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 稀缺性
罗振宇的“非网红思维”

罗振宇的“非网红思维”作者:暂无来源:《经理人》 2016年第6期从突破框架,到建立新社群,再到调转枪口榨取粉丝的价值,然后踩在百万粉丝簇拥出的名气上,堂而皇之的走上了赚取企业级市场利润的“更高纬度”商业道路上。
创业三年不到估值就已经达到13亿,罗辑思维建立了一个做顶级网红的新框架。
■ 文 / 张程上线8个月,粉丝量涨到50万,不到两年,粉丝量突破300万;两次招募会员,在没有给到会员任何实质权益的情况下,共获得4000万元“爱的供养”;创业三年不到估值就已经达到13亿元,号称“微信生态中最大的电商”。
罗辑思维—这个由资深传统媒体人操刀打造的自媒体,在新媒体遍寻商业模式而不得的时代,走出了一条高纬度的盈利模式,参与者罗振宇、李天田等声名大噪,赚得盆满钵满。
“罗辑”真相罗辑思维是一个估值13亿元的自媒体;是知名媒体人罗振宇主讲的一个读书分享类声视频节目;是一个“爱智求真”的社群。
也有人认为罗辑思维是一个兜售成功学的鸡汤平台,是一个屌丝缴纳“智商税”地方。
对于罗辑思维,网上有截然不同的两个阵营,一方不计代价的支持,一方穷尽其能的揭底。
先说对罗辑思维爱的一方,“真爱粉”每天早上会听罗振宇在微信公众号里的60秒语音;会转发分享罗辑思维公众号推送的活动、文章;会等待每周四凌晨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在优酷上的更新,会花前买在罗辑思维公众号里买罗胖推荐的书、月饼、猕猴桃等一切东西;会花时间投入到罗胖设计的游戏,如花钱猜罗辑思维制片人“脱不花”(李天田)的分娩时间,精确到秒,如早上十点十分十秒,一元一次,猜中者可得书一套。
他们还会花1200元成为并没有实际权益的罗辑思维铁杆会员,成为“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罗辑思维大家庭的一员。
罗辑思维获得粉丝簇拥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它突破固有框架。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从在学校接受教育,到从公众媒体上获得信息,都是在一种固有框架中的信息接受。
在这种框架下,教育体系教给我们的知识和看问题的角度基本相同,公众媒体传播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受到一个统一价值观的指导。
罗辑思维的囚徒困境

罗辑思维的囚徒困境姑婆说今天周五,姑婆给大家推荐源自B座12楼一篇关于商业分析的文章,所谓面面俱到,做互联网的必须要接触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样眼界能更上一层楼,本篇文章关于罗胖与他的“罗辑思维”,以及这半年的困境。
对于向来鼓吹势能的罗振宇来说,在已经过半的2016年里,罗辑思维可以说几乎没有太多亮点。
早在年初,罗振宇似乎就预感到了罗辑思维的今年的困境。
先是给内容创业添了把火,接着开始造内容付费的风口,此刻正可劲鼓励众人去试水。
精明如罗胖,不免让人怀疑他这是在「投石问路」。
可互联网提倡「平等自由开放共享」,一反互联网思维的「内容付费」是创新之举还自断后路呢?不管罗振宇如何卖力吆喝与撺掇,罗辑思维已经进入了一个越努力越无力的怪圈了。
就像脱不花在混沌研习社的演讲《内容创业的路与坑》里说的:有些人在做时间的朋友,有些人却成了时间的敌人。
说好的供养,怎么就成了奸商?从商业成长来看,罗辑思维一直在小步快跑。
2012年12月21日首开视频读书节目;紧随其后的每天60秒的微信语音;玩会员社群,卖书延伸开来的电商业务;2015年底《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知识付费产品得到。
虽然看起来这个「微型帝国」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但没能逃开这个「套路」:用视频+语音做人格,用人格带来的流量做电商,用电商的数据做估值,进而利用估值去做一个平台。
做人格阶段,罗辑思维走得近乎传奇:视频蹿红几个月之后,微信也迅速长成了大号,还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成了所有关于社群营销的畅销书里必须征引的案例。
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吴声更是在闲暇之余出了《场景革命》《超级IP》两本书,对此类新现象做了理论总结,成了咨询管理业的必读书。
罗振宇、申音和吴声,三位精于大众传播的专业人士,一起塑造了罗胖这个角色。
在视频节目里,罗振宇自带上帝视角,负责扮演真理本人,用互联网解释一切,新瓶装旧酒,就像八十年代的气功热。
早前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有些「飘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是一个云游的高僧,觉悟了之后,决定安顿下来,找个寺院弘法。
估值1亿美金的逻辑思维散伙了

