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合集下载

全国各地观赏石大全详解收藏及保养

全国各地观赏石大全详解收藏及保养

(一)全国各地观赏石详解大全北京观赏石:1、金海石金海石,产于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下游一带的峡谷河床中。

该石属卵石类图纹石,质地坚硬,形体完美,成浑圆和各种形状,色彩艳丽,多呈黄褐或浅红等色,纹理丰富,构成的画面生动、独特,格调高雅,清新明快。

金海石的原岩是十几亿年前的石英砂岩类岩石,在远古时代受火山岩浆中含铁、猛矿液侵染、渗透而使高价铁和低价铁间隔分布,经漫长的风化而碎落江河,被不断翻滚运移、水冲磨砺形成褐黄色、暗红色、黑褐色、墨色、红紫色等色彩丰富的卵石。

其褐黄色、暗红色多数呈现群峦叠翠的山峰、谷崖、湖浪等。

黑褐色、黑色的纹理则有古柏、山川草花、森林湖泊、人物动物等。

金海石纹理纵横交错,变化万千,多呈山峦叠嶂或水浪汹涌等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但也不乏风拂秋草、天鹅顾影等清幽寂静的图案。

画面浓淡相宜、虚实相生、疏密得体,纹理清晰细腻,布局参差极富变化。

金海卵石多需进行打磨抛光,才能显现出美丽的纹理。

金海石因产于金海湖一带而得名。

另外也有叫独勒石的,因在独勒河也曾经采过这种石头。

2、轩辕石轩辕石,又名北辰石,产于北京市平谷区东北燕山南麓的丘陵地带。

该石质地坚密,纯正细腻,含铁量高,坚硬如铁;多呈浅灰微绿、灰赭色调,古色古香;通体遍布小龟裂纹,呈凹凸不平的"鳄鱼皮"状结构;外表古朴雄奇、浑厚沉稳,质素纯净,石体有形态各异的众多沟裂洞窍;造型变幻多端,巍峨雄浑,有的状如山峦,群峰峻拔,重峦叠嶂,突兀险峻,有的形似高原,台高壑深,古堡楼阁,雄浑凝重,还有的象各种动物,灵动活泼。

轩辕石兼具瘦、皱、漏、透于一体,朴掘成趣,大者可臵于园林庭院,小者可臵于文房几案,自然成景,其状如山峦者也是制作山石盆景的佳石。

此石最初发现于庙山,因山上有座轩辕庙,故名轩辕石。

轩辕石为硅质灰岩,肌理缜密,原岩在风化破裂后,孕育于红粘土中,经水浸溶蚀后多皴皱沟壑、孔洞纵横,因含铁成分高,裸露的岩石表面有黑色豆状小突起的铁质凝聚体。

观赏石历史

观赏石历史

观赏石历史一、观赏石历史爱石、玩石、采石、藏石是我国的文化传统,长盛不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赏石艺术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古今一切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构成了我国石文化的基本内容。

其实,人类最早与石结缘并非玩赏,而是在于实用、装饰和崇拜。

早在原始社会,就称为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石头做成各种简单的工具、武器,营造穴居和生活器皿。

后来,又逐渐把具有美丽色彩和质地的石块制成饰品。

早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造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序幕。

人们将纹理细密,色彩鲜丽,形状奇绝的“美石”作为审美对象。

在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从新石器时代就有许多文化遗存,如辽西的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杭州湾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大量的玉质、玛瑙质和水晶质的石制品,有的作为生产工具,有的用来作为佩戴的装饰品或殉葬的礼品。

早在五六千年前,南京的原始先民就把雨花石作为装饰品和欣赏品。

在鼓楼岗的北阴阳营氏族村落遗址中,就有出土陪葬。

人们从石器的制作过程中获得雕刻技术的训练,孕育着雕刻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观念。

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雕刻艺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石雕作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见的中国古代石雕作品,基本上从属于墓葬、宗教和建筑。

汉代玉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玉雕大致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

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在东汉开始流行,到南朝时已达相当水平。

二、观赏石文化史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朦胧期:中国战国时代的《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专门记述各区域山川分布、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

内中指出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进贡物品之一。

这说明先秦时代统治者对“怪石”就已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了一定数量的需求。

古典赏石知识点总结

古典赏石知识点总结

古典赏石知识点总结一、古典赏石的背景古典赏石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或者更早的时期。

当时,中国的道教盛行,道教崇尚自然之美,提倡静心观石,以达到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目的。

因此,在古代,观石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成为了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赏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和文化艺术,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二、古典赏石的种类古典赏石的种类繁多,可以大致分为天然赏石和人工赏石两大类。

