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集解

合集下载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韩非子》原文及赏析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

”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⑾也。

注释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

戏:开玩笑。

他:孩子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

显学·《韩非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显学·《韩非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显学·《韩非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显学《韩非子》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主以为俭而礼之。

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

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

今孝、戾、侈、俭俱在儒、墨,而上兼礼之。

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

宋荣子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

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

今宽、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

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今兼听杂学缪行同异之辞,安得无乱乎?听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

今世之学士语治者,多曰:“与贫穷地以实无资。

”今夫与人相若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

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

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而欲索民之疾作〔51〕而节用,不可得也。

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52〕,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53〕之士也。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韩非子的原文和一些相关的解析。

一、《韩非子·五蠹》原文韩非子《五蠹》中写道:“人之所以能,是以不可知也。

能者多行,不能者反常。

”韩非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能力是无法完全被了解和识别的。

他指出,能力强的人通常行为多样,而能力弱的人则常常表现出独特和异常的行为。

二、《韩非子·五蠹》解析1. 人之所以能,是以不可知也这句话反映了韩非子对人类能力的认识。

他认为人的能力是多样而复杂的,难以被完全理解和掌握。

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潜能和能力,但这些能力却无法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和预测。

2. 能者多行,不能者反常在这句话中,韩非子指出了能力强的人和能力弱的人的行为特点。

能力强的人通常行动频繁、多样,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展现出较高的能力和素质。

而能力弱的人则常常表现出异常和不寻常的行为,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复杂的环境。

三、启示与思考韩非子的《五蠹》表达了他对人性和人的能力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也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他的观点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备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韩非子的思想也告诉我们,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不断行动和努力的。

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和表现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人,不要对他人的表现进行过于主观的评判。

相反,我们应该关注和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起来,韩非子的《五蠹》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了他对人类能力的独到见解,并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我们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能力,关注他人的价值,并通过努力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

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

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五十五. 兹郑引辇【原文】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①。

兹郑踞辕而歌②,前者止,后者趋,辇乃上。

使兹郑无术以致人③,则身虽绝力至死,辇犹不上也。

今身不至劳苦而辇以上者,有术以致人之故也。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注释】①辇(niǎn):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

高梁:山谷之间的延绵高地。

踞:蹲,坐。

辕:拉车的把手。

③使:假如。

致人:调动人,招引人。

自注;证明此人会动脑子,会想办法,比一般人聪明,他能借力用力而不是单靠自己,这样的人是能做成别人做不到的事而成为人上人。

五十六. 留有余地【原文】桓赫曰①:“刻削之道②,鼻莫如大,目莫如小③。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④,则事寡败矣。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释】①桓赫:战国时代著名的雕刻家。

②道:原则。

③莫如:不如。

为其:认为。

④复:还原,重来。

自注;艺术家雕刻要留有余地才能雕出好的东西,许多人在作画,刻写时没有余地而使作品效果很勉强而不自然。

做事也要留有余地不然后面就难了,两个人吵翻撕破脸就很难再恢复关系了。

五十七.杨布打狗【原文】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①,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②,其狗不知而吠之。

杨布怒,将击之。

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

曩者使女狗白而往③,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释】①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称为杨朱学派。

②衣缁衣:衣,动词‘穿’的意思。

缁(zi)衣:黑色的衣服。

《说文》:“缁,帛黑色也。

”③曩者(nǎng zhě):刚才,过去。

使女:使,假如。

女,即你。

自注;杨布做事情就这样将一切错误算在狗身上,其实他自己也有问题。

他的所为就像一些人自己摔了一跤,就打桌子,椅子,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却将所有问题怪在别人身上。

这样的人做事情那肯定会出问题,而且是一出再出,因为他不知道最大问题在自己身上。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Legalist(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选取韩非子的原文,以及对其内容进行解析与精选,以展示韩非子思想的精髓与深刻。

一、1.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积于渊,水必漂之。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八议》中,意为优秀的人在平凡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忽视,而一旦置身于崇高的位置,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

韩非子以此表达了对于人才的重要性的思考。

2. "上必欲成其志,则下必欲去其能。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意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领导者,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适时借助他人的才能和智慧,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韩非子在这段话中展示了治国之道的智慧。

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车而无轴,不知其能也。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中》中,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被人所信任和依赖;车辆如果没有轴心,就无法运转和发挥作用。

