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铁60周年——人和事
建国60周年变化

时代发展的特点:“50年代爱劳
模、60年代靠工农、70年代海 陆空、80年代找老九、90年代 傍大款”······ ·····说明了改革开放3 0年来,人们的婚恋观发生的变化 。 四个举例说明
如今择偶看重收入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曾经历 了一系列的变迁。数据显示,1976年以前 有1/4的人择偶时特别关心对方的家庭成分, 有1/3的人关心对方的政治面貌。20世纪 60-80年代则住房条件的好坏、有无海外 关系等一度成为择偶的加分因素。近年来,年 轻的、文化和职业层次较高的被访者在择偶时 有更大的概率关注对方具有现代气质的人品个 性。 今天,社会大众评价个人社会地位的基本尺度 与视角已彻底改变,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 能力成为衡量天平上最为重要的砝码。
60年代的服装
70年代的服装 80年代的服装
80年代 VS现在
食: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
或粗茶淡饭。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 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 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③改革开放 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建国初期
我们现 在 的生活
住: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 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 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 危的破旧民居。90年代开始, 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 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 得到、住得起”的选择。如 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 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 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 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 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30年结婚费用增25倍
建国以来,人们的结婚费用总体上呈现缓 慢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上海青年的 平均结婚费用已达31383元,比60年代 增长了25倍,是70年代的19.6倍,比 80年代前期增长了8倍,是80年代后期的 3.29倍。20世纪90年代,“上海青年 的最高结婚费用达15万元,平均结婚消费为 6951元,不同层次的市民结婚消费差距很 大。”1997年平均结婚费用为8万元,2 002年为10万-15万元。
中交隧道十大杰出青年

中交隧道十大杰出青年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中交隧道十大杰出青年”先进事迹新中国60周年大庆到来前夕,局通报表彰了第一届“中交隧道十大杰出青年”。
“中交隧道十大杰出青年”是经过局各级组织推荐,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评选出的,是我局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工作中做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青年典型,他们身上充分展示了中交隧道青年奋发有为的时代风采。
希望全局广大团员青年以受到表彰的同志为榜样,勤奋学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我局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首届“中交隧道十大杰出青年”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于长东二公司副总经理兼巴基斯坦项目经理王善高太中银项目工程部部长刘刚四公司副总经济师兼广西六钦项目部经理刘林波三公司上海地铁项目部总工程师李雪东一公司副总经理兼山东滨德项目经理邵天宝一公司包神项目部经理杨晓宇五公司苏州北环西延四标项目经理罗兴元三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广州、广佛地铁项目部经理赵建勇京沪高铁项目部总工程师解玉强电气化分公司工程部部长迎难而上勇挑重担二公司副总经理兼巴基斯坦项目经理于长东于长东,7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二公司副总经理兼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项目的项目经理。
先后荣获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中交隧道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A3标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2006年9月刚调入局二公司不久的于长东,临危受命,担任蓝商项目A3标项目经理。
当时A3标开工已10个月,但工程进展很不顺利,人心不稳,项目内外部面临很大压力。
面对复杂的情况,他深入现场了解,在掌握项目基本情况和问题症结后,迅速从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两个方面,加大对项目的管理力度。
内部对项目班子成员和各职能部门重新分工,采用扁平化管理;大胆任用责任心强的、技术基础好的新毕业生,稳定项目部主要技术人员;逐一解决作业队伍的问题,为作业队伍制定计划、安排生产;完善分包合同,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坚决堵住管理漏洞,降低项目管理成本。
中国地铁发展概览

