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史发展看中国历史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农业发展史

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农业发展史

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农业发展史中国作为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农耕文明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农耕技术、农业制度、农民生活等方面,探讨中国农耕文明与农业发展的历史。

一、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农耕技术一直是农业发展的核心。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就开始利用原始农具进行农耕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技术逐渐发展,出现了犁、耕田、播种等农具的改良。

这些发明极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和农业产量,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工具。

到了农耕文明的黄河流域,水利灌溉成为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特征。

自古以来,中国就注重水利体系的建设与维护。

通过修建堤坝、水渠和水库,实现了对农田的灌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

同时,还发展了田间排灌、田间灌溉等灌溉技术,进一步改善了耕地条件,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二、农业制度的演变随着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演变,农业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自秦汉时期开始,中国实行郡县制度,统一了土地所有权,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

这一制度提高了农业的组织性和规模化程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到了两宋时期,中国开始推行均田制,这是中国农业制度的重要进步。

均田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均田制的实施,使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农民生活的变迁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制度,也对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农民主要以种植粮食为生,他们过着勤劳而朴素的生活。

在耕作之余,农民还会进行一些手工业生产,比如制作织布、陶器等,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变迁,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机械化农耕和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现代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着先进的农机设备,使得农耕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同时,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文化的形成以及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从中国古代至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古代人们在研究、实践中逐渐改善了农具和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最早的农具是简单的石制工具,后来发展出木质农具、铜质农具等。

古代农民还掌握了复耕、轮作、灌溉等农业管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在农作物方面,中国古代人创造了大量的农作物品种,并且逐渐形成了对农作物生长规律的认识。

例如,古代农民利用水稻的生长特点,创造了水稻田、水稻耕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的种植。

类似地,还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它们的种植和管理经验在古代农民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二、农业文化的形成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农耕社会中,农民与自然紧密相连,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农业节气、农事习俗、农谚农歌等都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农业遵循着农时农事,农民们因此意识到各个季节的特点,形成了丰富的农事活动和农业节气。

例如,农民们在立春、谷雨等农业节气时定下雨水、春耕等农事活动,这一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存在。

此外,农民在农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很多农谚农歌。

这些农谚农歌既表达了农民对自然的感慨和对农耕生活的理解,也传承了先民们的智慧与经验。

三、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农业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民的基本生活物质。

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主要食物,因此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众的温饱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人民的食物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一、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从采集与狩猎过渡到农耕,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社会形态。

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累,中国古代农业逐渐完善,为后来的农村社会奠定了基础。

1. 农业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古代农业技术的改进对于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期的农民主要通过简单的手工工具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土地的耕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通过改进工具和技术,如犁和耕田机等,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

此外, 更好的灌溉系统和农作物保护措施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些改进的技术和方法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农田制度的建立与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核心是土地,而农田制度在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从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制度,到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再到秦汉时期的县制制度,不断地完善和调整着农田制度。

这些制度的不断演变与调整,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农民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耕种和生产,在谋生的同时也承担了社会的基本经济支柱。

了解它们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运作与变迁。

1. 农民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相对简朴,主要以耕地养家为主。

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动,以确保农田的耕作和农作物的种植。

农民在农闲时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如道路、水利设施和村庄的维护等,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2. 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与农民的工作成果和土地的多少密切相关。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努力和经济状况购买并拥有不同大小的农田。

土地越多,农民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就越高,与此同时,他们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管理任务。

3. 家庭与社区生活农民的家庭生活与社区的紧密联系也是古代中国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二、农史学科的全面发展(1978--)文革以后农史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其特点是在前一阶段整理农书的基础上,以农业科技史为中心,对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政策、农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专业农史机构的研究和专业农史机构以外的各学科的有关研究也获得初步的整合。

由于内容较多,本节分为两部分,首先概述新阶段的一些主要特点,然后简要介绍重要研究领域及其重要成果。

(一)农史研究新阶段出现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1、新形势出现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从农史研究中获取借鉴,这给农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主观上,建国后十七年以资料整理为中心的工作已经为农史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础,循此继进,开展全面的史的研究是学科自身发展的趋势。

这种发展在文革中被人为地中断了。

文革结束后,人们被压抑的研究农史的热情迅即迸发出来。

这在1977年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生物学史(包括农、医史)学术讨论会上已有所表现。

1978年,农业部和农科院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编写《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的任务。

1979年,在郑州召开的第一次编写会议,被农史界学者喻为"农史研究春天"的到来。

继之,80年代初又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上马,该书特设《农业历史卷》,在草拟框架时,确定其内容包括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农业生产史、农业经济史、农业思想史、农业科技史、地区农业史、少数民族农业史、世界农业史等学科分支或项目,实际上是大致明确了农史学科的"四至"。