韩非子以物喻人,强调了为人诚信的重要性。

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非命》中,意为一个人无法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快乐或悲伤,只能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进行理解和推测。

韩非子借用了"子非鱼"的比喻,强调了对于他人感受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5.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善,其恶者伪也。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性恶》中,韩非子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并指出那些表现善良的人多数是出于伪装和虚伪。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表现善良的人多是出于个人利益或目的,暗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二、总结与展望以上是对《韩非子》原文的一些精选与解析。

通过对韩非子的思想和著作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对治国、人性和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与思考。

韩非子篇章解析

韩非子篇章解析

韩非子篇章解析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兼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闻名于世,他的著作《韩非子》更是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韩非子》中的几个重要篇章进行解析,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和观点。

一、《解老》《解老》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章,主要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解读。

韩非认为老子的观点主要是虚无主义和自然主义,过于推崇无为而治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现实中是无法实施的。

他提出了“治理教化”的观点,主张通过正确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政策来实现社会的治理和秩序,反对无为而治的观念。

二、《五蠹》《五蠹》是《韩非子》中的第十篇章,主要是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揭示和反思。

韩非以“五蠹”比喻了当时社会中的五大祸害,包括盗贼、邪佞、怠惰、乱孽和贪欲。

他分析了这些祸害的根源,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他主张通过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加强教育和道德的培养,以及加强统治者的权力和威望,来解决社会腐败问题。

三、《内储说左上》《内储说左上》是《韩非子》中的第三十一篇章,主要是关于国家治理和统治者的责任和作用的论述。

韩非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而不是任由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他强调了内政储存的重要性,认为稳定的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宁是国家的根本,而统治者应尽其所能地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而不是滥用权力或操纵国家。

四、《明法法度》《明法法度》是《韩非子》中的第四十一篇章,主要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效力。

韩非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护者,是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工具,统治者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他同时也明确提出了法律的适用对象和法律责任,主张法律是适用于大众的,而不是特权阶层。

总之,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深刻而独特,他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批判和解读,以及对社会腐败和国家治理的论述,提出了许多独具一格的观点和建议。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全文及译文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①,则见以为华而不实;郭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②;言多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③;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④,妙远不测⑤,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注释〕①纚纚(xǐ)然: 有条理的样子。

②掘而不伦: 笨拙而不成体统。

掘,通“拙”。

③刿(guì)而不辩: 锋芒太露而不善于辩说。

刿,刺伤。

④闳: 通“宏”。

⑤妙远不测: 深远而不可捉摸。

妙,通“眇”,高远之义。

〔翻译〕臣非并不是不善于表达,然而难于进言的原因却是:语言流利,而有文采,长篇大论,就会被认为华而不实;语言敦厚恭敬,耿直坚定,真诚而又执着,就会被认为拙劣而不讲道理;语言滔滔不绝,旁征博引,比较对照,就会被认为虚浮而无用;概括精微,陈述简约,径直而无华,就会被认为直率伤人而不会说话;激烈指责人主的亲信,探知他人的隐情,就会被认为诬陷好人而遭受谴责;语言宏大广博,深远难测,就会被认为夸张而无用;言及家常生计一些琐事,就会被认为粗陋短浅;语言接近世俗,词不抗上,就会被认为贪生怕死而逢迎君上;语言远离世俗,怪异不羁,就会被认为荒诞无稽;敏捷善辩,富于文采,就会被认为不够质朴;不用经典,语言质朴而信实,就会被认为村野浅陋;时而引用《诗经》、《书经》,旁征典籍,称道效法往古,就会被认为这是背诵古书。

这种种就是臣非难言和深为忧虑的原因。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①,仲尼善说而匡围之②,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③。

韩非子集注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集注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集注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集注原文与解析是对韩非子著作中的原文进行注释和解析的
文章。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对于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进行韩非子集注原文与解析的文章中,首先需要明确韩非子的著
作内容。

韩非子的著作主要包括《韩非子·外储说上》、《韩非子·外储
说下》、《韩非子·五蠹》等篇章。

每篇章都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理论,需要逐一进行注释和解析。

注释部分应当对韩非子原文中的重点概念、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

例如,对于《韩非子·外储说上》中的“兼爱非仁,善争非贤”的观点,
可以解释兼爱、善争、仁、贤等概念的含义。

同时,还可以结合其它
相关篇章和韩非子的思想体系,探讨这些观点的来源和意义。

解析部分是对韩非子原文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以从政治、法律、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例如,在《韩非子·五蠹》中,韩非子提出了“五蠹”之说,即“暴民地震、小人执政、惑教妖姬、
贪官污吏、故国弥雾”。