中国地铁发展概览
近年来,中国地铁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国内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历史回顾、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为大家描绘中国地铁的发展蓝图。
历史回顾:
中国地铁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北京地铁的建设拉开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序幕。
最初的地铁线路简单,覆盖面有限,但标志着中国地铁建设的起步。
此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也相继兴建了地铁,为中国地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地铁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目前,中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拥有地铁系统,总里程超过6000公里。
其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地铁网覆盖范围广,线路密度高,运营效率高。
二线城市如广州、深圳等也在不断扩建地铁线路,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未来展望:
中国地铁的发展前景令人振奋。
根据规划,到2030年,中国地铁的总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覆盖超过50个城市。
未来地铁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城市规划和交通布局的协同,打造智能化、绿色化的地铁系统。
同时,中国地铁也将继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运营
效率和服务水平。
总结:
中国地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地铁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中国地铁将继续致力于提高运营效率、服务质量,为人们出行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交通方式。
我们期待着中国地铁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更加发展壮大,为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贡献。
劳模故事传递正能量_励志故事

劳模故事传递正能量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人民的楷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劳模故事传递正能量,供大家参阅!劳模故事传递正能量:中国版图上一颗小小螺丝钉“在很多边远地方都有像我这样的员工,条件比我更艰苦。
这个荣誉不是我的,我是代表他们来领这个荣誉的。
”广东省邮政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岛邮政所投递员谢坚说。
谢坚人如其名,坚守岗位20xx年。
20xx年来,他妥投疑难邮件3万多件,救活“死信”3000多封。
外伶仃岛因伶仃孤立而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伶仃洋》就诞生于此。
其北距香港长洲6海里,是珠三角地区进出南太平洋国际航线的必经之地,也是南海要塞。
“海岛通信权到位,就是海岛主权到位。
”谢坚道出了坚守20xx 年的心声。
“前任邮递员干了20xx年直到退休,条件艰苦没有人愿意来接班。
”谢坚坦言,接班之后才真正认识到岛上有多荒凉艰苦,没水、没电,基本生活都没办法保障。
物质条件的艰苦,越发凸显精神的富饶。
本来几次机会轮换回市区工作,但谢坚都放弃了。
“以前我送电报,内容不是喜事,就是悲事。
无论哪种,接报人大多会抱着我哭,对于伶仃岛的人来说,‘家书抵万金’。
”谢坚说自己就是想干好本职工作,做一个中国版图上的小小螺丝钉。
而在我们眼中,他更像是我国南海小岛上的一面旗帜。
劳模故事传递正能量:女劳模练就事业家庭“平衡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是创造,个人劳动、集体劳动也是创造。
”南京港集团港口机械厂技术管理部部长、20xx年中宣部和全总发布的“最美职工”中唯一一名女劳模沙夕兰说。
沙夕兰经常跟年轻人说的话是“不要先想着得到什么,而要先想到付出什么。
”就是这样一个认为“吃亏是福”的女劳模,参与研发的产品获得多项专利,累计为企业创造了数十亿元的产值。
南京港口机械厂也由十多年前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厂一跃成为国内港机制造业的巨头。
“这是一个不能吃老本的行业,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生存下去。
”沙夕兰说,工作20xx年以来危机感始终都有,“一个人始终都会被超越,而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同了。
感动中国作文(15篇)

感动中国作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动中国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炎黄,是人类的始祖,带动了整个华夏族的发展与千古文明。
我们身边总有隐姓埋名捐助社会的公益人士,他们默默为社会付出。
最终有一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公益人士,他叫炎黄,他叫张纪清。
这位老人用二十七年投身于公益,他来自江阴,用一个人的文明撑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
一位老人在江阴市某银行正起身离开,却晕倒在地上。
被好心人送进医院。
人们在他身上找到了三张汇款单,汇款人的名字,叫炎黄。
那天,那个被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的身份终于解开。
老人的名字叫张纪清。
“这不是什么大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张纪清老人在感动中国里与主持人这样说。
张纪清老人也没有预料到会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解开隐藏了二十七年的身份之谜。
原本老人打算把这个秘密保守一辈子,连最亲近的子女都不会透露。
在张纪清老人眼中,他做的这些都是小事,助人为乐、济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几乎每年,祝塘镇都会收到“炎黄”的汇款,而汇款地址却是五花八门,寻找后发现地址都是假的。
想寻找这位好心人的人们也只能失望而归。
“我要的不是名,是心!”这便是张纪清老人的初衷,老人想尽各种办潜伏”,不愿以恩人自居。
看着电视屏幕中的老人为了自己的那份行善之心,从原本的祝塘首富到现在住在七十平米的房子里与老伴靠养老金生活,从二十七年前寄出的第一笔捐款到二十七年后的如今,老人无怨无悔。
因为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因为我们有济贫帮困的文明。
感动中国,有多人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无悔奉献只为给子女、社会、身边的人带去一份未来,一份温暖,一份快乐。
感动中国,虽然隔着屏幕,但感动中国的夜晚有多少人为荧幕中那些感动人心的事迹所流泪。
感动中国,我们的身边又有谁跟他们一样在默默付出。
只是我们不知道。
但我们也许能跟他们一样,我们同样是炎黄子孙,我们同样有传承千古的文明。
中国地铁的发展历程

