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4.3《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案1 湘教版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湘教版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1.1 地理位置和范围1.2 气候特点1.3 地形地貌1.4 植被和动物资源第二章:西北地区的人文环境2.1 民族与文化2.2 人口和城市分布2.3 农业和牧业2.4 资源开发与保护第三章: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3.1 地理位置和范围3.2 高原气候3.3 地形地貌特征3.4 植被和动物资源第四章:青藏地区的人文环境4.1 民族与文化4.2 人口和城市分布4.3 农业和牧业4.4 资源开发与保护第五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合作与发展5.1 区域合作现状5.2 合作领域与成果5.3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4 对策和建议第六章:西北地区的特色产业6.1 农业特色产业:如新疆的棉花、甘肃的苹果等6.2 牧业特色产业:如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新疆的细毛羊等6.3 工业特色产业:如陕西的能源工业、甘肃的稀土工业等6.4 旅游特色产业:如敦煌莫高窟、张掖丹霞地貌等第七章:青藏地区的特色产业7.1 农业特色产业:如青海的青稞、西藏的牦牛等7.2 牧业特色产业:如青海的草原畜牧业、西藏的高原畜牧业等7.3 工业特色产业:如西藏的矿产资源开发、青海的盐湖资源开发等7.4 旅游特色产业:如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等第八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8.1 荒漠化问题:原因、影响以及治理措施8.2 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如高原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保护等8.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如塔里木河、黄河流域的治理等8.4 可持续发展策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第九章:国家政策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9.1 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背景、主要内容、成效与问题9.2 青藏高原特殊政策:如生态环境保护、藏族文化保护等9.3 国际合作与交流: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项目等9.4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究10.1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实际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10.2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10.3 总结与反思: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合作与发展等进行全面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解析:地形地貌是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使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4. 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2.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风光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提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地区发展。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
2.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请学生思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的掌握程度。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优秀教案1(重点资料).doc

35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三
、荒漠。
2、原因: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等草原,夏季降水较多;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两大盆地降水稀少。
(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1、畜牧业发展条件及产品
西北地区草场广布,草质优良
产品有羊毛杉、皮革制品,肉、奶等。
2、分布:内蒙古牧区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以东 :呼伦贝尔盟草原,锡林郭勒盟草原。新疆、宁夏牧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山麓和山坡地带(四)灌溉农业
本学期总第46课时
本单元第15课时
授课日期
12,27
课题
第三节西北地区(1)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地理位置和范围。
2、记住主要城市:兰 州、包头、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
3、理解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原因。
4、知道灌溉农业的条件和主要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分布,知道畜牧业发展条件和主要牧场分布。
重
讲授新课:
(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东——大兴安岭
南——长城、阿尔金山
范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 族 自治区和甘肃北部。
面积:30%,人口:4%
(二)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
1、变化:地表植被由东往西,依次 从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
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出课本指出的山脉,地形区,河流的名称。
*************************************
★祝学习顺利★
1、农业发展条件: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灌溉,平原地区
2、农业种植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绿洲
3、农作物分布:粮棉瓜果之乡、葡萄、哈密瓜、长绒棉 。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范文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范文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范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地理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
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
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地理八年级上湘教版第四章第三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案.

