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二)故都的秋2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2)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B.显然,打造“诚信政府”和发展“电商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C.所谓一叶知秋....,这些事件折射出我国的社会治理目前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深思的问题,亦即民主法治的新漏洞。
D.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解析:选C A项,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是一个谦辞,只用于自己,不用于别人。
B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适用对象是人。
C项,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D项,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适用对象是人。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答案】C【解析】括号里的话,最后应该在括号内打上句号。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的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地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2课故都的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2课故都的秋·知识概览·【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达夫3岁丧父,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1914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7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
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
其中小说《沉沦》为其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
1922年3月《创造季刊》创刊,主编第1期。
同年7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
1923年5月,《创造周刊》创刊。
同月发表《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引起广泛注意。
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
同年作品集《茑萝集》出版。
1923~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
1927年1月因发表政论《广州事情》引起创造社内部争论,从而声明退出创造社。
1928年春秘密加入太阳社,9月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
同年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其中游记尤为出色。
1935年发表《出奔》,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
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 2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2[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饱尝.(chánɡ)赏.(shǎnɡ)玩领略.(lüè) 疏疏落.落(lào)B.陪衬.(chèn) 落蕊.(ruǐ)颓.废(tuí) 混混沌.沌(dùn)C.譬.如(bì) 幽.远(yōu)萧索.(suò) 潭柘.寺(zhè)D.折.去(zhé) 情趣.(qù)点缀.(zhuì) 一椽.破屋(chuán)【解析】A项中“落”应读luòC项中“譬”应读pì“索”应读suǒD项中“折”应读shé【答案】 B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领略策略掠夺攻城略地B.清净清静净土耳根清静C.缓慢慢待曼妙轻歌慢舞D.橄榄悠闲幽怨枉废心机【解析】B项“耳根清静”应为“耳根清净”。
指耳朵旁边很干净,也说“六根清净”。
C项“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
形容音乐轻快,舞姿柔美,“曼”是柔美,不是缓慢。
D项“枉废心机”应为“枉费心机”,指白白花费心思。
【答案】 A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解析】比喻是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答案】 B4.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
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一单元 2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

2 故都的秋秋天,北京的天是最蓝的,蓝得好似澄澈的海,如果天上有几朵白云,白云就像海上的白帆。
如果再有一群白鸽在天上盘旋,鸽哨声声,欢快中蕴涵着几丝悲凉……走在北京秋天的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满目的黄叶迎风飘舞,其中,钓鱼台的银杏大道最为知名。
一叶知秋,北京城里的秋叶,可谓是秋天最美的“信使”。
1.散文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诉说的一个通道,郁达夫写他对北平的秋的感怀时表达出的是只属于他自己的那份独特体验。
在他看来,恰恰是挟着清清爽爽的悲凉的这份秋味,让他记住了曾经生活过的这座城市——北平。
他爱北平,他的爱已经和秋味混杂在一起,黏着在一起,无法分开,每每品读、把玩,情感世界里便会拥有一份馨香,这份馨香原本只属于他自己,当他用笔复原这份秘密的时候,我们才有幸获得了他的这份情感。
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落寞、悲凉就是一份情感体验,它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因为它不是伦理道德层面的是非判断问题,而是情感层面的审美体验问题。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
[运用角度]“眷恋故乡”“情感体验”“深沉与奔放”等。
借得清秋一缕魂谈起秋天,总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听到“秋天”二字,顿时就感觉凉爽了许多。
每当记起秋天,我总是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我给这种感觉取了个名字,叫秋魂。
像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驯鸽飞声,只不过是想尝一尝那故都的秋的悲凉。
秋风过后,满院是断肠的落红,满地是衰残的生命。
这些朴素而轻微的生命,那么美丽,那么短暂,那么默无声息,生活的重压,人世的践踏,它们转眼间,杳无踪迹。
如黛玉言:花飞花谢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是啊,在一个物质充裕的年代,还有谁去关注,去珍惜,去呵护这些深沉而凄美的生命?如此看来,这秋,在呼唤着人的良知。
秋雨,没有春雨的细腻,没有夏雨的激昂,没有冬雨的哀伤。
它虽是沉默,但不屈服;虽是静默,但不彷徨;虽是婉约,但不懦弱。
高中语文 2_2 故都的秋(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时间:30分钟分值:30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遗韵...。
B.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首都各大报纸届时将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C.迎面一声招呼,回头一个微笑,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
只是它像水气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浑然天成....而不觉了。
D.“木马”“熊猫烧香”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也考验着你的心理素质。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错误的一句是()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B.一年一度的CCTV2006年广告招标活动已尘埃落定,宝洁公司以3.49亿元的天价蝉联了央视广告标王的宝座。
C.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溏便、食欲不振。
D.书写杂乱的药方,连权威专家都看不懂,如果是普通患者,或者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看起来绝对是天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18分)闲读梧桐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专题02 故都的秋测-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必修2 含解析 精品002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谈谈现代散文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
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
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
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
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
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
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
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
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专题02 故都的秋-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 含解析 精品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厦门(Xià)落蕊(ruǐ)处方药(chǔ)一椽破屋(chuán)B.椭圆(tuǒ)烙印(lào)煞风景(shā)骁勇善战(xiáo)C.颓废(tuí)佝偻(lóu)潭柘寺(tuò)逸兴遄飞(chuán)D.譬如(pì)龋齿(qū)廿四桥(niàn)改弦更张(xián)【答案】A【解析】B项,“骁”读xiāo;C项,“柘”读zhè;D项,“龋”读q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姿态意境喇叭疏疏落落B.混沌嘶叫细腻自然而然C.岐韵蟋蟀凋谢婀娜多姿D.颓废萧索特异若隐若现【答案】C【解析】岐—歧。