估值1亿美金的逻辑思维散伙了,留下这5点教训逻辑思维有多牛逻辑思维作为自媒体,过去的一年被舆论推为最火的自媒体之一,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地步确实令人惊叹。
“罗辑思维”视频在优酷上的总播放量已达7050多万,微信公众号订阅数达110多万,最吸引眼球的则是两次会员招募,共有近3万会员贡献了近千万元会费收入,并有人给予“罗辑思维”1亿美元的估值。
这样的自媒体为何最后会解散?毫无疑问,是合伙人的理念出现了分歧,这里面有利益的纠葛,有产品理念和目标的分歧,相对于产品的失败而言,这才是最致命的。
逻辑思维的教训,对于眼下许多的创业公司而言十分重要,很多创业者都是凭着一个好点子或者一款好产品,然后叫上三五志同道合者就开始干起来,就如同申音所讲,没有想好就开干是非常致命的。
利益分配、经营理念等等问题会随着规模的壮大逐步暴漏出来,这时候才想着去解决往往为时已晚。
祝逻辑思维好运!有关罗辑思维的合伙人要分手的传言今天成为现实,今日凌晨三点申音在自己的微博连发两条微博:1、谢谢大家关心,罗辑思维是我和罗老师共同创建的独立新媒公司其中一个项目,因为大家支持团队努力,仅一年半就有200万微信用户,视频也有过亿人次观看。
由于对未来发展方向各有想法,罗老师有意独自运营这个项目,诸多事宜我们仍在一一协商,一切都会以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为重,一切都会有礼有信有量。
2、我们对于内容产业的未来仍然充满期待,我们坚信互联网可以帮助更多有趣有料的人脱颖而出,我们还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只要初心没有改变,一切玩法可以重来,这场十年的互联网实验现在才刚刚展开。
对罗辑思维也对自己说一句:好好做,莫着急。
为什么会散伙据了解,他们合作公司叫独立新媒(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申音占82.45%、罗振宇占17.65%。
笔者发现,申音特别将13年的一条微博臵顶,从这条微博,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内容产业的爆发正在到来”。
但是,从传统意义来说,这样的股份结构说明,罗辑思维的内容核心罗振宇就是一个给申音打工的人,这一方面似乎违背罗胖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另一方面也无法真实体现两个人对公司发展的贡献。
罗振宇自媒体品牌“罗辑思维”估值1亿背后:媒体通往社群之路 ... ...

罗振宇自媒体品牌“罗辑思维”估值1亿背后:媒体通往社群之路 ... ...业内人士向i黑马透露,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品牌估值已经高达一亿。
而罗辑思维最具价值的地方是,他通过媒体建立了一个社群。
作者:罗振宇关于社群经济,《罗辑思维》应该是最早的定义者和实践者,尤其是罗振宇在四个月内两次招募付费会员,入账会员费近千万的故事,让人对社群商业的力量惊叹不已,老罗更把互联网社群称为未来商业的核心动力。
社群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它在未来商业中究竟会扮演怎么样的角色?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在PC互联网时代的社群,主要的形态是社区,比如天涯社区、百度贴吧等,到了移动终端时期,互联网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肢体和思想的延伸,几乎可以做到无时无刻、随时随地在线。
而你的朋友圈在移动互联中的关系,也许相互之间远隔千里,但基本上是你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也就是说,彼此之间是通过某种纽带而联接在一起的。
这种关系,就很像村落时代的关系,就算不是很熟,但寻根溯源,差不多都有点沾亲带故的。
在这样一个村落中,有懒汉,有能人,有铁匠,有当铺,有米店,铁匠知道你家的铁钯什么时候该坏,米店知道你什么时候要断粮,赊个账、借个东西都不是问题。
这就是建立在社群基础上的信任。
那每个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社群吗?一定是的。
这个问题的要点在于,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成为社群成员的。
星巴克有3300万粉丝,这些粉丝之间围绕某一个店或某一个具体的纲领可以形成不同的社群,但这3300万人不是一个大的社群。
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社群?两句话:以求道的精神做产品,用求爱的方式做传播。
怎么讲?产品不极致,什么都是虚的。
罗振宇要不是他的有料有货有态度,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星巴克要不是把咖啡做到这么极致,就是妄谈粉丝经济;同样,黄太吉的煎饼、雕爷的牛腩要是产品或体验不极致,就都只是借助互联网高效传播形成的一场炒作,罗永浩的锤子手机要是产品出来后,没有两把刷子也都长不了。
把产品和体验做到极致还不够,你还得学会传播。
【深度分析】“罗辑思维”是怎样炼成的?