中国地铁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地铁的发展历程
中国地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最早的地铁是1907年在上海开通的沪杭甬线。
1966年,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上海地铁的第一段全长14.31公里的沪杭甬线开通运营。
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进入高潮期,各地建设的地铁线路逐渐增多,1979年,北京地铁第一段线路开通,这也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第一条地铁线路。
1990年以后,中国地铁的发展进入快速的发展期,这一期中国地铁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前我国地铁线路已经遍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网络已经形成。
目前中国地铁的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城市都在加快地铁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地铁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把地铁建设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让城市发展更加繁荣昌盛。
二、中国地铁的未来发展
中国的城市交通发展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地铁正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成分,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未来,中国地铁的发展将会更加快速,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地铁的建设,新的地铁线路将会在各个城市建成,以便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此外,中国地铁的技术也会得到改善,大力推进自动驾驶系统的
研发,提高地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可以采用无线技术进行智慧交通管理,以满足人们运输的需求。
未来,中国地铁将会不断进步,成为中国城市交通的支柱,推动城市发展,实现全民参与的城市运输事业。
暑期社会实践_地铁

导语: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暑假,我走进地铁,体验了这座城市的交通脉搏,感受了地铁带给我们的便捷与挑战。
以下是我暑期社会实践——地铁探秘的所见所闻。
一、地铁的变迁在我国,地铁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
从最初的技术落后、设施简陋,到如今的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地铁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1. 北京地铁:我国第一条地铁,建于1969年,全长21.6公里,共设有16个站点。
如今,北京地铁已成为全球运营里程最长的地铁系统之一。
2. 上海地铁:我国第二条地铁,建于1993年,全长16.3公里,共设有14个站点。
上海地铁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成为国内地铁建设的典范。
3. 广州地铁:我国第三条地铁,建于1997年,全长23.9公里,共设有16个站点。
广州地铁以服务至上、安全可靠为宗旨,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二、地铁的便利1. 环保节能:地铁采用电力驱动,相比传统燃油汽车,具有环保、节能、减排的优势。
2. 高效快捷:地铁运行速度快,平均运行速度在40公里/小时以上,大大缩短了市民出行时间。
3. 安全可靠:地铁采用全封闭、自动化运行模式,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为市民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出行环境。
4. 经济实惠:地铁票价相对较低,乘坐地铁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三、地铁的挑战1. 站点拥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地铁站点拥挤现象日益严重,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乘客排队候车、挤车现象时有发生。
2. 车内卫生:部分地铁车厢内存在垃圾、痰渍等不文明现象,影响了乘车环境。
3. 票务管理:地铁票务管理仍存在一定问题,如逃票、插队等现象时有发生。
4. 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虽然我国地铁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四、地铁的未来1. 扩大地铁网络:继续加大地铁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地铁覆盖率,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不寻常的一件事

