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之乡教案

合集下载

北方地区红松之乡教学设计

北方地区红松之乡教学设计

北方地区红松之乡教学设计一、导言在北方地区,红松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

红松之乡作为一个教学主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红松的生态特点、经济价值以及保护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知识。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红松,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红松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特点;2. 理解红松的经济价值和保护意义;3. 掌握红松的种植和管理技术;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红松的生态特点a. 生长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要素;b. 生长周期:从种子发芽到成熟杨树的过程;c.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红松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

2. 红松的经济价值a. 木材用途:红松木材的特点和用途;b. 经济作用:红松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3. 红松的种植和管理技术a. 种植方法:选择种子、育苗、移栽等技术;b. 管理措施:浇水、修剪、施肥等技术;c. 病虫害防治:常见病虫害及预防治理方法;d. 红松的采伐和利用:合理采伐和利用红松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利用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红松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准备学习红松的知识。

2. 学习红松的生态特点a. 了解红松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比其他树种;b. 观察红松的种子、幼苗和成熟树木,了解红松的生长周期;c. 分析红松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并进行小组讨论。

3. 理解红松的经济价值和保护意义a. 掌握红松木材的特点和用途,包括建筑材料、家具等;b. 分析红松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保护意义;c. 分组进行研究,了解本地区红松资源的利用情况和保护措施。

4. 掌握红松的种植和管理技术a. 学习红松的种植方法,包括选择种子、育苗、移栽等技术;b. 了解红松的管理措施,包括浇水、修剪、施肥等技术;c. 讨论红松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d. 探讨红松的合理采伐和利用方法,进行小组报告。

第六单元北方地区 ——红松之乡

第六单元北方地区  ——红松之乡

第六单元第一课北方地区——红松之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北三省的位置,了解红松之乡所处的地理位置。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小兴安岭林业的迅速发展。

了解小兴安岭的破坏、保护和发展的历程。

3.理解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根据资料、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分析红松之乡的位置、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分析、找出红松之乡这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价值观:1.通过情境体验,感受北方红松之乡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人类生产与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够学会自觉保护环境。

3.通过不同区域特色的了解,感受祖国美好河山,从而培养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怀。

【学习重点】红松之乡所处的地理位置。

【学习难点】理解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探究本区域的优势与不足【学习导学(课前预习)】 1.红松之乡在____________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林区,位于________ 省的中北部。

黑龙江省的__________市是红松故乡。

2.小兴安岭的树木一般都有圆锥形或尖塔形的树冠,树叶又长又尖,称为_________林。

3.红松是世界上的珍贵树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良用材,提炼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

4.凡是贴有__________标志的木制品,就说明这种产品来自经营良好的林区,它是可持续经营的。

5.小兴安岭林区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新方法,实现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目标。

6.北方地区是位于大兴安内岭、_____________高原以东,___________高原以南,______以北广大地区,包括_______省、_________省、________省。

7.东北三首蕴藏着丰富的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资源,其中以_______________资源最为珍贵。

5.1.1红松之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下册

5.1.1红松之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下册
-产业结构:以……为主,如农业、林业、旅游业等
-历史文化:拥有……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特色
5.红松之乡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红松之乡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采取了……措施
-资源利用: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通过……方式,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6.红松之乡与我国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红松之乡位于……,对……具有重要意义
5.1.1红松之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5.1.1红松之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下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红松之乡——探索地理与人文的交融
-与其他地区的联系:红松之乡与……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例讲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红松之乡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地图分析操作,演示红松之乡的地理优势。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投影仪
-计算机设备
-教学挂图
-地理模型
2.软件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
-多媒体教学PPT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3.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课堂互动平台

红松之乡_教案_(七下_历史与社会_新教材_浙江)__初中_初一_七年级_下

红松之乡_教案_(七下_历史与社会_新教材_浙江)__初中_初一_七年级_下
(1)合理采伐,模仿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 (2)建立红松自然保护区。

