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的文化经历开始的。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早期为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中期为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3000年),晚期为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都有古老文化遗址发现,而且相互间存在有明显的影响和交融。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巢氏发明居室等,“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黄帝与蚩尤曾发生过重大战争,黄帝获得胜利,便“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可见宗教活动的重要。
到帝颛顼则进行更深刻的宗教革命,他“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天神与地祗分开,祭祀行为专业化。
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另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内容是派人到四方测量一年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从黄帝时代的“封禅”“鬼神”,到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再到尧舜时代的“敬顺昊天”,线索清晰地展示着宗教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与此相伴的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收族”(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
它所以能将众多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里的宗教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中国民族史pdf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是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的学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复杂而丰富的交流、融合和独特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史研究致力于了解和探究不同民族的起源、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中国民族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1.民族起源与迁徙:研究不同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历程,探索
各民族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根源。
例如,中华民族、汉族、
少数民族等的起源和发展。
2.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研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风
俗习惯等,揭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如蒙古族的牧民
文化、藏族的宗教信仰等。
3.民族关系与交流:研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互动,
探讨各民族间的关系和互动形式,如汉藏关系、汉满关系
等。
4.民族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探索各民族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5.民族历史事件与人物:追溯和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
件和人物,如辽金时期的女真族、明朝的满洲族等。
中国民族史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的历程,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合作和和谐共处。
该学
科涉及广泛,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可以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2008,1)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 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C ) A.铁器制造 B.铜器制造 C.青铜器制造 D.铝器制造
2、多元的文化发生: 上古文化三大分区:炎黄、东夷、苗蛮。
(2006,1)6.上古文化虽说多元,但是高度发 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却只是建立在 (C ) A.黄河上游地区 B.黄河下游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游地区
(2008,10)7.司马迁的《史记》中,“五帝”的谱系是 ( C ) A.神农氏、有巢氏、黄帝、高辛和尧 B.有巢氏、黄帝、高辛、尧和舜 C.黄帝、颛顼、高辛、尧和舜 D.黄帝、高辛、神农、尧和禹 (2007,1)6.《五帝本纪》载于( A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2008,1)8.《古代社会》的作者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斯大林 D.摩尔根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 (1)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不仅把农耕当做简单的 生产行为,而是赋予某种“政道”含义。 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 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一是可以 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诗经》《周颂》 和《大雅》中,保存着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 着一个时代对农事活动的重视。 (2)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农 事活动关乎民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
(2008,10)6.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 D ) A.捕涝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B.采集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C.手工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D.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2012,10)6.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 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C ) A.铁器制造 B.锡器制造 C.青铜器制造 D.铝器制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2)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 (3)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3)3.三大民族集团 (5)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夏商周) (6)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9)(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10(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11)(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16)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19)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约6000年。
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案,线条生动、明快、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风格。
原始文化(指精神文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上。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对大自然(如太阳、月亮、大地等)的崇拜。
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会,男性祖先成为供奉对象。
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反映原始人对自身繁衍、大地母神和万物生育的虔诚祝愿。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陶塑孕妇裸体像(高腹丰臀、乳房硕大)。
红山文化陶塑孕妇裸体像图腾崇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龙、凤就是中华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它们是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
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 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

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引领着世界潮流 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曾结出影响深远的思想硕果。
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绽放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之花 典型地代表了东方文明。
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 从夏商周秦到唐宋元明清 以先秦诸子百家和程朱理学融汇成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 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 前文明期 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 、雏形期 夏商周时期 、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 、定型期 秦汉时期 、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 、鼎盛期 隋唐两宋 、衰变期 元明清 。
一、前文明期 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中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了进化历程 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 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 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 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在传说时代 中国也产生影响比较深远的文化 三皇五帝的传说、羲和敬顺昊天和敬授民时等。
二、雏形期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1 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 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 作为一种制度 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 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 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 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②秦文化一统的举措 车同轨:拆除六国间的关隘,以咸阳为中心向东、南、北修三条驰