《青藏地区》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业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学习重难点】1、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2、青藏铁路修建的意义【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一、概况(自主学习)1、位置:、、以南,以西,以北2、范围:、、西部3、面积:占全国4、人口:占全国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5、民族:青海省东北部人较多,其它大部分地区人口以为主6、宗教:(),是其圣地二、自然地理(合作学习)读图4-21,找出下列内容1、山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边境)、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2、河流:本区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原因:)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湟水3、湖泊:湖泊众多,全国最大的湖泊、察尔汗盐湖我国湖泊最多的省区是4、水电站:龙羊峡5、雪山、冰山:众多,原因6、地形——“高”主体是(称为)、柴达木盆地、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7、气候——“寒”气候类型(气候寒冷)三、交通(合作探究)1、公路:在图4-21中找出青藏、川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观察起止点,都以为中心2、青藏铁路①路段:西起,东至,其中北段从到,南段从到②地位:世界上最高,及穿越里程最长的铁路③意义:结束了西藏不通的历史,进一步改善了青藏高原的条件和环境,促进了该地的开发和的快速发展,对加强与西藏的联系,促进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造福沿线人民,发挥重要作用,确保了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3、航空:建立以为中心的航空网络,便利与国内外的联系四、自然保护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称为)①概况:世界上最多,海拔最的湿地之一②问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灾害频繁③意义:保护本区,防止和控制、2、保护珍惜动物:、、五、农业1、条件:、2、农作物:、、、3、农业区:、六、畜牧业1、牧区:(包括和)2、牲畜:(称为)、、七、能源矿产1、太阳能:丰富,被称为“日光城”2、地热能:丰富,我国最大的地热蒸汽田3、水能:、4、柴达木盆地①位置:、、环绕②矿产:冷湖、马海、鱼卡、锡铁山察尔汗③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八、经济为了促进青藏地区社会经济的更快发展,国家实施战略九、人民生活1、主食:、、2、传统住房:3、传统娱乐:4、传统交通:【巩固练习】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有“日光城”之称的是________,有“聚宝盆”之称的是________盆地,“聚宝盆”里的“宝”主要是指________。
八年级地理上册 4.3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第1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学案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知道我国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3.重点:阅读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识记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生产部门。
它起着联结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纽带作用。
2.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业具有先行发展的特征。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4.读教材“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写出下列铁路枢纽的名称或铁路干线名称。
干线铁路枢纽京沪线与陇海线某某京广线与陇海线某某京广线与浙赣线株洲焦柳线与湘黔线某某铁路枢纽交汇干线某某兰新、包兰、陇海、兰青线株洲京广、湘黔、浙赣线某某宝成、成昆、成渝线某某京九、浙赣线各铁路干线中,沿途省会城市最多的干线是京广线,由华北通往东北地区的干线是京哈线,华北地区通往某某地区的干线是陇海—兰新线,青藏地区连接内地的铁路干线是青藏线,内地直接通往某某的铁路干线是京九线。
陇海线的起止点是某某—某某,浙赣线的起止点是某某—株洲。
5.有关交通网的叙述,正确的是(B)C.目前交通运输联系还没有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D.交通运输已完全高速化和专业化,但还未网络化6.由到某某,最近的路线应选择(C)A.京包线——陇海线——京沪线——沪杭线B.京九线——陇海线——京沪线——沪杭线C.京沪线——沪杭线D.京广线——浙赣线7.纵贯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铁路干线是(C)1.读我国局部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铁路线的名称:①京广铁路,②陇海铁路,③青藏铁路。
(2)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不仅铁路交通便利,而且具有水路(或内河)运输的优势。
(3)④为将于2013年全线通车的沪蓉铁路,图中正在建设的为汉宜段,建成后,江汉平原腹地将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
(4)建设中的铁路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建设,“以桥代路”的主要目的是(C)B.投资大,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5)如果我们现在从某某到某某,最近的铁路线为沪蓉铁路。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案 湘教版

西北地区(2)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位置、面积、人口及本区的主要交通路线;掌握本区降水少对植被、河湖、农田、城镇的特点和分布的影响,以及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的重要性。
2.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分析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并重点巩固学生区域地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对比的方法。
3.通过讲述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草场众多,热量资源丰富,看到本区农牧业发展前景很好,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讲述本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教学重点重点是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西北地区风光图片。
教学提纲第三节西北地区一、概况1.位置、范围和面积2.人口与民放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干旱——本区主要自然特征2.自然景观(1)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2)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分别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4)农田、村镇、城市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三、灌溉农业和畜牧业1.灌溉农业的分布及作物2.畜牧业的放牧特点四、地下宝藏1.矿产资源丰富2.工业部门五、主要交通路线1.铁路干线及分布2.航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讲述,我们已了解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就是要抓住区域地理的突出特征,深入了解该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
学习区域地理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通过比较,了解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别,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区域特征,形成对该区域较为全面、完整的认识。
那么,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应用上述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西北地区。
学习新教材一、概况[板书]1.位置、范围和而积[板书][读图]学生自己识读和分析地图,然后说出本区的位置、范围和面积。
【八年级地理】 4.3《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案2 湘教版

第三节 西北地区【复习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人口分布特点。
2、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状况。
3、理解西北地区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4、理解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北地区的作用。
【导学提纲】一、基础回顾1、在下面的方框中,绘出西北地区的轮廓图。
2、在上面的轮廓图中填绘出:主要省区(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地形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山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大兴安岭)、矿产(白云鄂博铁矿和稀土矿、金昌镍矿、克拉玛依油田、伊敏河煤矿、霍林河煤矿) 二、梳理分析1、从西北地区面积和人口两方面分析西北地区有何特点?2、分析上图,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新疆地形的主要特点。
