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教案: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3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系统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海底地形打下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高中生而言,地理学科中有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内容普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各有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理论分析,有的学生擅长实践操作。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时,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地壳运动和海底火山活动等概念。此外,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以直观理解。此外,人类活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具准备
Xxx

高中地理选修二讲学稿: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高中地理选修二讲学稿: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海岸线和海岸带的定义2、阅读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运用地图,了解主要海岸类型的分布状况【学习过程】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是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自然地理中海岸包括和带。

2、海岸线定义:是海洋与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3、海岸带(1)潮间带:和之间的地带(2)海岸带:①位置: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②宽度: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③环境特征:兼备海陆两种属性,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图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阅读:“海岸线的进退”4、影响海岸发育因素:海浪、潮汐、洋流、风暴潮、海啸、流水及生物、全球变暖、地壳运动等因素(1) 是海岸线;是潮间带;______ 是水下坡岸;(2) 海岸带是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向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是海岸带的主体。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活动:课文第14页 1、填表:2.辽东半岛: 海岸 江苏北部: 海岸 珠江三角洲: 海岸 南沙群岛: 海岸 【课时评价】 一、基础过关 1.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A .大陆架B .海岸带C .大陆坡D .洋盆 2.图示海岸类型为A .基岩海岸B .生物海岸C .淤泥海岸D .三角洲海岸3.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 A .基岩海岸 B .砂质海岸 C .淤泥质海岸 D .生物海岸 4.下列海岸类型最适合开辟盐场的是A .淤泥质海岸B .砂质海岸C .珊瑚礁海岸D .基岩海岸 5.下列海岸类型中多优良港址的是A .基岩海岸B .淤泥质海岸C .生物海岸D .砂质海岸 6.形成淤泥质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 .侵蚀作用B .搬运作用C .沉积作用D .变质作用 7.关于红树林海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红树林海岸是一种泥沼地海岸 B.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C.具有很强的抗御风浪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和湿地保护等作用D.红树林具有气根,在沿海漂浮繁殖,可以在各种地区的沿海生长8.世界上典型的珊瑚礁海岸有:A.渤海沿岸、浙江沿海和美国西部海岸B.澳大利亚东北海岸、马尔代夫沿海C.江苏北部沿海、广东福建沿海D.夏威夷群岛、斯里兰卡沿海二、能力挑战9.读“黄河入海口的海岸线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课件 精品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课件 精品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 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 B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海底地形的成因
• 海底扩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1、炽热岩不断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 央裂谷带涌升 2、新洋底把老洋底向两侧挤推,导致 洋底不断扩张 3、洋底岩石年龄由大洋中脊向两侧 递增
珊瑚礁海岸
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岸海岸(岩岸) 特点: 1、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 入海的边缘 3、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分布着向海突出的海岬和 深 入陆地的海湾--岬湾相间 4、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5、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海蚀地貌
分布: 利用: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杭州湾以南的浙、闽、 粤、桂、琼、台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
南沙群岛
复杂的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大洋盆地 海沟 大洋中脊
大陆边缘
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水深大于200米
大陆隆:水深在1500~~5000米 大洋盆地:水深在3000~~6000米 海沟:水深在6000米以上
大洋中脊:顶部水深在2000~~3000米
洋中脊
1、找出图中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海岸低洼地带
澳大利亚大堡礁 生物堆积作用形成的 利用: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一种特殊海岸
避风良港
分布: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南沙群岛、
珊瑚礁(堡礁)
珊瑚礁(环礁)
澳大利亚-大堡礁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
类型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 岸
生 物 海 岸
成因
特点
利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课件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课件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第二十九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十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十一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本部分(bù fen)内容 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tuìchū) 全屏播放
第三十二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三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情景导入 缕漆黑的烟雾。矿物质遇冷收缩最终沉积成烟囱状堆积物, 地裂中的热液顺烟道喷涌而出形成景致奇异、妙趣横生的 海底热泉。 【思考】 海底黑烟囱是怎样形成的?
第四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目标定位 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 的形成和分布。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洋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的 主要观点,岛弧或海岸山脉、海沟的形成。
第二十一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图中 b 所在大洋洋底分属几大板块( )
A.两大板块
B.三大板块
C.四大板块
D.五大板块
(3)在图中 c 大洋的西侧形成一系列岛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 )
A.这些岛弧总是和海沟相伴而生,且海沟均位于岛弧的西侧
B.这里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第十页,共33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海底地形 (1)海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_下__倾__、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 最低洼的地方——海沟。 (2)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_受__挤__上__拱__,隆起形成_岛__弧__或 海岸山脉。
第十一页,共33页。

