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十三)-答案

合集下载

(2017届)全国卷历年高考古诗阅读题目及答案

(2017届)全国卷历年高考古诗阅读题目及答案

• (2)下面是对作者在文中使用上述对联用意的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2分) 答案:C
• A.①用来指出知识分子要认真读书,更要关心国 事;②用来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③用来批判炫 耀财富的朱门大族。 • B.①用来赞扬旧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②用来讽 刺徒有虚名的知识分子;③用来揭露富贵人家的 奢华。 • C.①用来说明我国知识分子有着既致力于学问又 关心政治的传统;②用来批评主观主义的作风; ③用来点染官宦人家的富贵气象。 • D.①用来歌颂既重视学问又重视品德修养的人; ②用来挖苦没有真才实学却好大吹大擂的人;③ 用来显示高贵门第的权势与财富。
答案:C
• 6.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995 年全国高考题) 答案:D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 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 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 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 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 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 2、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a)春天、(b)夏天、(c)秋天、 (d)冬天四季的景物,分类正确的一组是(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
• 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歧。 •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 今暝将渠俱不眠。 •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 当场意气射生来。 •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消。

【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二)及答案

【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二)及答案

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文后各题。

满江红钱塘观潮曾溶①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

谁荡激,灵胥②一怒,惹冠冲发。

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江妃③笑,堆成雪;鲛人舞,圆如月。

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

城上吴山遮不住,乱涛穿到严滩歇。

是英雄未死报仇心,秋时节。

【注】①曹溶,明崇祯十年进士,明亡后被迫出仕清廷,后辞官不就。

此词作于清军入关之后。

②灵胥:指伍子胥。

越王勾践请和,子胥极力劝谏,触怒夫差,被迫自杀,其尸投入钱塘江,怒气化而为潮,日夜奔腾咆哮不已。

③江妃:江上女神。

1.结合诗句,赏析此词的思想感情。

2.全词如何描绘钱塘潮的宏伟气势,简析其表现手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①张元干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

暮山新月两徘徊。

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

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

江边鸥鹭莫相猜。

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②。

【注】①行在所,也称行在,也就是南宋皇帝巡幸所居之地.②苏武系于匈奴,汉使至匈奴,匈奴诡称苏武已死。

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中一只大雁,脚上绑着苏武写的一封信,匈奴才把苏武放还。

3.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发离别之情的?请具体陈述。

4.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乘船前往长沙,此诗为途中所作。

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5.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并联系全诗说明其作用。

6.这首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老树元好问①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②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7.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8.有人说“不用苦思家”虽为反常句,但极尽其妙。

2017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附详解答案)

2017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附详解答案)

2017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附详解答案)一、【2017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1).BE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重点要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二、【2017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7届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三)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三)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专题练习(三)古典诗歌鉴赏一、(2017届安徽屯溪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8~9题。

(11分)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两首边塞诗各自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9.这两首诗,首句意象、意境相似,在诗中表达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5分)二、(2017届福建三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11分)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台城:在今南京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皇宫所在地。

结绮临春:结绮和临春是南朝皇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的两座高楼。

后庭花:是指南朝皇帝陈后主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

(1)这两首诗都属于什么思想主题?你认为两首诗前联中最传神的字各是哪个?请简要赏析。

(5分)(2)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差异?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2017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上9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

秋霖①张维屏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极空蒙处并无舟。

蒙蒙路滑征夫骑,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若阴霾害禾稼,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①秋霖:秋天的淫雨。

8.首联“独眺”起统领作用,扣“眺”字,作者在诗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概括。

(6分)9.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5分)四、(2017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苏秀道中①(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2017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二)-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二)-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二)古代诗歌鉴赏答案1.(1)答案: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对比、映衬。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白描。

点出“秋水”“天”“暮霞”“日”的意象,不加渲染,却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

④对偶。

“秋水”“暮霞”相对,“碧”“红”相对,“连天一色”“映日三竿”相对,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

⑤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答案: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

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2.(1)答案:上片分三层描写凄然之情:①描写庭阴残雪、轻寒等意象,表现了初春时气候的特点,从正面渲染凄凉的气氛;②以一夜相思梦,却与相思之人水隔天遮,交代心情凄然产生的原因;③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写梅花的满树幽香,枝影的满地横斜,进一步反衬凄然心情的沉重。

(2)答案:①首先想象那个想念的人此时正羁旅于江南古道,内心满怀离愁之苦,从对方入笔,同时也衬托出词人对那个人的思念之情;②然后想象在这处处长满春草的时候,即使登高望远,也望不到远在天涯的那个人;③再进一步想象到春草如果经几度春风,几度飞花,也会衰败,以此比喻年华的流逝,表达好景不长的感伤。

3.(1)答案:①拟人手法。

“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

③通感或移就。

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新奇。

(2)答案:表达了作者惜春、留春和爱春、盼春的感情。

词的上片“紧急”“俄”言春天的短暂之意,表达出惜春、留春之意;“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婉转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

(共12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11分)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三、【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一)

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一)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的自我写照,也为下文感伤时局、怀念诸弟作了铺垫。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表现出诗人年老多病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的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诗歌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的变化过程,尾联则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2.作者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各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陶渊明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基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4.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其一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201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库附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库附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4-2015学年度???学校5月月考卷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第3页共38页◎第4页共38页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三、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思想,被后人称为“”。