3.下列句中画线的“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答案】C【解析】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判断。
4.下列对《故都的秋》一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测试题及答案(2)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测试题及答案(2)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测试题及答案(2)2。
解析:虚词对于准确表达语意,至关重要,平时要留意,培养这方面的语感。
A项要注意后面有所以,前后语意上又是因果关系,由此可知第一空格当是因为 (或由于);句中有泛指代词什么,后面又有副词都 ,故知这个句子是无条件复句,第二空格当是无论(或不论)。
B项因为后一句有但,前后构成转折关系,第一空格当是虽则(或虽然),第二个空格前后有任选其一的意思,当是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或。
C项第一空格难度较大,但如果注意到下一句的也字,再分析前后语意上的关系,便可以知道当是就是 (或即使);第二个空格表进层关系.D项第一个空格表进层,第二个空格要求熟悉非才非不可之类的句式.答案:略.(见课文)3.(1)解析:甲处动词的选用要能表现人物悠闲的心态,动作不能太大。
乙处要注意与上句构成整齐句式.丙处唯细才能表现人物的清闲。
丁处要注意槐树。
答案:B。
(2)解析:能否正确识别画面背景,关系着能否画面的深刻含意.南国的秋天可以说是北国的秋天的大背景,前者用以反衬后者,但不是这幅小的画面的背景。
第二句提及的五种景观,不在作者所写的北国之秋的画面之内.碧绿的天色是画内之景,可以看作是小屋的背景,用以反衬屋之矮小,显示环境的空旷,但不能说是这全幅画的背景。
这幅画的背景是皇城人海,这背景反衬了画面的幽静,也反衬了画中人心境的平静。
答案:C。
(3)解析:秋意是文内揭示旨意的词语,对其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和抽象层面上.答案:秋意是清、静。
作者用高空烘托环境的空旷,用鸽声反衬环境的幽静,用漏下的日光间接描写了槐树的茂密,用蓝朵形容清秋的**。
(4)解析;这道题从表面看是要求透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去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实际上是考察我们是否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旨意。
理解这段文字,不能只看到屋内的人(作者)在做什么,而且要看到屋外的人在做什么,因此皇城人海四个字是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 故都的秋(时间:40分钟满分:44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混.为一谈(hùn)混.沌状态(hùn)拓.本(zhè)B.着.着布衣(zhù) 描写细腻.(nì) 萧.索(xiāo)C.点缀.生活(zhuì) 折.耗很大(shé) 落蕊.(lěi)D.精神颓.废(tuí) 啼.笑皆非(tí) 恬.适(tián)解析:选D A项,“拓”应读tà;B项,“着”应读zhuó;C项,“蕊”应读ru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浅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解析:选D A项,赔—陪;B项,雕—凋;C项,浅—潜。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排比对比比喻)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比喻对比拟人)解析:选B A项无对偶,无比喻;C项无比喻;D项无对比。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齐豫却不能自已....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热点,在民众的关怀下不期而...遇.。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选C 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
此处用错对象。
A项,“不远千里”,指不怕路途遥远;B项,“不能自已”,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D 项,“一叶知秋”,指透过细微现象,看到整个局势的发展。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收到感染听众,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D.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得是否准确恰当,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
解析:选A B项,语意重复,妇孺,即妇女和孩童,与后面“孩童”重复。
C项,成分残缺,在“听众”后加“的效果”。
D项,两面对一面,可去掉“是否”。
二、阅读鉴赏(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碧云寺的秋色①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
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
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
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②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③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
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
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近日,情景突变。
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
它来得是那么神秘,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④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
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
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
几天来,可大不同了。
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更美丽可爱了。
⑤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
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⑥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
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
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
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
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⑦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
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
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
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
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⑧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
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
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
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
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⑨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
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
即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
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
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承的源流。
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
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6.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为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大量描述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
D.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解析:选A B项,没流露不满与批评;C项,对夏日的着墨不多;D项,援引诗句是为了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诗人都会“对秋感喟”。
7.第⑧段写夏天叶子绿油油的特点对写深秋时节的叶子有什么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是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夏天叶子单调的色彩来反衬,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
8.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凸显了文章主旨。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丽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意思对即可)三、表达交流(15分)9.揣摩上下文意,在①处填入四句话,在②处填上合适的话收束这个语段。
(5分) 其实人生也如四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重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蹒跚佝偻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②但只要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10.“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请你也写一段关于“秋”的文字,注意要写出秋天景物的特点。
200字左右。
(10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夕阳毫不吝啬地挥洒着它那金色的光线,透过淡淡的窗帘,几缕阳光斜映在我的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