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时间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的应用效果评价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的应用效果评价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的应用效果评价发布时间:2021-09-01T14:09:08.23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7期作者:古华[导读] 探究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效果。

古华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0000摘要:目的:探究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效果。

方法:从2017年1月~2020年10月的患者资料中,选择出了50例进行研究。

随后将其随机分组,每组25人。

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拔牙治疗操作,而研究组增加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最终从两组的牙槽骨情况等多项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首先,治疗后两组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差异明显,且研究组种植成功概率更高。

其次,从美学效果评分对比,研究组(94.12±5.01)分,高于常规组(86.45±4.40),最后则是满意度评分上,亦是研究组结果更佳。

上述所有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 <0.05)。

结论:口腔种植中可结合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不但能够改善其牙槽骨情况,提升种植成功率,且整体效果更为美观,患者满意情况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口腔种植;拔牙位点保存;种植成功;美学伴随生活水平的提升,开始有更多人关注到牙齿的健康。

许多患者出现牙列缺损后,常常会考虑到用口腔种植的方式进行治疗[1]。

此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牙齿功能,并提升其美观状态,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效果。

经临床大量实践结果表示,在行口腔种植治疗后,患者牙槽骨会开始出现骨吸收、骨密度降低等多种情况,而此时牙槽骨本身的宽度、高度都对于种植体而言有重要作用,能够影响到整体种植稳定性及效果。

鉴于此,为防止出现牙槽骨吸收及密度降低的情况,临床上往往是在拔牙后及时采取措施。

本次研究深入5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并总结其中差异,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的患者资料库中,选取了收治的需口腔种植修复的患者50人。

经基本的检查后,确定均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为单颗牙齿缺损),时间范围在2017年1月~2020年10月,排除标准:①存在拔牙禁忌;②依从性不高者。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种植牙手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有效地保护牙槽骨结构,维持牙槽的形态和美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
的影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为了避免拔牙后牙槽骨吸收带来的形态变化和美学效果下降而进
行的一种保护性处理方法。

在拔牙后,如果不进行位点保存,牙槽骨会因为缺乏牙齿的刺
激而逐渐吸收,导致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减少,牙槽骨变得不平整,从而影响种植牙的美
观效果。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通过在拔牙后将骨料填充到牙槽骨空腔中,保持牙槽骨的形态和功能。

这种填充物可以是人工骨料、自体骨料等,能够提供支撑力,防止牙槽骨塌陷和吸收。

填充物的存在还能为后续种植牙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1. 保持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牙槽骨的吸收,保
持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

这对于后续种植牙的固定和稳定非常重要,也能够保证种植牙的
美观效果。

2. 提供种植牙的支撑力: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中的填充物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为
种植牙提供一个牢固的基础。

这样可以提高种植牙的稳定性和牙齿咀嚼功能,从而提升美
学效果。

4. 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舒适感: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牙槽骨,减少牙
齿缺失带来的不适感和自卑感。

种植牙的良好美学效果不仅能够增加患者的自信心,还能
够提升口腔的舒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患者对牙槽美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拔牙是口腔种植前常见的治疗方法,而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对于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至关重要。

拔牙位点是指拔牙后的牙槽骨壁,其质量直接影响种植牙的稳定性和美学效果。

如果拔牙位点骨质过于疏松或骨量不足,种植牙可能会出现松动、倾斜或崩塌的情况,同时也会影响种植牙的美观效果。

为保护拔牙位点的骨质,保存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目前常用的保存技术包括骨缝合术、骨墩填充术、骨粉填充术、隔离膜技术等。

其中,骨缝合术适用于拔牙位点的骨质完好,手术简单,易于操作,但缺点是不能保证骨缝合固定度,也无法防治骨吸收。

骨墩填充术适用于牙槽缺损较小的情况,植骨材料可以通过骨钩或加速器嫁接技术固定在拔牙位点中。

该技术可以保持拔牙位点的骨量和形态,但不能解决骨质缺损的问题。

隔离膜技术是将隔离膜覆盖在拔牙位点上,以隔离牙槽骨和周围软组织,形成局部营养环境,促进骨再生。

该技术适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各种拔牙位点的保存,但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可以帮助患者实现理想的牙槽美学效果。