(3)加强立法保护
(4)节约和循环利用,如把木材的枝丫断木 等剩余材料加工成雪糕棒,在锯末中栽培 木耳.
北方地区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 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 临渤海和黄海
小兴安岭在哪里?
小 兴 安 岭
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中北部,是 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长约三百六十公里,平均 高度为海拔四百至六百米。整个山脉分布着温 带针落叶和阔叶混合林。它与大兴安岭、长白 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它们集中了全国木材 储积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森林中有梅花鹿、紫 貂和东北虎等珍贵的动物。林地上生长着人参 、乌拉草及其他珍贵的药材。
气温 20 10 0
月份 1
降水 150 100 50 0
7 12
温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 有什么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 国森林资源宝库
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 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 就像绿色的海洋。
小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1、长期以来,林区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环境
恶化的原因:
毁林挖掘 毁林开荒
过量采伐
重采轻育
森林面积减少
滥砍滥伐 森林灾害 居民烧柴
可见,林区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东北林区的整治: 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已成为东北林区 的首要任务。
恢复和发展林区的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 主要措施和途径有:

6-1-1红松之乡

6-1-1红松之乡

第六单元第一课《红松之乡》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课标解读:“不同地区”: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

(尺度辩证思想,整体论思想)如何达到课标要求:既要展示各区域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又要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之间的联系。

(人地关系论思想)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

在第六单元中北方地区选择了红松之乡(山地),小兴安岭(高原),南方地区的平原,盆地。

选择各具特色的地形,各具特色的区域。

而无论是哪一区域的人们生产、生活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了人地关系及整体论的思想。

2.教材结构体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在中国的位置。

2.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小兴安领自然环境的特点。

3.分析本区域的自然景观、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案例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分析现象,探究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3.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区域的发展变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区域的人文特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红松之乡”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

红松之乡北方地区新教材七下

红松之乡北方地区新教材七下

教材的配套资源和支持服务
教学视频
提供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深 入理解。
更新与修订
定期更新和修订教材内容,确保与最新技 术和标准接轨。
学习软件
提供与教材配套的学习软件,方便学生进 行实践操作。
学习社区
建立一个学习社区,方便学生交流学习心 得和笔记。
在线答疑
提供在线答疑服务,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
教材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适用范围
适用于北方地区初中一年级下学 期的教学。
适用对象
该教材适用于北方地区初中一年 级的学生,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 进行适当调整。
特点
结构清晰
新教材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主题明确,结构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特点鲜明
教材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 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强化基础知识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增加图表和插图
在教材中增加图表和插图,使 之更加直观易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教学建议丰富
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建议和 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03
教材的编写特点
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原则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强调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原则
遵循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趣味 性原则,确保教材内容准确、科学, 同时具有教育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并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材的编写风格和语言特点
风格
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生动形象的插图和图表辅助文字说明,使教材更加直观易懂。同时,采用引导式、启发 式的问题和案例,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

红松之乡 上课

红松之乡 上课

红松之乡
——小兴安岭
自学书本36-38页,分析:
1.小兴安岭地区在我国的哪里?
该地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小兴安岭地区的地形是怎样的? 3.小兴安岭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4.这样的自然条件与当地的植被有何关系?
小兴安岭在哪里?
黑龙江省中北部
小 兴 安 岭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地形:山地地形,适宜林木生长
四季分明,低于0摄氏度 的月份较多,寒冷。
适合针叶林生长
小兴安岭林区是亚洲面积 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
红松是世界上 的珍贵树种。
想一想:
1.如此多的森林资源都发挥了哪些作用? 1.满足了现代化建设和人们生活的需求。 2.自然环境的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小 兴安岭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50
110°E
120°E
40
黄 青 藏 海 高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 原
渤 海
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530N
东 北 平 原 华 北 平 原
450N
400N
东北三省:蕴藏着丰 富的森林、农业、矿 产、和水利等资源, 其中以广袤的原始森 林资源最为珍贵。 320N
恢复和发展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有:
(1)改善管理,设立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 (2)积极造林,采伐与培育相结合;
(3)开辟多种能源以解决居民烧柴困难问题;
(4)预防森林灾害(虫灾、火灾等); (5)制定森林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森林资源等;
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特色旅游业。
•森林铁路、公路、 水运
为我国经济发展 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济效益
森林长期过量开采

七年级(下)·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第一框 红松之乡 学导案

七年级(下)·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第一框 红松之乡 学导案

七年级(下)·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第一框红松之乡学导案【课程标准】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及小兴安岭在中国的位置。

