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宋红梅

合集下载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第一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

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

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

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

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篇二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篇二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

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教学,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

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学设计走,效果不是更好吗?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

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再见了,亲人》为例谈谈。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用导,扶,放三种方式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与志愿军的告别场面?仔细阅读这三个自然段,看它们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吗?2、导,第一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⑴ 写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⑵ 这表现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的什么感情?3、扶,第二段分小组讨论学习。

4、放,三段自学。

二、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

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紫云五小汪小红《再见了,亲人》描写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建立起深厚友谊后,依依惜别的场景。

文章以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朝鲜人民的代表,突出他们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用鲜血结成了深厚情谊。

从实际授课中有以下体会:一、激情引导,唤醒学生的情感。

我以志愿军过鸭绿江,在炮火中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的画面配以《志愿军军歌》,初步感受志愿军的为朝鲜人民付出的血的代价。

画面停留在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挥手分别得场景,引出课题《再见了,亲人》。

抓住文章第一段的三部分内容,反复激情引读,让学生体会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鲜血的代价,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爱。

二、把握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写作。

文章主要从“请求回去-------回忆往事-----反问抒情”的结构展开,这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深情的抒写。

但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付出,文章中并未写到,所以此处,我设计了写作环节,出示志愿军从战火中救出老大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修水渠的图片,模仿第一段的写法写写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付出,表达表达大娘对志愿军的感谢。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朝建立如此深厚情感的原因,他们的情感是相互的付出,也可以引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三、抓住关键词句,加深学生体会。

教师引导抓关键词,学生很好地抓到了关键词句。

以大娘为志愿军所作的事情为例,抓住了大娘的动作“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到”,以及“雪中送炭”的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志愿军陷入困境时送来了爱,甚至还牺牲了自己的亲孙子,这是多么伟大的爱。

进一步感受中朝人民鲜血结成的情感。

仍有几点需要改进:1、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环节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还不够充裕,导致下个阶段的回答不怎么顺利。

2、写作的要求还不够明确,引导还不够具体细致,导致学生的写作未达到预期目标。

2019年4月20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

作者采纳了直截了当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我在教这一课时,一、充分利用图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学生自学互动、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学习内容,自愿合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

然而,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体会不够深刻。

教师必须要创设一个整体掌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特别深刻,而有些学生则好像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在教学适时点拨这一块 ,设计问题比较精巧,学生比较开放地回答,如:“读了课文您们从哪些事例明白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呢?”在如此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

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尽管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然而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情况,这才是真正的深情。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2: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

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纳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1、从题目入手。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

1958年10月撤离朝鲜。

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

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精选6篇)课文为了使表达的情感更深切,多处使用了情感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精选6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篇1《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叙事抒情散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背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

所以我采用“以读为本”的方法,通过整体读、引读、默读、自由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默读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自由读,把你感动的情节划下来,重点体会,并作批注。

体会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感人的场面,感人的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这样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遗憾的是:创设情景不够,感动的句子未能让学生多思考,多体会,多在感悟中朗读,再加上时空差距大,学生的朗读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篇2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连续忙了几个晚上,今天终于完成了《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

这是本学期在进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究后进行的第二节研讨课的尝试。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我喜忧参半地走出了多功能教室。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反思:1、活动单逐一出示,使学生清楚明了课堂中的学习任务,从而能在课堂的学习中将任务具体落实。

随着灯片的出示,学生眼、耳、脑并用,在活动单的引领下,学生或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变成了引领者,在教学的关键处发挥教师自己的主导作用,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使课堂教学效果的效果达到更好。

2、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教师范读,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设计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时,我特别注重引读的设计。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

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

比如课文的最后三段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

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战士们依恋着朝鲜的亲人!也牵挂着长眠地下的战友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

战士们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3、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精选3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1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

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

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

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

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

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是叙事抒情散文。

我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启发想象,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学法和写作方法由学生自己发现。

1、多种形式的读。

如在课文结束时,我这样引导: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这样让他们在体会课文的基础上去感受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感受,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2、读写结合,深刻领悟。

在学完第三部分后,我让学生看一下,这三个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

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了这三个段落的结构相同:开头都是祈使句劝蔚朝鲜人民不要再送,中间都是具体的事例,结尾都是直接表达中朝人民感情深厚的反问句。

并通过反问句、陈述句的朗读比较,懂得反问句的好处。

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

教学至此,还是不够的,我接着引导:难道志愿军叔叔都没有作出牺牲吗?学生不但引用了书上的例子,还大量引用了课外资料。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课后小练笔。

如果能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背诵,效果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