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以韶关市乡村文化旅游为例
文化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引言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乡村振兴也成为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文化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一、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乡村是一个传承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丧失。
而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为乡村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机会。
例如,一些乡村将传统的民居改建成文化展馆,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活动,引导游客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从而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
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特色经济模式,能够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
当游客来到乡村旅游时,他们不仅会消费食宿,还会购买本地特产,参观景点等,这些都直接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而且,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一些农民转行从事旅游服务业,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给乡村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一些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造农户房屋为农家乐,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农户可以通过提供农家乐服务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此外,文化旅游产业还会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酒店、商店等的兴建,提高了乡村的整体社会经济水平。
四、增强乡村的内外联系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外部联系。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乡村的名字也逐渐被更多人熟知。
当游客来到乡村旅游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可以了解到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乡土特色。
这样的接触和交流增强了乡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乡村发展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五、推动乡村环境保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提供优质的环境和生态条件,因此促使了乡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为了吸引游客,许多乡村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整治,修复了污染的河流和湖泊,种植了更多的树木和花草,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环境。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对策探究——以柳州市为例

第57卷 第12期 广 东 蚕 业 Vol.57,No.12 2023年12月GUANGDONG CANYE Dec . 2023·145·DOI :10.3969/j .issn .2095-1205.2023.12.46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对策探究——以柳州市为例丁 洁(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6)摘 要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文旅融合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柳州市作为全国文旅行业的新兴热门城市,不仅打造出了经典文旅品牌和城市名片,也迈上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文章分析了柳州市目前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乡村文旅的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乡村文旅;发展建议;柳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G24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3)12-145-0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社会治理与生态环境、弘扬乡村文化以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旅融合发展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化实践。
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近年来也开始注重发展旅游,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城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柳州市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通过文化旅游的开发推广拓宽当地农产品、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柳州市也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传承创新了乡村文化,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活动,挖掘和传承柳州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增加外界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关注度,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柳州还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影响力、知名度,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和乡村环境的改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文旅融合发展也为柳州乡村地区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并鼓励乡村创业,减少农村人口外流。
某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某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经验材料一、引言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为我国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某市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将就某市的经验进行探讨和总结。
二、某市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初衷某市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众多历史遗迹、传统工艺、文化节庆等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很多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为了实现文化资源的均衡开发利用,某市决定将文化与旅游融合起来,通过旅游的方式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三、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1.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某市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方面下了大力气。
通过对农村地区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了许多具有潜力的文化资源,如传统村落、民间艺术等。
针对这些资源,某市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制定相应的开发计划。
2. 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某市通过将乡村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项目。
比如,在传统村落开展客家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制作传统食物、学习传统手艺,真实感受乡村生活。