2、简述小兴安岭成为“红松之乡”的自然条件。

3、简述小兴安岭地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红松之乡所处的地理位置。

难点:理解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使用说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36-38页,画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学导案预习单自学林,被称为。

2.东北三省分别是、和。

其中的林业资源最为丰富。

3. 红松是世界上的珍贵树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良用材,提炼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

4.新中国成立后,小兴安岭的林业发展迅速,林区的交通十分便利,纵贯南北,四通八达,除了陆路交通外,也是主要途径。

5.凡是贴有__________标志的木制品,就说明这种产品来自经营良好的林区,它是可持续经营的,实现了、和的和谐统一。

6.小兴安岭林区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新方法,实现了和的目标。

预习困惑探究单探究点一:(一)小兴安岭自然条件与当地植被的关系1.读图了解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山脉名称:A:B:C:2)写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河流名称:E:F:3)写出图中平原名称:2.结合课本第37页图6-3,说说小兴安岭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征?请分析这些自然条件与当地植被的关系。

21世纪教探究点二:探究中用到的知识或思想在课堂上联系课本知识,对学、群学、讨论完成学案合作探究内容,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小结当堂检测达标1.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 D.成都平原2.素有“红松之乡”美誉的是下列哪条山脉( )A.喜马拉雅山 B.大兴安岭C.小兴安岭 D.太行山3.小兴安岭山脚和山顶的植被类型差异大的原因是( ) A.海拔 B.经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纬度位置4.造成小兴安岭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有()①人们对森林长期过量开采②森林火灾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③人们对林下的药材进行毁灭性挖掘④森林大面积病虫害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5.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乱砍滥伐②寻找林木资源的替代品③加强立法,提高林木利用效率④重视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本课总结及反思课后训练案1.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对下图中山脉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喜马拉雅山脉B.②为小兴安岭21世纪有C.③为南岭 D.④为武夷山2.根据右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南方地多水少B.北方地多水少C.南方地少水少 D.北方地少水多3.下列关于小兴安岭林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B.以西为华北平原C.有亚洲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 D.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4.下列属于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的生产方式有()①模仿森林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②用锯末栽种木耳③将木材的枝丫、断木加工成木片和板材④禁止采伐森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如今小兴安岭的发展模式是遵循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在发展任何区 域经济的时候,也要遵循因地制宜,优 势互补的原则。只有这样,祖国的河山 才能发挥出她无穷的魅力。 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黑龙江省中北部
红松之乡 四季分明,冬季漫长, 气候寒冷 红松之乡 (森林资源丰富)
破坏性开发
合理开发
学习 目标
学习 重点
学 教 过 程
(5)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小兴安岭破
坏性开发的,一组是合理开发的,让学 生进行比较并提问: 看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1、两组图片分别说明了什么? 2、结合第二组图片,说说当地人们是怎 样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 3、 这两组图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6)小组讨论:请为小兴安岭的发展出 小组合作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谋划策,可从环境、资源、生态等角度 去思考
红松之乡教案
课题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 红松之乡 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 特点。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在中国的位置;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 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小兴安岭自然环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以及分析,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 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 地制宜的观念;从各种场景中感受我国不同区域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 魅力。 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 及人们对森林资源的 学习 人们对森林资源开发方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 开发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对人们 难点 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生活的影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度备课 一、导入 播放关于东北地区的视频并提问, 引 看视频,回答问题 出今天的课题——红松之乡 二、授课过程 (1) 让学生看图 6-1, 说出小兴安岭在 我国的地理方位和纬度位置。 (2) 接着指导学生读图 6-3 和 6-4, 说 出小兴安岭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读图,回答问题 得出该地的地形为山地类型;伊 并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 春冬季漫长, 气候寒冷。 “冷 指出 湿” 的环境尽管降水量不一定大, 但气候寒冷,蒸发量小,总体比 较湿润,适合林木生长。 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正是这种 寒冷的气候和绵延的山地孕育了茂密的 红松林。 (3)让学生观察红松的照片,并阅读 观察并说原因 图说,说一说红松为什么如此有名? (4)让学生思考:如此多的森林资源都 发挥了什么作用? 思考并畅所欲言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这些森 林资源既可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们 生活的需求, 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 对应 课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