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标通用)一轮复习单元集训:阅读古代诗歌 1 Word版含解析.doc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练(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
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
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
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
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陈师道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①黄楼:楼阁名。
负山居士:作者友人张仲连的别号。
②戴公:指戴逵。
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到了之后却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并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上黄楼,看到林中房舍没有缭绕的炊烟,表达了自己岁暮途穷的悲伤无奈之情。
B.雪后,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
C.“山”为“溪山”,“风”是“晚风”,“进”字联结,画面富有动感,令人如闻风声。
D.尾联用典,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长久思念之情,既照应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
4.“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请就此赏析“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窗前[宋]赵崇嶓窗前寻丈地,种得一株梅。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古代诗歌鉴赏—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真题】(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屐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考情分析】本类试题为古代诗歌鉴赏,共有2个试题,考查形式为1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
第一小题考查了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第二小题考查了如何鉴赏思想内容。
【变式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下列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
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③华颠:白头。
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
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
⑤此词作于1104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3.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专题十九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鉴赏形象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说明】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归纳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剖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 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 使心伤。
【说明】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 (li ng)à:伤心。
诗中“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表现了“凤凰” 如何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歌者米嘉荣①(唐 )刘禹锡唱得《凉州②》不测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前辈,好染髭须过后生。
【说明】①米嘉荣:中唐有名的歌唱家。
②凉州:是拥有奇异之调的曲子。
归纳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剖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解析

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A卷全国卷1.(2016 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1)~ (2)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消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天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
【注】① 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好多支流。
② 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现在任公子已不必垂钓了,由于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很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意图?(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第一要整体掌握诗词,读懂诗句粗心,弄懂作者思想感情。
在此基础上剖析作者描绘江水所使用的方法和语言,特别要注意抓住表现力强的动词、形容词和数目词,注意组织答案要分点作答。
剖析意图要考虑创作背景和诗歌的要旨。
(2)剖析诗歌中的用典第一要理解典故自己的含义,这是说明④显示的信息。
而后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追求作答。
答案(1)①这四句描绘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大、气概弘大的情形。
②作者以此为下文歌颂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隆积蓄气概有益于突出诗的要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创始盛世伟绩的歌颂。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过关卷6: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6 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严武①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①,何须不着鵕鸃冠③。
腹中书籍幽时晒④,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终当直到使君滩⑤。
[注]①严武,在长安时是杜甫的同事,当年曾一起被贬出长安。
此时严武任成都尹。
②鹦鹉赋,曹操送祢衡于江夏太守黄祖,祖长子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衡揽笔而作,词采甚丽。
③鵕鸃冠,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鸃。
④幽时晒,《世说》:“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我晒腹中书也’。
”⑤使君滩,指杜甫所在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中的“漫”和“懒”两个字,写出了杜甫此时悠闲、惬意的闲适生活。
B.颔联“莫倚”“何须”两个词一否定、一反问,暗指杜甫沉溺于作诗而不走仕途。
C.颈联上句写杜甫满腹经纶,下句“肘后医方”是说杜甫随身携带药方,写其多病。
D.尾联主要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和好友杜甫一起纵马驰骋,畅游“使君滩”。
2.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对杜甫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游览①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被贬谪时期。
②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开篇采用比兴手法,赞叹仙界仙草丛生,青翠欲滴,激起人们的兴味。
B.从第二句开始,词人插叙春入武陵溪,逐层描写神仙世界无与伦比的景象。
C.词人想象丰富,幻想于仙境逍遥地坐在玉石上,倚靠着玉枕,把玩着琴弦。
D.“我为灵芝仙草”,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到此探索的真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集训·10第3单元阅读古代诗歌(1)[共110分]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1)这首诗是怎样体现时间变化的?请具体说明。
(5分)(2)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具体阐释。
(6分)1.(1)用“暮天”“枫叶稀”显示已是秋天的日暮时分,用城门关闭暗示夜色渐浓,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捣寒衣”的砧声,用特定的景物显示时间的推移。
(2)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草木摇落,霜摧叶稀,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间和节令,又蕴含着诗人凄清、冷寂的情怀,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渔家傲①欧阳修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②。
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③酿,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注】①本词描写一群采莲姑娘,在荡舟采莲时喝酒逗乐的情景。
②〔当(dànɡ)〕作为、代替。
③〔厮〕相。
与下句“相”互文同义。
