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至隋佛经标记被动句研究
《佛本行集经》被动句研究

《佛本行集经》被动句研究
邱峰
【期刊名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5)002
【摘要】<佛本行集经>中有三种被动句式:"为"字式、"被"字式和"见"字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在所引入的施事者和以动词为主的核心句法结构方面较前期及同期中土文献,更为复杂和成熟,更为接近近代汉语,比较切实地反应了中古末期这个由中古到近代汉语转折时期的口语中被动句句法的过渡特点.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邱峰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
【相关文献】
1.《佛本行集经》词语考辨 [J], 杨会永
2.敦煌本《佛本行集经》残卷定名与缀合研究 [J], 张磊;李毓琳
3.敦煌文献四种疑似《佛本行集经》讲经文考辨 [J], 刘秋兰
4.《佛本行集经》词语札记 [J], 董乐乐
5.《佛本行集经》中“毒”字考 [J], 潘氏相;释广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被动句定义古代汉语

被动句定义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汉语的古老阶段,主要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汉语形式。
下面是关于古代汉语的十个被动句定义的例子,以满足题目要求:
1. 古代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语言形式,被用来记录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2.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被认为是现代汉语的前身。
3.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被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
4. 古代汉语中的诗词和典籍被视为文化瑰宝,多用于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
5. 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则与现代汉语的发音规则有所不同,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来理解。
6. 古代汉语的书写形式较为复杂,包括篆字、隶书和楷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
7. 古代汉语的辞典和语法书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工具,被广泛使用和传承。
8. 古代汉语的文献资料丰富多样,包括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和哲学著作等。
9. 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理解和掌握。
10.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相比更为繁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以上是关于古代汉语的十个被动句定义的例子,通过这些定义可以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古代汉语作为汉语的历史阶段之一,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规则,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汉语被动句的发展(1)

上古汉语被动句的发展甲骨文里还没有表示被动关系的特殊句式,周秦以后,汉语被动关系仍然可以用一般句式来表示。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商君书·更法)西周金文开始出现用介词“于”引进施事者的被动句。
隹九月既死霸丁丑,乍册矢令尊宜于王姜。
(令簋)史官矢令受到王姜的隆重宴飨。
矦(侯)乍册麦易金于辟矦。
(麦尊)君侯的史官麦被君侯赏赐以铜。
从春秋到秦汉,被动句大量出现,有以下11种形式:1、“于”字句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诗经·邶风·柏舟)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矣。
(荀子·修身)2、“为”字式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引出施事,施事也可以不出现。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比较《易·困·九二》:“困于酒食。