可以对每个蠹进行解析,探讨其对国家和社会
的影响,以及应对之策。

为了使文章达到整洁美观的排版要求,可以适当使用标点符号、段
落分隔和字体格式等。

同时,语句的表达要通顺,逻辑要清晰,以保
证读者能够顺畅地阅读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总之,韩非子集注原文与解析是一种对韩非子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的方式。

通过注释和解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韩非子的思想,并对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有更深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是,为什么要独尊一家呢?
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是秦始皇就已经意识到的。而且,始 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 言论不一。既然好不容易法令归一统,又岂能再众说纷纭?

一统天下,就不能百家争鸣。 这是秦皇和汉武的一致看法。只不过,秦始皇选错了对象(推崇法家), 找错了帮手(以吏为师),用错了手段(焚书坑儒),汉武帝却对了路。 儒学,为什么就合适做统治思想? 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这倒是跟法家一样。但法家的维护不讲道 理,其手段则无非绝对权威、阴谋诡计和严刑峻法(法家称之为势、术、 法)。所以,法家之道为霸道,法家之政为苛政,法家之制为专制,法 家之治为刑治。结果怎么样呢?秦帝国二世而亡。 儒家则不同,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也就是说, 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 受。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 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 从这个角度看,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几乎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替代的。 而且,当儒学取得至尊地位并深入人心后,帝国时代的核心价值也产生 了。 这就是三纲五常。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 于百姓者也。(《难三》)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 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 师也。(《定法》) 法就是法令,是官僚所执掌的轨范。主要 是治民。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 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业。(《定 法》) 术,主要是“循名责实”,也就是君主所执的 权术。主要是针对君臣关系而言。


更麻烦的是窦太后。窦太后是景帝的母亲,武帝的祖母。老 太太喜欢的,据说是黄帝和老子,以至于景帝和窦家人都 “不得不读老子书,尊其术”。 结果,闹出风波来了。


有一天,窦太后招来一个名叫辕固的儒生,要他给自己讲解 《老子》。辕固却撇撇嘴说:那是家奴的书。 窦太后勃然大怒,下令让辕固生到猪圈里去,跟野猪学习狱 吏和囚犯的书。景帝无奈,只好偷偷塞给辕固一把好刀,这 位儒生才幸免于难。 太皇太后意见如此,尊儒岂不可疑? 当然。





主要思想

1、法治 法治的关键在于很好地使用“刑”、“德”二柄。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 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二柄》) 所以,韩非所谓的“法”,主要是“刑”,用治国,这就必然会引导到绝对专制主义的道路上去,


3、进化的历史观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 于气力。”(《五蠹(du3)》)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 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 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 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 乱。……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仕托,非下也,权重也。“(《五 蠹》)

儒家坚持以礼治国,这样,“礼”不仅是统治贵族的准绳, 也成为统治庶民百姓的准绳,这是对庶民百姓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就这一点说,儒家是革命的。 法家的思想也和儒家一样,没有社会阶级高下的区别。人 人在法律和统治者面前,地位都一样。但是,法家所做的 不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而是把贵族的地位降低,靠奖惩 来统治一切人,这就把“礼”抛到一边去了。 儒家的主张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p138)


势者,胜众之资也。 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势必于自然,则无为言于势矣。 吾所为言势者,言人之所设也。今曰:尧、舜得势而治,桀、 纣得势而乱,吾非尧、舜为不然也,虽然,非一人之所得设 也。夫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 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而亦不能治者,则 势乱也。故曰:势治者则不可乱,而势乱者则不可治也。此 自然之势也,非人之所得设也。若吾所言,谓人之所得势也 而已矣,贤何事焉?(《难势》) 势,就是指由位置带给人的一种力量。任何人不论贤否,有 势位就可以号令众人,所以他说“势者,胜众之资也”。
主要特色

1、重质轻文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gou4)者也。”
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不阿贵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 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有度》)
易中天:可疑的独尊

