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子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诗经·子衿》语文教案

《诗经·子衿》语文教案

《诗经·子衿》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诗经》中的《子衿》一篇,位于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

内容包括对《子衿》全文的解读、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子衿》的全文,并能背诵。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诗经》的韵律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韵律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重点:《子衿》全文的解读,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代风情画,让学生感受古代的生活氛围,引出《诗经》。

2. 诗歌解读:a. 让学生自主阅读《子衿》。

b.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分析词义。

c. 对全文进行翻译。

3. 韵律分析:a. 教师讲解《诗经》的韵律特点。

b.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4. 意境及情感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意境。

b. 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子衿》的填空、翻译等练习。

6.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子衿》2. 内容:a. 《子衿》全文b. 诗歌韵律特点c. 意境及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子衿》。

b. 根据《子衿》的意境,写一篇短文。

2. 答案:a. 《子衿》全文。

b. 短文示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效果,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诗经》其他篇章,了解古代文化。

b.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分析。

2. 意境及情感分析。

3. 课堂小结中的重点强调。

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

一、诗歌的韵律分析1. 四言句式的构成:每句四个字,分为两个部分,前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后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形成平衡的结构。

子衿教学设计

子衿教学设计

子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子衿》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词句意思,能够准确翻译诗句。

3、体会诗歌中女子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把握诗句意思。

(2)分析女子的情感,体会其相思之苦和嗔怪之情。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通过动作、心理描写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有过等待他人的经历,以及等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引出课题《子衿》,介绍这首诗是一首关于等待和相思的诗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讲述《子衿》这首诗所属的《郑风》的特点,以及当时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回参与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讲解诗句的意思,其他组可以补充和质疑。

(3)教师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如“衿”“佩”“挑兮达兮”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5、分析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女子的情感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

(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指出女子既有相思之苦,又有嗔怪之情。

《子衿-《诗经·郑风》作业设计方案》

《子衿-《诗经·郑风》作业设计方案》

《子衿-《诗经·郑风》》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诗经·郑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子衿》一诗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诗的代表之一。

通过进修这首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学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奇特魅力。

二、作业目标:1.了解《子衿》的内容和背景;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和欣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作业内容:1.分组阅读《子衿》,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撰写读后感,表达对《子衿》的理解和感悟;4.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创作,写一首自己的爱情诗。

四、作业流程:第一阶段:分组阅读《子衿》(2课时)1.教师介绍《子衿》的背景和作者信息;2.分组阅读《子衿》,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二阶段:分析《子衿》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课时)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与诗歌意义的干系。

第三阶段:撰写读后感(1课时)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撰写《子衿》的读后感;2.学生互相交流读后感,分享自己的体会;3.教师评阅学生的读后感,给予意见和建议。

第四阶段:创作爱情诗(2课时)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子衿》的情感和意境,写一首自己的爱情诗;2.学生互相交流创作效果,分享自己的诗歌;3.教师评阅学生的创作,指导学生改进和提高诗歌质量。

五、作业评判:1.阅读《子衿》的讨论表现;2.对《子衿》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读后感的表达能力;4.创作爱情诗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要求:1.认真阅读《子衿》,理解诗歌的内涵;2.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3.认真完成读后感和创作爱情诗,展现个人的文学才华。

七、作业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子衿》这首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诗经·子衿》

《诗经·子衿》

作品信息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 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祭祖颂歌和周族史 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 婚姻爱情诗等。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 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触物兴 词。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 经 · 郑 风 · 子 衿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歌 主旨。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 境美、音韵美。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 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3.通过设疑、点拨,引导学生,激发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 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诵读提示
她痴迷地思念心中的恋人,那青绿的衣领、佩 玉的绶带让她沉醉。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 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失约, 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 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然而,她到底还是无 可奈何,只好一个人徘徊城头,抒发她那“一 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慨。这是一首古老的 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穿越 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作品信息
《诗经》按音乐曲调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 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共150 篇,国风代表着《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屈 原的《离骚》并称“风骚”。“雅”即正,指朝 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 都是舞曲,音乐比较舒缓,共40篇,包括周颂31 篇,鲁颂4篇,商颂5篇。 在汉代出现了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 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最终 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子衿-《诗经·郑风》作业设计方案》

《子衿-《诗经·郑风》作业设计方案》

《子衿-《诗经·郑风》》作业设计方案一、课时安排:本次作业设计为一节课的内容,预计用时60分钟。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郑风》中的《子衿》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1.诗歌赏析:通过解读《子衿》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2.诗歌背景:介绍《诗经·郑风》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3.诗歌表现形式:讨论《子衿》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引入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

2.诗歌赏析:逐句解读《子衿》,让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和深意。

3.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教室演讲: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对《子衿》的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1.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子衿》,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2.创作作业:让学生根据《子衿》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自己的古体诗。

3.口头报告: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上进行口头报告,分享自己对《子衿》的理解和感悟。

六、评判方式:1.阅读作业:评分标准包括理解深度、表达清晰和独到见解。

2.创作作业:评分标准包括主题相关性、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

3.口头报告:评分标准包括表达流畅、思路清晰和观点奇特。

七、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子衿》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3.组织学生参观诗经相关展览,增加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八、总结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子衿》这首古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和口头报告,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课外古诗词《式微》《子衿》精备教案

课外古诗词《式微》《子衿》精备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重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2、多媒体出示《诗经》知识链接。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主旨内容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重点赏析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子衿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重点词语解释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

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诗经子衿 (八年级下册语文)

诗经子衿 (八年级下册语文)

《诗经·子衿》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诗经.子衿》是八年级下册的课文。

这首诗共三章,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对于初次接触《诗经》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必要介绍我国《诗经》文化,同时考虑到初学者的接受能力及其学习信心的有效培养,本课目标不宜定位于古文言词汇与知识的过多讲解,而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诗歌语感和兴趣。