天然赏石是指天然形成的石头,它们包括山水石、奇石、蜡石、水晶石、玛瑙石等多种类型,形态各异,色彩多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人工赏石是指由人工雕刻而成的石头,如刻纹石、雕刻石等。

无论是天然赏石还是人工赏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三、古典赏石的鉴赏标准古典赏石的鉴赏标准主要包括石质、形象、纹理、色彩等方面。

首先,石质是赏石的基本属性,它决定了石头的硬度、质地及光泽等特征。

其次,形象是指石头的整体外形,包括大小、形状、线条等,形象的美丑直接影响着石头的观赏价值。

再者,纹理是指石头表面的纹路和花纹,纹理的美丑和独特性也是赏石的一个重要鉴赏标准。

此外,色彩也是赏石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的石头具有不同的色彩,而且有些石头还会因为气候、时间等因素而出现色彩的变化,因此色彩也是赏石鉴赏的重要方面之一。

四、古典赏石的收藏与保养古典赏石的收藏与保养是赏石爱好者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收藏赏石时,首先要注意选择正规的赏石市场或者专业赏石商店,确保所购买的石头是真正的赏石。

其次,要对所收藏的石头进行定期的清洁和保养,避免长时间的阳光直射、高温高湿等环境对石头造成的伤害。

此外,还要定期对石头进行检查,防止石头出现开裂、损坏等情况,及时进行修复与保养。

五、现代赏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古典赏石已经不再是传统文化的专属活动,它也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在现代社会,赏石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赏石文化,参与赏石活动。

观赏石文化的发展之路

观赏石文化的发展之路

AppreciatION 鉴赏·石韵70赏石文化是人类的起源文化,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石头就与人们息息相关,与人类发展同步。

新旧石器时代的发展是石文化的重要体现和缩影,延续到现在,观赏石文化行业的鼎盛发展折射出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的文明,观赏石文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改革开放以来,观赏石行业的发展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铺开来,各地市、县、区的观赏石协会相继成立,各种类型的观赏石展销会、博览会、交流会一场接着一场,观赏石的种类从国内发展到国外的赏石品种。

快速的发展激励了赏石群体的热情,也壮大了赏石队伍,可在这样的发展前景下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危机感。

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队伍也发展起来了,可市场的泡沫现状及管理的缺陷也凸显出来了,部分人员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对赏石文化缺乏深入的学习、探讨和研究,逐步偏离了赏石文化行业健康发展的轨迹。

使得近年来市场中出现很多的“造假石”“染色石”“动手石”,还有的石友得到了一方好的奇石就梦想着一夜暴富,偏激地认为自己如获“无价之观赏石文化的发展之路 连世民《一品青莲》产地:河南 洛阳石种:荷花石 规格:35cm×28cm×5cm 编辑|薛续友xuexuyou@AppreciatION 鉴赏·石韵71宝”,做起了“石头梦”。

有梦想没错,但梦想离现实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要想把梦想变成现实就必须付出努力,学习相关的赏石文化专业知识,掌握观赏石的评定标准,客观、理性地作出合理定位,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体会赏石的乐趣,提高赏石的境界。

那么,赏石文化的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建立完整的观赏石行业发展体系目前全国各地的观赏石协会、观赏石之城、观赏石之乡很多,城市也都建立了赏石文化市场,但这些组织机构真正发挥作用的又有几个?有的协会组建仅仅是为了玩玩,有的是为了一己私利,只想着自己怎样多捞点,有的已经名存实亡。

中华赏石文化史论

中华赏石文化史论

中华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赏石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赏石文化与园林文化、山水画等艺术形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唐宋时期,赏石文化逐渐成熟,文人墨客开始将奇石、怪石等纳入其艺术创作中,出现了许多描绘奇石的诗歌和文章。

明清时期,赏石文化进一步发展,奇石、怪石等开始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被广泛收藏和欣赏。

同时,各种石谱、石谱类著作也开始出现,如《云林石谱》、《洞天清录集》等,这些著作对赏石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赏石文化仍然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各种奇石、怪石等被广泛收藏、展示和欣赏。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石头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赏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总之,中华赏石文化史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与多种艺术形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观赏石评估

观赏石评估

观赏石评估观赏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观赏石又称为盆景石,它是自然界形成的奇石,经过人工雕刻和精心布局而成。

观赏石以其独特的形状、自然的纹理和富含哲理的造型吸引了广大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品。

观赏石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

当时,人们通过收集奇石和布置盆景来追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文化的修养。

观赏石既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自然界的美丽和人类对美的追求。

在评估观赏石的价值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石头本身的形状和纹理。

观赏石以其形状奇特、独特而著称,就像是大自然的雕塑。

石头的形状可以是动物、植物、山川等,石头的纹理则是其生命力和沧桑感的体现。

形状和纹理的优美与否直接关系到观赏石的价值。

其次,观赏石的年代和来源也是评估其价值的重要因素。

一些稀有的观赏石来自于远古时期或者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些石头通常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另外,如果一个观赏石是由知名艺术家或工匠制作的,那么其价值也会因为其作者的名气和作品的知名度而提升。

