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后“着”“了”“过”和句尾“了”时体意义的对立
动词后“着”“了”“过”和句尾“了”时体意义的对立

“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①金立鑫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实验法证明含有体助词“着、了、过”的句子的不同时体意义以及这些时体意义的句法条件。
关键词:体助词体时句法条件实验法§0引言对语言中的时体研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从理论上或逻辑上进行演绎和推导。
例如在时间问题上,可以如许多印欧语中的时间语法范畴标记划分为:过去、现在、将来。
对体的研究,比如对于一个动作,也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如:尚未启动(处于动作起点之前)、启动(处于动作的起点)、进行中(处于动作的过程中)、结束(处于动作过程之后)。
当然人们也可以提出其它的解释方案,如:已然、未然// 已然-实现;已然-进行;已然-结束。
其中“结束”又可以再作下位划分:结束前、结束中、结束后。
上面的思路比较接近演绎法,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并且能够发现一般情况下很难注意到的语言现象,甚至可能发现语言中的“门捷列夫空格”。
邓守信(1985)、陈平(1988)、郭锐(1993)、石毓智(1993)、竟成(1996)、戴耀晶(1997)、左思民(1997)等的研究属于这一类。
这种思路存在理论上的多样性。
因为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假设,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原本无序的对象提出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案(解释性假说)。
这一思路的另一个特点是,虽然划分方法不存在逻辑漏洞,但在一次划分过程中将完全遵循逻辑的要求,理论可以帮助发现事实,事实也被用来证明理论。
但是这一方法也可能因语言事实的深度不一而产生划分深度难以控制的问题,例如以往格语法研究中所碰到的难题那样。
另一种思路接近归纳法。
首先从一种语言典型的标记形式出发,建立起一组相互对立的范畴,然后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其它非典型的形式上去,所建立的范畴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这一研究思路总体上是从语言事实出发,先作个案研究,最后拼合成完整的系统,尽管系统内部深度并不一致,却很符合语言事实。
这种研究相对于形式标记不够充分并且形式不够系统化的语言来说,是相当有效的。
词尾及句尾“了”的语用和语法探析

词尾及句尾“了”的语用和语法探析作者:吕腮菊来源:《新一代》2009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词尾“了”用法的语用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用不用“了”是适应语义表达需要,是调整语句的需要及同所采用的语体也有一定的关系,进而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太+形容词+了”及表“时”的标记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词尾“了”;句尾“了”;语用;语法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75-02虚词“了”一般分为词尾“了”和句尾“了”。
作为词尾的“了”的使用不只起语法作用,更是语用和修辞的重要手段,而句尾“了”的语法意义为表示“变化”或者“出现新的情况”。
本文着重就词尾“了”的语用特征及句尾“了”的语法特征作考察。
一、词尾“了”(一)用“了”表示不同的时体。
如:吃饭吗? 1) 吃。
2)吃了。
例1)表示想要做的动作,例2)表示动作完成。
两者相比,很明显动词后有“了”才能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
“了”字让例1)和例2)有不同时体。
但在“要........了、快要了、就要了中“了”表示动作、情况即将发生。
“要”表将要,“了”是语气助词。
其中的“要”可省但“了”不能省。
如:1)看样子,快要下雨。
2) 看样子,快要下雨了。
(二)用“了”表示不同状态。
如:1)我重了2公斤。
2)他重2公斤。
例1)表示我的体重增加了2公斤,是动态情况。
例2)动词后没有“了”就只表示静态的一种状态情况,他只有2公斤重。
两种情形表示截然不同的意义。
(三)用“了”突出主题意义重心,但句子基本意义没有区别。
如:1)我刚吃完饭。
2)我刚吃完了饭。
例2)用“了”突出动作的完成,但例1)和例2)意义都一样,只是例2)中突出“完”为主要信息。
用不用“了”在语义上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仅仅是说话人是否要将事件的实现特别说明而已。
(四)用“了”调整语句的节奏。