大规模改变这个世界的人去趟几条路。
”2.条件曾为“对话”“经济与法”等节目制片人的罗振宇,“单干”的经历也没离开电视领域,这使他天然地具有电视基因,具有良好的镜头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成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视频网站,加上微博平台、微信公众账号的存在,让罗振宇感到时机已到。
而能够拍摄高品质视频的低价相机上市,则让他的自媒体梦想变为现实。
当然,最重要的条件是,渴望“U盘化生存”的罗振宇遇到了申音这台“主机”。
这位《创业家》杂志的前主编早在2010年就辞职创建NTA创新传播机构,在中国开创社会化传播先河,致力于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营销传播。
罗振宇说:我终于可以说服一个人来支持这件事了。
“申音是第一个听得懂我在说什么的人。
然后我们就开始合作。
”于是,“罗辑思维”轻装上阵、起步加速。
多产品形态打造“魅力人格体”为打造一个“魅力人格体”,深谙互联网思维与营销之道的罗振宇构建了一个近乎“全媒体、全平台、全方位”的产品体系。
这套“罗辑思维”产品体系具有如下特点:1.音视频为主,文字为辅罗振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的海量性让文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虽然“罗辑思维”也做文字产品,但只是视频、音频形式的延伸和补充。
其实,这么做的更深层的原因是:“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的直观可感,更利于打造“魅力人格体”。
“我不会像传统媒体人那样笔耕不辍,是因为视频的人格更加清晰。
”微信也是发语音而不是发文字,因为“语音所包含的人格的要素比文字要好得多”。
对于罗振宇来说,他做的不是一个内容产品,而是一个清晰的人格。
2.奉行极简主义,追求小而美无论做视频,还是做微信语音,罗振宇都奉行极简主义,追求小而美。
比如,视频内容摒弃视觉上的花哨,坚决主张做极简主义的视频,如都是单机位,常常一个镜头到底,这在传统电视看来无法接受。
“罗辑思维”的微信语音是强迫症式雷打不动的每天60秒。
“没有人会去阅读煌煌巨著,虽然他知道那一定很有营养。
网络视频节目《罗辑思维》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机会分析
机会分析
1、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为《罗辑思维》等网络视 频节目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在文化产业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 策支持,为《罗辑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机会分析
2、市场潜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视频市场呈现出巨大 的增长潜力。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在2020年已达到1500亿 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近4000亿元。《罗辑思维》作为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的品牌,有望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获得更多和支持。
劣势分析
2、观众群体:根据数据统计,《罗辑思维》的主要受众群体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且以男性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目的影响力,使其难以覆盖 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劣势分析
3、内容制作:尽管《罗辑思维》在内容选择和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准,但在某 些议题上可能存在主观色彩,导致部分观众对其观点产生质疑。此外,为了迎合 部分观众的需求,节目中偶尔会出现过于商业化、娱乐化的元素。
机会分析
3、内容创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罗辑思维》可以在内容创新方面寻求突 破。例如,通过引入更多新颖的选题、采用短视频形式、开展线上互动等方式, 提升节目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策略建议
策略建议
1、节目定位:《罗辑思维》可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将目光拓展到更广泛的 观众群体。通过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吸引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观众,打造具有 广泛影响力的知识分享与传播平台。
网络视频节目《罗辑思维》 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01 引言
03 劣势分析 05 策略建议
目录
02 优势分析 04 机会分析
引言
引言
《罗辑思维》的传播特色和意义

