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教案-陕西省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教案新人教版

2.拓展要求: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或观看拓展内容,加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促进对无言之美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诗词中的无言之美如何体现?
-绘画中的无言之美如何呈现?
-音乐中的无言之美如何表现?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运用无言之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班级群里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观看感悟或创作体验,与他人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指导: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拓展。
-旋律:悠扬动听的旋律
-节奏:稳定的节奏和韵律感
-音色:丰富的音色组合
5.无言之美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诗词、绘画、音乐的相互影响
-跨界艺术作品的融合创新
6.无言之美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
-抽象艺术:简约而不简单
-极简主义:以少胜多的高级感
7.无言之美在个人创作中的应用
-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尝试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无言之美》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知识点梳理
《无言之美》是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5课,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围绕着中国古典艺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进行探讨。通过欣赏和分析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无声之处,使学生领会到艺术作品中无声之美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积累字词,掌握“譬喻、韵味、鸿沟、美轮美奂”等词语。
2.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背景。
(二)能力目标1. 体会本文精当的议论分析,把握作者严谨的思维逻辑。
2. 品味本文典雅优美的行文风格。
3. 理解本文的“无言之美”的审美观念。
(三)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深入理解并准确判断论题,作精当的议论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理解本文的深层含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2. 讨论辨析法3. 圈点批注法教学课时:二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无言的和谐与美好,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但是美是需要我们去欣赏的,那么怎样去欣赏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如何欣赏美的文章《无言之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朱光潜,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
此文写于朱光潜的晚年,当时的中国正经历新旧文化的冲突,作者用平和冲淡的语调,以自己丰富的学识修养和审美经验,阐述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流露出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情。
这在朱光潜一生的美学著述中具有总结性的意义。
三、整体感知:1. 展示本文的论点:无言之美。
并板书。
2. 理清本文的思路。
(1)总——分——总”结构形式。
从“言”与“无言”的两面展开论述,条分缕析地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以“言”与“无言”所体现出的美感为例加以说明。
(2)多媒体显示各部分小标题。
并请学生简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①言尽一切,意在言外。
美感与逻辑思维的区别在于,美感是直感,逻辑是分析。
美感经验是一种轻松的愉快,而逻辑思维则是一种紧张的分析判断活动。
在文学艺术中,必须借助无言才能得到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②“立象以尽意”的实例分析。
③“立象”的美感作用。
举例说明“象外有无穷之意”所带来的美感。
④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2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无言之美》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无言之美》一课的内容和主题,并能理解文章中的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美的景象,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细微之美的关注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了解《无言之美》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分析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3)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美的景象。
2.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修辞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细微之美中汲取灵感,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美丽的自然风景视频或展示一幅美丽的图片来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 《无言之美》的主题是什么?(2) 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美的景象?(3) 举一个你认为特别美的细节,并解释它为什么美。
3. 讨论与分析:(1) 分组或全班讨论第二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总结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分享给大家。
4. 修辞手法学习:(1) 请学生重读文章,分析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记录下来。
(2) 教师解释和讲解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5. 模仿创作:(1) 让学生以《无言之美》为主题,选择一个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的细节,运用其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6. 小结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建议。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表达美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
四、作业1. 请学生完成《无言之美》的阅读理解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景物,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它的美丽之处,并尽量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本第十五课,主要讲述了“无言之美”的主题。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自然界中的“无言之美”,比如山川、海洋和星空等来强调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无言之美”这个概念,通过课文了解自然之美的构成,并了解自然之美与人的和谐共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运用归纳法、归纳分类法等思维工具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从“无言之美”中汲取人生启示。
从而增强同情心、责任感等情感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无言之美”的内涵和外延,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与生活和人生有关的寓意与启示。
四、教学策略1.问答式探究:老师先利用一些图片或画面的呈现,以问题的形式递进地引领学生探究“无言之美”的概念本身、“怎样看待自然界的美”,以及“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等问题。
2.学以启示: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视频素材、图片等让学生从生命的包容、顺应与珍惜等角度体会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之美。
3.互动授课:老师通过课内讨论、同桌互动、游戏等形式来达到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1.展示一些美丽幽静的图片或画面,依次呈现,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否有过在这些场景中沉思,沉浸的心情。
比如:朦胧的雨林、雄伟壮丽的大自然、静谧迷人的高原等。
2.通过思考、讨论,确立“无言之美”的概念本身,到底什么是“无言之美”?Step 2.阅读1.学生分析阅读材料,抓住文章的重点,仔细读取并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
2.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分角色完成课堂展示。