根据拔牙位点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保存技术,可以保证种植牙的稳定性和牙槽美学效果。

同时,患者也应该加强口腔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以促进种植牙的长期稳定。

口腔种植治疗中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实际价值分析

口腔种植治疗中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实际价值分析

口腔种植治疗中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实际价值分析发布时间:2022-09-19T05:10:11.12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2期作者:柯宝仪[导读] 目的探讨分析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美学指数柯宝仪广西壮族自治区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545005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美学指数、主观满意评分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41例单颗牙微创拔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1例)与实验组(2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拔牙后常规处理,实验组患者则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骨结合率,术后1、3个月骨吸收量红色美学指数(PES)、白色美学指数(WES)评分及主观满意评分。

结果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种植体存留率、术后6个月垂直骨吸收量及咀嚼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口腔种植技术中对患者进行处理时,选择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美学指数以及主观满意评分,提高口腔种植的成功率,临床上可以用,价值良好,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拔牙;口腔种植;拔牙位点保存;美学指数牙列缺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牙科疾病,这种疾病的出现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是在外界因素综合作用下引发患者出现牙齿缺失而导致的恒牙牙列不完整情况[1]。

在对患者进行义齿修复时,具体的种植时间需要医务人员引起重视[3]。

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牙槽嵴位点保存就是在拔牙后保藏患者的牙槽窝,以及牙槽嵴的软硬组织总量,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针对拔牙后牙槽骨吸收状况进行处理的措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口腔种植效果。

本研究探讨牙微创拔除后即刻种植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美学指数、主观满意评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41例单颗牙微创拔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例)与实验组(20例)。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特别是其对种植成功率、牙槽骨指标、美学效果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进行口腔种植的50例牙体严重缺损患者。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患者在拔牙后接受常规处理,包括用无菌棉球进行止血和服用消炎药;观察组患者在拔牙后立即进行位点保存,采用骨粉进行拔牙窝填充,并覆盖胶原膜。

结果:观察组的种植成功率为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拔牙后6个月,观察组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减少程度均较对照组小,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此外,观察组在粉色美学指数(PES)和白色美学指数(WES)上的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显著提高种植成功率,优化牙槽骨指标和美学效果。

【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口腔种植、种植成功率、牙槽骨指标、美学效果口腔种植已经成为修复牙体缺损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和口腔组织的退化可能会影响种植的长期稳定性和美观性。

传统的种植方法通常不涉及拔牙后即刻进行牙槽位点保存,这可能会导致牙槽骨的不必要损失以及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环境不佳。

因此,如何在拔牙后保持牙槽骨的结构和密度,以提高口腔种植的成功率和美学效果,成为了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在拔牙后立即进行一系列操作,以保留牙槽骨和优化口腔组织环境。

这一技术通常包括使用骨粉进行牙槽骨填充、胶原膜的覆盖以及其他辅助手段。

许多初步研究显示,这一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口腔种植的成功率,并优化美学效果。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在临床治疗中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并对此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口腔种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接受口腔种植治疗的时间排号,单号分为甲组双号分为乙组,甲组100例,乙组每组10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并未出现明显的差异,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P>0.05。

对甲组患者实施常规处理,对乙组患者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

结果:乙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牙槽骨的吸收量明显优于甲组患者,其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科学、安全以及有效的,应当进行大力推广。

关键词:拔牙位点;口腔种植;患者临床治疗中,在实施口腔种植过程时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用治疗技术,在治疗过程中牙槽骨的吸收情况直接导致患者口腔种植的效果和美观。

本研究对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现报告如下:1.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具体的实施方法1.1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了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口腔种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接受口腔种植治疗的时间排号,单号分为甲组双号分为乙组,甲组100例,乙组每组108例,在甲组中患者男62女38,年龄在22-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9±17.2)岁;在乙组患者中男59女41,年龄在21-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17.7)岁,两组患者资料一般资料方面并未出现明显的差异,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P>0.05。

1.2对两组患者实施的不同研究方法所有的患者在实施口腔牙齿种植前均要先拔牙。

首先要铺好消毒巾,并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当患者的牙龈分离之后将缺损的牙齿拔除。