3、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的变化有何特点?其原因是什么?请根据自然景观的变化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假如你是西北地区某省专管经济的副省长,你会如何利用当地的现有条件发展经济?三、知识应用1、在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个的蒙古包点缀在其中,请你从当地的气候、居民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蒙古包的好处。
2、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你知道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部大开发吗?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具有的优势是什么?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哪些问题?3、在西北地区有许多特色农产品,请把你了解的写下来与大家共享。
你能分析出在特色农产品中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吗?四、探究拓展材料一: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流经我国的干旱地区,但河流流经之处绿洲广布,农业发达,所以塔里木河被新疆人民称之为“母亲河”。
材料二:在我国东部地区每逢干旱的时候,农民都盼望着下一场大雨来缓解旱情,但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农民却有一个“怪现象”:越是天旱越盼望出太阳。
请根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怪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总结梳理】请你根据学到的知识及【总结梳理】中的知识结构对照复习目标,利用下面的空白图,编写一套10分的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激趣、营造情境,并投影能反映青藏高原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能认出来这是我国哪个地理区域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
(二)讲授新课
环节二:寻找青藏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青藏地区已经有了一定了解,想不想更进一步走进它呢?青藏地区在我国什么位置呢?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环节四:探索青藏
过渡: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特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让咱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的面纱。
自主探究:
①神奇的自然景观——三江源地区
多媒体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范围,学生思考该地区是哪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媒体设计
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资料收集工作。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藏羚羊”保护方面的知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时事。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及学法指导
教学札记
(一)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同游览了我国东半部的大江南北,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旅程。(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
环节三:走进青藏
各抒己见:明确了青藏地区的位置之后你打算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达那里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然后自由发言。
让学生自学P91页前两个自然段——“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并读P87页青藏地区图完成P91页连线,读图完成练习。
投影:青藏地区铁路和公路分布图,让学生明确青藏铁路起讫点,北段与南段的分界点。
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的山脉、范围、面积、人口,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投影图:本区的面积和人口各占全国的百分比。
提问:1、由这两个数据推测本区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还可以通过什么地图了解本区人口分布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加深对人口密度概念的理解,训练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
投影:“中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说出本区人口密度情况。
设计意图:把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向广阔的生活,自主地学习地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最后,让我们一起唱响心中永恒的旋律——《青藏高原》。
(三)课堂小结:谈谈本节收获。
第2课时(共2课时)
(一)导入新课:投影代表西北地区特色的精美图片,播放优美的西部民歌。
(二)新课讲授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授课类型
讲述、讨论、引导等教法
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课将““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展示、讲述、讨论、引导等教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一、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投影:“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提问:西北地区边缘山脉有哪些?本区主要有哪些省区?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帮助学生加强对省区位置的记忆。
投影:本区面积和人口各占全国的百分比。
提问:①推测本区人口分布的特点?②还可通过什么地图了解本区人口分布情况?
农作物:水稻、青稞、甘蔗、小麦、豌豆
牲畜:牦牛、水牛、藏绵羊、太湖猪、北京鸭
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适合畜养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教师指出:因为寒,所以只能种植一些耐低温的农作物,又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只能饲养耐寒、耐缺氧的牲畜。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被称为“高原之舟”。
3、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得出本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自然景观自东向西显著递变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过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联系时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的景观,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唤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②独特的农牧业
学生回答探究结果的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具有某些地理特点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寒”;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高寒”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多媒体显示探究题:在本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等较严酷的高原环境条件下,以下哪些农牧业能在本区大规模进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同时更进一步理解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2、通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藏羚羊”的保护等知识的介绍,树立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环境意识。
环节五:展望青藏
现在,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青藏的建设驶上了快车道,你愿意走进青藏,同青藏人民一起建设青藏,展望一下青藏的未来吗?根据我们前面的探究,你认为怎样才能把青藏建设得更好呢?你将来能为青藏的建设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讨论完回答,然后给予鼓励性评价。在表扬中,鼓励学生将课外收集青藏地区的报道、图片等资料贴在教室知识栏中。
第三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课题名称
第三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研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和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理解青藏地区因“高”生“寒”,导致了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的独特性,从而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
投影:“中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说出本区人口密度情况。
多媒体显示“青藏地区”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再由雪山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
多媒体播放藏族民歌,并投影“中国民族分布”图。
提问:可以通过什么地图了解本区民族分布情况?本区主要有哪些民族?
通过多媒体播放的画面让学生明确:青藏地区除青海省北部外,大部分地区的人口以藏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