(1)词的上片描绘出了姑娘们什么样的情态?(5分)(2)词的下片运用了映衬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6分)2.(1)花底敲桨,女伴相寻,喝酒逗乐,“忽”“逡巡”“旋”三个动词,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描绘出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
(2)①色彩映衬:花的红艳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绿阴下醉倚,绿叶与红颜映衬。
②嗅觉映衬:花的馨香和酒的清香映衬。
③醉后绿阴下稍眠,与“红相向”“惊起望”又形成“静”与“闹”的映衬。
通过多重映衬,构成了一幅美女莲中嬉戏的生动画面,抒发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11分)〔双调〕沉醉东风·秋景卢挚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注]。
【注】〔潇湘画里〕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八幅潇湘山水图,世称潇湘八景。
历代题咏者不少。
潇、湘,湖南境内的两大水名。
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
这里极言潇湘两岸的风景如画。
(1)此曲所写景象有怎样的特点?(5分)(2)“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各化用了谁人诗文中的什么名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3.(1)前五句写黄昏之景,有全景,有局部,动静结合;后两句写静夜之景,景随行程变,人在画中游。
二者又有机地构成一幅幅随时空推移的动态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欣赏自然风景的惬意之情。
(2)借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枯松倒挂倚绝壁”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两个名句。
前句描写悬崖之上枯松倚绝壁而倒挂的画面,既写出了枯松的奇姿,又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给人以突兀不凡之感;后句写秋天傍晚江上明丽的景物。
两句一苍劲,一明丽,构成了一幅动静相衬的画面。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从军行陈羽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②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海〕湖泊。
②〔火山〕即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
(1)两首诗都写从军将士所处的环境极为严酷,其严酷各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5分)(2)两首诗的第四句都重在写人,它们描写人物时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6分)4.(1)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
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
(2)“红旗直上天山雪”运用借代的方法,“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画面生机勃然,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角声一动胡天晓”运用象征的手法,号角将胡天惊晓,实则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唐军便可决胜,一扫黑暗,使西域重见光明。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横塘[注]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1)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说明。
(5分)(2)这首诗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6分)5.(1)描写了春尽夏至暴雨过后的景色。
暴雨过后横塘水涨而与堤岸相平,雨水从乱山高处急泻而下;桃李花瓣零落殆尽,满眼全是青青的草色。
(2)对比。
将桃李与青草对比,暗示一种哲理:桃李花虽艳丽,遇暴雨即零落,生命脆弱短暂;青草虽然朴素,暴雨洗礼之后却更显生机。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颔联的景物描写对情感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2)颈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 6.(1)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
“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友人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烘托作用。
诗人回转身时,又逢暮雪霏霏,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归家时有增无减的孤寂之感。
(2)颈联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泊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
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表达了惜别和感世、伤怀的情感,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抒发的高潮。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临江仙[注]晁补之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这首词是作者被贬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后所作。
(1)词的上片塑造了词人怎样的形象?(5分)(2)下片第一、二句构思巧妙,请具体分析。
(6分)7.(1)在松林捣药,到竹丛漫步,水源已到而足犹未驻,云涛四起仍茫然远眺,这似乎是一个十分恬淡超脱的隐士,但实则突出了一个胸积沉郁者的形象。
(2)借怨责一只夜鸟的悲啼,倾诉出自己萦怀难解的谪居之怨、思乡之苦,既用啼声打破了上片结句营造的看似宁静的氛围,揭示出词人内心的并不宁静,又引出下文表达的怀归之情,承上启下,构思巧妙。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和《淮上遇便风》苏舜钦[注]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注】〔苏舜钦〕宋朝诗人,曾任监进奏院等职,被劾除名。
诗人在朝之日,就曾疾愤构陷之徒,“愤懑之气,不能自平”。
(1)诗的第一句写出了淮水的什么特点?第二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2)杜甫的《望岳》写山本是“望”而未登,诗末却呼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立意高远。
有人认为此诗也不妨解作“遇便风而生云帆沧海”之思,请结合诗的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6分)8.(1)第一问:“浩荡”点出河宽水盛,“清”点出水色澄澈,“天共流”,写出淮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的画面,进一步突出“清”,全句写出了淮水沧波浩瀚之势。
第二问:“长风万里送归舟”,诗人凭借顺风,不久即可回到阔别的故乡,真是天助,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2)由于害怕船泊喧嚣卑湿之地,才更显得“吹入沧溟始自由”的可贵,畅快淋漓。
诗人行程中遇顺风而想象出风助船行,吹入浩荡广阔的自由之地,这富于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使人自然地想象到诗人冲决羁绊、背负青天作逍遥游的胸怀,立意高远。
而这“吹入沧溟”之想,实是诗人受到弹劾后渴望洗刷冤情、还自己清白、重获自由的思想写照。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①苦,邻女夜舂②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③,三谢不能餐。
【注】①〔秋作〕秋天在地里劳作。
②〔舂〕舂米。
③〔漂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年轻时穷困,一连多天饿着肚子钓鱼,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妈妈每天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1)颔联的“苦”“寒”有双重的含义,请结合诗境具体分析。
(5分)(2)诗的最后两句是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分) 9.(1)“苦”“寒”二字表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田家秋作苦”中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内心的悲苦;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接一声,“邻女夜舂寒”中的“寒”字,既用来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用来烘托邻女内心的凄凉。
(2)借用典故抒情。
诗中的“漂母”特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诗人,使诗人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
诗人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送魏颢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①客中过。
关城②曙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况是〕何况是。
②〔关城〕指潼关。
③〔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2)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结合颔联具体说明。
(6分)10.(1)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愁绪和谆谆告诫。
“鸿雁不堪愁里听”,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怅惘凄切;“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对方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2)颔联中的“鸿雁”“云山”,写感官接触到的物象,是写景;“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抒发忧愁情绪。
全联同时又是叙述旅途的孤寂,也是叙事。
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