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

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

汇聚区。(3)海底扩张是海底岩石圈自大洋中脊的轴部向两侧的扩张 运动。而大陆则伴随着海底的运动,被动地做长距离位移。根据海 底最古老岩层的年龄,可以推算出海底岩石圈从裂谷处形成到海沟 处俯冲消亡,整个过程一般不超过两亿年。海底扩张速度大约为每 年几厘米。
2.海底地形 (1)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 (2)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洋中脊。(3)地幔物质 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4)洋盆岩壳向大陆板 块下附冲形成海沟。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来自解析:第(1)题,①代表美洲板块,②代表亚欧板块。第(2)题, 从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甲和乙之间是生长边界,丙和丁之间是消亡 边界。第(3)题,A 处位于板块内部,B 处位于板块交界处。第(4)题, 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间,已经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洋盆, 正处于成年期。
2.大洋本身有生命吗? 提示:大陆裂谷是大洋形成的孕育阶段,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亚丁湾则是大洋的幼年期;大西洋已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盆地, 标志着它已进入成年期;而太平洋洋中脊偏居一侧,边缘发育了一 系列海沟—岛弧,表明它已到了衰退期。相向运动的大陆彼此接近, 大洋则趋于关闭,进入终了期,如现在的地中海。当洋壳俯冲殆尽, 两岸的陆块拼合碰撞,海水退出,大洋就此消亡。由此可见,海洋 是有生命的,有其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
,为
什么?
(3)A 处与 B 处相比,地壳较稳定的是
,原因是什么?
(4)现在大西洋仍不断扩展的原因是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酒精灯、托盘、热水、海绵块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现在看到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你们觉得海洋的中心和海洋的边缘相比哪里的海水更深一些呢?(引导学生认识洋中脊)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学说)回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指导学生理解地幔物质对流的模拟实验。

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动态模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海底扩张学说教材P20案例1:学生讨论并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裂谷的形成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物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陆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并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张,形成初期的海洋,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海洋地壳。

洋壳不断扩张生长,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使大陆不断向两侧分离形成大西洋。

(1)找出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2)图中岩石年龄从洋中脊向两侧有什么分布规律?(3)太平洋海底最老的岩石年龄距今多少年?(4)与地球46亿高龄对比,为什么海底岩石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由四个思考题引导出下一个内容——洋壳的消亡)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2020届人教版地理选修2学案:知识导航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含解析

2020届人教版地理选修2学案:知识导航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含解析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思维激活从全球海底地貌图中可以看到,海底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绵不断的洋脊纵横贯通四大洋。

一般来说,洋脊两侧的扩张应是平衡的,大洋洋脊应位于大洋中央,但太平洋洋脊却不在太平洋中央,而偏侧于太平洋的东南部,并在加利福尼亚半岛伸入了北美大陆西侧。

试用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太平洋洋脊为什么偏侧一方?提示:洋底的生产、消亡,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

目前的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就是海底扩张—板块运动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还在不断地进行之中。

在现在的世界地图上,可以找到不同发育阶段的海洋。

太平洋中脊(太平洋洋脊)偏居一侧,边缘发育了一系列海沟—岛弧,表明它已到了衰退期。

自主整理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____________的过程,是地幔中____________的结果。

2.海底地形(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下形成的。

洋中脊是___________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____________推开,海底不断____________形成洋盆。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______构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大陆板块下____________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____________。

2.海底地形(1)海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海沟。

(2)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____________,隆起形成____________或海岸山脉。

高手笔记1.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ppt课件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ppt课件1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解析】 (1)在5°N纬线附近,丁是太平洋板块, 那么丙应是亚欧板块,乙是印度洋板块,甲是 非洲板块,而巴基斯坦地震是由乙、丙碰撞挤 压形成的。(2)戊板块是南极洲板块,己是美洲 板块。 甲西侧为大西洋,在不断扩大;乙北侧 为印度洋,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流动;丙板块跨 东西半球。 【答案】 (1)B (2)D
例2 下列哪一种海底地形的发现对海底扩张
学说有重要的启发( )
A.海底平原
B.海底珊瑚礁
C.洋中脊
D.大陆架
【解析】 洋中脊是海底的火山山脉,是海底
张裂之处。
【答案】 C
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构成;大陆板块与
板块构造 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
学说部分 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
知能层级突破
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地 形
用海底扩张说解释形成过程
海底扩 张说的 内容
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 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 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
洋壳
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 形成
洋盆 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
学法指导 海底岩石的年龄变化规律 海岭(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 最年轻,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年轻,离海 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板块在洋中脊轴附近的增生区较薄,随着板块 背离中脊轴运动,因其逐渐冷却而增厚。大洋 板块是短暂的,从生成至海沟俯冲带消亡一般 不超过2亿年。板块潜入地幔内数百千米才被熔 化,故沿板块俯冲带可发生浅、中、深源地震 活动。海底地形实质上就是大洋板块生成—运 动—消亡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构造活动和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了解洋壳的形成。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
(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