再次,观赏石的造型和布局也是评估价值的关键。

观赏石不仅仅是一块石头,而是通过精心布局和巧妙设计而成的艺术品。

观赏石的布局要符合自然规律,形成一种和谐、美丽的画面效果。

观赏石布景的精妙程度和整体效果直接影响到观赏石的欣赏和价值。

最后,观赏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是评估其价值的重要因素。

观赏石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它融入了佛学、道家哲学、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等。

观赏石通过其形状、纹理和布局传递出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哲理。

同时,观赏石也是一种艺术品,其独特的形象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和创意。

综上所述,观赏石的价值评估涉及到形状纹理、年代来源、布局设计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

观赏石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其价值在于其形状奇特与不同寻常、历史与文化背景、布局设计和艺术表达。

通过细致的观赏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观赏石的独特魅力和内涵,赏析其中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收藏观赏石。

我国观赏石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我国观赏石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苏轼
宋徽宗赵佶
米芾
杜绾
雪浪石 苏轼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伫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嗟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林有麟 《素园石谱》
明代赏石著作层出不穷,赏石理论趋于成熟。《 素园石谱》共 收集各种名石一百零二种(类),计二百四十九幅大小石画,被公认 为是迄今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与宋代杜绾 《云林 石谱》相比较,《 素园石谱》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
发展到清代,赏石理论研究也不一般,石谱、石志纷纷问世。如沈心 (孤石翁)的《怪石录》、高兆的《观石录》和谷应泰的《博物要览》等; 蒲松林作《石谱》,写《聊斋志异》中的《石清虚》等;郑板桥爱石,画石, 提出了石头丑而雄、丑而秀,发展并完善了赏石理论,同时书画名家纷纷 画石,使得观赏石在绘画方面大放异彩。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
唐武宗(公元814年―846年)
李煜(公元937年―978年)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
柳宗元: 其在担任柳州刺史期间,对 当地的观赏石十分关注并进行了 研究。在他的《与卫淮南石琴荐 启》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岩石 的基本物理属性,并提出观赏石 应该要具备珍奇、特表殊形、石 质弥坚、颜色自然、声音铿锵等 特征,总结出了品鉴观赏石的 “形、质、色、声”四大要素, 至今仍被人们作为重要的评石标
禹 贡 九 州 图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战国)中记载,当时各 地贡品中偶有青州“铅松怪石”和徐州(包含安徽部分地区)“泗滨 浮磬”两种怪石,是作为赏玩之物列为贡品的,仅为帝王所用。

异彩纷呈、鬼斧神工的观赏石

异彩纷呈、鬼斧神工的观赏石

二.奇石的发展历史
4. 魏晋南北朝时代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局动荡、吏治黑暗的一段时期。 许多文人学士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又无力抗争,受到老庄思想 的影响,隐居于山林之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大自然奇石的 那种超俗拔尘、孤高贞洁的形象引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日渐成为其观玩欣赏的对象。因而玩石之风兴起,许多人将 山石作室内陈设,供欣赏玩用。比较著名的如东晋名士顾辟 疆,在私家园林(故址在今苏州西美巷况公祠址)中收罗了 许多奇峰怪石,成为当地之盛景。又如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引退山林后,每当喝醉了酒,便在自家后院中的一 块山石上酣睡,日子一长,陶渊明深深地喜欢上了此石,特 取名为“醉石”(今在庐山南麓虎爪崖下),并作诗咏到: “万仭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 送渊明入醉乡”。这是有史记载最早被文人雅士命名的一块 奇石,有人据此而尊陶渊明为赏石鼻祖。
2.商周时代(公元前1000多年)
曾一度出现过一定规模的石玩市场,据历史文献记载, 周武王灭商时,“得归宝石万四千,佩玉亿有8万”。
3.春秋战国时代
奇石的踪影已开始出现于有关文献典籍了。如当时的 地理学著作《三海经》中,明确提到了各地名山所产 奇石,其名目众多,记有珉、美石、婴石、采石、文 石、硌石、怪石、磬石等。在《尚书》的《禹贡》篇 中,甚至提到奇石已作为地方贡品上缴中央。
北京中山公园的名石“青莲朵”(高
二.奇石的发展历史
清代虽然记载观赏石的文献不多,但观赏石作为一种 民族石文化现象扎根到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之中, 如曹雪芹著的”石头记“、施耐庵的”水浒、宋荦的 “怪石赞”、沈三白的“浮生六记”、沈从房的“怪 石录”都有过对观赏石的赞颂和形象描述。号称“扬 州八怪”的郑板桥,一生爱石、咏石、画石,他在一 副画中题咏道:“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什么是观赏石?顾名思义,观是观看面视、直观感觉,属于感官层面;赏是欣赏领会心灵感悟,属心智层面。

