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第一章:仁的探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的概念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体验仁的实践。
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和内涵。
仁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仁的概念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提供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仁的实践。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的表现。
第二章:义的探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价值。
引导学生通过道德情境讨论,培养正确的义感。
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和价值。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辨别义与不义。
2.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义的概念和价值。
道德情境讨论法:提供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出道德判断。
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的表现。
第三章:礼的认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礼的起源和功能。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礼的重要性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礼的起源和功能。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
3.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礼的起源和功能。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礼仪表演和讨论。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
第四章:智的培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智慧。
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和作用。
培养智慧的方法和途径。
4.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智的概念和作用。
思考和讨论法:提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评估: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表现。
第五章:固有之我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是固有之我。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并发挥自己的固有之我。
5.2 教学内容:仁义礼智与固有之我的关系。
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固有之我。
5.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仁义礼智与固有之我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自己的体会。
5.4 教学评估:学生自我反思的表现。
第六章:道德行为与自我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与自我修养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行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4Word版含解析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公开课渭南市华州区铁中孙方明2017年4月11日星期二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习惯,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旷.安宅而弗局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2、质疑讨论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预习要求: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把握选文的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一、导语设计:课前观看《你真不知道世界上游羞耻二字》,公元1038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私受官职,任人唯亲,贪污腐败,绘制了一副《百官升迁次序图》而得罪当朝宰相被贬黜出京,当时的谏官高若讷不但不尽一个言官的本分,反而落井下石,到处说范仲淹的坏话。
时文坛盟主欧阳修拍案而起,慷慨陈词,大呼高若讷不是个东西,尽不知道人间尚有羞耻二字。
二、朗读感知文本:1、检查预习:指定学生读选文,师纠错,生齐读。
重要字音强调:怵(chù)孺(rú)子铄(shuò) 强(qiǎng)恕荑稗(tíbài)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⑥、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三、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交”通“纳”,结交。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解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仁的认同和实践。
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和含义。
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仁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仁的思考。
1.3.2 讲解:详细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1.3.3 讨论:分组讨论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1.3.4 总结:总结仁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
第二章:义的探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义的认同和实践。
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和含义。
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义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义的思考。
2.3.2 讲解:详细讲解义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2.3.3 讨论:分组讨论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2.3.4 总结:总结义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
第三章:礼的讲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礼的认同和实践。
3.2 教学内容:礼的定义和含义。
礼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礼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礼的思考。
3.3.2 讲解:详细讲解礼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3.3.3 讨论:分组讨论礼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3.3.4 总结:总结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
第四章:智的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智的认同和实践。
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和含义。
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智的思考。
4.3.2 讲解:详细讲解智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4.3.3 讨论:分组讨论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4.3.4 总结:总结智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内涵与实践1.1 教学目标1. 了解仁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爱之道;3. 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1.2 教学内容1. 仁的定义和内涵;2. 仁爱的实践方法;3. 培养仁爱之心的途径。
1.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爱之道;第二章:义的内涵与实践2.1 教学目标1. 了解义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义之道;3.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2.2 教学内容1. 义的定义和内涵;2. 正义的实践方法;3. 培养正义感的途径。
2.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义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义之道;第三章:礼的内涵与实践3.1 教学目标1. 了解礼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3. 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3.2 教学内容1. 礼的定义和内涵;2. 礼仪的实践方法;3. 培养礼仪素养的途径。
3.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礼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第四章:智的内涵与实践4.1 教学目标1. 了解智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智慧;3. 培养学生的智慧品质。
4.2 教学内容1. 智的定义和内涵;2. 智慧的实践方法;3. 培养智慧品质的途径。
4.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智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智慧;第五章:五行相生相克与人的性格特点5.1 教学目标1. 了解五行的定义和相生相克关系;2. 分析五行与人的性格特点的关联;3.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5.2 教学内容1. 五行的定义和相生相克关系;2. 五行与人的性格特点的关联;3. 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
5.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五行的定义和相生相克关系;2. 分析:分组讨论五行与人的性格特点的关联;3. 实践: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分享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经验。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5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把握孟子“四端”说的内涵。
2.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举例、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翻译、教师点拨、学生谈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追求“仁义礼智”的高尚道德境界。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1年,2岁小悦悦在广东佛山某地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都视而不见,默然离去。
最后,一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将其送往医院。
2014年的马航失联事件被报道后,全世界的人都在为他们祈福。
请问:是什么让这位阿姨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什么他们的失踪会牵动毫无瓜葛的我们的心?《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来探寻孟子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释题固:本来;我:我们,泛指。
三、检查预习1. 正字音2. 辨通假3. 翻译(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5)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6)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7)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8)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四、研读文本(一)孟子强调“人性本善”,那么他的“性善论”包括哪些内容?“四端说”就是其中最主要内容之一。
什么是“四端”?请大家从材料一中找出答案。
明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二)解释“四端”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明确:1.恻隐:怜悯、同情。
(1)什么是怜悯、同情心?孟子在第一则材料中为我们举了很形象的例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里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例子?明确:学生自由发言。
Ppt展示图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第一章:仁的探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仁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仁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和内涵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第二章:义的解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义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义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和内涵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公正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义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公正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第三章:礼的探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礼3.2 教学内容礼的定义和内涵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礼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第四章:智的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智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智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和内涵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智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第五章:五行相生相克与人的性格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五行相生相克与人性格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5.2 教学内容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五行与人性格的关系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五行与人性格的关系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第六章:信的重要性与实践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信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信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信6.2 教学内容信的定义和内涵信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信任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信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信任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信第七章:孝道的传承与实践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孝道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孝道7.2 教学内容孝道的定义和内涵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孝道讲授法:讲解孝道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孝道第八章:中庸之道的理念与实践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中庸之道8.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内涵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第九章: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修养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定义和内涵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如何进行道德修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前九章的内容让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的热情10.2 教学内容对前九章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的热情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和总结前九章的内容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分享和展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仁的探讨:理解仁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仁义礼智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仁义礼智的内涵和特点。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3. 仁义礼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仁义礼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帮助学生将仁义礼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课堂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 与学生互动的案例和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出仁义礼智的话题,让学生对这四个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讲解(15分钟)1. 分别讲解仁义礼智的含义和来源。
2. 通过案例和故事,向学生展示仁义礼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仁义礼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三、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仁义礼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并设计相关场景。
2. 展示讨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活动(15分钟)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些与仁义礼智相关的任务,如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仁义礼智对学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仁义礼智的心得体会或者完成一些与仁义礼智相关的任务。
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孟子《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教学设计共23页文档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齐读课文,纠正读误,再齐读。
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
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
⑥、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
(三)、齐读第1段选文,讨论研究问题:
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
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
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2、通过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并非是全文论说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
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3、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不是。
“‘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
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4、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
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
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四)、总结教学,布置课外作业:
1、总结教学:
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了。
现在老师对本文作一个简单的小结: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存和发扬。
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
因此,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练习,请大家抄一下。
2、课外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
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