从1995年开始,在郑重会长的倡导下,中国农史学会组织编写全面反映中国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发展《中国农业通史》,全书分原始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代卷和边疆民族卷,另有附录一卷,共10卷,规模宏大,目前仍在编写之中。

农史发展看中国历史发展

农史发展看中国历史发展

从农业发展史看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摘要】农业发展历程显示,农业的产生繁衍了人类,造就了文明,同时也改造或者破坏了环境。

农业、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寻找人类活动与环境间的平衡点,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事关全球的共同利益,是21世纪的重大课题。

农业发展过程是人类从适应环境到改造环境的转变过程从旧石器时期算起,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已经两百多万年了。

自那时开始,人类的生存、繁衍就依赖于地球上的资源与环境。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与动物没有太多差别,也是通过采集获得植物的果实、根叶;通过渔猎获得水中和陆地上的动物。

这一时期,人类的行为与兔子寻找到一片丰美的草地,老虎猎获到一只肥嫩的兔子是一样的,都属于对自然界的单纯索取。

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之间也存在差异,这就是人的索取依靠工具,动物则依靠本能。

正是这一点区别,导致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而那些貌似凶猛的野兽,渐渐失去“王者”之势,有些甚至因无法适应环境而成为濒危动物。

这样转变大约发生在距今一万年前——全新世的开端。

全新世以来的一万年中,人类在地球上的行为已经不是单纯的索取,而是依靠手中的工具开始了改造环境的历程。

农业是人类挑战自然的第一步。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肇始的象征,依托农业人类不但为自身繁衍解决了衣食温饱等基本问题,而且推动了文明发展的进程。

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农业走过了原始、传统、近代与现代阶段。

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原始农业在亚洲西部肥沃的新月形地带(即今伊拉克、叙利亚一带)、中国的黄河流域以及其他一些被誉为古代文明起源的地区开始形成。

这时人们所凭借的仅是石刀、石铲、木棒等最简陋的工具,工具的简陋决定了这一时期农业开垦规模与人口数量的有限性。

从考古界为我们展示的史前时期的工具特征来看,不难想象那时人们手持这些笨重、简单的工具,开垦聚落周围土地的情景。

当农业发展到传统阶段时,铁制农具与畜力的使用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标志。

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农业时期、农业改革时期以及现代农业发展三个方面,回顾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古代农业时期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农业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和人力劳动,耕地面积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农业的产量和质量。

在古代农业时期,中国农民主要采用传统的手工耕作方式,种植大米、小麦、棉花和蔬菜等农作物。

同时,畜牧业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牛、羊等家畜的养殖为农村提供了肉类和皮革等产品。

然而,由于当时农业技术的落后和天灾人祸的频繁发生,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饥荒和灾害也时常发生。

农业改革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农业改革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中国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农业改革时期,中国开始推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引进农业机械化和化肥农药等新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的生产条件和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

同时,农业合作社和大型农场的建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

此外,农业改革时期还出现了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将土地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家庭承包经营制。

这一改革使得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种植作物和经营方式,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着重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和智能农业。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效、可持续、安全的农业生产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农业机械化和精准农业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绿色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产品的安全和环保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中国还加强了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衔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丰富多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1. 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约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点,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畜牧动物。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采用原始的农耕和养殖技术,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饲养猪、牛、羊等畜牧动物。

这种农耕养殖方式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并且开始进行田地的规划和灌溉。

此外,商朝还有严格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税收政策,国王掌握了大部分土地资源,并且通过征收农业税来增加国家财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周朝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周朝还建立了农业杂志,对农业技术进行集中研究和总结,并且制定了种植和养殖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人们开始使用犁耕法和耕作绳等先进的农具,同时加强了灌溉和水利建设。

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显著增加。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且通过租佃制度进行经营,这进一步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热情。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动荡时期。

由于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从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方式。

最早期的农业实践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邓庄文化。

这些文化表明人们开始种植小麦、稻谷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并养殖猪、牛等家畜。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并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业逐渐发展起来。

商代(公元前约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代人民利用灌溉系统改良土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这个时期,农民开始使用犁、耒等农具,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周天子通过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封地制度,鼓励农业的发展。

大量土地分给贵族,贵族们则带领农民种植庄稼,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周代还建立了官僚制度,负责管理农业和灌溉工程。

