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赏石文化

合集下载

“赏石艺术”被正式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赏石艺术”被正式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云 l I 义 , 山 隹I 员 臼l 、 芸 芸 — 灾 I 央 土j 哥芸 L 。 川x 央 主
薹 上 , 与 芸 八 贝 具 与 E

】 江斗
长听取了王润福秘书长的汇报并总结了 2 0 1 4 年以来的工作。 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王岐山在中央纪委
怍为传统 美术 类被正式 列入 国家 级非物 质文化 遗产代 表性 合协作 ,共 同努 力。
项 目名录 ,项 目编号为 V I I - 1 2 2 。这在我 国赏石 文化 发展史
上具 有里程碑的意 义,也对赏石文化的研究 、传承 、保护 、
最后 , 协会新增选领导和收藏家 、 奇
各抒 己见 ,提 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她通 报大 家 :2 0 1 4 年1 1 月1 1 日,国务 院 以国发 [ 2 0 1 4 ] 上的的讲话 ,领会 了其 中与时俱进 、 开}
5 9号文件形 式印发 了 “ 国务院关于 公布第四批 国家级 非物 肯定 了 2 t ) 1 4年义务辛 勤工作 的机构人 £ 质文化遗产代 表} 生I 页 目名录 的通知”。其中 , “ 赏石艺术 ” 形势 一 F,协会人 员要抓住机遇 ,迎接}
发展起 பைடு நூலகம்积极 的作用 。此外 ,经 大家 的共 同努 力 ,山西省 石艺术者 的热情 ,不仅为石友搭建了交i 观赏 石协会于 2 0 1 4 年 9月 3 0日的中国 ・ 垣曲第三届观赏石 西省赏石文化艺术 的健康发展 。鞠

中国四大奇石是什么

中国四大奇石是什么

中国四大奇石是什么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中国四大奇石。

这四种奇石以其独特的形态、色彩和纹理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四大奇石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

一、黄山之石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因为其峰峦奇特、云海飞瀑而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起点”。

黄山出产的石材被称为黄山之石,以其独特的纹理、色彩和质地闻名于世。

黄山之石常常被用于制作书法和绘画的印章,并被广泛用于园林景观设计。

其纹理如云海般飘渺,给人一种富有诗意和浪漫主义的感觉。

二、庐山之石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

庐山石材因其质地坚硬而出名。

庐山之石常被用于雕刻艺术品,如石题字、石雕和风水摆件等。

庐山之石通常是黑色或灰色的,具有细腻且均匀的纹理,给人一种庄重和深沉的感觉。

庐山石的雕刻技艺在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传统,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钟爱庐山之石的艺术价值。

三、太湖之石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因其湖泊宽广而被称为“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首”。

太湖之石被誉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因其制作的文房四宝而闻名。

太湖之石具有灵动的形态和富有变化的纹理,被广泛用于制作印章、笔筒、文具盒等。

太湖之石在文化艺术圈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收藏和传承。

四、康熙石康熙石是中国四大奇石之一,其命名来自于清朝的著名皇帝康熙。

康熙石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纹理而闻名。

康熙石的分布广泛,包括甘肃、陕西和四川等地。

康熙石被广泛用于制作艺术品和装饰品,如花鸟画、屏风和石刻等。

康熙石因其稀有性和艺术价值,是许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追求的对象。

结论:中国四大奇石以其独特的形态、色彩和纹理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山之石的诗意、庐山之石的庄重、太湖之石的灵动以及康熙石的丰富多彩,各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些石材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象征,也是艺术家和收藏家心仪的对象。

通过研究和传承这些奇石的价值,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和艺术传统。

中国传统奇石美学标准

中国传统奇石美学标准

中国传统奇石美学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奇石美学占有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墨客就对奇石情有独钟,他们欣赏奇石的自然美、意境美、形式美和人文美。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奇石的美学标准,并分析当代奇石美学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奇石,又称观赏石,是指自然界中形成的、具有观赏价值和审美意义的石头。

在我国,奇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收藏和欣赏奇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奇石美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传统奇石的美学标准概述1.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奇石本身的天然属性所表现出的美。

