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6.

合集下载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一、重要概念
1. 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2. 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史称“战国时期”。

二、主要内容
1. 春秋时期的开始与结束
春秋时期的开始标志是周平王迁都洛邑,结束标志是三家分晋。

这段时期是周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各诸侯国争霸的时期。

2.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出现了五个强大的诸侯国,被称为“春秋五霸”。

这五个国家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3. 诸侯争霸的原因
各诸侯国争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二是为了争夺霸权,掌握周朝的领导权;三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

4. 诸侯争霸的经过
诸侯争霸的经过包括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其中,著名的战役有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平之战等。

这些战役的结果往往决定了诸侯国的命运和地位。

5.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为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这些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加速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同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三、关键要点
1. 掌握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背景和主要事件。

2. 了解春秋五霸及其争霸的原因和经过。

3. 掌握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影响。

4. 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3.介绍“维新派”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相关事迹等。

4.补充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环境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3)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

3.图文结合,详细介绍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情况,突出《时务报》和《国闻报》,思考其带来的作用。

结论: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史料: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结论:主要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篇走向高潮光绪帝与百日维新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析百日维新的背景。

2.展示史料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3.展示漫画(右图所示),组织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说说图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2)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3)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结论:(1)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3)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戊戌变法有更系统的了解。

5.通过列表的方式,引领学生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起影响。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笔记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课堂笔记一、课题:洋务运动二、主要内容:1、洋务运动的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活动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生产步枪、弹药。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并筹办铁路、电报等。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并创办兰州织呢局。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

3、洋务运动的目标:“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

4、洋务运动的结果与影响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 1 —三、重点与难点解析:重点: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难点: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课堂小结:1.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发起的一场运动。

2.洋务运动的目标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兵富国。

但结果并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反而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4.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使国家富强。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国家不断进步和发展。

— 2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 戊戌变法 (共2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 戊戌变法  (共29张PPT)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呼吁变法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
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
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 临内忧(揭竿斩木)外 患(瓜分豆剖)
第六课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 1895年春
人物 内容
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
拒和、迁都、变法 轰动京沪、拉开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 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
活动呢?
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
维新运动期间全国各地学会
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报刊
觉醒,投身于爱国斗争之中,致力于救国方案的探索;忧国忧 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巩固训练
戊戌变法—导学训练完成课堂在线
请同学们认真作答哟!
课后作业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法律制度是治安天 下的武器,变通是 天下不变的道理
问题思考:学会和报刊主要宣 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
响?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
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维新
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百日维新奠定基础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 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 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八上历史六单元知识归纳

八上历史六单元知识归纳

八上历史六单元知识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

以下是该单元的知识归纳:
1. 鸦片战争(1840-1842):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遭到中国抵制后,发动了侵略战争。

战争以中国失败并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这次战争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中国在战争中再次失败,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3.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为了占领朝鲜并进一步侵略中国而发动战争。

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这是一次由英、法、德、美、日、意、奥(奥匈帝国)和俄组成的八国联军针对义和团发动的侵略战争。

战争以中国战败并签订《辛丑条约》告终,这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 辛亥革命(1911):这是一次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起义,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

6. 五四运动(1919):这是一次由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时期,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初一历史上册第6课

初一历史上册第6课

初一历史上册第6课
初一历史上册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的课文笔记: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周王室的统治却日益衰落。

2.表现: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三、诸侯争霸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四、影响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获胜,纷纷进行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运动的进程、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历史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尚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课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及其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识到了解国家历史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戊戌变法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照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进而导入本课——戊戌变法。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并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重点阐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笔记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的笔记,供您参考:
1.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思想。