例:1)兼并重组不仅优化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资产配置,实现了优势企业的低成本扩张,而且使劣势企业得到了调整淘汰,提高了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
_了_在单句_复句和语段中的时体意义及其分布

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了 ”的 时体意义的体现更多地依靠词 、短语 、句子的时相
(上述语法单位所包含的时间性特征 )甚至语境 , 因此“了 ”的用法显得灵活多变 ,着重意念 ,颇多隐 含 [ 2 ] ,这种现象在复句和语段中表现最为突出 。 正是由于“了 ”的复杂性 ,使“了 ”成了对外汉语教 学中的难中之难 ,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一个久攻 不破的“化石化 ”[ 3 ]堡垒 。笔者对高级汉语阶段的
在形态变化丰富的印欧语中 ,时体范畴属于 动词的语法范畴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 化 ,因此一般认为汉语没有狭义的时体范畴 ,汉语 的时体意义是由广义的形态表现的 ,它除了靠动 态助词“着 、了 、过 ”表达以外 ,还要靠动词语义特 征 ,靠时间副词 、时间名词 、数量短语 、结果补语等 一系列句法因素 ,靠信息焦点 、话语逻辑等语用因 素来表达 。所以什么时候用“了 ”,什么时候不用 “了 ”,要靠意念来把握 ,因此汉语的时体意义就不 仅仅是动词的问题 ,而且是短语 、句子 、语段的问 题 ,是广义的形态 ,是分布 。
现代汉语助词“了”、“着”、“过”的马其顿语对应表达

现代汉语助词“了”、“着”、“过”的马其顿语对应表达作者:Vitkovska Zoran Frosina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体范畴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
每一种语言都会运用某种手段来表达体范畴。
汉语的体标记系统主要由三个动态助词“了”、“着”、“过”以及虚化的“起来”、“下去”等表示,而马其顿语的体范畴由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
本文列举了汉语动态助词“了”、“着”、“过”在马其顿语中的对应表达,并试作分析,这样帮助马其顿语学习者正确地掌握和翻译马其顿语动词体。
【关键词】:汉语;马其顿语;动态助词“了”“着”“过” ;对应表达语言学中体也称作态,动态,情态或动相,表示动作行为的进程或状态变化。
汉语体范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法范畴,它的表达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汉语结构的独特性,所以汉语的语言学者们对动态这方面的研究是最为深入的。
汉语动词本身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它一般借助助词等由词汇手段组成的语法形式来表达动作行为的过程及变化。
汉语里动态助词“了”、“着”、“过”已经成为表示时态的纯语法标记了,用作动态助词时,这三个词表示不同的抽象语法意义:“了”表示动作完成;“着”表示状态持续;“过”表示己经历某个动作。
马其顿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动词拥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相较于其他的语法范畴,动词的体范畴作为中心的范畴,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学习过英语得人都知道,英语动态很难。
但如果学习了俄语,就会说英语动态简单多了。
可是如果有机会学习马其顿语言动词体的话,你也会说俄语动态并不难。
简言之,正确理解解释马其顿语动词的体范畴是深入理解马其顿语的切入点。
马其顿语体的语法范畴是由表达不同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构成的对立系统。
动词里有鲜明的末完成体和完成体的两列对立关系,并构成体对偶。
动词的前缀法和后缀法是表达马其顿语体的主要手段。
马其顿语只完成体动词带前缀,而末完成体动词不带前缀。
句尾“了”的语法意义

句尾“了”的语法意义邹海清【摘要】前人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
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Scholars have not coincident viewpoint on the grammar meaning of the particle word Le (了) in the end of a clause yet. Based on the usage of the Le (了) in the end of a claus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 (了)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one is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events focusing on the realis of a event, the other is related to the certainty of the event focusing on the truth of a event. Because the truth of a eventis cohesively related to the realis of a event, the change meaning of Le (了) can been explained as the definite meaning in some situations.