由观到赏,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观赏石是大自然的杰作,富于变幻可以充分调动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观赏石是大自然的缩影,赏玩奇石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意识表示。

观赏石之美的是独特的,不能复制的,观赏石独具的天然艺术性使它立身于艺术品之上。

观赏石源于中国,品位高雅,文化厚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奇葩。

观赏石的成因源于地壳不断发生的褶皱、扭曲、叠压、错层、断裂等地质运动,从而改变了岩石最初的赋存状态,在不同底层、地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反应下,在经过风化作用,从而使观赏石具有了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归属。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国家。

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创造的最古老、最辉煌灿烂的文明之一。

中华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是同步。

我国已发现的距今4000年至10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有700多处,做过发掘有400处左右,经断代分期研究和C14测定,已经建立了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

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起源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石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

研究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了解中国赏石如何由自然之物变为文化之物?如何由物化的形象变成文化符号的?从而真正深入了解中国赏石对东方所形成的赏石观和审美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自然界存在最广,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赏石。

可以这样讲,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

人类对于奇石(赏石)审美意识产生的心理、生理和人们应用石的历史等方面来考虑。

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一个由各种心理形式交织成的意识系统。

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过程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以及通过人类具有社会因素和其依赖的生物生理机制的组合、交叉、协调构成了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这种生理基础是我们祖先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

并升华为一种“欣赏情感”。

观赏石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

距今7000年出土有石珠和简单加工的玉器;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红山文化层中,出土的琢形玉饰和猪龙,可说是观赏石的鼻祖。

商周时代,曾一度出现过一定规模的石玩市场,据历史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得旧宝石一万四千,佩玉有八万。

唐代(公元618-907年),由于经济繁荣,建筑业特别是庭院建筑的发展,相应促进了
石艺事业的发展,在民间开始广泛收集,赏玩奇花异石,同时流入宫廷府邸,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珍品。

此时,不仅玩石之风盛行,而且观赏石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开始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士大夫以玩石为时尚,许多文人雅士爱石成癖,四处搜罗奇峰异石,大者放置庭院,小者置几案作供石,以领略自然之趣。

盛唐时期李勉藏有罗浮山石、海门山石等名石,曾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位酷爱藏石的人。

他在洛阳的府第中收藏了很多的太湖石。

更有趣的是,牛僧孺嗜石到了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境地。

大诗人白居易赋有天竺石、太湖石记等诗篇,指出石有聚族,太湖为甲,太湖石奥妙,就在于三山五岳,百洞千谷,尽收在一块石头上,对太湖石作了较高的评价。

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出于对大自然的至爱,每见奇石必纳头倒,因此得米颠雅号。

据传他有一枚心爱的柿雨花石在南京燕子矶舟中把玩,不慎落水,直至第二年才打捞出来,嘱其家人待其死后与此石同葬,爱石至死,可谓一往情深。

到了宋徽宗时代(北宋末年),奇花、怪石已身价百倍,宋微宗为了建造艮岳下令在苏州设立苏杭应奉局,广泛收罗奇花异石,运往京供皇亲贵族、文人雅士观赏,现合并的江南三大奇石(上海玉玲珑、苏州冠云峰、杭州绉云峰)及现今保存于开封大相国寺内的艮岳遗石都是当年花石纲的遗物。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是众人皆知的大文豪,可他也是一位藏石爱好者。

他曾收集齐安江上红、黄、白的色彩石298枚,当枚均有细致的图案,大的寸许,小的如枣栗、菱角一般大。

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不仅喜爱玩石,而且是一位出众的叠石名手。

他在扬州曾用娴熟的技巧,把一万块太湖石叠成一个章法奇妙的万石园,可惜今已不存。

民国以来,我国观赏石事业日趋衰落,基本上无正式文献可查。

解放的,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观赏石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西方发达国家、日本、港澳台地区藏石热的兴起,我国的观赏石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如果说,唐宋、明清时代分别代表了我国历史上二次玩古玩经验的基础上,观赏石新品种被不断挖掘,玩石范围已不再是五大名石(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鸡血石、广东广绿石、内蒙古林石)、三大名玉(河南独山玉、新疆和田玉、湖北绿松石)而是涉及造型石、纹理石、生物化石、矿物晶体、事件石、纪念石、文房石等多个领域。

一些省市相继成立了观赏石协会,或观赏石标本公司,举办全国性的观赏石学术讨论会,出版观赏石书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