其次使用牙周膜环切刀将患者缺损牙齿的牙周膜切断。

然后通过实施分根法将患者的缺损牙齿牙根拔除,保留舌侧和颊旁压槽的完整性,有效的降低口腔软组织的损伤程度[1]。

牙槽窝位点保存技术

牙槽窝位点保存技术

牙槽窝位点保存技术[摘要] 拔牙后的牙槽窝位点保存不仅与种植时机的选择有关,而且关系到种植修复体的质量,美学和寿命,是口腔种植医生关心的重大课题。

本文对各种位点保存的术式和方法做一综述,并对常用植骨材料的临床选择略做探讨。

[关键词] 牙槽窝(骨);微创拔牙;骨替代材料;位点保存牙槽骨是人体骨骼最为活跃的部分。

拔牙后牙槽窝过程中依赖于牙根存在的束状骨会逐渐吸收消失,颊舌侧骨板的外侧也会出现骨质吸收,导致牙槽嵴高度降低和宽度缩小。

拔牙后3个月,牙槽嵴顶宽度会减少约2.2mm,在距离嵴顶3、6、9mm的根方牙槽嵴宽度萎缩量分别为1.3mm、0.59mm 和0.3mm。

拔牙创愈合6个月后,牙槽嵴垂直向的吸收会达到牙槽骨高度的11%~22%,颊舌向吸收会达到牙槽骨宽度的29%~63%。

拔牙创愈合12个月后,牙槽嵴垂直向萎缩 0.8mm;软硬组织水平向吸收总量,在3个月和12 个月分别为1.3mm 和5.1mm。

Christoph[11]等(2012)的临床研究发现拔牙6个月后牙槽嵴水平向吸收平均可达3.8mm,垂直向骨吸收可达1.24mm。

而且,外伤或拔牙过程对牙槽骨的创伤会加剧牙槽嵴的吸收。

在上颌前牙区拔牙后6 个月其牙槽嵴吸收约 23% ,在随后的5年内吸收约11%(Amler,1969;Araujo,2005)[1,2,3,4,5]。

鉴于拔牙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缩小的这一特性,如何在拔牙的同时采取措施减少甚至避免骨吸收的趋势,确保后期修复时种植位点具备足量的骨组织,修复后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目前,许多学者采用拔牙后牙槽窝植骨(Socket preservation,也常称为位点保存)来维持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

Fickl (2008)[5]采用脱蛋白牛骨在犬牙拔除后立即置入牙槽窝,观察 4 个月后发现其唇侧牙槽骨垂直向吸收约2.8±0.2mm,而未植骨组为3.2±0.2mm,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拔牙位点保存术:提升种植修复的质量与成功率

拔牙位点保存术:提升种植修复的质量与成功率

拔牙位点保存术:提升种植修复的质量与成功率随着生活水平及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种植修复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种植修复相较于常规的固定修复最大的优势是不损伤两边的健康邻牙,且具有咀嚼效率高、美观舒适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现已成为患者修复缺失牙的首选。

临床上由于严重的龋病、牙周病、外伤或乳牙滞留等原因拔除患牙后,原有牙槽骨的正常生理性刺激随之丧失,拔牙创在自然愈合状态下牙槽嵴进行活跃的骨吸收改建,发生不可逆性吸收,且牙龈等软组织萎缩、塌陷,从而丧失了牙齿存留时正常牙槽骨的丰满度和牙龈外形轮廓,这对患者后期修复缺失牙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经常会有患者来种植时对医生说:“医生啊,我这缺牙的地方怎么那么凹,好像跟旁边很不一样诶”。

这就是在因为在拔牙的同时没有植骨做位点保存,到后期骨头吸收、牙龈萎缩。

有些患者拔牙后不重视,想着另一边还能吃就一直不管,等另一边也有问题也不能吃了,才想着过来种牙,这都已经是几年时间过去了,原本所剩不多的骨头就吸收的更多。

给种植修复带来巨大的困难,即使后期植骨效果也大打折扣。

要是在拔牙的同时就进行位点保存,不仅能够保存原有的牙槽骨凸度和防止牙龈退缩,还能缩短种植时间。

何乐而不为呢?根据大量的文献报道,初始2年内牙槽骨吸收总量的70%~80%是在拔牙后3个月内发生的,随后呈现稳定趋势逐渐减少。

患牙拔除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降低给后续的种植修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种植成功的首要条件是种植区牙槽骨的三维方向具有足够的骨量。

