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玉米灰斑病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灰斑病防治技术要点
生物农药具有环保、安全、无残 留等优点,如井冈霉素、春雷霉 素等,可有效防治玉米灰斑病的
发生。
03
玉米灰斑病防治技术要点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 的玉米品种。
根据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选 择适宜的品种,以减少玉米灰 斑病的发病率。
避免单一品种的种植,以降低 病害发生的可能。
合理密植和施肥
05
玉米灰斑病防治案例分析
案例一:选用抗病品种的成功经验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灰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选用 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从而降低 病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在生产中,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选择适宜的 抗病品种。同时,还要注意品种的多样化和轮换使用,避免 单一品种的长期种植,以延缓抗病性的丧失。
案例三
生物防治技术在玉米灰斑病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及 其代谢产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可以有效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 用频率。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具有抗菌作用的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木霉菌等, 通过喷洒或拌种等方式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使用对 有益微生物具有杀伤作用的化学农药。
合理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 ,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 制的药剂,以延缓病菌产 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措施
利用拮抗微生物
通过接种一些对病原菌有拮抗作 用的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等,
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以虫治虫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病害,如赤眼 蜂等,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来控制
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使用生物农药
案例四
在玉米灰斑病的防治过程中,一些农民存在一些误区,如忽视病情监测、不及时防治、盲目用药等。 这些误区不仅会影响防治效果,还会增加病害的传播风险。

滇西南玉米灰斑病的初步研究

滇西南玉米灰斑病的初步研究

滇西南玉米灰斑病的初步研究张述尧;杨志刚;张立新;董发生;李学金;柴绍荣;阎自强【期刊名称】《云南农业科技》【年(卷),期】2010(000)004【摘要】2003年滇西南暴发的玉米灰斑病现已传遍云南大部分地区,该病对滇西南全部玉米地方品种及云南省已往种植的绝大多数杂交种均能感染并导致严重减产.经多年观查研究,在滇西南至滇中地区,该病主要发生在海拔1 750 m以上的玉米生产区域,海拔越高危害越重.发病严重区域的气象特点是温凉湿润环境,即7~8月月降雨量160~180 mm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平均气温18~20℃,20℃以下较有利于发病.这与中国北方玉米灰斑病发病规律有明显差异.试验还表明,某些相同寄主如M017Ht1、沈137,在中国北方鉴定是高抗玉米灰斑病的,但在滇西南地区则表现感病,这表明中国事实上已存在玉米灰斑病病原的不同生理种群,亟待深入研究.同时,在云南玉米灰斑病严重危害地区,只能推广应用在当地经试验鉴定证明较抗玉米灰斑病的优良品种.【总页数】5页(P48-52)【作者】张述尧;杨志刚;张立新;董发生;李学金;柴绍荣;阎自强【作者单位】保山滇西南玉米科技开发部,云南,保山,678000;保山滇西南玉米科技开发部,云南,保山,678000;保山滇西南玉米科技开发部,云南,保山,678000;施甸县种子管理站,云南,施甸,678200;峨山县种子管理站,云南,峨山,653200;峨山县种子管理站,云南,峨山,653200;禄劝县种子管理站,云南,禄劝,6515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凤庆县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J], 涂永海;沙本才;何月秋2.玉米双双株紧靠种植对玉米灰斑病的控病效果研究 [J], 杨德良;刘坤平3.玉米杂交种对玉米灰斑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J], 胡正川;段进章;张朝富;苏浩文;杨丽萍4.玉米灰斑病研究方法:Ⅰ.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的培养 [J], 赵正龙;吴兴兴;毛自朝;何月秋5.恩施自治州玉米灰斑病对产量损失的初步测定 [J], 尹鑫;谷勇;饶孝武;温权洲;李维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摘要: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其生产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病原物的侵害,其中叶点霉叶斑病是致病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

