子出生后没有几个月就天折了。
宸妃受到打击,三年后终于一病不起,撒手离去。
皇太极抚尸恸哭宸妃的佳话,可谓广为流传。
爱妃海兰珠的离去,使皇太极忧思沉沉,一年多以后,他端坐在清宁宫里,猝然倒下。
我想他最后所看到的情景,一定是关雎宫冷落的门庭。
我在清宁宫的后面,看到了宫中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烟囱。
它底阔顶尖,笔直向上。
两百多年前,清宁宫中的烟火就是从这里袅袅漫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