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白水县妙觉寺题序

合集下载

大唐齐州神宝寺记□铭□序

大唐齐州神宝寺记□铭□序

大唐齐州神宝寺记□铭□序大唐齐州神宝寺记□铭□序□子寰撰并书观夫三皇五帝时王,夏殷商汉氏作,淳源竭而不流,浇俗纷其方扇,虽□简将圣老氏谷神,游龙之道德西浮,叹凤之诗书东迈,竟不能庇交丧,拯□□,驭彼黎俗登兹仁寿,徒存紫气之言,终绝素王之笔。

曷若金□□迹,超十地而孤尊;宝树应期,乘四轮而广运。

大雄有己,见□生溺之苦海,于是乎横宝筏而济之;大雄有己,见诸子迷之朽宅,于是乎驾舟航而出之。

视之以五蕴皆空,明之以诸漏以尽。

洎玉毫腾彩,现贤力之象位;刹起青龙,□阎浮而错峙。

遂令有国有家者,得其道而四海以宁;元元□□者,得其门而六尘高谢。

岂与夫向时之二教同日而言焉。

神宝寺者,宝山□面,岱宗北阴。

冈峦□□,而石壁万寻;林薮蒙茏,而□□千仞。

貔豹蹲踞,人绝登临,虺蟒纵横,鸟通飞路。

粤有沙门讳明,不知何许人也,禅师德隆四辈,名优六通,僧徒具归,群生宗仰。

晨□棘□,四念经行,夜宿榛□,六时礼敬。

貔豹枕膝,禅心寂而不惊;虺蟒萦身,戒定澄而不乱。

水瓶朝满,羽杖夜来,事迹非凡,故非凡测,亲题□记,自叙因由日:“明以正光元年,象运仲秋,于时振锡登临。

”思同鹫岭,徘徊引望,想若鸡峰,欻弹指发声,此为福地。

遂表请国主,驱策人神,立此伽蓝,以静□为号,自梁以来,不易题榜。

属隋季经纶,生人版荡,革鼎推变,真俗各虚,今之所存,殆将半矣。

至我大唐御宇,重迁九鼎,再修二仪,四海廓清,万邦壹统。

用光正道,建三宝以传灯;化洽垂衣,统□生于寿域。

乃格命天下,有因废伽蓝先有额者,并使屯修。

于时有乡人王部应答州县声闻。

以此寺北有宝山,东有神谷,因改为神宝寺尔。

其寺也,望鲁开基,临齐作镇,堂宇宏壮,楼阁苕蛲,砌□□璜,阶涂金碧,□容有睟,瑞相无违。

发妙彩于天金,罄奇遗于龙石。

手轮含字,临□缀而披纲;眉宇舒毫,鉴壁珰而上月。

寺内有石浮屠两所,各十一级,舍利塔一所。

众宝庄严,胡门洞启,石户交晖,返宇锵锵,飞檐车献车献。

半天鹏起,遥遥烟雾之容;一地龙盘,宛宛丹青之色。

法门寺碑文妙句

法门寺碑文妙句

法门寺碑文妙句《惠恭之碑》:虚而保真,清而容物; 感阴阳之粹气,得天地之淳风。

心远七憎,以果收因,则含生皆佛上根下根,洞悟其旨;真学妄学,究竟其门。

佛法之机衡,幽途之炬烛。

阴照昏山,明发心海,解体三昧,利周四衢。

戒珠圆明,能清五浊之水。

悬般若之镜,圆照十方我执断灭,明性起于禅枝;法空见前,引尸罗于智果。

寂静律仪,则睹文齐相;澄清等忍,则观义忘言。

定镜流辉,尘清四念;心珠凝彩,照引三明;芥城几空,海印无底;河神屡殒,法母常安。

十方诸佛,从法立名。

相有终始,心无坏成。

世间实有,名为一合。

智越断常,心超间塔。

了别爱憎,弘扬诫律。

重振法鼓,再明佛日。

《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征事郎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张彧撰,弘农杨播书万物混成,天地恒其数;一真妙用,龙象演其教。