【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5页(P34-37,45)【关键词】“了”;现实性;真实性;变化义;确认义【作者】邹海清【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3助词“了”一共有两个位置,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句尾,如“他吃了饭了”中的两个“了”就分别位于动词后和句尾的位置上。
从情状类型看“V过(了)O”中的“过”“了”共现问题

从情状类型看“V过(了)O”中的“过”“了”共现问题本文从情状类型角度,探讨现代汉语“V过(了)O”句式中“过”“了”共现的可能情况与条件限制,认为在静态、完成、达成三种情状类型中,“过”“了”不可共现;在活动情状类型中,“过”“了”可以共现。
标签:情状类型时体标记经历体完成体一、引言“过”“了”是现代汉语中体现“经历体”和“完成体”意义的两个重要时体标记(戴耀晶,1997:35、37),前者表示某一动作或事件至少发生、经历过一次,后者表示动作或事件的完结。
但“经历”与“完成”在时体意义上有部分重叠,经历过的动作事件可认为已经“完结”,已完结的动作事件一般也可被“经历”。
体现在现代汉语“V过(了)O”句式中,“过”与“了”有时可共现,有时却不能,情况十分复杂。
前辈学者对“过”“了”早已不乏关注,吕叔湘(1982)、朱德熙(1982)、刘月华(1988)、石毓智(1992)、徐通锵(1997)诸先生或从历时来源、或从句法分布,对“过”和“了”的语法意义都作过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尝试从情状类型角度出发,对“V过(了)O”句式中“过”“了”共现的各种可能情况与条件限制作一探讨。
二、“V过(了)O”句式的四种情状类型分析情状是“语言中动词表示的状态和方式”(戴耀晶,1997:9)。
依据戴耀晶(1997)的分类,现代汉语中的情状类型可分为静态、活动、完成、达成四种。
(一)静态情状静态(State)情状表明“存在某种情况、不反映活动和变化”(戴耀晶,1997:15),即体现一个持续存在的情景,其中的动作事件不在时间域内发展变化。
此情状类型中,“V过O”句式可以成立,相应的“V过了O”却不行。
如:(1)他们早就同肖潇有过契约。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下同)*他们早就同肖潇有过了契约。
(2)金壁辉的卧室里挂过一张白金框的照片。
*金壁辉的卧室里挂过了一张白金框的照片。
例句中的动作事件都体现静态情状,反映的是某个持续存在的情景,这些情景自身没有内在起始点和终止点。
动态助词“着”“了”“过”与英文时态的对比研究

“着”就作为动词后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与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是一致的。如:他开着车,听着歌。表示一个动作正在进行。英文是:He is driving and listening music.这个句子的汉英两种说法都是表动作的持续进行。“看着电视”“跳着舞”“吃着饭”转换成英文为“sb is watching TV.”“sb is dancing.”“sb is having lunch.”都是现在进行时。一般情况下,汉语动词后加“着”是与英语的现在进行时相对应。助词“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和变化的实现,如:(1)他双手和衣服上都沾了泥。泥已经沾在他的双手和衣服上,英文可以译为:His hands and clothes were soiled with mud.也可以译为:His hands and clothes have been soiled with mud.(2)他犹豫了半天最终做出了决定。He hesitated for a long time to make a final decision.或者是He has hesitated for a long time to make a final decision.(3)王老师去了北京。Mr.Wang left for Beijing.或者是Mr.Wang has left for Beijing.动词+助词“了”可以同时译成一般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两种时态,因为动词后接“了”既可以表示动作过程的完成,也可以表示动作的发生。动态助词“过”用在动词后,如:看过、听过、想过、尝过。单纯将这些词译成英语就是过去分词“saw”“listened”“thought”“tasted”。如果“过”出现在句子中动词后面,那么只是强调一个动作的结束,或者是之前执行了某个动作,并没有涉及动作持续与否,也就是说,“过”在动词后所要突出的是在某个时间点执行的动作,而不是某个时间段的动作行为,如:“他曾经在美国留过学。”