”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
(左传·宣公二年)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
(庄子·徐无鬼)3、“见”字句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代君子而见戮,后人臣无复忠其君者矣。
(史记·齐世家)4、为……于(於)……产生于战国初。
楚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为制於秦。
(战国策·秦策二)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
(史记·吴太伯世家)5、见……于……战国开始出现。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史记·李斯列传)6、为……所……产生于战国后期。
方术不用,为人所疑。
(荀子·尧问)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战国策·秦策四)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7、“被”字句出现于战国后期。
上古汉语被字句的特点是“被”字句直接附于动词之前。
《镜花缘》有标记被动句研究

摘 要《镜花缘》是清代李汝珍创作的著名章回体小说。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对《镜花缘》中有标记被动句进行穷尽性研究。
在《镜花缘》中,有标记被动句共计354例,包含被动标记词共计9个,这些被动标记词按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被”“蒙”“为”“教”“承”“见”“受”“让”“于”,可以看到,口语中常用来表被动的“蒙”“教”“承”“受”“让”等标记词均有出现;按照《镜花缘》被动句的句法格式,将其划分为8大类,其中又以“被动标记词+A+V”形式为主。
句法成分主要从主语、宾语、谓语、状语和补语五部分进行分析,呈现出主语省略次数较宾语省略次数多、谓语动词以双音节为主、状语类型丰富、补语仅出现在“被”字句中的特点。
语用色彩方面主要探讨了《镜花缘》有标记被动句表示不愉快、愉快和不表示情感的次数以及造成其不同语用色彩的原因。
其中语用色彩以不愉快的情感为主,语用色彩多受到动词、补语、状语和宾语等成分的影响,有时则是多个成分共同影响的结果。
为了更好的突出《镜花缘》有标记被动句的特点,我们将《镜花缘》中所出现的被动标记词与上古、中古以及近代专书中的被动标记词进行比较,发现《镜花缘》中 “教”“受”“让”这类常在口语中表被动的标记词较同时期作品更多,说明其作品的口语化风格较同时期其它作品更为明显,同时也保留并沿用“于”“为”“见”这类上古就产生的被动标记词。
本论文对《镜花缘》中有标记被动句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有标记被动词的判定标准做了归纳总结,发现并论证了“承”是《镜花缘》中特有的被动标记词。
关键词:《镜花缘》;有标记被动句;被动标记词;历时比较-i-ABSTRACTJinghuayuan is a famous chapter novel written by Li Ruzhen in Qing Dynasty. Through reading the full text, we have exhaustively studied the marked passive sentences in Jinghuayuan, and found that there are 354 marked passive sentences in Jinghuayuan, including 9 passive markers. These passive markers are in the order of frequency from high to low: “Bei” “Meng” “Wei” “Jiao” “Cheng” “Jian” “Shou” “Rang” and “Yu”. It can be seen that passive markers such as “Meng” “Jiao” “Cheng” “sou” and “Rang” are often used in spoken. according to the syntactic format of the passive sentences in Jinghuayuan, we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categories, of which the form of “passive marker + A + V” is the main one.The syntactic components are mainly analyzed from five parts: subject,object, predicate, adverbial and complement, showing that the number of subject omissions is more than object omissions, predicate verbs are mainly disyllabic, adverbial types are abundant, complement only appears in the “Bei” sentence.Pragmatic color mainly