汉武帝做了一个重要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一件影响到千秋万代的大事。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 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 才稳定地延续了二千多年。 当然,秦制和秦政,也因此变成汉制和汉政。 这并不容易,因为武帝的祖先都不喜欢儒家。比如刘邦,是 只要一看见儒生,就忍不住要摘下他们的帽子往里面撒尿的。 武帝尊儒,不怕得罪祖爷爷的在天之灵?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
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
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执规矩尺寸,则万不失
矣。君人者,能去贤巧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 则人力尽而功名立。”(《用人》)


2、性恶论
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 俱出父母之怀祍,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 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 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



事实上,汉武帝从来就不是真儒家,更非纯儒。他迷信巫术, 重用酷吏,都不是儒家赞成的事。他大张旗鼓招聘儒生时, 大臣汲黯(读如急暗)就当面直言:陛下内心世界充满欲望, 又何必装模作样讲什么仁义呢?

同样,窦太后也不是真道家或纯道家。她和吕后以来的帝 国统治者,是既贵黄老,又重刑名。刑就是刑律,名就是 名教。刑律是法家要的,名教则是儒家的主张。所谓“黄 老刑名”,首先是按照儒家荀子学派的主张确立君臣名分, 然后按照法家的主张依法治国,最后像老子主张的那样清 静无为,像黄帝那样垂拱而治。 可见,汉初统治阶级的思想杂糅了诸家。窦太后他们要的, 也决非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更非庄子主张的无政府主义。 否则,封建制倒是对的,郡县制反倒不对了。 这当然决无可能。 可能的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休息是必须的。七年楚汉战争之后,举国上下满目疮痍。 城池毁灭,良田荒芜,人口锐减,民不聊生,户口所存仅 十之二三。当时,就连皇帝乘坐的专车,也配不齐四匹颜 色相同的马,将相们甚至只能坐牛车。 于是,高、惠、文、景四朝,都厉行节俭,力求清静。因 此到武帝继位,国库里已是堆满了粮食堆满了钱。田野里 牛马成群,老百姓也人给家足,上流社会更是如果只有母 马可骑,都觉得丢人现眼了。 这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 因为帝国中央的清静无为,固然造福于底层民众,却也便 宜了中层豪强,尤其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诸侯王。那 些获得了言论自由的谋臣策士,获得了人身自由的亡命之 徒,更流窜于各王国,摇唇鼓舌,兴风作浪。
看来,罢黜百家的说法是可以商量的。实际上武帝他们也没有把诸子百家 都赶尽杀绝,更没有派人派兵烧毁民间的藏书。真正要消灭的,是危害政 权的纵横家。 这当然是窦太后也同意的。何况她喜欢清静,岂会赞同纵横家的无事生非?




那么,独尊儒术,是真的吗?
是。不过,是独尊,不是独存。也就是说,只有儒学才被确立为官学,有 着毋庸臵疑的至尊地位,是思想文化领域的老大,诸子百家不能与之平起 平坐。



3、反对托古改制,主张改革、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墨子、孔
子)——矫枉过正

4、以史来说理(解老、喻老等)

5、融汇儒、道、法(荀子、老子、申子、商鞅)
评价

韩非的政治思想,实际上是二千多年来地主封建社 会中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术的基础。后世的地主阶级 知识分子,尽管经常骂法家们“刻薄寡恩”,可是



对此,帝国岂能容忍!

事实上武帝及其臣僚首先打击的,是“治申(申不害)、商(商鞅)、韩 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者。前三个是法家,后两个是纵横家。

显然,罢黜百家,并非罢黜道家。其实就连法家,也仍然是帝国的执政党。 只不过,法家的思想武器只能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不能让民间用来对付中 央。
秦代的政治正是根据这种“法治”主义的观点造成的专制主义的 政治。

如果对“法家”望文生义,以为法家便是主张法学,这便错了。
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钱穆,p133)

法治主义是韩非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法术”就像 是规矩、尺寸,没有“法”是不能统治人民的,他 说:
当他们自己做官统治人民时,仍旧不能不用所谓
“申、韩之术”。“阳儒阴法”,是二千多年来封 建统治者的基本态度和手段。韩非思想影响后世之 大,于此可见。(童书业,p233)
重点阅读篇目



1、《二柄》 2、《孤愤》 3、《说难》 4、《难势》 5、《定法》 6、《五蠹》 7、《显学》 8、《忠孝》



4、“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道家的思想,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和法
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
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 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

他发展了老子权术的一面,要“明君无为于上,群 臣竦惧乎下”。要用臣下的智能,把它变成君主自 己的智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 这就是所谓的“权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