“这里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有“留学”这个动作或经历,并没有表现“留学”的时间段,哪一段时间在留学;同样,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也是仅仅发生了,没有提到动作的持续。和结构助词“了”一样,动词后接“过”也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例如:“他曾经在美国留过学。”从句面上可以得出,“留学”这个动作已经完成了,结束了,也就是说“他”现在没有在美国留学。“这里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事情”已经发生了,并且结束了。英文中,一般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都可以翻译成动词+“过”的形式,He lived in Japan for five years .He has lived in Japan for five years.这两句都可以翻译成“他在日本住过五年”。She drank this kind of wine.She has drunk this kind of wine.都可以翻译为“她喝过这种酒”。由此看来,汉语动词+“过”与英语的一般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存在一种相互转化的对应关系。
对外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

“了”的用法(一)“了1”、“了2”的出现顺序问题现代汉语的“了”,一般认为可以分成两个“了”。
一是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体的“了1”,一是用于句尾表示情状改变的“了2”;。
1、动态助词“了1”的功能和用法动态助词“了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
注意:1)“了1”虽然表示完成,但受使用环境及说话人主观意志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完成也不用“了1”。
在下列情况之下不能使用“了1”。
a、多次性,反复性经常性(即还在进行的动词,到发出的动作是过去发生的)动作行为后不可。
如:*他从上大学开始,一直学了汉语。
*我每年都在上海过了很长时间。
b、不表示具体动作,没有完成意义的动词不可。
如:*现在他很想念了陆地上的生活。
*我去年就盼望了来北京。
*刚开始在北京生活,我感觉了很难。
“想念”、“盼望”、“感觉”都是表示人的一种带有经常性或持久性的精神状态,不是一般的行为动作动词,后边不应该带动态助词“了1”。
c、带宾语从句的动词后不可。
如:*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我很喜欢中国。
*我发誓了我一定要学好汉语。
*我决定了暑假去旅游。
句中“发现”、“决定”、“发誓”等后面都带了小句宾语。
按照汉语的规则,带小句宾语的动词后面不能用助词“了1”。
d、兼语句中前一动词后不可。
如:*他请求了我原谅他。
*去年公司派了我去上海出差。
*我们都劝了她不要再等了。
e、连动句中后一动词表示前一动词的目的时,前一动词后不可。
如:*昨天朋友来了看望我。
*他去了火车站买票。
*我们已经想了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f、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行为方式时前一动词后不应该用“了1”。
如:*老师笑了介绍自己。
*他指了墙上的照片告诉我们,那就是他爸爸。
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伴随状态,并不表示前一动作结束后再出现后一动作,这时应该用“着”而不用“了1”。
g、否定副词”没”和”了1”不同现,即“没+动词 +了”是错误的。
如:*早上我没吃饭了.*过去我没去过了上海。
但如果否定副词“没有”前面如出现表示时间段的词语,即“时间段+没+动词+了”则是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①金立鑫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实验法证明含有体助词“着、了、过”的句子的不同时体意义以及这些时体意义的句法条件。
关键词:体助词体时句法条件实验法§0引言对语言中的时体研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从理论上或逻辑上进行演绎和推导。
例如在时间问题上,可以如许多印欧语中的时间语法范畴标记划分为:过去、现在、将来。
对体的研究,比如对于一个动作,也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如:尚未启动(处于动作起点之前)、启动(处于动作的起点)、进行中(处于动作的过程中)、结束(处于动作过程之后)。
当然人们也可以提出其它的解释方案,如:已然、未然// 已然-实现;已然-进行;已然-结束。
其中“结束”又可以再作下位划分:结束前、结束中、结束后。
上面的思路比较接近演绎法,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并且能够发现一般情况下很难注意到的语言现象,甚至可能发现语言中的“门捷列夫空格”。