discusses the number of times marked passive sentences express unhappiness, pleasure and no emo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different pragmatic colors.In the marked passive sentences in Jinghuayuan, Pragmatic color is mainly unpleasant emotion, the pragmatic color is mostly influenced by verbs, complements, adverbials and objects, sometimes as a result of the joint influence of multiple components.In order to better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ked passive sentences in Jinghuayuan, we compare the passive markers in Jinghuayuan with those in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book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more passive markers such as “Meng” “Shou” and “Rang” in Jinghuayuan than in the works of the same period, which shows that the colloquial style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other works of the same perio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assive markers such as “Yu” “Wei” and “Jian” which were produced in ancient times are retained and used.In this paper, the marked passive sentences in Jinghuayuan are studied in detail, and 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Summarizes the criteria for judging marked passives,discovers and demonstrated that “Cheng” is a unique passive marker in Jinghuayuan.Key Words: Jinghuayuan;Marked passive sentences;Passive Markers;Diachronic comparison-ii-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 《镜花缘》简介 (1)1.2 研究现状 (1)1.2.1 《镜花缘》的语言研究现状 (1)1.2.2 古汉语被动句的研究现状 (2)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5)1.4 语料来源及研究内容 (6)1.5 研究方法 (6)1.6 相关概念界定及符号说明 (7)第2章《镜花缘》被动标记词概述 (8)2.1 《镜花缘》被动标记词的判定 (8)2.2 《镜花缘》被动标记词的类型 (9)第3章《镜花缘》有标记被动句格式分析 (12)3.1 被动标记词+A+V (12)3.1.1 被+A+V (12)3.1.2 蒙+A+V (13)3.1.3 教+A+V (13)3.1.4 承+A+V (14)3.1.5 受+A+V (15)3.1.6 让+A+V (15)3.1.7 为+A+V (16)3.2 被动标记词+V (16)3.2.1 被+V (16)3.2.2 蒙+V (17)3.2.3 见+V (17)3.2.4 承+V (17)3.3 被动标记词+A+V+C (18)3.4 被动标记词+A+V+O (18)3.4.1 被+A+V+O (19)3.4.2 蒙+A+V+O (19)3.5 被动标记词+A+所+V (19)3.5.1 为+(A)+所+V (20)3.5.2 R+被+A+所+V (20)3.6 被动标记词+A+把+R+V (21)3.7 被动标记词+V+于+A (22)3.8 V+被动标记词+A (22)第4章《镜花缘》有标记被动句句法成分分析 (24)4.1 主语 (24)4.2 宾语 (25)4.3 谓语 (27)4.4 状语 (29)4.5 补语 (30)第5章《镜花缘》有标记被动句语用分析 (33)5.1 《镜花缘》有标记被动句语用色彩分布概况 (33)5.2 影响语用色彩的因素 (34)5.2.1 受谓语影响 (34)5.2.2 受补语影响 (36)5.2.3 受状语影响 (36)5.2.4 受宾语影响 (37)5.2.5 其它因素影响 (38)5.3 语用色彩出现的语境条件 (39)5.3.1 表示不愉快的语用色彩 (39)5.3.2 表示愉快的语用色彩 (40)第6章《镜花缘》被动标记词的历时比较 (41)6.1 与上古文献被动标记词的比较 (41)6.2 与中古文献被动标记词的比较 (43)6.3 与近代文献被动标记词的比较 (46)第7章结语 (51)参考文献 (53)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55)附录B 《镜花缘》有标记被动句的语料统计 (57)致谢 (69)第1章 绪论1.1 《镜花缘》简介《镜花缘》是清代著名的“才学小说”,成书于1815年。