教也者,因言以见性;数也者,任气而为名。

了缘扣寂,合大空而泯相;从有入无,破群迷以登觉。

氤氲玉润,皎洁冰净,灵不可掩,坚不可磨。

寸余法身,等虚空而无尽;一分功德,比恒沙而莫量大音希声,大觉无形心居其泊,志处其约不肃而威,不严而教。

文武呈才,风云合变命者,身之质;身者,命之资。

法本皆如,性应无着。

我佛在兮世独尊,我佛化兮道长存,流正法兮不二门,赫惠日兮破重昏。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内殿首座左右街净光大师赐紫沙门臣僧澈撰内讲赐紫沙门臣令真书澄神负展,齐虑临轩。

虔拜瑶函,若灵山之旧识;一瞻金骨,忆双树之曾逢。

解群疑而自化尘心,攀瑞相而尽成雪涕。

神光亘发以耀华,玄鹤群飞而率舞。

古今熠耀,中外归依。

望九莲以长往,蹑五云而不归。

眷香花之法物,圣敬如新;顾函锡之清尘,遗芳尽在。

克成先志,永报眷慈。

玉棺金箧,穷天上之庄严;蝉翼龙纹,极人间之焕丽。

叠六铢而斥映,积秘室以相鲜。

皇家之厚福无涯,旷劫之良因不朽。

龙花三会,同为见佛之人;香刹九莲,共接无生之众。

芥城可竭,愿心无穷。

《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朝请大夫守尚书礼部郎中柱国赐紫金鱼袋薛昌序撰承旨王仁恭书燃慧炬以烛幽,泛慈航而拯溺。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画禅室随笔董其昌论用笔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1。

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呪观也2。

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3,始自出新意耳。

学米书者,惟昊琚绝肖4。

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5。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6。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7。

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8。

米元章谓大年《千文》9,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

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10。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11。

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起笔,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12。

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

”“信笔”二字,最当玩味13。

吾所云须悬腕,颓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痛也。

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14,此言有信笔处耳。

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15。

捉笔时须定宗旨,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象16。

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17。

注释:1海岳:米芾号也。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用笔基本原则。

写竖画至笔画终了对应将笔锋回缩,写横画至笔画终了时应将笔锋向左回收,使起笔、收笔得以前后照应,使笔画含蓄、圆实而有力。

2真言:指佛教经典的要言秘语。

无等等呪呢:佛教语。

般若波罗密多呪呢四名之一。

此呪观独绝无伦,故曰无等等呪咀。

无等等者,无等无等,无上上等也。

3比:介词。

到也。

待到,等到。

4吴琚:宋开封人,宪圣皇后侄,官至少师。

绝肖:极其相似。

5黄华、樗寮:不详。

疑是两俗曲名。

黄华即古俗曲《皇华》。

一支半节:谓一小部分。

虎儿:米芾子米友仁的小名。

6相挽:相牵引,相应接。

点画间及行与行间相牵引,相应接,笔势相连,才会体现出神采气韵。

7并头:指笔画终端并排连着笔画终端。

8风翥鸾翔:喻书势飞舞多姿。

奇正:奇邪与端正。

9大年:赵令穰之字也。

宋宗室。

10攒捉:聚集靠近。

捉,同促。

11魔道:邪道。

佛教语指魔鬼的境界。

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圣教序原文及释文原文(1):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徽,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释文(1):大家都知道天地是有形状的,包含而传承着生命;交替四季是无形的,隐藏着寒暑来往而使万物生长。

所以对于天地的认识,即使平凡而愚笨的人也都知晓;但对于阴阳的认识,就是贤能而智慧的人也少知其规律。

天地包容阴阳容易被人认识,是因天地有形;阴阳存于天地难辨是因其无形。

由此可知:亲眼目睹事物的形状,即使愚笨的人也不疑惑;看不到事物的形状,聪慧的人有时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2):旷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不疑惑者哉.释文(2):况且佛法推崇的内容都是虚幻的,但却深邃隐秘,让人们进入不生不灭之门,广泛救助众多生灵,犹如法典统治治理者天下。