这包括石头的天然形成、质地和颜色的搭配等。

在我国,人们常说的“天然去雕饰”就是对自然美的赞誉。

鉴赏奇石时,人们注重石头的天然属性,追求自然之美。

2.意境美意境美是指奇石所传达的意境和寓意。

奇石的形态、纹理和色彩往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产生丰富的寓意。

如著名的“皱、瘦、透、漏”的太湖石,寓意着山川江河的壮美景色。

3.形式美形式美是指奇石的外在形态和结构所表现出的美。

线条流畅、结构均衡是形式美的体现。

在我国,奇石的造型多样,有山形、水景、动植物等,都展示了形式美的魅力。

4.人文美人文美是指奇石所承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每一块奇石都诉说着一段历史故事,寓意着一种文化精神。

如古时的“岳飞背刺”石,寓意着忠诚、勇敢的品质。

三、具体分析1.自然美自然美是奇石美学的基础。

鉴赏奇石时,人们关注石头的形成过程、质地和颜色的搭配。

天然的石头有着独特的韵味,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意境美意境美是奇石的灵魂。

一块好的奇石,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如“仙女散花”石,寓意着仙女们在空中散落的鲜花,令人陶醉。

3.形式美形式美是奇石的外在表现。

线条流畅、结构均衡的奇石更能引人入胜。

在我国,许多著名的奇石如“东坡肉”、“黄河石”等,都是形式美的典范。

4.人文美人文美是奇石的内涵。

每一块奇石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什么是观赏石?顾名思义,观是观看面视、直观感觉,属于感官层面;赏是欣赏领会心灵感悟,属心智层面。

由观到赏,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观赏石是大自然的杰作,富于变幻可以充分调动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观赏石是大自然的缩影,赏玩奇石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意识表示。

观赏石之美的是独特的,不能复制的,观赏石独具的天然艺术性使它立身于艺术品之上。

观赏石源于中国,品位高雅,文化厚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奇葩。

观赏石的成因源于地壳不断发生的褶皱、扭曲、叠压、错层、断裂等地质运动,从而改变了岩石最初的赋存状态,在不同底层、地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反应下,在经过风化作用,从而使观赏石具有了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归属。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国家。

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创造的最古老、最辉煌灿烂的文明之一。

中华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是同步。

我国已发现的距今4000年至10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有700多处,做过发掘有400处左右,经断代分期研究和C14测定,已经建立了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

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起源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石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

研究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了解中国赏石如何由自然之物变为文化之物?如何由物化的形象变成文化符号的?从而真正深入了解中国赏石对东方所形成的赏石观和审美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自然界存在最广,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赏石。

可以这样讲,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

人类对于奇石(赏石)审美意识产生的心理、生理和人们应用石的历史等方面来考虑。

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一个由各种心理形式交织成的意识系统。

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过程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以及通过人类具有社会因素和其依赖的生物生理机制的组合、交叉、协调构成了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中国赏石文化内涵之探讨

中国赏石文化内涵之探讨

上海地质学会观赏石专业委员会主任。
21 0 0年第 1 期
上 海地质
S n h iGe lg ha g a o o y ・5 ・ 9
庭 院立 峰叠 山转 到 居室案 供和 掌玩 小 品奇 石 。特别
是 一些诗 人 、 画家为 石写 诗作 画 , 石文 化进 入 一个 赏 崭新 的 高潮 。五 代南唐 国主李煜 爱玩 石 , 有 “ 晋 藏 宝
中国赏石文化 人文群 星璀璨 艺术传承 学术底蕴
透皱 ” 和现代“ 形质纹色” 的相石标准 , 提升到 “ 道魂气韵 ” 的赏石意境 。
关键 词
l 序 言
三 代开始 了 中国古文 化的历 史 , 国家 的诞生 、 阶级 的
划 分 , 志着社 会 的进 步 、 标 生产 力 的发 展 , 石 文化 赏 的意志 , “ 娲 补 天 ” 禹生 于 石 ” 启 母 石 ” 神 如 女 “ “ 等
3 中国赏石文化 理念师 法国学
东方 人与西方人 的文 化理念有 较大 的差别 , 中华
齐研 石 山” “ 岳庵 研 山 ” 石 ; 朝 数 任 宰 相 牛 和 海 名 唐
民族长期 的封建史 创建 了本 土的文化 体 系 , 学术上 称
国学 ” 自然 地 , 石文 化也 是 囿于其 中 , 受 国 。 赏 深 僧儒 虽与 同僚 李 裕 德 党 争 , 爱 玩 石 之 习 向左 ; 但 李 之 “ 白、 白居易 、 柳宗 元 、 甫 、 杜 阎立本 等等 人物 都 对 中 国 学影 响的 中国龙种 , 赏石的理念根深 蒂固。 钟情
化五个 时期之 说 : 石器 时代是 萌芽 时期 ; 晋南 北 局动荡 , 新 魏 而人们 在精 神上 却 极 自由 、 极解 放 。政 治 思