试论被动句的产生和发展

试论被动句的产生和发展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同时又有明确语法标志的句式。
时代的变迁导致语言的变化,被动句作为一种语法范畴,随着语言的变化,它的使用范围是不同的。
下面以各个时期的被动句为例,来说明古汉语被动句的发展及变化。
一、被动句的相关概念。
被动式、被动句、被动结构、被动句式这四个名称屡见不鲜,但界定不严,有时容易混淆。
被动式是指既包含一个表被动意义的动词又具有形式标志,如“于、为、为……所……、见、被”等的类似于词组或短语性质的结构形式,如“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被尚书召问”等等。
被动句主要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被动句就是被动句式,即由被动式充当全句(或分句)谓语的句子;广义的被动句还包括意念被动句,即只表达被动意义而无形式标志的句子。
被动结构就是被动式。
先有被动式,后有被动句,二者不是等同的,属于不同的层次和平面。
二者在表达“与主动相对的被动”这个意义上没有区别,但只有被动式(被动结构)作全句(或分句)的谓语的句子才是被动句。
二、被动句的发展。
(一)被动句的起源。
王力认为: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在甲骨文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真正的被动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
随着西周金文被动句的逐步被确认,王力的这种传统观点被改变了。
1980年,杨五铭正式提出西周金文已有被动式的观点,并得到王力的支持。
潘允中也明确指出,关于被动句的起源时限,应该断自西周初期。
然而,对于被动句的起源,唐钰明和周锡复两位先生又提出新的看法:先秦汉语被动式的起源应上溯至商代。
商代被动式为数不多,形式单一,于字式是最早出现的形式。
例如:不若于示?《殷虚文字乙编》异其左于矢?《甲骨文合集》这两个句子均为由“于”字引介施动者的被动句,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于字式。
(二)先秦被动句。
被动形式到西周时期为数还是很少的,且此时被动句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于+施事者”,即由介词“于”加上施事宾语放在动词后面形成;二是“见+动”,即“见”由动词虚化为副词以后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
《汉语史》被动句的产生及其发展教案.doc

被动句的产生及其发展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在原始汉语里,被动式是不存在的。
在先秦的古书中,被动式还是很少见的。
汉代以后,被动式逐渐发展起来;唐宋以后,被动式不但更多,而且更多样化;'五四'以后由于受西洋语法的影响,被动式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一)用“于(于)”的被动句式。
实际上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中就已经有被动句出现。
《尚书》、《诗》、《周易》中共有18 例。
(见唐饪明《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中国语文》1985 年第4期)1、甲骨文(有“见”)、金文中(有“于”)的被动句,还有意念上的被动句两种。
例如:①我吏其方?我吏弗其方?(丙69)(我商的使者会被方国所害吗?)②今日王其步,见雨(被雨淋),亡灾?(续六•一0 •四)③鬲易贝于王。
(《鬲尊》)(鬲被王赏赐了贝。
)④保侃母易贝于南宫。
(《保侃母篦》)(保侃母被南宫赏贝易了贝。
)⑤予小子新命于三王。
(《尚书•周书•金滕》)(于省吾认为“言为三王所命也(上例引自刘翔、陈抗等编着《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2、先秦被动句就已很发达,主要表现为被动句有丰富的形主要有“见”、“于”、“为” “被”等。
(1)用介词“于(于)”、“乎”引进施事者。
这在先秦是最主要的被动方式。
①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诗经•邺风•柏舟》)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③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④却克伤于矢。
(《左传•成公二年》)⑤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主宰万物而不被除物所役使)但是“于(于)”既可以引进施事者,也可以引进受事者或动作的对象、比较的对象,形式上难以辨别,完全靠语境辨别。