更无法比拟的是具有产生和遏制事物的神奇力量。

大到宇宙,小到极其细微的事物。

无生无死,历经千年万载而不感到古旧;时有时无,承载着无数福祉而直到今日。

佛法深藏着庄重和神奇,遵从佛法才知道其深不可测,法力无边;佛法孕育着深邃和宁静,推崇佛道才知其源头难测,源源流长。

因此那些平庸无知、无才无能、浅俗不堪的人,面对佛法,能不感到疑惑吗。

原文(3):然则大教初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弛而成化;当常现常,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纷纠。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

《三吴帖》行书。

纸本。

信札及五言古诗各一。

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纵30.6厘米,横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

襄阳米黻上。

三吴有丈夫。

气欲吞海水。

开口论世事。

借箸对天子。

瑞节高如松。

—岁几繁使。

秋水浮湘月。

罇酒屡觏止。

言别不可攀。

寥虚看云驶。

法华台诗帖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法华台。

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

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道林诗帖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

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砂步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砂步漫皆合,松门若掩桴。

悠悠摇艇子,真似剡溪图。

米芾《砂步诗帖》,行书墨迹。

书法潇洒遒媚,体势修长,结构紧密,颇具欧阳询遗韵,为米氏早年书法风貌。

秋暑憩多景楼帖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3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秋暑憩多景楼纵目天容旷,披襟海共开。

山光随眦到,云影度江来。

世界渐双足,惟未入闽,生涯付一杯,横风多景梦,应似穆王台。

李太师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

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

真宜批帖尾也。

穰侯出关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穰侯出关穰侯去国缓驱车ju 蔡泽还来取范睢ju恶客只应真可厌恠他汉相馆丘墟《穰侯出关诗帖》又称《高氏三图》麻、楮混料纸行书纵29.4厘米横26.4厘米,宋绍圣(1094-1098年)间,约写于45岁左右吾友帖【释文】: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

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道也,以稍用意。

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

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

《月仪》不能佳,恐他人为之,只唐人尔,无晋人古气苏太简参政帖上海博物馆藏【释文】:苏太简参政家物,多著邳公之后四代相印,或用翰林学士院印。

芾记。

叔晦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余始兴公故为僚宦,仆与叔晦为代雅,以文艺同好,甚相得,于其别也。

东坡题跋二

东坡题跋二

东坡题跋二六十七、题颜鲁公书画赞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

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

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非自得于书者末易为言此也。

[注释](1)、颜鲁公: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出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

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后封鲁国公,又称颜鲁公。

曾抵御安禄山叛乱,后派往劝喻李希烈,为李所害。

善楷书、行书。

书风端庄雄伟、气势磅礴,古法为之一变。

传世碑帖甚多,著名的有《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争座位》等。

墨迹《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2)、东方朔画赞: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晋夏侯湛撰,颜真卿书,唐天宝十三年刻。

此碑字体平整峻峭,深厚雄健,为鲁公四十五岁盛年之作。

(3)、清雄:清远雄健。

(4)、栉比:排列紧密、整齐。

(5)、逸少本:小楷《东方朔画赞》,传为王羲之书,为世所重。

[解说]此跋评颜鲁公碑,可见东坡先生理想。

坡公平生书论,本老庄之学,孤尚“清雄”。

六十八、题鲁公书草昨日长安二诗文,出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

[注释](1)、瓦注贤于黄金:《庄子.达生》曰“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

”与人竞技,以瓦作赌注,则得心应手,态度自然,若以黄金作注,则惟恐有失,不免战战兢兢。

此言不经意之作,更能达到好的艺术效果。

[解说]东坡素尚老庄之自然,以自然为艺术上最高之境界。

故在创作手法上要求排除心理上种种之障碍,认为向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大家,有意之作往往胜过无意之作,从而证明在书法创作上,“书无意于佳乃佳”的苏氏论点,为“我书臆造本无法”作张本。

六十九、书张少公判状张旭为常熟尉,有父老诉事,为制其状,忻然持去。

不数日,复有所诉,亦为制之。

他日复来,张甚怒,以为好讼。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多宝塔断句全文全译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大唐国长安城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碑文南阳岑勋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邪颜真卿书。