此外,某市还在农耕文化和自然风光方面进行开发,推出了休闲农业、采摘园等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3. 宣传推广乡村文化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乡村文化,某市加大了对乡村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乡村文化的相关信息和活动安排。
此外,某市还积极参与各类旅游展会和文化活动,加强与其他地方的交流合作,提高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文化与旅游融合带来的效益和问题1. 经济效益文化与旅游融合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通过发展文化旅游项目,乡村居民可以提供各类服务,如农家乐、导游、手工艺品销售等,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也创造了乡村经济的新动能。
2. 促进乡村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将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促进了乡村的整体发展。
乡村振兴文化旅游项目规划

乡村振兴文化旅游项目规划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文化旅游项目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本文将从项目规划的角度,介绍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要性、规划策略、项目案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展开讨论。
1. 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而乡村振兴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致力于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文化旅游项目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要性文化旅游项目可以发挥乡村独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乡村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乡土味道等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元素。
通过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展,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提高乡村人民的收入水平,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3. 文化旅游项目规划策略文化旅游项目的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乡村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和资源条件等。
规划从增加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品质等多方面入手,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此外,规划中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4. 项目案例分析某乡村A在实施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该项目以传统民俗文化为核心,建立了一座特色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并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游客。
通过项目的开展,乡村的旅游收入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5. 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文化旅游项目为乡村带来了丰富的社会效益。
首先,项目为乡村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工作岗位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项目的开展能够传承和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增强乡民的文化自信心。
此外,项目还能够丰富乡村的活动内容,增加社交互动,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6. 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文化旅游项目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的实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增加乡村的旅游收入。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农产品加工、餐饮业、住宿业等,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变。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乡村文化振兴案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导致乡村人口日益减少,乡村经济衰退,乡村文化逐渐荒芜。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许多地方有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振兴案例。
案例一:梁上古镇的文创发力梁上古镇是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镇,以其仿古建筑和水乡风景而闻名。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个曾经流失人口的古镇重新焕发了生机。
当地政府注重保护镇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且引入文创产业,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融合。
例如,当地通过引入知名书画家在古镇创作画展,引起了远近游客的关注,古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案例二:磻溪竹海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区磻溪竹海是云南省保山市的一个林海景区,景区内有大片的毛竹和茶叶种植基地。
由于当地政府的引导,景区发展出了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开设了竹文化博物馆、竹茶品鉴中心等,还将茶园打造成乡村旅游文化园,以茶文化和竹文化的发展为主力打造一些文化休闲项目。
案例三:河南鹤壁的民俗文化传承河南鹤壁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文明城市,曾是商朝和周朝的都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为了让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当地政府和民间志愿者实施了一些行动,例如开设民俗文化博物馆、组织民间文化节日等。
同时,在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当地还创办了一支古典音乐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这些案例都注重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通过创新思路,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旅游业也得以兴盛。
由此可见,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也需要民间力量的参与。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乡村文化发扬光大,焕发出它那独特的魅力。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提高农村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而文化旅游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化旅游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文化旅游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
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景点和景区,提升乡村品质,让更多的游客到乡村旅游,既能带来经济收入,也能促进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激发农民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积极性。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开展可以带动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等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推动农民增收。
当游客到乡村旅游时,他们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乡村风景,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的农产品,增加农业农村产业的附加值。