《罗辑思维》的传播特色和意义作者:邱飞来源:《传媒》 2014年第21期文/邱飞自2012年3月高晓松知识类脱口秀节目《晓说》开播以来,涌现出了郭德纲评论类脱口秀《以德服人》、苏岑情感类脱口秀《苏岑女学馆》、梁冬知识类脱口秀《某某人知道》、罗振宇知识类脱口秀《罗辑思维》、王凯评论类脱口秀《凯子曰》等一大批制作精良、影响力巨大的视频自媒体脱口秀节目。
其中最火的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是在2012年底,罗振宇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的知识型视频脱口秀,其付费会员名额第一次仅用6小时就售罄,入账160万元,第二次24小时入账800万元。
这为大家展示了自媒体平台的巨大可能性。
它以精英的传播内容、多样的传播方式、新颖的社群定位、以及全新的众筹盈利模式、巨大的传播影响力,让传统媒体及互联网都不容小觑。
它不仅开办了一档全新独特的知识性自媒体脱口秀节目,而且也开创了一种新颖的传播理念、传播组织、传播模式与盈利模式,具有鲜明的传播特色和跨时代的传播意义。
《罗辑思维》自媒体脱口秀的传播特色精英旨趣的人格传播内容。
罗振宇以其知识渊博,历任央视《经济与法》《对话》制片人的工作经历,驾驭读书兼时评脱口秀时显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在《罗辑思维》中,罗振宇以读书评书为切入点,用单人脱口秀形式,评述了古今中外等众多话题,但最终都指向个体生命的现在和未来,启发人们思考在如今迅速变革的信息时代,个人应如何迎接未来。
罗振宇以“公知”立场作为出发点。
“公知”原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即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他对于帝王、权臣、腐败等历史话题分析犀利且幽默独到;对于逃离北上广、房价、地沟油、爱国、就业等当下热点,能结合古今中外众多坐标,乐观审视当下中国所处的阶段和前景。
他不仅提供了一档精英旨趣的节目内容,更重要的是以其独立“公知”的立场和身份,向民众讲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主流媒体的观点,彰显了独立知识分子的良知与人生智慧。
自媒体类型微信公众号盈利模式研究——以“罗辑思维”为例

自媒体类型微信公众号盈利模式研究——以“罗辑思维”为例作者:闵文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6期1 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2011 年1 月,腾讯公司研发的最新产品微信正式上线。
微信凭借其强大的智能终端即时通讯服务功能,迅速成为亚洲地区拥有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
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微信公众账号得到市场的认可和青睐,用户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4年开通的微信公众平台账户已经超过600 万,涵盖了新闻、文化。
娱乐、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罗辑思维”是由资深媒体人、前央视《对话》栏目的制片人罗振宇创立的自媒体类型微信公众账号,现阶段的产品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微信公众平台每天推送一段60 秒的语音,并回复语音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得到一篇文章;另一部分是每周五左右更新一个脱口秀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的文章底部链接进来。
自2012 年12 月21 日“罗辑思维”诞生以来,微信用户突破300 万,每天有20 万人通过微信公众号与其互动。
短短2 年内,“罗辑思维”就积累了超多铁杆粉丝。
因此本文将以“罗辑思维”这个已经成功将流量变现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对目前市场上的微信公众号相关衍生品盈利模式做深入探究。
笔者力求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的模式框架,为其他自媒体类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2 “罗辑思维”的相关衍生品介绍1)知识产品。
“罗辑思维”的核心产品就是以罗振宇为核心的,甄别、筛选、生产最有价值的知识产品,并且都是全网独家,这样一来产品的稀缺性和价值性都能够得到保证,因此有足够的溢价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罗辑思维”能够做到把自己的知识和体验实体化,生产出能够传递给读者的产品,达到知识经济变现的目的。
2)社群经济(会员制度)。
社群经济是以一个组织为基础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上把人与人、人与组织相联系而形成的虚拟社群。
社群经济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用户为中心建立有效的联系。
也就是说在社群经济中,并不是商家来主动寻找客户,而是商家通过自身的吸引力来让客户主动找上门,在这个过程中收集足够的用户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辑思维稀缺性