2.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3.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4.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5.结果:由于触及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法令,最终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支持;二是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7.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以上是关于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的笔记总结,供您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
轮船、铁路、电报实业家 ---- 张謇
京张铁路----詹天佑
教学 后记
4
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 课
星期
题 时
日期
第6课
主备人
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课时
岳富贵
个性化 修改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 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 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教学目标 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 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 变化。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洋务派为“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 张謇、詹天佑的主要成就及他们的救国热情。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开 展讨论,动手设计等等,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前,教师搜集有关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 课前准备 体课件。有关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相关资料包括洋务运动主要军事 工业、民用工业的影像资料,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运动代表照片, 洋务运动的文字资料,张謇、詹天佑照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有关问题设计表格,培养学生的用表格 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表格的能力。 导入新课 设计有关洋务运动评价的问题,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 你能说出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大规模的战争有哪 行思考并展开讨论,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近代中国的劫难,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的方案。随着近代工业 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为各阶层的救国尝试提供了可 能, 今天我们就从我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开始研究, 看看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 清朝统治阶级上层洋务派的救国行动。 (活动设计:复习导入,使上下知识得到
2、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口号 军事工业 主要内容
民用工业
3、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2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军事工业的兴建带动了民用工业的 发展,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和突出的民用部门是:交通和通讯事业。提出要 求:“你能自己设计一个表格,归纳出这一时期轮船、铁路、电报业的发展情况 吗?”。 (活动设计:通过前面的表格使用,对学生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学生 自行设计表格并进行展示,选择优秀的设计作为本课的第三个表格。教师可准 备参考性表格,此表格应灵活处理若学生设计的较为成功,则不展示给学生, 否则,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目的是学生在会使用表格归纳问题的基础上,自 己动手设计表格,培养历史表格的使用能力。 ) 参考表格: 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备注
4、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你认为洋务运动能使落后的中国走向富强, 摆脱民族危机吗? (活动设计: 联系前面相关的知识(以上三个表格)和教师提供资料(对洋务运动评价有关资料) 鼓励 , 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生生交流、师生合作的形式来帮助 学生归纳和理解,突破本课难点。 ) 二、爱国知识分子——张謇和詹天佑: 1、状元实业家:张謇: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你能说出张謇为什么要弃官从商,开创实业吗?” (2) 多媒体展示张謇图片,根据书中提供的资料,介绍其相关的事迹, (3) “你如何看待张謇放弃仕途,兴办实业?” (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爱 国知识分子,始终站在救国救民斗争的最前列。他们兴办实业以求振兴中华, 为此甘愿牺牲个人利益, 放弃仕途, 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 ) 如果说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了 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詹天佑则在科技创新上掌了中国人的志气,振 奋了民族精神。 2、爱国知识分子:詹天佑 (1)讲述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故事。 (2)提问:詹天佑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设计:学生讲述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故事,教师展示所收集的詹天佑的 图片和相关资料。强调京张铁路的建成在当时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爱国情感




几次?结果怎样?
1
衔接,更主要的是为本课的学习内容做好背景的铺垫。 ) 学习新课 一、从“自强”到“求富” : 阅读教材 p29---p31 ,同桌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活动设计:教师提供 表格,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资料,使用表格归纳问题。通过活动使学生对 洋务运动的概念和内容有所认识,为后面对洋务运动作用的探讨做好铺 垫。 ) 1、洋务运动兴起 洋务运动的兴起 代表 人物 主张 时间 口号 目的 中央官员 地方官员
3
和民族意识进行进一步教育) 自洋务运动开展以来,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工 课堂小结 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涌现出了张謇、詹天佑等一批 爱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虽步履维艰,但前途是光明的。 1、连线题: 李鸿章 张之洞 张 謇 詹天佑 2、选一选 作业设计 1895 年, 一位英国人登上我们中国的土地, 下列哪个事情不可能遇 到?( ) A、 他坐火车从唐山出发到胥各庄 B、他在上海给天津的朋友打电话 C、他遇见了刚剪掉辫子的中国人 D、他在京张铁路上观看沿途的风景。 3、结合“每课一得”说说“什么是近代工业” 。 京张铁路 江南织造总局 大生纱厂 江南织造总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