篇一:《不寻常的一件事》不寻常的一件事我们在这世界上,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
有高兴快乐的事、有悲伤的事也有令人感动的事,甚至一件不寻常的事。
而我,就有一件不寻常的事。
就在前几个礼拜,我们学校举行了三跳比赛,其中有一个比赛项目使我记忆犹新,那就是——跳长绳。
记得那天下午,只听余老师一声哨响,一场激烈的比赛就开始了。
甩绳的同学开始认真地甩了起来,裁判员也开始数了起来。
只见周予同冲了出去,以她那轻快的步伐,一上一下,打好了头阵!第二个同学也跟着接了上去,裁判员也数地很起劲:“1,2,3,4,5,,6……”可就当数到“49”时,一个同学绊了一下,使后面的同学都停了下来,不过我们没有气馁,心里数着1,2,1,2,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
我们继续跳,虽然途中有些同学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但他们还是坚持着,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了班级,累一累也就过去了,三分钟也没有多长时间。
跳了三分钟后,哨声响了,比赛到此为止了。
虽然这次我们还没有过关,但是,我们不会伤心,而是更努力的去练,在下一比赛当中,要让别人看看,我们是最棒的!篇二:《不寻常的事》不寻常的事在世界上,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
有高兴快乐的事、有悲伤的事也有令人感动的事。
在我家,就发生了这样一件非同寻常的事。
有一天晚上,我睡得很早,大约十点多的时候,我起来上卫生间,回来时,突然发现头上的灯亮了一下,随即又灭了,让我觉得刚才似乎是我的幻觉。
可是,接下来的二三周里,几乎每天那灯都亮一下,然后又灭了,搞得人心惶惶,跟闹鬼了似的。
这让我不得不对它加以重视,没办法,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她一开始不太相信,以为是我胡编乱造的,可后来她被我严肃的表情镇住了,相信了我,于是妈妈晚上和我一起观察灯为什么会忽亮忽灭。
最终,妈妈得出一个结论:“一般的节能灯的使用寿命是4-5年,5年之后灯丝就会烧坏。
造成晚上忽亮忽灭的情况,而我们家的灯就是这样。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恍然大悟。
一件像谜一样的事终于解开了,我们全家都松了一口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籍简介:
自1956年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处成立,至今中国地铁已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
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中国大陆共有29个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128条,总里程 3832k m(不含市郊铁路)。
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与速度世 界罕见,北京等城市年通车里程是世界发达城市建设高峰期的10倍,取得了举世瞩 目技术成果,建造技术栖身世界前列、核心装备实现自主制造、运营技术指标全球领 先。
这其中,凝聚了几代地铁人的心血和艰苦努力!
为此,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于2016年4月在深圳 的第7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上通过,决定陆续编辑出版《中国地铁50年---人和事》系列丛书,记录国内参与地铁规划建设和运营的近百位关键人物,通过人和事,反映 中国地铁50年来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
以人物讲述的方式串联起不同时期、不同城 市的地铁发展情况。
在随后的编写及采访过程中,发现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上海等地就已开始进行建设地铁的技术和人才储备,相继派研究生赴苏联学习 地铁,并编制了相关的研究报告。
1956年10月,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处成立,标志着 中国地铁建设的开始。
因此,中国地铁的发展历程应该是从1956年开始,已走过60 年,故书名确定为《中国地铁60年一人和事》(2017年4月出版)。
全书共分5篇,分别是开拓者篇、规划建设篇、勘察设计篇、施工及装备篇及行 业发展篇。
通过近百位人物的感悟与故事,我们体会到中国大陆城市轨道交通60年发 展历程中经历的点点滴滴,这些人物中有最早参与地铁建设的老前辈,更有目前在一 线指挥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装备制造及运营的中青年专家,有筹划之初“401 工程的由来”、“深埋与浅埋的争论”、“北京地铁的第一场大火”、首个“浅埋暗 挖法”的应用、首台“国产盾构机的诞生”、“地铁规划的变迁”,更有“如何破 解地铁融资之难”、“六型地铁的内涵”、“建地铁就是建城市”、“跨座式单轨 的实践”、“有轨电车的复兴之路”、“在轨道上飞行的中低速磁浮”等当前热点事 件。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很多动人心魄重大事件,更深深的感受到几 代地铁人拼搏奋斗、一生痴迷地铁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