观赏石历史

观赏石历史

观赏石历史一、观赏石历史爱石、玩石、采石、藏石是我国的文化传统,长盛不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赏石艺术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古今一切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构成了我国石文化的基本内容。

其实,人类最早与石结缘并非玩赏,而是在于实用、装饰和崇拜。

早在原始社会,就称为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石头做成各种简单的工具、武器,营造穴居和生活器皿。

后来,又逐渐把具有美丽色彩和质地的石块制成饰品。

早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造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序幕。

人们将纹理细密,色彩鲜丽,形状奇绝的“美石”作为审美对象。

在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从新石器时代就有许多文化遗存,如辽西的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杭州湾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大量的玉质、玛瑙质和水晶质的石制品,有的作为生产工具,有的用来作为佩戴的装饰品或殉葬的礼品。

早在五六千年前,南京的原始先民就把雨花石作为装饰品和欣赏品。

在鼓楼岗的北阴阳营氏族村落遗址中,就有出土陪葬。

人们从石器的制作过程中获得雕刻技术的训练,孕育着雕刻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观念。

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雕刻艺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石雕作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见的中国古代石雕作品,基本上从属于墓葬、宗教和建筑。

汉代玉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玉雕大致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

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在东汉开始流行,到南朝时已达相当水平。

二、观赏石文化史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朦胧期:中国战国时代的《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专门记述各区域山川分布、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

内中指出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进贡物品之一。

这说明先秦时代统治者对“怪石”就已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了一定数量的需求。

古典赏石知识点总结

古典赏石知识点总结

古典赏石知识点总结一、古典赏石的背景古典赏石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或者更早的时期。

当时,中国的道教盛行,道教崇尚自然之美,提倡静心观石,以达到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目的。

因此,在古代,观石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成为了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赏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和文化艺术,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二、古典赏石的种类古典赏石的种类繁多,可以大致分为天然赏石和人工赏石两大类。

天然赏石是指天然形成的石头,它们包括山水石、奇石、蜡石、水晶石、玛瑙石等多种类型,形态各异,色彩多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人工赏石是指由人工雕刻而成的石头,如刻纹石、雕刻石等。

无论是天然赏石还是人工赏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三、古典赏石的鉴赏标准古典赏石的鉴赏标准主要包括石质、形象、纹理、色彩等方面。

首先,石质是赏石的基本属性,它决定了石头的硬度、质地及光泽等特征。

其次,形象是指石头的整体外形,包括大小、形状、线条等,形象的美丑直接影响着石头的观赏价值。

再者,纹理是指石头表面的纹路和花纹,纹理的美丑和独特性也是赏石的一个重要鉴赏标准。

此外,色彩也是赏石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的石头具有不同的色彩,而且有些石头还会因为气候、时间等因素而出现色彩的变化,因此色彩也是赏石鉴赏的重要方面之一。

四、古典赏石的收藏与保养古典赏石的收藏与保养是赏石爱好者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收藏赏石时,首先要注意选择正规的赏石市场或者专业赏石商店,确保所购买的石头是真正的赏石。

其次,要对所收藏的石头进行定期的清洁和保养,避免长时间的阳光直射、高温高湿等环境对石头造成的伤害。

此外,还要定期对石头进行检查,防止石头出现开裂、损坏等情况,及时进行修复与保养。

五、现代赏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古典赏石已经不再是传统文化的专属活动,它也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在现代社会,赏石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赏石文化,参与赏石活动。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石头文化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石头文化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石头文化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园林设计中,石头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了园林艺术的重要象征和表达手段。

中国园林中的石头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在整个园林布局、景观设计以及意境表现等方面,石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石头在中国园林中的运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园林艺术中,石头常常以自然形态存在,仿佛山水间的奇石。

这种自然化的石头布局,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气息,进而引发内心的舒适与宁静。

园林中的石头往往与水、树、花等自然元素相辅相成,形成互动和谐的景观,打破了人工与自然的界限。

这种和谐的统一,彰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也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其次,中国园林中的石头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和传承。

园林中常见的古代石刻、山石摆设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

其中的石刻往往记录着各种文字、图案和故事,是对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直接呈现。

而山石摆设的选择和布局,则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相联系,如兽形石、龙形石等,代表着吉祥和祝福。

通过石头文化的运用,园林艺术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传统的积淀,也使得园林与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风格。