我曾经请教过专栏作家沈宏非,我说沈爷啊你怎么文字写那么好,产量还那么大呢?沈爷回答说——也许是人家谦虚哈,他说,不是,文字写到最后啊,其实是文字自己在进行游戏了,不需要添加太多的外在知识和经验进去,我看着文字自己玩儿就可以了。
哎,确实,人类的文字世界啊,其实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独立世界,比如有一个美国笑话就这么说,诚实聪明和喜欢小布什这三者不可兼得啊,如果一个人诚实又聪明的一定不喜欢小布什,如果一个人诚实又喜欢小布什他就一定不聪明;如果他聪明又喜欢小布什他就一定不诚实。
哎你看哈,这个笑话当中的小布什其实可以替换成任何你不喜欢的东西,来嘲讽一把嘛,这就是文字自己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其实没有什么紧密关系啊。
今天给大家看一个完全由人创造出来的价值和实践:
钻石,一坨碳的发迹史——
作者:道格拉斯·肯里克、弗拉达斯·格里斯克维西斯
在社会生态圈的利用链中,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往往处于互惠共生与寄生之间的地带。
已知的第一枚钻石订婚戒指,是1477年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送给勃垦第公主玛丽的。
后来,维多利亚时代流行赠送镶嵌着生日石的“REGARD”戒指。
但大多数人还没听说过钻石,直到20世纪30年代,戴比尔斯集团采用双管齐下的战略,使其利用之心昭然若揭。
戴比尔斯成立于1888年,当时是一家矿业公司,之前他们刚刚在今天的南非金伯利市的位置发现了一颗重达83.5克拉的钻石。
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资金支持下,该公司开始整合小企业,很快便发展成了一个小型商业帝国。
1927年,另一家矿业公司的老板奥本哈默获取了戴比尔斯的控制权,真正将其利用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当时非洲到处都是在开发的钻石矿,奥本哈默担心供给的增加会压低价格,导致钻石市场陷入困境。
专家认为,如果宝石的价格由自由开放的市场决定,那么一颗钻石可能也就值2—30美元。
但是,你或你的爱
人很可能被迫为这样一块碳多花了很多钱——你可以为此感谢戴比尔斯。
为了保持高价,奥本哈默把戴比尔斯建成了钻石卡特尔。
在控制了全世界钻石产量和销量的90%以后,戴比尔斯开始人为地限制钻石的供给,即刻意制造“稀有性”。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人们天生被稀有的事物和机会所吸引。
《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花了多年时间深入研究保险销售、二手车交易商和宗教领袖唬人伎俩。
他发现这些人常常利用人们对自己认为稀有的事物的渴求和欲望达到自己的目标。
除了控制供给与分销之外,戴比尔斯还控制着钻石生意的另一个关键部分:市场营销。
“钻石归根到底是种奢侈品,它没有实际的用处。
”奥本哈默坦白说,“人人都渴望拥有钻石,但它没有什么实际用途,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但戴比尔斯正是需要制造出这种欲望。
为了杜撰一个能把石头变成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商品的故事,该公司求助麦迪逊大道的广告公司。
1947年,格雷蒂是当时戴比尔斯广告代理公司的一位年轻职员。
虽然格雷蒂一生未婚,但她影响了千百万人的婚姻,因为她创作出了那句经典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 diamond is forever),《广告时代》杂志也将它评为“20世纪最佳广告语”。
这句话集中反映了爱幻想的女性对永恒爱情的渴望,其标志就是一枚订婚钻戒。
这句广告语的聪明之处还在于确保女人一辈子都不会放弃自己的钻石。
莎莎·嘉宝曾说过:“我从不会对一个男人恨到把他送的钻石还给他的地步。
”
这种“一颗永流传”的概念旨在防止二手钻石市场的出现。
它让人们相信,真正特殊的意义在于你拥有的钻石是没有被另一个女人碰过的。
通过传播这种理念,戴比尔斯得以把钻石贸易控制在批发层面,而零售商不必面临二级市场的竞争便可以高价出售钻石。
“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语诞生仅仅30年后,钻石戒指就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奢侈品,它已成为了现代订婚仪式上的必需品。
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80%的准新娘都得到了钻石戒指;今天这个比例变化不大,而订婚戒指的平均价格已达到3200美元(戴比
尔斯最早在市场宣传中称,男性应该用一个月的收入买订婚戒指,但后来该公司调整了女性爱情的货币价值,于是将订婚钻戒的价格提高到了男性两个月的收入)。
但戴比尔斯并不满足于美国市场的利润,像日本这样的国家从来没有浪漫婚姻的传统,要把钻石卖给新娘的确不容易。
可戴比尔斯竟然说服了日本人花钱去买那闪亮的石头。
1967年,日本只有5%的新娘戴上了钻石戒指,而到了1990年,这个比例已经增加到77%。
罗胖曰:
工业社会的本领是制造“价值”。
而实际上让人发大财的生意从来都是制造“稀缺性”。
比如钻石,比如毕加索的画,比如红木家具。
随着匮乏时代的终结,富足时代的来临,“稀缺性”制造将越来越成为市场的主流技法。
有人很看不起所谓的“饥饿营销”。
而实际上那正是制造稀缺性的一种常见方法。
看不起,由你。
不过,那就是未来市场的一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