邓守信(1985)、陈平(1988)、郭锐(1993)、石毓智(1993)、竟成(1996)、戴耀晶(1997)、左思民(1997)等的研究属于这一类。
这种思路存在理论上的多样性。
因为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假设,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原本无序的对象提出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案(解释性假说)。
这一思路的另一个特点是,虽然划分方法不存在逻辑漏洞,但在一次划分过程中将完全遵循逻辑的要求,理论可以帮助发现事实,事实也被用来证明理论。
但是这一方法也可能因语言事实的深度不一而产生划分深度难以控制的问题,例如以往格语法研究中所碰到的难题那样。
另一种思路接近归纳法。
首先从一种语言典型的标记形式出发,建立起一组相互对立的范畴,然后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其它非典型的形式上去,所建立的范畴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这一研究思路总体上是从语言事实出发,先作个案研究,最后拼合成完整的系统,尽管系统内部深度并不一致,却很符合语言事实。
这种研究相对于形式标记不够充分并且形式不够系统化的语言来说,是相当有效的。
马希文(1983)、朱德熙(1984)刘勋宁(1989)、竟成(1993)、张黎(1996)、陆俭明(1999)、金立鑫(2002a)等以及本文的研究属于这一类。
以上的两种研究思路应该可以成功地对接。
本文打算继续讨论现代汉语中最为典型的体助词“了、着、过”以及与其相应的句法成分合作所表达的时体意义,希望能以对它们的研究建立起一组相互对立的时体范畴系统,这一时体范畴系统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基本范畴,由此出发,逐步扩展到其它非典型的时体形式上去。
本文继续使用实验科学中的研究方法,首先将“V了”作为基本常项,通过加入其它变量“着”“过”和句尾“了”并比较这些变项,分析证明它们之间在时体意义上的对立及其相应的句法条件。
§1 动词后“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动词后的“了”在不同的句法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条件变体,它们表示了不同的体意义(金立鑫,2002a)。
这些体意义包括:结束、行为持续和状态持续。
它们都蕴含了“实现体”。
在理论上,“实现体”还受到“着”所表现的体、以及“过”所表现的体的蕴含。
因此,“实现体”并非仅仅受到“了”所表现的体的蕴含。
可见,“实现体”是一个和“非实现体”对立的概念。
例如:1)他喝雀巢咖啡吗?2)他喝了雀巢咖啡。
3)他喝着雀巢咖啡。
4)他喝过雀巢咖啡。
以上2)—4)例都是已经“实现”了的,它们和例1)形成对立。
动词后“了”的核心意义是“近时结束”,但是它如果与不同的句法条件结合将形成不同的条件变体,这些不同的条件变体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的关系大致如下:(1)“结束”体,句法条件a:弱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施事主语SV了O句例:5)她写了一个字。
句法条件b:动词后有时段成分的SV了D句例:6)她睡了一个小时。
(2)“持续”体,内部分为状态的持续和行为的持续两种。
状态持续体,句法条件c:处所主语持续性动词SV了O句例:7)黑板上写了一些字。
句法条件d:非持续性动词SV了O句例:8)王冕死了父亲。
句法条件e:形容词为核心的SV了O句例:9)红了脸(低下头去……)行为持续体,句法条件f:施事主语强持续性动词SV了O句例:10)他养了一群鸭子。
现在将动词后“了”各个不同变体的时体功能在现代汉语时体系统中的位置图示如下:非实现结束(条件:a,b)实现状态持续(条件:c,d,e)持续行为持续(条件:f)§2 动词后“着”的语法意义及其句法条件陆俭明(1999:332)认为“着”的语法意义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其中动作的持续有两种情况:(1)处于动作的过程中(例如:他不停地说着);(2)动作的反复进行(例如:她轻轻地敲着)。
而状态的持续也同样有两种情况:(3)保持某种姿势(例如:你不用老站着);(4)动作作用后的某种状态的持续(例如:墙上挂着一幅画)。
本文将陆俭明(1999)的四种语法意义的句法条件总结如下:(1)“着”表示动作过程中:施事主语+ 持续性行为动词(2)“着”表示动作的反复进行:自主非持续性行为动词(3)“着”表示保持某种姿势:状态动词(如:坐、站、躺、睡、依、靠、跪、蹲……)(4)“着”表示某种状态的持续:处所主语+ 弱持续性行为动词(1)(2)是一类,表过程的持续(郭锐,1997),可以记为“着1”;(3)(4)是一类,不表示过程,而是表示状态的持续,可以记为“着2”。
不过,以上四种情况并非“着”的所有分布,所给出的句法条件也并非充要条件,而是部分必要条件。
下面的句子也是需要研究的:11)她扮着鬼脸对我说。
12)老王捂着肚子跑进来。
这些句子中的“V着”表示的是伴随性特征。
也有人称作“方式”。
再看:13)骑着马上山。
14)卷着裤腿儿过河这些句子中的“V了”表示的是“目的”。
“伴随”和“目的”两类“V着”有很明显的句法条件,“目的”和“伴随”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变换条件。