本研究对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通过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为防治叶点霉叶斑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但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叶点霉叶斑病是玉米病害中的一种,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集了不同地区发生叶点霉叶斑病的玉米植株,并从病斑中分离得到病原菌。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研究。

三、结果经过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确定了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玉米叶点霉属(Setosphaeria)真菌。

该真菌具有典型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

在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发现,玉米叶点霉菌的温度适应范围较广,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摄氏度。

pH值对其生长也有一定影响,pH为5~7时生长最佳。

阳光照射对其生长并不利,喜欢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

四、讨论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叶点霉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玉米叶点霉属真菌,这对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2. 玉米叶点霉菌在温度、pH和光照等环境因素上有一定的适应性,这为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 在防治玉米叶点霉叶斑病时,应采取综合措施,如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种植抗病品种等。

五、结论本研究对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进一步研究该病原菌的基因组和致病机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防治策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六、致谢感谢参与本研究的实验室成员和相关支持单位的支持和帮助。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玉米叶点霉属真菌是导致叶点霉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

该真菌在温度、pH和光照等环境因素上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玉米灰斑病的识别与防治和治疗

玉米灰斑病的识别与防治和治疗

玉米灰斑病的识别与防治和治疗汇报人:2023-11-25CATALOGUE目录•玉米灰斑病的识别•玉米灰斑病的预防•玉米灰斑病的治疗•玉米灰斑病的防治01玉米灰斑病的识别籽粒症状籽粒染病后,会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导致籽粒不饱满,甚至出现空壳。

叶片症状玉米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呈水渍状,最初呈现淡褐色,后期为灰褐色,病斑有褐色边缘,通常病斑沿叶脉方向延伸,形成条纹症状。

叶鞘症状叶鞘染病后,病斑呈淡褐色,同样沿叶脉方向延伸,形成条纹症状。

茎秆症状茎秆染病后,会出现淡褐色的病斑,并伴有倒折。

普通型急性型慢性型这种类型的症状比较典型,包括水渍状病斑、灰褐色病斑和沿叶脉方向的条纹症状。

这种类型的症状比较突然,表现为全叶或大部分叶片枯死,叶片呈灰白色,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植株死亡。

这种类型的症状比较缓慢,初期只有少数叶片出现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沿叶脉方向延伸,形成条纹症状。

玉米灰斑病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份。

分布玉米灰斑病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病害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此外,病害还会导致籽粒不饱满、空壳等问题,影响玉米的质量和收益。

危害分布与危害02玉米灰斑病的预防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农业预防01020304避免连作,最好进行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

选择对灰斑病有较好抗性的玉米品种。

及时清除病残株,进行深耕灭茬,降低病原菌的基数。

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生物预防使用生物农药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等,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增加生物多样性在田间种植多样化的作物,增加生物多样性,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使用化学药剂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化学农药,如三唑酮、烯唑醇等,以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化学预防喷洒农药种子处理03玉米灰斑病的治疗避免连作,通过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玉米灰斑病的病害特点与防治

玉米灰斑病的病害特点与防治

,边缘清晰。
病斑逐渐扩大
02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加深,最终导致叶片枯
死。
叶片枯黄
03
玉米生长后期,病斑连片,导致叶片枯黄,严重影响玉米的光
合作用和产量。
病原菌
灰斑病病原菌为玉蜀黍尾孢和高 粱尾孢,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
丛梗孢目。
该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 玉米秸秆上越冬,成为下一年的
侵染源。
灰斑病病原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 强,可在多种气候条件下生存。
发生规律
发病时间
玉米灰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 后期发生,通常在7月至9月间
流行。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灰 斑病的发生,如连续阴雨、种 植密度过大、施肥不足等。
传播方式
灰斑病病原菌通过气流和雨水 传播,从气孔侵入玉米叶片。
品种抗性
续的优点。
基因工程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玉米品种, 提高其对灰斑病的抗性。
精准农业技术
利用遥感、GIS等信息技术,实现对 玉米灰斑病的精准监测和防治。
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深耕灭茬、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降 低灰斑病的发病几率。
化学防治
科学使用农药,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避免病 菌产生抗药性。
传播媒介
土壤
土壤中残留的玉米秸秆和 病株残体可以携带病原菌 ,成为下一季玉米的初侵 染源。
气流和雨水
气流和雨水可以将病原菌 从发病区域传播到健康玉 米田。
人和动物
人类和动物的田间活动, 如走动、触摸等,也可能 携带并传播病原菌。
影响传播的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降雨等对病原菌的 传播有重要影响。