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当地乡村居民的文化传承和自豪感。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让游客了解并体验当地的乡土文化,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旅游的开展还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乡村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提高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还可以推动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城市居民更多地了解和接触乡村地区,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乡村旅游也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的空间,缓解城市的压力和疲劳。
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展,可以增进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合作与互动,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经济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乡村经济的全面复兴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当今社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并探讨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实施措施,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1.2 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文化旅游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式,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又会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并找出有效的路径和策略,以实现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意义分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可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通过开展文化旅游,可以挖掘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进入乡村,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乡村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结合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和提升。
文化旅游还可以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乡村风貌的保护和乡村环境的改善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不破坏乡村环境,保持乡村的独特韵味。
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引导乡村居民树立环保意识,提升乡村的整体环境素质,实现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双赢局面。
以乡村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制约因素与路径探讨

以乡村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制约因素与路径探讨曾颖瑜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22(33)22
【摘要】乡村文旅融合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乡村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制约因素,提出要正确理解长期的融合进程与模糊的理念认识、脆弱的文化生态与缺失的保护方案、深度的文旅需求与浅薄的产品内容的三对冲突,深度整合乡村文旅特色资源、注重培养乡村文旅本土人才,以及收集乡村文旅质量反馈意见等实践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曾颖瑜
【作者单位】中共韶关市曲江区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文旅融合、文化创意与乡村振兴——\"潇湘文旅\"高峰论坛综述
2.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
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
4.乡村振兴视野下四川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5.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以北京市车厂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第4期肇庆学院学报V ol.40,No .42019年7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July 2019以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以韶关市乡村文化旅游为例聂耀聪,刘伟平(中共韶关市曲江区委党校,广东韶关512100)摘要:特色小镇建设关键在于”特”,如何体现这个特字,却并非易事。
如何提升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加快完善特色小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深入了解韶关市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分析了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可行性。
结合中外经典案例,提出以新时代、新理念、新机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抓住发展机遇,助推韶关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定位;建议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445(2019)04-0048-04收稿日期:2019-03-14基金项目:2018年度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Z2018007)作者简介:聂耀聪(1965-),男,广东韶关人,中共韶关市曲江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国家提出建设特色小镇正逢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我国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未来农村将成为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小镇。
特色小镇需要特色产业支撑,特色产业需要立足各地的资源禀赋。
具备丰富在地资源的特色小镇,根据宜农则农的原则,发展以现代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产业,是国家新农业顺应发展趋势、兼顾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健全特色乡镇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特色小镇的基本构成要素(一)特色小镇的定义特色小镇现无明确的定义,但按照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应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
(二)特色小镇的基本构成要素产业、文化、空间和政策组成特色小镇“四维要素”。
产业既指培育新产业,又指转型升级传统产业。
文化是小镇的灵魂,将文化融入小镇建筑风貌、产业发展等方向,让软文化变为活价值。
空间指以建筑、廊道、产业园区等组成的空间形式来表现特色小镇的产业与文化价值。
政策是引导扶持和监督管理。
二、韶关市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优势分析(一)政府决策的引领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2017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及经广东省政府同意的2017年6月《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和2018年5月《广东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切实推进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工作。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韶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有关发展特色小镇的政策,韶关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构建了大旅游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
第4期聂耀聪等:以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韶关是广东省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从大体上有石峡文化,韶乐文化,姓氏文化,禅宗文化,迁移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瑶族特色文化、工矿文化等。
著名景点有马坝人遗址、南华禅寺、丹霞山、珠玑巷、梅关古道、满堂客家大围、广东大峡谷等,市县特色产品也多种多样。