这些措施使农民的耕作更有秩序,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广泛应用铁器农具,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灌溉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推广,使得更多的土地可以进行耕作。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见证了种植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肥料的应用和种植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到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农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采用田亩制度,规范土地面积和农业税收。

为了增加土地使用效率,人们普遍采用了轮作和间作种植的方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此外,人们还开始广泛使用饲料,养殖家禽家畜,以满足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中国农业通过灌溉技术、农具改良、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进,逐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农史发展看中国历史进展受自然环境制约而产生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土地价值观、宗法制观念、沉重的封建剥削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小农经济具有个体分散式经营、封闭性强、自给自足等特点。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小农生产组织形式评价偏低,有的持否定态度。

但通过宏观的历史考察,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而且是简单手工劳动基础上的正常组织形式,即便是佃耕小农经济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个体小农生产组织形式确立于战国时期,延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直至近现代。

这种以一夫一妻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组织形式,作为封建农业经济的载体,对中国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这种小农生产组织形式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究竟起了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呢?探讨这个问题,对宏观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揭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以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生产组织形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史学界对建立于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上的“小农经济”普遍持否定态度。

在寻找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增长缓慢的原因时,大都把小农经济作为阻碍因素,如说:明清时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像汪洋大海一样包围着资本主义。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社会经济组织的细胞,顽强地抵制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着商品交换市场的发育,使得旧经济结构解体缓慢,新的经济结构也难以破土滋生,郁郁成长”。

上述论点仅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如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看待这个问题,不难发现,该论忽视了小农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相对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定的劳动组织形式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中国上古时代,由于种种因素尤其是生产工具没有发生质变,从而使“公田共耕”的集体劳动组织形式一直保持到夏商时期。

当时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仍然是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父系大家族公社。

商代后期,父系大家族公社可能解体,由于史料缺乏,无法证明当时生产已进入“公田私耕”阶段。

但商王继承制由前期的兄终弟及变为父死子继,当视为父系大家族公社的解体、父子之间继承关系加强的重要标志。

从西周开始至春秋中期,中原地区处于农村公社阶段。

这一时期,父、子、孙三代父系大家庭成为社会基本生产单位。

生产组织规模缩小,但还不是一夫一妻制小家庭。

西周时期能进入以父、子、孙三代大家庭为基础的农村公社“公田私耕”阶段,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为父、子、孙三代规模家庭的劳动提供了可能。

西周时期青铜农具已使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尤其是新的起土工具耜的使用,促使了耕作方法的改变,出现了“耦耕”制的耕作方法。

耜的使用和耦耕制的推行,使西周的劳动组织缩小到三代规模家庭,由父子兄弟之间进行协作。

另一方面,又由于传统集体耕作制度的影响,国家赋税征收和贵族对农夫剥削,仍采用劳役地租形式,从而使西周时期的劳动组织形式呈现出集体向个体的过渡,这一转化过程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私田的大量开垦,公田上的集体劳动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于是以齐国为先导,各国都先后进行了赋税改革活动,“均田分力”、“与民分货”,改劳役剥削为实物租税剥削,农村公社也逐渐解体。

随着土地的私有和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个体劳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到了战国初期,东方各国农村的基本生产单位已是李悝、孟子所说的“治田百亩”的“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

秦国较为落后,但到商鞅变法时,也“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表明当时秦国在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成熟的个体小家庭从父子兄弟大家庭中分离出来。

至此,个体小农生产组织形式完全形成,封建地主制社会确立。

中国的社会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纵观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制个体生产组织形式的推行,是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

虽然个体家庭经营形式的小农业,与近代资本主义大农业相比较,显示出“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等缺点,但在封建社会,却有它存在的合理基础。

当时生产工具为铁制手工操作工具,农夫有一锄一镰一犁便可进行生产,因此人与工具的结合形式,只能也只需要如此简单。

这种简单的个体生产组织形式,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本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业集体劳动形式被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也是生产力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客观要求。

二、自耕小农的自由小块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农业经济社会的正常形式自耕农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农民阶级中采取小农生产组织形式的一个阶层,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由原来的农村公社成员转化而来的。

虽然中国的自耕农和西方的自耕农是在“不同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而且中国的自耕农由于受到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支配,承受着种种义务,自由程度在明清以前也比较低下,但他们都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理权。

自耕农的这种自由小块土地所有制形式,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紧密结合,因此使劳动者得以直接支配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由于生产效益与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封建时代的自耕农具有较高的生产主动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了自耕农经济,他说:“自耕农的自由所有权,对小生产来说,显然是土地所有权的最正常的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土地的占有是劳动者对本人的劳动产品拥有所有权的一个条件……”,“在这里,土地的所有权是个人独立发展的基础,它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个时期自耕农占据农民阶级的主体地位、土地向自耕农手中倾斜,哪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就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仁宣之治”、“康乾盛世”,无不是以自耕农经济的增长为基础的。

