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设计的精巧---评《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一、教学设计基本表达文体特点。
“文包诗”这种文体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
“文包诗”,“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聚和升华,内核还是在“诗”。
郭越老师从品读古诗入手,因势利导询问同学:“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怎样的感情?〔思亲〕他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呢?”以这条主线导入到“文”的赏读。
教者充分挖掘“文”的作用,指导同学反复赏读、吟诵,不但拓宽、深化了对古诗意境的领悟,而且加强了同学的语感,提高其理解与表达技能,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最末回到“诗”主题上来:“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独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家乡,想起亲人,你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受的人,他就是——王维。
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的欢迎节日的场景,你肯定会忍不住充斥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郭越老师的教学设计基本表达了文包诗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教学中有语言训练的意识。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郭越老师在这节课中努力表达新课标关注语用的精神:上课伊始,让同学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学习第二小节大街上喧闹景象时,让同学用成语描述看到的情景;紧接着让同学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进行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喧闹呀!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
“学以致用”,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坚持让同学进行这样的言语训练,同学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三、指导朗读有层次,重方法。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从这节课中我们看到郭越老师在朗读指导方面的可喜进步。
可圈可点有两处,第一:在指导第一自然段朗读时,郭老师首先抓住重点词理解诗人的孤独情感后指导朗读;接着联系同学生活实际:你离开过亲人吗?多久?心情怎样?让同学再读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教者的朗读继续向纵深推动,创设情景引发同学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再次指导朗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具有特殊形式的文章。
文章不仅展现了王维的经典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通过故事的形式向读者生动阐释了这首诗的含义。
这个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的经历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课题折射出了多少离家游子的心声。
阅读完文章,人们很容易产生思乡之情。
接下来,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一、注重详细的字词教学。
中年级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文章材料的基础。
没有对新词汇的消化和吸收,学习也就会显得空洞和苍白。
中年级是从识字和书写为重点转向阅读体验为重点的重要阶段,所以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上一节课中,我没有像教授低年级时那样一一讲解所有的生词,而是选取了课文中最重要的四字词进行归类、整理,用红色和蓝色标记分别代表两类词汇。
先让学生在同桌合作的过程中互相朗读,并对意思进行理解,然后再通过集体齐声朗读的方式检查协作效果。
我还通过“根据解释找出相应的单词”这一检验方式检查学生对词汇意思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茱萸”这个植物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所以我出示了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兴高采烈”中的“采”和“五彩缤纷”中的“彩”这两个词文字形状非常相似,比较容易混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列举出了这两个单词的含义,指导学生在这两个词汇意思上加以区分,并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掌握。
我认为,这种注重音、形、义结合的教法可以使学生对难词的'记忆更为深刻,从而更有效地积累生词量。
二、通过题目入手,将诗文进行对比,进入诗歌的意境。
这篇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语文教材新创的一种新型文体——文包诗。
这类课文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而且通过形象化的展现,让小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动人魅力。
经实践证明,“文包诗”是古诗教学中一种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好课型。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歌,通过抒发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对思乡故乡的共鸣。
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合理设置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文化内涵与学生的现实经验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目标上,通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我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素养为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从诗歌表达的情感中体验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其次,通过对诗歌的点评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节日和家乡的记忆快速回忆,并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体验。
其次,通过课堂朗诵和演讲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诗歌的演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多种不同的活动和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和讨论中主动地思考和表达。
例如,我会设计分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围绕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我也会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尽量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面临词汇量较大和古文阅读难度较高的问题。
为此,我会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辅导。
例如,对于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方式,我会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解释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诗歌的内涵。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和欣赏,通过不断积累和扩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反思中,我意识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传授,更是一次对情感体验和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