这首诗的结构有个显著特点是重章叠唱,我将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子衿》的音韵美。

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并不难,但是如何将抽象化感情具体化则是重难点,我创设情境,把重难点放在朗读、品读、诵唱这“三部曲”上,通过充分的读,来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文意,感受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并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经:子衿》的音韵美,培养诗歌语感。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讲授、问答、讨论、朗读、诵唱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心理描写以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具体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培养其学习诗歌的兴趣,初步感受《诗经》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本课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1和2作为教学重点,把目标3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软件希沃白板5◆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思念也有颜色,那会是……(青色:清脆而不张扬伶俐而不圆滑清爽而不单调)二、课前诊断(一)基础测试《诗经·子衿》青青,悠悠。

纵我不往,?青青,悠悠。

纵我不往,?,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二)综合测试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

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篇诗歌,又称“()”。

2.所谓《诗经》中的“六艺”,即是指“()、()、()”三种诗歌形式与“()、()、()”三种表现手法。

走进《诗经》——《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整合教学 教学设计

走进《诗经》——《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整合教学 教学设计

走进《诗经》——《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整合教学一课时教材分析八下第三单元安排了《关雎》《蒹葭》这两首诗,课外诗词诵读里面又安排了《式微》《子衿》,考虑到都是选自《诗经》,学生已经通过课前导学案和课本注释初步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理解了四首诗的内容,所以设计了鉴赏型的活动课教学。

让学生通过读、唱、画、品等方式,鉴赏《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感受《诗经》的美与情。

学情分析前两首已经学过,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诗歌内容。

八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对爱情也处在懵懂时期,这几首诗多和爱情有关,希望通过这些古诗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诗经》里的美与情。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表达积极性不高,所以设计了“我是朗读者”“我是传唱人”“我是插画师”“我是品鉴官”等活动,希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目标通过读、唱、画和品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的美与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设计、任务驱动,学会自主欣赏,体会《诗经》的美与情。

教学准备1.通过智慧课堂【布置作业】推送导学案,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朗读测评】提交朗读音频;(2)【打卡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画《蒹葭》插图并拍照提交;听哈辉演唱的歌曲《关雎》和陈琴的吟唱《蒹葭》音频,并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曲调演唱四首诗中的一首,拍成视频提交。

2.教师上课前查看【朗读测评】质量报告和【打卡任务】完成情况及质量。

一、教学环节(一)说《诗经》谈话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源头是什么?你对《诗经》了解多少?(小检测)学生通过【在线检测】完成回答,教师查看报告,如果有问题及时解决。

(二)读《诗经》1.【作业展播】点击【窗口】,调出学生朗读测评报告,根据报告选听朗读测评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朗读录音,学生点评,明确得分最高的原因。

智能测评标准:准确度、流畅度2.【我是朗读者】请选择一首诗现场朗读,要求读出音韵美,读出情感美。

学生比赛,有感情朗读。

师生合作点评,明确:优秀朗读还应考虑音韵美和情感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子衿》教学设计
◆教材及学情分析
《诗经.子衿》是八年级下册的课文。

这首诗共三章,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对于初次接触《诗经》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必要介绍我国《诗经》文化,同时考虑到初学者的接受能力及其学习信心的有效培养,本课目标不宜定位于古文言词汇与知识的过多讲解,而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诗歌语感和兴趣。

这首诗的结构有个显著特点是重章叠唱,我将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子衿》的音韵美。

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并不难,但是如何将抽象化感情具体化则是重难点,我创设情境,把重难点放在朗读、品读、诵唱这“三部曲”上,通过充分的读,来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文意,感受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并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经:子衿》的音韵美,培养诗歌语感。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讲授、问答、讨论、朗读、诵唱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心理描写以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具体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培养其学习诗歌的兴趣,初步感受《诗经》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课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1和2作为教学重点,把目标3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软件希沃白板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思念也有颜色,那会是……
(青色:清脆而不张扬伶俐而不圆滑清爽而不单调)
二、课前诊断
(一)基础测试
《诗经·子衿》
青青,悠悠。

纵我不往,?
青青,悠悠。

纵我不往,?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二)综合测试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

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篇诗歌,又称“()”。

2.所谓《诗经》中的“六艺”,即是指“()、()、()”三种诗歌形式与“()、()、()”三种表现手法。

3.“风”是民谣、土乐,有()国风,()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风”代表着《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

4.“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和(),共()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5.“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鲁颂,共()篇。

6.“赋”就是铺陈()。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

句式以“()”为主,其间杂有“五言”。

“重章”、“叠句”的使用构成了回复往返,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不仅使语言具有了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7.比即().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8.兴即(),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1.305篇“诗”或“诗三百” 2.风、雅、颂”“赋、比、兴” 3.十五国160篇 4.大雅和小雅105篇 5.周颂40篇 6.直叙“重章叠句”
7.比喻8.起兴)
三、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一)词句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

嗣(yí)音:寄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i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2] [3]
(二)白话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四、自学《子衿》赏析视频(3′17″)
五、小组合作探究
(一)《子衿》描写了怎样一个事件?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
(传神的刻画了一个恋爱中的女子形象,写出了她对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是如何刻画的人物的?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
(四)请谈谈诗歌的表现手法。

(句式结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
(赋即铺陈直叙、排比。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
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诗前两章八句对仗工整,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方服饰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而表达了淋漓尽致地我对于恋人无比的思念之情。

倒叙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第三章点明地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重章叠唱全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五言”。

“重章”、“叠句”的使用构成了,回复往返,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不仅使语言具有了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夸张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
六、《子衿》诵唱欣赏
七、创设情境诵唱《子衿》
八、课堂小结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