玉米灰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玉米灰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AiW ei :YU j L
(aS a e c esC l g ,u n n B oh n6 8 0 ) B o h n T ah r’ ol e n a as a , 0 0 e Y 7
Ab t a t T e o n r y p c d s a e a s d y h c r ti p r ’ u g s a ar a y e n n s r c : h c r g e s e k ie s c u e b t e o n a l o eS s f n u h s l d b e a e i o tn ln ie e a p e e t mp r t p a t d s a t r s n ,wh c ma ny o c r i r a d mo s r a T i a r i i t n e a s ih i l c u s n wa m n it a e . h s p s n e d d p e t i t d c o si a d fr in r s a c n t c u e a d d s a e r ssa t me h n s n d o p o o e o n r u e d me t o c n o eg e e r h i i S a s n ie - e it c a im a t rp s ’ s n a n e r t d meh d i i h i g a a n t i i e f t r . n i t g ae t o n f t g s t n t u u e s n i h Ke o d :c r r y s c ie e ie e g r y W r s o n g e p k d s a ;d s a e m;r ssa c ;p e e t n e s s e itn e r v n i o

玉米灰斑病研究方法:Ⅰ.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的培养

玉米灰斑病研究方法:Ⅰ.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的培养
tme a d n mb r i n u e .Th e u t h we h tt e my e i r w e y so o h d a e r s l s o d t a h c l g e v r l w n t e me i ,wih a v r g f0 3 l s a t n a e a e o . 3 nl n p rd y e a .Th y g e f se to e r w a t s n OA n S a d P A,s we n CW P a d mo ts wl n M LP l o ro A n s l y o o CA .B s d o h e u t , ae nt er s l s a s o u a i n me h d wa e p,n me y t —t p c lu i g me h d p r l to t o ss tu a l wo se u t r n t o .T e m y e i r n c l t d i t l s t h c l we e i o u a e n o f k wih a a
Re e r h meh d lg rma z r y la p t I s a c t o oo yf ieg a fs o : . o e
s o ul to f Ce c s r e e ma di p r a i n o r o po a z a — y s
Zha e g o g , o Zh n l n W u Xi g i g , M a c a n xn o Zi h o , He Yu q u ’ e i ;
00 i a ( .T e ai a C ne fr gi l rl i i ri E pott n,Y n nA r utrl nvr t, n n 65 2 1,Ch n 1 h N t n l e t o A r ut a Bo v s y x l ai o r c u de t i o un a gi l a U i sy Kumi c u ei g

回顾富民县玉米灰斑病的发生

回顾富民县玉米灰斑病的发生

回顾富民县玉米灰斑病的发生
玉米灰斑病可谓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近年来在云南省富民县发生严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近年来玉米灰斑病在富民县的发生状况。

2008年的时候,县农业技术推广所对我县7个乡镇不同海拔种植的玉米品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从苗期至成熟期全程监测,基本摸清了玉米灰斑病在我县的发病规律如下:
8月上旬玉米抽雄初期开始发病,8月下旬到9月上旬玉米灌浆至乳熟期进入发病高峰期。