《每逢佳节倍思亲》小学语文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小学语文反思(6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小学语文反思1第一处比照: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
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比照,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第二处比照: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比照,回忆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第三处比照: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
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
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这样学生三次比照,走进文本就越深,也就越强烈地感受到王维思乡之苦,乡情之浓。
同时以“倍思亲〞为主线层层递进,用一个“情〞字将之串联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满乡愁的重阳节,使他们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
再加上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每逢佳节倍思亲》小学语文反思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学生并不陌生,但出现在课文里,要求就不一样了,学生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先要让学生读懂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先简要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原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思绪万千,明白如话的语句,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后反思精选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后反思精选«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后反思一«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
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但是生!一、情感对比,潜心会文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先生对过节时聚会、开心的心思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暖和。
领先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员提到〝提起过节,同窗们都是满心的欢欣,弥漫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慨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先生的情感体验,经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构成对比,使先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第二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形与王维事先的心境对比,回忆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致勃勃游玩的阅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他人家聚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聚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第三处对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沉淀的关键环节。
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辰,再回到如今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先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
此时,回到诗文,先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这样先生三次对比,走进文本就越深,也就越剧烈地感遭到王维思乡之苦,乡情之浓。
同时以〝倍思亲〞为主线层层递进,用一个〝情〞字将之串联成一个全体,使先生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溢乡愁的重阳节,使他们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
再加上创设情境,使先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融合,让先生在诵读中感受,在体验中学习,使先生的语文素养失掉了片面提升。
二、言语训练,扎实有效言语教学要〝固根求本〞,言语才干的取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不能让虚伪的兴盛掩盖言语学习的缺位。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里,我让人文阳光充盈言语训练。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无看法地引导先生回想已积聚的与所要了解言语相关的文本,唤醒相关的文字储藏,给先生提供思索的背景,为先生了解的深化提供举一反三的能够。
(三年级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吕老师在教学中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引导学生层层剥茧般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
本课作为“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讨课,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们发现,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是有些拘谨的,但随后我们能却分明地感受到学生的状态越来越积极主动了,学生的情感越来越真挚细腻的,学生的思维越发活跃开放了,学生的发言更为精彩个性了,这和吕老师合理的教学设计、巧妙的点拨引导是分不开的。
本课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以题入手,分层研读,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小学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读懂王维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教例谈[ 教例] 苏教版第5 册23 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
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是苏教版独具特色的一种课文形式,是苏教版教材的原创品牌。
这类课文的案例设计的差异及风格的迥异均源于对课文中出现的诗与文两者不同的安排和处理,或由诗切入,或因文而启,或重诗,或偏文,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又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例意在体现诗与文的水乳交融,文与诗的和谐共振,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文包诗文体本身固有的文本资源,让诗与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请同学读课题。
2 、课题里有三个生字,谁再来读读课题。
3 、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啊?【①根据学生提问,教师随机在黑板上做出标记。
②教师对问题进行梳理,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解的及时请同学回答。
③经过整合留下涉及课文内容及表达情感上二、三个重难点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认读生字新词。
2 、重点指导插、挽两个生字的书写笔顺。