此外,石头在中国园林中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不同形态的石头,如奇石、山石等,以其独特的纹理、形状和颜色,赋予了园林艺术以无穷的美感。

园林设计师常常将石头作为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搭配,创造出宛如画境的景致。

石头的选用和摆放,体现了园林设计师对形式美和动态美的追求,使得园林景观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觉效果。

同时,石头在园林中还可以通过变化的光影效果,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氛围,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时间、空间和情感的变化。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石头文化是一种独特而卓越的艺术表达形式。

它以石头为媒介,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传递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白居易:“丑”、“形”、“质”、“色”、“老”、“势”、“气”、“灵”、“禅”宋代米芾:“瘦、皱、漏、透”四原则后世:“清”、“丑”、“顽”、“拙”、“怪”、“神”、“巧”、“文”、“雄”、“宁”奇石:奇者,奇怪、奇异、罕见;灵石:灵者,心灵、神灵、通灵;雅石:雅者,高雅、文雅、安雅;寿石:寿者,长寿、永恒、安宁;禅石:禅者,佛也,禅定、禅悟;供石:供者,供奉、雅供、敬仰;美石:美者,美观、精美、美好。

赏石段阶石趣段初学感受拣石、选石、玩石、藏石的兴趣,属于趣味观。

奇石段重视石头的美观性、品种性、特色性与装饰性、稀有性、自然完整性,属于美术观。

雅石段、美石段、供石段重视石头的气势、气质、色彩、造形、纹理、质地、意境、神韵,并对赏石作品进行艺术的装置、配置、布置。

重视石、座、几、架、空间、光源的配合运用,属于艺术观。

灵石段、禅石段、寿石段石能通心灵,宁静致远,清静无为,净心养性,净化心灵,启悟人生,安乐康宁,康寿养生,延年益寿。

形意交融,物我相通,属于心灵观。

石道段品格的化身,“石敢当”、“石格坚挺,宁碎不曲,志士君子风范”、“石无言最可人”。

师法自然,领悟人生,属于道德观。

华夏祖先选择美石磨制玉器,最早见于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已经开始钟情于玉石之器。

从旧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玉器的佩带代表着人们社会地位。

从碾磨的玉器到精美的玉雕作品,玉器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玉的文化随之更加丰富———新石器时代的玉龙、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剑饰、带钩,汉代的瑞兽,唐宋的花鸟发簪,及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别是清代,雕琢艺术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巅峰。

中国“四大名玉”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现今四大名玉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缅甸出产的“翡翠”和田玉主要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9个产地。

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有微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

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间。

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水中。

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称山料。

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

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材,均为采集籽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

岫岩玉产于中国辽宁省岫岩,岫岩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万年的日月山川之精华,从而蕴育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国宝珍品——岫岩玉。

岫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大体分两类,一类是老玉(亦称河磨玉),其质地朴实、凝重、色泽深绿,是一种珍贵的璞玉。

另一类是软玉,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多呈绿色,而其中以纯白、金黄两种颜色是罕世之珍品。

岫玉是产于地灵充足的地脉之下,在千万年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自然界之灵气,所以除了本身具有的可收藏价值之外,更有着风水上的重大价值。

独山玉又称"南阳玉"或"南玉",产于南阳市城区北边的独山。

为全国四大名玉之一。

独山玉质坚韧微密,细腻柔润,光泽透明,色泽斑驳陆离。

有绿、白、黄、紫、红、白6种色素77个色彩类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

独山玉雕,历史悠久,1959年在独山附近的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产的玉铲,证明早在5000余年前先民们已认识和使用了独山玉。

独山脚下"玉街寺"遗址,为汉代雕刻玉器的地方。

清《新修南阳县志》载:故县北居民,多治玉为生。

旧中国,南阳玉雕已形成一大行业,城内有作坊80多家,多是后设作坊,前面开店,自雕自销。

玉雕品主要有人物、花卉、鸟兽、山水、神像、炉熏、首饰等120多个品种。

独玉雕品晶莹闪烁、玲珑剔透,为南阳著名特产。

绿松石又名绿宝石,因其色、形似碧绿的松果而得名,是世界上稀有的贵宝石品种之一,绿松石制品现已成为重要的收藏品,是一种次生矿物,由含铜、铝、磷的地下水在早期花岗岩石中淋滤而成,在近地表的矿脉中沉淀形成结核,被岩脉的基质所包裹。