Step 3.思考1.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棵树、一条溪流、一朵花等形态美,而每一个形态之间都有一种寓意,这种寓意浸润了在整个自然界的美中,带有某种更深层次的信息。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水晶铜泉汇聚成怀”等诗句的意境和情感,感悟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2. 延伸阅读与扩充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中的美学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延伸阅读,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化素养的渗透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2. 通过对扩展阅读的探讨和分析,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 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追求自然之美的理念,引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课文分析(20分钟)(1)第一篇:“无声的交响曲”教师先播放一段无声的视频,让学生沉浸其中,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
然后,让学生朗读文章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自己眼中的“无声交响曲”,并进行个人分享。
(2)第二篇:“风景无限”教师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其中的美学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并提出自己的感性理解和文化思考,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阅读扩展(25分钟)(1)课外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了解其中有关大自然的美学表达和人文情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行阐释、分析和探讨。
(2)课外练习:文学知识竞赛教师设计一个文学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化的认知。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和探讨,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制定计划。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笔记。
2. 阅读与分析杜甫的《春夜喜雨》。
3. 了解有关文学知识并做题练习,加强文学素养。
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5*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朱光潜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 15* 无言之美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朱光潜(1897—1986),别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他提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价值等观点。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
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
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学生自主分析,勾画课本归纳。
)学生:第一部分(1、2):引论。
以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第二部分(3—6):分析“言”“意”关系及文学要达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由此提出问题。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无言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无言之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无言的瞬间,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a.课文讲述了哪些无言之美的事例?b.作者对这些无言之美的态度是什么?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段。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二、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如:树上的鸟儿、水中的鱼儿等。
2.讨论这些案例中无言之美的体现。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无言之美”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写作手法,如何选材等。
第三课时一、课堂展示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
2.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布置作业: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回顾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回答问题: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有哪些?二、课堂讨论1.讨论无言之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进行分享。
四、课后作业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深入观察生活,发现更多的无言之美,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为他们的写作和人生增添色彩。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教案1新人教版

2. 《无言之美》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无言之美》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无言之美》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无言之美》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无言之美》案例分析(20分钟)
-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深入探讨无言之美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讨论发言等情况,评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观点阐述、交流互动和创意展示等方面。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无言之美》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无言之美》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涉及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描写、抒情等各个部分。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无言之美》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无言之美》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以及思维品质。通过学习《无言之美》,使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言之美,增强他们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此外,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田家炳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授课人时间
课题名称《无言之美》课时
一、学情
分析
二、学习目标及依据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三、重难点内容突破方法
重点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诵读法发现法难点学习文章论证的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四、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共案部分个案部分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你觉得什么最美?
在陶渊明的眼中,那黄昏东篱下的菊花最美在周敦颐的眼里,那一池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最美
在郑板桥的心中,那一株株迎风挺立、柔韧刚强的竹石最美。
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或作“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最好的形象是没有形象”)。
解释:人的听觉是有范围的,超出范围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小于范围听不到,大于范围也听不到。
宇宙的形状无法用人的所见所闻去描述,因为这样大的形象就是无形。
1、朱光潜,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
走近作者字词积累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
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2、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意蕴(yùn)附丽(fù)姑且(gū)笼统(l ǒng)蛾眉(é)寂寥(liáo )谚语(yàn)铢两悉称(zhū chèn)心旷神怡(yí)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 ǔ)信手拈来(niān)缥缈(miǎo)擒住(q ín)顷刻(qǐnɡ)颦(pín)
3、解释词语
【意蕴】所包含的意思。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
快速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的。
第一部分(1-2段):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引出话题“无言”。
第二部分(3-12段):
第一层(3-7段):阐述言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