(三)旅游交通格局基本形成韶关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以“三铁四高一航”(京广高铁、京广铁路、赣韶铁路;京港澳、南韶、乐广、大广高速;北江航道)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融入广州一小时生活圈,各市县公共交通基本形成格局。
为韶关振兴发展、主动融入珠三角提供强大“引擎”,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有力保障。
(四)旅游服务能力基本完善到目前为止全市有星级饭店58家、五星级酒店8家、四星级酒店6家,旅行社58家,城市整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三、提升文化旅游特色的问题分析(一)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深入韶关自身景区资源优越,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这方面没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没有形成合力,加之景点分布较散,大部分景点纯粹是观光型旅游,融入地方特色少,开发手法单一,雷同率高,规模不大,又缺乏感召力的节庆活动和有吸引力的风情城镇,文化艺术的知名度和含金量不高。
因此,在开发旅游特色小镇时必须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民俗、传统、现代文化,提升韶关文化软实力。
(二)产业定位不清、主题不突出特色小镇必然有自己的产业特色,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景观认识不足,部分定位不清、产业主体性不强、文化内容缺乏创新、各类产业缺乏联动、产品品牌优势不明显、知名度不高、落后于珠三角、江浙一带,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有效发展。
我们要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地理位置找出重点和亮点。
(三)规划设计欠完善特色小镇涉及政府政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因素。
主要体现在横向协调还不够,可行性和科学性欠考虑。
必须规划设计先行,特色小镇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进行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
(四)开发建设难度大由于粤北山区经济欠发达,土地征收成本高、难以承受拆迁、征地的高额补偿。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和当地村民作为利益相关者,普遍存在的利益失衡,影响了村民对旅游的支持态度。
基础设施投入大,政府专项资金缺口大、融资渠道单一,很难引入有实力的的开发商进行开发。
四、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定位思考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必须依托当地生态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农产品资源、生产原料、区位特点进行分类规划定位。
由于韶关特色小镇处于发展初期,许多特色小镇还处于规划策划阶段,应该准确评估特色小镇项目。
各县市要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前景来开展特色小镇。
(一)特色小镇规划定位1.历史文化型。
历史文旅小镇必须依托历史遗产、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挖掘文化内涵,融入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打造历史文化景区。
如:马坝人遗址、南华禅寺、满堂客家围等。
2.名人故居型。
故居的开发怎么才能达到资源与文化的有效结合,摆脱名人故居无人问津的现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双赢?山西省寿阳县的《中华第一书香门第旅游区—三代帝师故里》项目的整体策划中,用“跳出故居做故居,整合文化做文化”的方式,为这类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模式。
以名人故居为主打地域品牌,将名人故居与周围环境及其他旅游形式相联系,形成集观光游览、体验娱乐、休闲度假、历史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大文化旅游区。
如:乐昌(薛岳故居),翁源(抗倭将军陈磷祠)等。
3.红色文化旅游型。
韶关红色历史文化深厚,红色资源非常丰富。
据统计,韶关境内现有红色革命遗址287处,其中经过认定命名的红军遗址(旧址)文物保护单位37个,红军历史文物1120件,红军历史文献50多万字。
充分挖掘红色宝藏,把红色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依托红色资源打造主要红色旅游区域,吸引游客,开发绿色产品,带动地49肇庆学院学报第40卷方经济发展。
如:中共粤北省委旧址,北伐战争纪念馆,南雄水口镇(水口),始兴沈所镇红围(红围),仁化石塘镇(双峰寨)等。
4.自然观光型。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
一些景区依据自然景观的需要,塑造一些景点,起着衬托和点缀作用。
如:丹霞山,车八岭,金鸡岭,广东大峡谷等。
5.特色产业型。
例如,翁源县江尾镇以兰花科技种植为主导产业,将现代科技与特色文化融入兰花产业,大力发展兰花科技研发、生产服务和文化体验等产业环节,构建现代兰花产业生态圈。
该镇是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是广东省唯一的兰花专业镇,也是粤北乡村振兴的典范。
如:始兴江口镇(枇杷),乐昌北乡镇(马蹄),曲江区罗坑镇(茶叶),翁源江尾镇(九仙桃)等。
6.工业观摩型。
工业旅游作为我国旅游的一个新兴概念,吸引了旅游业届和游客的广泛关注。
韶关是老重工业区,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磨灭的部分,承载着一个城市的“乡愁”。
工矿子弟曾经生活的矿区、厂房、学校等都是乡愁回忆的体现。
更是“工矿精神”的演绎。
充分发挥工业旅游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重要作用,推动工业旅游规模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如:韶钢、韶冶、大宝山等。
7.生态农业观光型。
韶关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环境。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韶关绿水青山所蕴含的巨大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将逐渐显现。
保护好韶关的青山绿水,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是省委书记李希在韶关调研时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韶关必须持之以恒抓好的重点工作。
如:大塘花海、罗坑茶叶、江尾镇兰花等。
(二)培育一批经典文化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产业应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特色性。
发挥“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1.历史经典文化型。
培育传统工艺经典产业与民俗文化传承小镇,如丝绸、刺绣、漆器、茶叶、雕刻、竹编、酿造等特色小镇。
例如,曲江区樟市镇芦溪瑶族村生产的高山云雾茶,过去制不出高档有品位的茶、只能内销。
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委办起了多个茶厂,推出了“瑶岭乡”“瑶谭红”“石羊岩”等注册品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现了脱贫致富,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
如:始兴澄江镇(黄酒),乳源必背镇(瑶绣),新丰梅坑镇(张田饼印)等。
2.水乡休闲型。
随着特色小镇的加速发展,滨水空间的价值得以显现,对滨水区域的开发建设成为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滨水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逐步为人们所重视,韶关部分乡镇可依托江河资源,以水乡作脉,塑造小镇形态,打造水乡休闲小镇。
如:曲江区白土镇(白土河),浈江区黎市镇(黎市河),仁化灵溪镇(灵溪河)等。
3.文化艺术型。
国内文化艺术型做得有声有色的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大型歌舞“励巴拉娜西”,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和西安大塘“梦回大塘”,浙江“宋城千古情”等,以当地文化为主题,通过舞台表演形式剧场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如大丹霞山、大南华等。
4.瑶族特色文化型。
韶关市要活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瑶族文化内容,把可视可听瑶族民歌、瑶家婚俗、民间舞狮、民间节庆、民居特点、民间舞蹈等瑶族特色产品等进行包装、创新,增强文化感知和体验。
5.康养特色文化型。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人们对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健康、养生或养老需求成为人们未来的主流需求。
康养小镇的产业应该是以健康为主的,如养老产业、休闲农业产业、度假休闲、健康食品产业、体育产业等。
以体育产业为例,依托山地、峡谷、水体等地形地貌及资源,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户外拓展、户外露营、户外体育运动、养生运动、传统体育运动、徒步旅行、探险等户外康体养生项目,推动体育、旅游、度假、健身、赛事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