绿松石是最早用作饰物的矿物品种。

1900年,埃及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4只绿松石包金的手镯。

作为饰物,人们喜爱绿松石的绿色和纹理。

在古代人们把它与宗教、迷信联系在一起。

我国西藏对绿松石格外崇敬,至今仍是神圣的装饰用品,用于宗教仪式。

美国的印第安人认为绿松石是大海和蓝天的精灵,是神力的象征。

多数文明古国都崇尚绿松石,如埃及、波斯、阿兹台克(墨西哥印第安人古国)等。

绿松石因所含元素的不同,颜色有差异,含铜的氧化物时呈蓝色,含铁的氧化物时呈绿色,色彩是影响绿松石质量的重要因素。

翡翠也称翡翠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颜色呈翠绿色(称之翠)或红色(称之翡)。

翡翠的名称来自鸟名,这种鸟的羽毛非常鲜艳,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名翡鸟,雌性的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合称翡翠,明朝时,缅甸玉传入中国后,就冠以“翡翠”之名。

由于深受东方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喜爱,因而被国际珠宝界称为“东方之宝”。

翡翠属辉石类,单斜晶系、完全解理。

主要组成物为硅酸铝钠,往往伴生在蓝闪石、白云母、硬柱石(二水钙长石)、霰石和石英。

莫氏硬度在6.5—7之间,比重在3.25—3.35之间,熔点介于900—1000°C之间。

也就是说漂亮的岩石,具有玉的五德,都可以称为玉。

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对玉的评价是至高无上的,认为玉有玉德,人只有具备了玉的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为君子,实现人的最高境界。

所以玉的一个定义除了是“石之美者”,还应具玉的“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山东的紫金石砚和龟石砚,大汶口一带的燕子石砚,即墨的田横石砚和温石砚,蓬莱的砣矶石砚,临沂的薛南山石砚和徐公石砚,曲阜的尼山石砚,河南济源的天坛(盘古)砚,安徽宿县的乐石砚,江西修水的赭砚,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砚,四川合川的嘉岭峡石砚,甘肃嘉峪关的嘉峪石砚,宁夏,青海的贺兰石砚,浙江江山的西砚,湖南湘西的水冲砚等等。

但自唐代起,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和红丝砚便特具声名。

澄泥砚属陶,其余四砚皆为石砚。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的端溪,世称端砚为“群砚之首”。

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

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

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歙砚又称“龙尾砚”、“婺源砚”,砚石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婺源古属歙州,故名。

其特点是色如碧云,声如金石,湿润如玉,墨峦浮艳。

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

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洮砚产于甘肃藏族自治州佑潭县,古称洮州,故名。

亦称洮河砚。

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

石质碧绿,整洁如玉,条纹似云彩,贮墨不变质,十多天不干涸。

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恢复生产。

红丝砚以山东天然的红丝石为原料制作的石砚,早在唐宋即负盛名誉为诸砚之首。

原砚材出自青州“黑山红丝石洞”,后因其原料枯竭清后以临朐老崖崮为主产区。

唐柳公权在他的《砚论》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

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巴林石,均系1.5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经由火山热蚀变或充填作用而成。

同属于工艺美术石材中的著名彩石,以其色彩绚丽、质地细腻、纹理自然、硬度适中,而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印石“寿山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

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

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中华瑰宝“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昌化石因产于浙江临安昌化而得名。

亦是我国最著名的四大系印章石之一。

昌化石的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地开石为主,常含有高龄石等粘土矿物。

还常含有未完全蚀变成地开石的硬质石英斑晶,硬度远远大于地开石,工艺上称其为“砂丁”,为雕刻家所大忌。

因而,“砂丁”的多少直接影响昌化石的质量。

昌化石的颜色有白、黑、红、黄、灰等各种颜色,品种也细分成很多种,多以颜色划分。

如白色者称“白昌化”,黑色或灰色杂黑色者称“黑昌化”,多色相间者则称“花昌化”。

而昌化石中,自古至今,自国内海外,最负盛名的便是“印石三宝”之一的“昌化鸡血石”了。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

色彩丰富,花纹奇特。

以“叶蜡石”为主,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无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质地坚密细致,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种。

据青田石研究专家夏法起先生科学地统计共分有10大类108种。

青田石以“封门”为上品,微透明而谈青略带黄者称封门青。

另外,晶莹如玉,照之璨如灯辉,半透明者称灯光冻。

色如幽兰,明润纯净,通灵微透者称兰花青。

这三“青”与田黄,鸡血石并称为三大佳石,其价值也越来越高。

巴林石巴林矿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雅玛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

学名叫叶腊石。

早在800多年前就已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

巴林石,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