若在拔除患牙的同时对拔牙窝进行干预,最大限度的保护拔牙创的牙槽骨,这就为后期的种植义齿修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还可以避免后期的组织增量,缩短种植时间,患者更快的用上种植牙。

怎样对拔牙窝进行干预,保存原有牙槽骨或是为后续的种植修复创造更有利的种植条件呢?位点保存技术应运而生。

什么是位点保存?位点保存是指在拔牙的同时或随后,采取一定的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牙槽嵴的吸收,为后期种植修复提供足够的骨量和良好的骨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时间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岩松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7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时间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不同分为三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6个月的患者为实验1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9个月的患者为实验2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12个月的患者为实验3组,每组分别有30例患者,分析三组患者的效果。

结果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有种植体松动例数、有自觉症状例数、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例数、行使功能正常例数等种植修复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分别为(31.04±9.85)N.cm、(35.73±6.52)N.cm、(39.83±3.57)N.cm,三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位点保存术;牙种植时间点;种植体稳定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177-03
目前位点保存术已经用于患者的缺牙修复治疗中,对于缺牙修复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但是位点保存术后的牙种植时间点对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可能产生影响。

本研究对于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时间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和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按照患者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不同分为三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6个月的患者为实验1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9个月的患者为实验2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12个月的患者为实验3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

实验1组中,有男18例,女12例,年龄26~67岁,平均(43.2±1.3)岁;实验2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65岁,平均(43.2±1.3)岁;实验3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4~68岁,平均(43.2±1.3)岁。

所有纳入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性别占比、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平均病程、所患有疾病的类型与病情的程度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医护工作人员先对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牙槽嵴、下颌管以及两者之间的距离给予测量,按照患者的实际测量数据和不同患者的实际的患病状况,对其建立相应的研究模型来制定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然后对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的消毒处理和口腔内的手术部位进行局部的浸润麻醉处理,翻开患者的口腔内的全厚颊侧瓣,实施微创的拔牙相关操作,待对患者拔牙后,观察患者牙齿的患病部位,并放入骨粉,需要充分保证患者的患病的牙槽窝的高度要低于所填充的骨粉的高度,并在对患者的牙槽窝得以充满的情况下覆盖上屏障膜,之后缝合患者的患病部位的相关软组织,完成手术。

1.3评估标准
评价与分析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有种植体松动例数、有自觉症状例数、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例数、行使功能正常例数等种植修复效果及种植体植入扭矩。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SPSS17.0软件包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主要是应用描述性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P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种植修复效果比较
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有种植体松动例数、有自觉症状例数、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例数、行使功能正常例数等种植修复效果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三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比较
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与实验1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几年来,位点保存术逐渐被广泛的用于患者的缺牙修复的临床相关治疗中,相关研究表明,实施位点保存术后的牙种植时间点对于患者的种植体的稳定性具有影响作用。

一般情况下,点保存术后的牙种植时间点的增加则会使患者的种植体的植入扭矩加大,对患者的种植体的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

应用位点保存术进行缺牙修复的患者,随着缺牙修复患者种植术前新生诱导骨的成骨时间的不断延长,在对缺牙修复患者实施种植修复术的术后功能负载之后,易出现种植体的颈部牙槽骨的吸收量不断减少的情况。

这有可能是与缺牙修复患者接受位点保存
术治疗之后其上段成骨的情况好坏具有一定的影响关系,可能是随着上段骨的形成不断增加,待种植体植入之后患者早期的受力劲缘的骨质更难以发生吸收有关。

而且,不同的牙种植时间点对于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也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般随着患者的种植时间点的不断延长,则导致患者的牙槽骨的吸收量逐渐减少。

本研究显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有种植体松动例数、有自觉症状例数、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例数、行使功能正常例数等种植修复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位点保存术术后不同的牙种植时间点对于患者的种植修复效果没有明显不良影响。

本研究中,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为(35.73±6.52)N.cm、
(39.83±3.57)N.cm,明显高于实验1组患者的(31.04±9.85)N.cm(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