朝散大2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南阳人岑勋撰文。

朝议郎、加尚书衔、兵部员外郎、琅琊人颜真卿书丹。

朝散大夫、代理尚书、都官郎中、东海人徐浩题写匾额。

粤。

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zang)也。

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

发明资呼十力,弘建在于四依。

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

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

母高氏,久3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

是生龙象之征,无取4熊罴(pi)之兆。

诞弥厥月,炳然殊相。

岐嶷(qiyi,)绝于荤茹(ru),髫龀(tiaochen)不为童游。

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quan)浍(kuai),涵巨海之波涛。

咦,《妙法莲华经》,乃是佛家深奥秘密之大乘要法。

多宝佛塔的出现,即为妙法之明证。

此经义的启明和开释,须仰赖具有“十力”的佛陀。

而弘法和建塔,则在于奉行“四依”原则的法师。

有这样一个姓程的禅师,法号楚金,广平人。

其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佛祖,最后均皈依佛门。

其母高氏,多年未孕,夜里梦见诸佛,醒来后就有了妊娠。

这样的瑞像,预示了龙象的诞生,而非熊罴入胎的征兆。

楚金出生刚满月,就鲜明地与众不同。

他幼年聪慧又秉性奇特,拒绝食用荤腥,童年时期,也不做小孩子的游戏。

佛道之树,抽枝散芽,就会有樟木般参天挺拔的英姿;禅院水池,小若沟渠,却能蕴涵大海似的波涛。

年甫七岁,居然5厌俗,自誓出家。

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

总持不遗,若注瓶水。

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箓(lu)也。

进具之年,升座6讲法。

楚金年届七岁,居然就开始厌弃红尘俗世,自己发誓出家伴佛。

他虔诚地钻研佛经,爱不释手的《妙法莲华经》,使他悟到宿世的佛缘,如同金刚连环,历历在目。

他博览群经,把握佛之精义而无遗,就如同往瓶中注水一般。

九岁时正式剃度落发,住长安龙兴寺,正式成为一名在册僧人。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白水县妙觉寺题序
史载,秦晋之战彭衙府,姚谷旧址粟邑邵,白水置县名西北。

“四圣”之都,驰名三秦,誉满神州。

字圣仓颉“鸟迹书”,陶圣雷祥兴陶瓷,酒圣杜康醇五谷,纸圣蔡伦传文明,共育华夏文化,成就古国文明。

古语云:“古柏千秋秀,廊堂文字香。

残碑垂伟业,白水共流芳。


佛教源自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与华夏之儒学、道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灿若星河,彪炳世界。

拓跋氏建魏,敬佛修寺,佛法大倡,延迤大唐,玄奘西行,佛学经藏,始存大小雁塔,倏成古都胜景,辉煌至今。

布达拉宫,藏佛圣殿,塔尔寺院,华夏名刹;麦积山峦,万佛像崖;乐山大佛,游客不绝;敦煌石窟,集佛大成。

彭衙古郡,亦有佛缘。

妙觉大寺,在城西角,北魏创建,藏佛舍利,香火兴旺,延迤北宋,重修地宫,珍藏舍利,可惜宋元战火,毁寺元迹,九百余载,鲜为人知。

改革开放,教育兴国,校舍修建,偶发地宫,深夜掘挖,获青石莲花宝塔,塔内又有金银宝塔,内盛银盒,银盒藏佛祖大宝:真身发舍利、肉舍利、血舍利、脑舍利。

此等佛宝,举世无双,想象妙觉寺当年香火之胜景,历历如在眼前,弘扬佛教文化,机合一方乐土,滋惠一方百姓,构建和谐社会之念油然而生,恢复重建妙觉寺之愿起心头,拂之难逝。

改革开放之盛世,实乃恢复重建妙觉寺之佳时,续文法师舍身求法,应运来白,聚合众愿,奔走化缘,欲重建塔寺于雷衙古镇,安放舍利于十三层寺塔之中,普度众生,造福当代,恩泽万世,此等宏愿,合盛世之潮流,迎众生之心愿,定当实现!
阿弥陀佛!
二零一二年八月王文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