欧洲历史上的自耕农存在发展于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在古典古代的极盛时期,形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解体所产生的各种形式之一”。

马克思的这段阐述明确告诉我们:自耕农经济或作为奴隶制极盛的基础,或成为封建领主庄园经济废墟上成长起来的新形式,都同历史的发展方向一致。

长期以来,在史学界有一些片面认识,总认为资本主义农业是一种规模生产,而规模生产就必须实现土地集中,因此而把土地集中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前因,甚至埋怨“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总是中断土地集中的过程,使土地一次次被重新分散在自耕小农手中”。

事实上,资本主义的规模农业经营是以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农具的改良和机器的采用为前提的。

前者是外部必要条件,后者是内在本质因素;前者能够为破产自耕农提供谋生的新途径,后者则是提高劳动效率的根本依据。

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城市工商业发展程度低下,生产工具又没有质的突破,因此每个王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的结果,都只能是产生一大批失去土地、但又滞留在农业领域里的租佃农民,或依附性很强的奴婢、佃仆等。

在沉重的租税压迫下,最后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因此,不能把新的生产方式寄托于由土地兼并带来的大土地所有制发展上。

三、相对于劳役地租,佃耕小农经济的产品地租剥削形式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个体劳动形式已完全成熟,当战国时期封建地主制经济确立之后,不论由原来贵族庄园里转化而来的依附性很强的“隐民”,还是伴随着土地兼并产生的佃农,大都以实物产品形式交纳地租。

就佃农而言,即“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以实物产品为主的地租剥削形式,相对于劳役地租来说,不论从理论上抑或实践上都明显地表现出进步性。

在劳役地租剥削形式下,农民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被明显地分开,劳动者无权支配剩余劳动成果,因此就根本不会去关心剩余劳动量的增长,其结果,必然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众所周知,我国西周春秋时期的“助耕公田”方式,其实质就是国家劳役赋税剥削形态。

但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被大量开垦出来,其结果出现了“公田不治”的情况,最后迫使各诸侯国“均田分力”、“与民分货”,采取产品地租剥削形式。

国家赋税剥削形式的变革,已展示了个体劳动代替集体劳动之后,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的必然性。

产品地租使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混一于租地产量之中,因此使产品地租形式下的劳动者更多关心提高租地产量,力求扩大和除一定份额地租后余下的产品量。

这就有可能诱发劳动者的生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春秋时期管仲改革之后,农民大都“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马克思在评析产品地租形式时,也曾给予历史的肯定。

他首先指出:“产品地租的前提,是直接生产者已有较高的文明状态,从而他的劳动以及整个社会已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

”又说道:产品地租是“由地租的原始形式向资本主义地租的过渡形式”,“在这个地租形式上,体现剩余劳动的产品地租,根本不需要把农民家庭的全部剩余劳动吮吸殆尽,相反,和劳动地租相比,生产者已经有了较大的活动余地,去获得时间从事剩余劳动,这种劳动的产品同满足他的最必不可少的需要的劳动产品一样,归他自己所有”。

从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产品地租形式的两点进步性:第一,剥削者不可能占有劳动者的全部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劳动者有了获取必要劳动以外剩余劳动的可能。

第二,劳动者有了较大的活动余地,使他有可能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去取得剩余劳动,同时劳动者自由也有所增多。

因此,产品地租相对于劳役地租,不仅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为劳动者获得剩余劳动提供了可能。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产品地租只是为农民取得剩余劳动提供了可能性,而能否实现这种可能,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

如地租剥削量的高低、自然环境的优劣以及产品总量的多少等等,尤其是剥削量的高低,它“所达到的程度,可以严重威胁劳动条件的再生产、生产资料本身的再生产,使生产的扩大或多或少成为不可能,并且迫使直接生产者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从而表现出产品地租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这就是说:产品地租蕴含着两种可能:一方面,它可能使劳动者取得必要劳动之外的剩余劳动,从而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使劳动者丧失自己的部分必要劳动,遭到比劳役地租更沉重的剥削。

中国古代的佃农,由于自然环境和高额地租率等因素的影响,使第二种可能成为不情愿的现实。

但这并不是佃耕小农生产组织形式的过错,同时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封建社会盛行的产品地租的进步性。

在寻找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增长缓慢的原因,或在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源时,应该排除小农生产组织形式的因素,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