道,宽50步,统一全国车轨轨距为6尺,方便了从京师到各地的交通。 度同制:秦朝以黄金为上币,以铜钱为下币。铜钱圆形方孔以半两
为单位。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行同伦:统一全国的文化心理,“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置专管
②秦文化一统的举措 秦统一文化的措施,开启了以政治暴力钳制思想文化的恶劣先例,但
它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广阔地域间人们社会生活乃至文化心理的同 一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秦朝确立的大 一统国模式和整齐划一的文化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秦的暴政导 致二世而亡,只存在了15年,但“秦”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代号 流播世界。西汉的“CHINA”,东洋的“支那”,都是“秦”变音后 的音译。 秦亡之后,汉代统治集团,继续探索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模式,到汉武 帝时更加完善。司马相如将其概括为:“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 易服色,革正朔”。即在首都、国号、律令、官制、历法、服色、 旗帜诸方面都重建统序。武帝规定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数用五,定 官名,协音律。实现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政治大一统与文化 大一统。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 皇帝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命曰“制”,令为“诏”,
天子自称曰“朕”。废谥法,自称“始皇帝”。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
﹙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 三公九卿制:朝廷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
式。.贵族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人生修养。
【最新】中国近代史--表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文化发展历程【附加总结类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2015年工程部施工员年终工作总结光阴荏苒,转瞬又是一年,2015年在紧张忙碌中飞快地过去了,工程部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八字生产方针,始终把如何有效控制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目标作为部门日常管理的核心工作,与其他部门携手顺利完成年度施工任务。
回顾2015年,工程部施工任务刷新了历史记录,2015年我们又取得佳绩。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们工程部完成开工项目76个,验收项目40个,完工待验收项目5个,尚在建跨年度项目29个,完成总产值约8700万。
不可否认,我们是欣喜的,但在欣喜的同时那些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扰我们仍然会谨记于心。
那些力不从心日子,那些检查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需要我们刻不容缓解决的日子,那些为了保证工程保质保量保时完成我们不辞艰辛的日子……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些都是我们存在的不足,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年新岁新的开始,在此,我代表我们工程部向各位领导及同仁汇报工程部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的工作重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一、2015年工作总结(一)核心工作控制情况1.安全文明施工:项目开工前,三级安全交底贯彻到位,安全文明施工设施配备齐全,现场布置到位,严格监督检查,杜绝了较大事故发生。
2.进度控制:2015年度项目部共计实施了76个项目,70%的项目能在合理计划工期内完成。
未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1)计划制定不合理。
没有结合工程所需设备、部分定制材料的供货时间编制,提前进场施工,导致中途出现设备不齐全、材料供货不及时,被迫停工,进而延误了计划的工期。
(2)计划工期控制不严格。
工期偏离时未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或纠偏措施不及时。
(3)施工班组施工力量较弱,人员不足,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班组不予积极配合。
(4)项目部施工过程未能做到天天梳理,发现问题时也没有及时汇报,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ppt

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 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 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 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 文明成就。
新石器时代 的几种陶器 类型
2. 多元的文化发生 (1)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上下五千年”之“老子”、“庄子”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 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 等。
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 立普遍的法度,上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 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 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 务的法术之学。
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 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 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 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
有它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 的重农相应,《诗经》的《周颂》、 《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 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 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 “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 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 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 系问题。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 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不明显。
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 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 年之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
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
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
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
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
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
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
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
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
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
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
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
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
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
化走向大致确定
(2)。
春秋时期特殊时代,不仅为“文化的轴心时代”的确立提供契机,更为华夏族的建立了基础,这一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先秦文化经历了蓬勃发展,进入秦朝,封建社会的形成,为中国文化发展
造就了一个新的舞台。
以前自由的文化体系逐渐被破坏。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
体文化经历了一大浩劫。
由于秦朝集权统治,大量历史典籍只能藏于宫廷,并
出现了焚书坑儒的残酷历史,大量的文化典籍流失,并为中国后期文化发展造
成很大阴影。
相随的汉王朝统一后,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为我国千年的儒家正统思想建立基础。
在之后中国封建统治时代,儒家思
想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旗帜一直走下来。
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式随社会的变革不
断变化着。
自汉朝开始,中国文化开始走出国门,传入其他国家,国外的一些
文化形式也传入中国,具有显著代表意义的佛教的传入。
为中国宗教文化的发
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中国文化中,古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始终绽放着光彩。
自春秋战国时
期的《诗经》、《楚辞》,到先秦诸子散文,再到魏晋时期古诗,到唐朝时诗
文化的极度昌盛时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致使文化走出多元化,科举
制度强调严谨的八股文等,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考生自由思想,将文章局限于
八股文,在举仕文章中,产生的广被流传的有些文章较少。
同时不可否认,科
举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且在历史发展中,学
习古诗文成为社会的时尚,社会各层以学习为荣。
唐朝诗文发展充满了光辉,
主要以绝句和律诗为主,在接下的几个朝代,诗文发展各呈风采,代表鲜明的
有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清末时期废除科举制度,封建王朝的结束,五四运动等划时代变革推动了
文化的大变革。
在科举制度除,伴随着新学堂的建立,以及五四运动的展开,
中国的教育文化在这一段出现了历史的转折。
结束了封建的八股取士,结束了
统治千年的礼乐等思想文化教育,转向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支撑千年中国儒家
思想被一度批判,新文化运动为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可是与之相随的
没有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良好地衔接。
这一时期新文化快速发展体现出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