(金立鑫,2002c)如果不考虑这些句子中“V着”的语义特征,仅仅从“时体”上考虑,我们不妨也将它们一起归入“持续”范畴。
至于它们是“过程”的持续还是“状态”的持续,由于情况复杂另外讨论。
我们已知动词后的“了1”在一定句法条件下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持续或状态的持续(金立鑫,2002a)。
如果这一结论是可靠的话,那么“着”所表示的“持续”和“了1”及其句法成分所表示的持续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异同。
“了1”表示持续的句法条件及其形式是:(以下参考了金立鑫,2002a)“状态持续”: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O句+处所主语,如:15)沙发上躺了一个人。
16)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非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O句,如:17)山坡上塌了一间屋子。
18)老王死了一条狗。
形容词为谓语核心的句子,如:19)她红了脸/ 沉了脸20)低了声音“行为持续”:强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施事主语句,如:21)他领导了一支队伍。
22)他养了一群兔子。
现在我们将以上所有的“了”看作一个变项,将这一变项替换成“着”,看看有什么变化:23)沙发上躺着一个人。
/ 沙发上躺了一个人。
24)黑板上写着几个字。
/ 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25)*山坡上塌着一间屋子。
/ 山坡上塌了一间屋子。
26)*老王死着一条狗。
/ 老王死了一条狗。
27)她红着脸/ 她红了脸28)低着声音/ 低了声音29)他领导着一支队伍。
/ 他领导了一支队伍。
30)他养着一群兔子。
/ 他养了一群兔子。
上面的例子没有照顾到“施事主语+行为动词”的例子,现在增加两组例子来比较:31)小王看了一本书。
/ 小王看着一本书。
32)小李写了一篇作文。
/ 小李写着作文。
33)她跳了(一个)舞。
/ 她跳着舞。
34)她点了(一下)头。
/ 她点着头。
通过以上例子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处所主语句中持续性动词的“着”和“了”可以兼容(如例23—24)。
(2)非持续性动词几乎不可能使用“着”(如例25—26)。
(3)形容词谓语的“着”和“了”可以兼容(如例27)—28)。
(4)强持续性动词的“着”和“了”可以兼容(如例29)—30)。
(5)弱持续性动词使用“着”和“了”意义完全不同(如例31-34)。
这表现了“着”的持续性语法意义和“了”的“结束”性语法意义的对立。
以上兼容的情况都倾向于表示状态的持续,而不兼容的情况是因为动作结束和持续的对立。
对于动词后“着”和“了”互相兼容的情况,我们用添加辅助变量的方法(几何学中有延长某线段或者添加辅助线段证明的方法)来分化这两组句子的差别:35)*不知道是谁在黑板上写着几个字。
36)不知道是谁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37)*不知道是谁在桌子上放着几个苹果。
38)不知道是谁在桌子上放了几个苹果。
由于“着”在弱持续性动词结构中倾向于表现动作的持续,如果过分突出静态的持续,就会引起冲突,如35)和37);而“了1”的基本意义在于表现行为的“结束”,因此在36)和38)中就较为合适。
而它表现“持续”则主要倾向于行为结束后静态的持续,如果过分突出动态,也会引起冲突,例如:39)你看呀,黑板上写着几个字呢。
40)*你看呀,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呢。
41)你看呀,桌子上放着几个苹果呢。
42)*你看呀,桌子上放了几个苹果呢。
“呢”的“动态持续”性和表“结束”的“了1”产生了冲突。
但是这种差别在强持续性动词结构中似乎不太明显:43)不知道是谁领导着一支队伍。
44)不知道是谁领导了一支队伍。
45)你看呀,他养着一群兔子呢。
46)?你看呀,他养了一群兔子呢。
即使如此,“了1”也还是有表示行为结束的倾向,要表示行为的持续就很为难:47)*他在沙发上躺了。
48)他在沙发上躺着。
49)*他们家在院子里住了。
50)他们家在院子里住着。
47)和49)中的“在L”被认为有兼表行为“持续”的功能(陆俭明,1999),因此它和主要表示“结束”的“了1”产生了冲突,而它却和主要表示“持续”的“着”相当和谐。
另一组互相兼容的例子是形容词作为核心的句子,如例51、52)但是它们使用“了1”和“着”所表现的语法意义还是有所不同,我们仍然用辅助变量来分化:51)她红着脸转过头来52)她红了脸转过头来53)他低着声音说道:……54)他低了声音说道:……使用“着”的形容词结构更倾向于表现状态在持续中,而使用“了1”的形容词结构则更倾向于表现某种状态结束后的状态的持续,这一点在52)例中更为明显。
形容词使用“着”的大多为(1)形容词+ 存现宾语,例如:树林里活跃着一支小分队、大厅里横着一张大沙发、街上响着枪声;(2)形容词使动用法,例如:光着脊梁、歪着脑袋、亮着灯、低着声音、大着胆子。
有意思的是,使用“着”的形容词大都可以使用“了1”,而使用“了1”的形容词不一定能够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