(2分)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

(3分)【答案】【小题1】仁政亚圣(2分,每空1分)1.①父母兄弟的天伦之乐;②德行完满之乐(或无愧于心之乐、内心坦荡之乐);③教育英才之乐。

(3分,每点1分。

如果用原文回答,最多给1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答案,根据对孔子和孟子有关内容的掌握,作答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根据“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加以分析,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分析。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阅读下列文言文,然后翻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径流之大,两涘①渚②崖③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⑤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1.CE
2.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3.此词上片重点描写的对象为听笛、吹笛之人。

(2分)上片四句,除第一句“横玉叫清宵”直接写笛声外,其余三句都与写人相关。

“帘外月侵残烛”,表面是写景,实从侧面描写清夜未眠的听笛之人;“人在画楼高处”两句,直接描写画楼高处的吹笛之人。

(3分)(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①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层次丰富。

“落小梅”既指曲调,亦指梅花为笛声所激而花粉飘落,具有艺术夸张的效果。

词人既以优美的景物形象表现笛声之美,又通过“香”字表现敏锐的嗅觉感受,通过“点”字表现细微的听觉感受,描写出笛声具有色、香的艺术感染力。

(2分)
②善于炼字、炼句。

“惊”“落”“点”三字,前后呼应,用字生动传神,词句流转。

(2分)
③意境浑成。

以景语作结,余音绕梁,低回婉转。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出猎的场景壮丽、热烈。

通过“分围浅草”交代了射猎队伍的庞大和场面的壮阔;“万人齐指处”写围观人数之多;“向日”的“红旗”和“迎风”的“白马”,写出猎环境色彩的艳丽和气氛的热烈。

(答出特点给2分,进行简要分析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本诗描写射手的技艺,并非“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于边地的想象,而是写现实中射手的技艺高超。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细笔刻画射手的一招一式的娴熟、灵巧;“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从侧面表现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

(答出描写角度给2分,进行简要分析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琵琶行》中的这两句主要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用了拟声词来描述;(2分)而本词这两句则主要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带着雨痕的红杏残花以人的情感,实际是以花暗比伤春的思妇。

(3分)
8.词的下片表现了女主人公因思念远方的爱人而带来的寂寞哀怨之情。

(2分)她盼望飞燕能带来远方爱人的消息,然而飞燕并没有,这使她只能对飞燕产生埋怨。

(2分)远人无信,她只能对着画屏想象远人的行程,通过虚写表现其深深的相思之苦。

(2分)
古代诗歌阅读
解析
1.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朝吟夜怨”的“吟”字并非是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

在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时,同学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所给的信息,这对于我们把握整首词的主旨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

E项,“商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阕描绘了山谷空寂、明月皎洁、山风轻拂、夜露润物的美好景色,醉翁在这样的境界中弹奏的乐曲清琅、圆润,响彻空山,令词人向往这种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

下阕主要是抒情议论,醉翁的啸咏与流泉相应,醉翁去逝了,流泉仿佛在早晚幽咽,词人借山有时光亮、水有时回转与自己对醉翁的思念无尽对比,表达对醉翁的思念之悲。

3.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咏笛曲的词。

开篇以“横玉”代指笛,显得精致、高雅,再配以“清宵”,创造出清幽、宁静的意境,“叫”字则写出笛声清脆、悠扬的意味。

首句即呈现出一幅声色俱美的画面。

次句以“月”和“烛”暗衬听笛或吹笛之人的心境,夜已深,人未眠,清冷孤独之气扑面而来。

三、四两句,刻画出倚栏人凭高望远,独自排遣寂寞的情态。

“几曲”一语双关,既描写栏杆曲折之貌,委婉道出抒情主人公内心情思婉转,又表明吹笛人独自演奏多时。

下片极力渲染笛声的艺术魅力。

“穿云裂石韵悠扬”直接道出笛声强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风细断还续”则又表现出笛声忽高忽低,时断时续,不绝如缕的特点,说明笛声婉转悠扬,韵律起伏。

末尾两句则运用侧面表现的手法,夸张地表现了笛声的巨大感染力,“惊落小梅香粉”,一方面指笛声惊落了梅花上的花粉,其震撼力可知;更妙的是,诗人将“小梅花”的曲名融入词中,巧妙地表现了笛声四处飘散的状态,令人想起李白的“江城五月落梅花”的纷纷飘坠之感。

5.答出特点给2分,进行简要分析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答出描写角度给2分,进行简要分析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此诗描写围猎的壮观场面。

起联两句叙事,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背手”而“抽”,身手利落可知,身段灵巧。

“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进一步表现了射者臂力的强劲,之后再来一个“翻身”的漂亮动作,人物的飒飒英姿全然写足。

尾联写围观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们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原来,空中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

7.略
8.【诗歌鉴赏】
这首词描写春日女子闺中怀人。

首句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绪,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女子的心情也起伏无常。

“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

“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懒得卷起帘子;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

她为什么发愁呢?直接原因可能是清明时节这场连绵的春雨了。

这场雨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

“红杏枝头花几许?”,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的命运了!那冷酷无情的春雨真让人憎恨呀!下片首句写闺中情景,女主人公终日对着一缕缕袅袅香烟出神,心中苦闷至极。

她的愁闷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

“恼
破春情绪”径直说出她的愁。

结尾两句让我们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来她是盼望着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又令人失望。

一个“又”字,点明了失望之久。

这里不说所惦记着的人没有捎信回来,却怪燕子忘了带信,构思巧妙。

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画屏上江水茫茫,那条蜿蜒的水路,不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之路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