【借助课件演示,学生描红。
】3 、请同学分小节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三、精读课文,体会王维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1 、回顾呈现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带着倍是什么意思?佳节是什么意思?这前两个问题轻声朗读课文,动笔在书上勾画。
2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文本,体悟、理解。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课题中的倍是什么意思?生:倍就是加倍的意思。
师:不错,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哪位同学读读书上的句子。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好,谁再来读读课题,我们听一听,是不是真正懂了。
〖请一两位学生读课题,再让全班同学齐读,初步地仅从字面上体会倍的意思。
〗师:指课题,注意听清老师的问题佳节是什么意思?在课文里佳节具体指什么节日?是哪一天?谁能把这三个小问题连起来说说?生:老师,您可以再说一遍吗?师:好,听仔细了生:佳节的意思就是快乐的节日,指的是重阳节,是九月九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听课评价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课反思孙秀青前段时间,学校举行了“导航杯”教学展示课,我有幸聆听了丁老师执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节课。
这节精彩语文课堂教学,让我收获很多,在对丁老师的教案设计、教学能力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沉思。
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听课体会。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上课时,丁老师通过课题直接古诗的学习,然后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导朗读古诗,并教授学习古诗的方法。
读好了古诗,丁老师布置学生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内容来理解诗句。
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很快找到了相应的语段来理解诗句。
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王维对亲人的思念,丁老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同学们离开过自己的家和父母分别过吗?你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吗?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不少小朋友表示曾经到亲戚家住过,少则两三天,多则半个多月,所以小朋友说的时候都表达出了自己很想家,这时候,我提问学生:“王维离家多久了?”“两年!”小朋友几乎是喊着回答,“会多么想家啊!谁能读出诗人的感受?”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体会到了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角色的互动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读”占熬头。
在课堂中无不体现着丁老师扎实地教学功底,教师或以自己的朗读功底以身示范,或抓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体会朗读,或以复沓的激情引导将学生的朗读推向高潮。
可以这样说,真正体现了语文课堂“读”领风骚。
其次,板书设计也很有特点,丁老师通过简笔画的方式快速地帮助同学理解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快速融入到古诗的情境中。
整个板书设计清楚明了,简洁大方,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是这节课成功之处。
这次听课让我的收获很多,我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明白了自己与其他优秀老师之间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设计精妙
——评我校同构异教《每逢佳节倍思亲》
高邮实小乔俐
课堂往往由众多的问题串连而成。
问题的设计是教师在备课时的重点。
怎样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如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领会各种学习方法,阅读技能,是语文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
陈华老师和翟老师共同执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问题设计的学问。
一、通过问题指示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中描绘的场景和意境。
如: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京城长安的大街上是怎样的一番情景?(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用“~~~”划出描写长安大街的语句。
(2)交流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读一读这句话。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大街上怎么热闹呢?哪些词语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二、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更透彻地理解诗意。
如:你觉得这个节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难怪诗人又称这样的节日为——“佳节”
王维今年佳节倍思亲,去年呢?明年要是还不回家呢?要是年年都回不了家呢?只要自己回不了家,这份对家的思念就会不断地——加深,这就是——倍思亲
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
首先是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
如:看到这样热闹的景象,王维的心情又如何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心情的对比。
大街上的人们沉浸在家人团聚的快乐中,而王维却一人独自过节,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只是今年佳节倍思亲吗?你从哪个词能看出来?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王维每遇到节日都会思念家乡的亲人们,这是时间上的对比。
此时,他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想到了王维家乡的亲人们过节的情形,而王维却是独自一人在外,这是场景的对比。
又如:王维独自一人生活在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两地隔着(),还有(),这就叫——()。
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学生回答:是痛苦、是孤独、是难受、是伤心……“滋味”一词的提出,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内心深深的乡愁,更好地读出了诗的韵味。
四、通过问题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
如:在这些美好的节日里,如果你远在他乡,不能和亲人团聚,你会对家人或者朋友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来,静静地写一写。
将诗中的意境和学生的生活融合到了一起。
从王维、李白到王安石,到余光中,思乡的主题延展到了学生的眼前。
实现了时空的穿越,“思乡”这个命题也就融进了孩
子们的内心深处,深深地种下了一颗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种子。
值得商榷的地方:感觉对“每逢”、“倍”的处理还不够到位,还可以更深入地引导学生讨论。
作者王维写这首诗是在他年少第一次离家远行时。
当时,由于信息流通不便,各地的生活有很大差异,王维年少离家,对异乡一定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那么他就不是在过节的时候才会思念亲人,平时也一定是想念家人的。
而到了过节时,因为见到别人过节时的幸福和快乐,所以思乡之情更甚,所以说“倍思亲”。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王维离家已经两年,期间也是过了好几个节日了,所以这里的每逢不仅是指重阳节,还有更多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