例如: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被)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论语•颜渊》)(向)③逢蒙学射于羿。
(《孟子•离娄下》)(向,跟)■④子贡贤于仲尼。
东汉至隋佛经标记被动句研究

( ) 应 被 诛 余 残 蒙 其 益 者 卜有 余 人 6 凡 ( 高僧传 ,0 3 3 l ) 5 P 8 c4 ( 7)被 举 罢 道 。 无 常 。 ( 诃 僧 祗 律 , 摩
强 突破 “ ” “ 所 ” “ 见” 标 记 限制 ; 所 、之 、所 等 同时 , 为” 与 多种 标 记 组 成 不 同格 式。 “ ” 式 于 东 晋 末加 快 发 “ 可 被 字 展 , 被 v 、 被 X 式 在 迅 速 提 高 频 率 之 时 , 法 活力 也 同步 提 高 。“ ” 式 渐趋 消 亡 , 其 句 法 结 构 也 出人 “ ”“ V” 句 见 字 但 意料 复 杂化 , 别 是 施 事 者 的引 入 更 具 有 特 殊 研 究 意 义 。“ ” 式 近 于 消 失 , 原 因仍 具 探 讨 价 值 。 特 于 字 其 关 键 词 : 动句 ; 动 标记 ; 法 特 点 被 被 句 中图 分 类号 : 】6 I 4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0 3 (0 1O 一 13— 8 10 — 2 8 2 1 ) 1 O O 0
本 文选 择 东汉 至 隋 代 表性 佛 经 3 2部 , 以标 记被 动句 为考察 对 象 , 尽揭 示 其 在 这 些佛 经 中 详 的使 用 和演变情况 . 同时从历 时角 度 比较观 照 , 系 统揭 示佛经 对被 动句 的研 究价 值 。
1 带补 语 ,1例 , : . 5 如
唐五代 《 唐集 》 敦 煌变 文集 》 , 祖 和《 中 带补语 用 例
分别 占各 文 “ ” 式 总 数 的 2 % 、7 , 然 这 被 字 2 1% 显
种突 变是不 可 能 的 , 弥补 这 种断 裂 的关 键 便 是 东 汉至 隋的 佛 经 。在 我 们 所 统 计 的 6 3例 “ ” 4 被 字 式 被动 句 中 , 6 共 7例带 补语 , 占 1 % 。 约 0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一、被动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是施受关系,即主语是受动者,是谓语发出动作的接受者。
二、两类被动句:(1)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形式标记,是被动句的胚胎。
(汉语多此类句子:杯子打烂了,英译?be+broken+by me)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②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③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2)被动句,有形式标记。
三、古汉语常用形式标记:见、于、为、被(一)、“见”字句(见,助动词,表被动,最早的被动句式,先秦时期)1、SP(受事主语)+见+V。
这是最古老的句式,甲骨文已经出现。
如:①今日王其步,见雨,无灾。
(今日商王出行,被雨淋,无灾)这种句式在春秋战国及其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在使用。
如:①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③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2、SP+见+V+于/於+OA(主动者)(用介词“于/於”引进主动者)如:①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SP+见+V+O如:①后有渤海陈斐见授此郡,忧愁不乐。
(太平广记)4、主+见+V有两种句式:(1)受事主语+见+V(2)施事主语+见+V(见≈我)①少加孤露,母兄见骄。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客气说法:①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
②张希祖若欲相识,自应见诣。
今天:请见谅、见怪、过蒙您见爱,实不敢当、不知有何见教?让您见笑了。
(二)、“于”字句(“于”介词,引进主动者,先秦时期)1、SP+V+于+OA。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对比,常常用“于”字句,如: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三)、“为”字句(由助动词—→介词,先秦——唐代)1、SP+为+V,“为”是助动词。
常见动词有:戮、禽、虏、杀、笑等。
如: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为”与“见”相互呼应,并列,所以说此处的“见”和“为”字的功能是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然这种 突变是不可能 的, 弥补这种 断裂 的关键便 是东汉至
隋 的佛 经 。在 我 们 所 统 计 的 6 3例 “ ” 式 被 动 句 中 , 4 被 字 共 6 带补语 , 占 1%。 7例 约 0
提供 了合理过渡 。据其格 式可分为 :
( ) V,2 一 被 57例 , 被 ” 式 的 8 % 。 占“ 字 2
2 带宾语 ,5例 。如 : . 1 ( )有 一 人 。被 截 手 足 著 祗 桓 堑 中。 ( 诵 律 , 5 十
2P3b ) 3 4 6 3
这是约在战国后期产 生的较早 的“ 字式 , 被” 至东晋前其 用例较少 , 2 仅 8例 , 占标记 被动 句 的 7 , % 东晋 至 隋共 4 9 9
、
“ ” 被 字式
共 6 3例 , 4 约占所有标记被动句的 2 %。 3
“ ” 式 自先 秦 产 生 以 来 发 展 缓 慢 , 古 加 快 步 伐 , 被 字 中 从
(9 9 J 18) (
, 世 说 新 语 》 《 喻 经 》 《 选》3书 中 《 、百 、文
“ 字句均不带补语 , 被” 而到了唐五代 《 祖唐集 》 敦煌变文 和《
“ V 、被 X ” 被 ”“ V 式在迅速提高频率之 时, 句法活力也 同步提高。“ 字式渐趋 消亡 , 见” 但其句 法结构也 出人意料 复
杂化, 特别是施事者的引入更具有特殊研 究意义。“ 字式近于消 失, 于” 其原 因仍具探讨价值 。 关键词 : 被 动旬; 被动标记; 句法特点
中图 分 类 号 : H 4 0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5 7 (0 1 0 — 0 6— 6 10 — 93 2 1 ) 1 0 5 0
中 的册 数 、 页数 、 数 和列 数 , 栏 以便 于 学 者 核 对 。3 佛 经 中 2部
因 V前无 “ 、 、 等动词 标记 限制 , 所 见 之” 用例 相对较 多,
约 占 “ V 式 1 % , 语 可 为 结 果 (0例 ) 趋 向 (3例 ) 处 被 ” 0 补 2 、 2 、
3 2 a6 P 72 )
( ) 应 被 诛 余 残 。蒙 其 益 者 十 有 余 人 。 ( 僧 传 , 6凡 高
5 P 8 e4 0331)
( ) 举 罢 道 。 无 常 。 ( 诃 僧祗 律 ,2 4 4 1 ) 7被 摩 2 P 5 a7
约 占“ v” 3 , 语 可 为 部 分 受 事 ( 语 属 于 受 事 被 式 % 宾 宾
共有标记被动句 2 9 , 73例 包括“ 字式 、 为” 被” “ 字式 、 见 ” “ 字 式 、 于” “ 字式 , 现分述如下 :
一
所( 6例 ) 时间( 、 2例 ) 等多种类 型。多数用例 出现于东晋末 及其后 ,7例 , 占总数 的 9 % 。 4 约 2 “ 字式被动句句法核心为动补结构萌芽于战国末 期 , 被” 成 为 常 用 一 般 认 为 是 晚 唐 五 代 以 后 的 事 。 据 袁 宾
主语或是其组 成部分 ) 1 (0例 ) 普 通受事 ( 、 4例 ) 动词 结构 、 ( 1例 ) 类 型 , 中, 1类 被 认 为 首见 于 唐 代 ( 春 田 等 其 第 冯
例, 占标 记 被 动 句 的 1% 。 随着 其 频 率 提 高 , 语 动 词 逐 渐 9 谓 复 杂 化 , 现 在 可 带 多 种 宾 、 、 等成 分 。 表 状 补 1带 补 语 ,1例 。如 : . 5
( ) 乃 放 箭。 正 破 龙 胸 。龙 被 射 死 。 ( 度 集 经 , 1王 六
集》 , 补 语 用 例 分 别 占各 文 “ ” 中 带 被 字式 总 数 的 2 % 、7 , 2 1%
我们 的数据看是在东晋末期。若仅统计东晋末 至隋前佛经 ,
“ 字式 占标记被动句比例为 3 % , 被” 5 若仅 统计 隋代 佛经 , 则
为 5 % , 两个 数 据 为 向唐 代 的 8 % ( 钰 明 20 ) 嘲 9 这 7 唐 0 2 …‘
山 东 师 范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OURNAL OF S HANDONG NORMAL UNI VERST IY(Hu nt sa d S ca ce c s ma ie o i S in e ) i n l
21 0 1年 第 5 6卷 第 1 ( 期 总第 2 4期 ) 3 2 1 Vo. 6 No 1 01 15 . (Ge ea No 2 4) n rl .3
东 汉 至 隋佛 经 标记 被 动 句研 究
邱 峰
(商丘师范学院 文学院 , 河南 商丘 ,7 00) 4 60
摘要 : “ 字式 以高频率为基础 , 为” 充分 展现其不同寻常的句法 张力: 谓语 结构 较大程度 复杂化 , 至能顽强 甚
突 破 “ ” “ 所 ” “ 见 ” 标 记 限 制 ; 时 , 为 ” 与 多 种 标 记 组 成 不 同格 式 。 “ ” 式 于 东 晋 末 加 快 发 展 , 所 、之 、所 等 同 “ 可 被 字
本 文选 择 东 汉至 隋代 表性 佛 经 3 2部 , 以标 记 被 动 句 为 考 察 对象 , 尽 揭示 其 在 这 些佛 经 中的 使 用 和 演 变 情 况 , 详 同时 从
( 诃 僧 祗 律 ,2 28 1 ) 摩 2 P 8 b 7 ( ) 嘉 之 末 , 徙 南 越 … … ( 僧 传 ,0 3 2 9 3元 被 高 5P7b)
历时角度 比较观照 , 系统揭示佛经对被动句的研究价值 。
( ) 畜 生 中。恒 被 挝 杖 五 百 余 世 。( 句 譬 喻 经 , 4堕 法
4 5 11 P9e)
本文所检佛经均 以《 大正新修大藏经》 俗称《 ( 大正藏》 ) 为底本 , 所引例句均在其后标 明所出 自佛经及其在《 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