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抗性差异,近年来,随着种子市场的逐步放开,玉米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一些感病品种传入我县,我县玉米主要栽培品种云瑞系列,海禾系列、会单4号、曲辰3号、长城799、宣黄单2号、4号、5号等品种,抗性降低,各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栽培密度过大,玉米植株过于茂密荫蔽,不施底肥和磷钾肥,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的地块植株抗有利病害发生发展。

灰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尤以湿度最为关键。

成株期高温高湿,长期阴雨连绵,并有暴风雨侵袭,适宜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害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叶向上发展,多在温暖潮湿,雾日较多,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发生。

玉米灰斑病常与大小斑病混合发生。

主要一般发病田块产量损失可达10~20%,严重田块30~50%,少数特重田块可造成绝收,对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山区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所以,我们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 灰 斑病 是 由玉 蜀 黍 尾 孢 菌 (Cr soaz— e o r e cp a— 州 T enadD ne ) 染 引 起 的 一 种 世 界 em ho n ois 侵 l
性病 害 , 称尾孢 叶斑 病 , 近 年来我 国玉 米生产 上 又 是
产造成 了较 大威 胁 , 目前 已成 为 西南 地 区 玉米 的 主
件下装入 6 枚菌片 , 塞好管塞 , 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处 理 1 i , 0r n 预热 1r n后 开 始 加 热 ,0 r n后 取 出 , a i a 1 i a
立 即于冷 水 中冷却 。然后 从 每个 试 管 中 随机 取 出 3
枚 菌片放 人 P A 平 板 中央 ,5℃ 恒 温 暗 培 养 , D 2 5d 后 观察菌 片上 菌丝 生长情 况 。根据 菌 丝生 长与 否确 定 菌丝 的致死 温度 和相应 时 间 。
src H e u r me t h a o a l H w s —1 n h p i m wa 5 -7 titp r q i e n :t ef v r b e p a4 1 a dt e o t mu pH s .Fo e mi ai n o o i i ,t efv r b et mp rt r o rg r n t fe n d a h a o a l e e au ef r o
g 琼 脂 粉 1 , 10 L ⑦ 查 氏培 养基 ( z , 8 g 水 00 m ; Ca - pk : N 3 , 2 O , C . , s 4・ e ) K O g K HP 41g K 1 5g Mgo 2 0
7 00 5g FS 4 . lg 蔗 糖 3 , 脂 粉 1 , H2 . ,eO 0 , 0 0g琼 2g
C I i a ,Z AN a- i, O hn -a , IXa“ , A a- n ‘ U u i a U — H GXi f Z UC egj L i Ln oe i o Y NGXi r g ,L O H a— i oa h ( .ntueo ln Poet n i unA a e yo r utrl cecs ScunC egu6 06 C ia2 l t rtci tin 1Istt f at rtc o ,Sc a cd m f i l a i e , i a hnd 106, hn ;.Pa oet nSa o i P i h Ag c u S n h nP o t
g o h a d c n d a e i ai n h e o t m a b n  ̄u e wa l c s .a d t e ̄ tmu n to e o I e wa e s x r c. T e l t a r wt n o i ilg r n to .T p mu c r o m i e r s gu o e n h i m i g n 8 u s y a te ta t h e l r h
要病害, 20 年在雅安宝兴县、 如 08 卢山县 、 天全县严 重发生 , 宝兴县 发 病 面积 就 达 10 仅 3 0多 h 9 m ,0% 以上的玉米全部发病 , 严重 田块叶片全部枯死 , 减产
达1 0% 一3 0% 。该 病 发病快 、 田间 扩展 迅 速 , 易 不 防治 , 并且在 四川地 区有 蔓 延 趋 势 。 了解 病 原 菌 生 物学特 性是 防治 病 害 的基 础 , 目前 关 于 玉 米 灰斑 病 的报道 仅 限于病 原 菌 的鉴 定 及 症状 描 述 , 对 玉米 但
西
44 9





21 02年 2 5卷 2期
V0. 5 12 No 2 .
S uh s iaJ un lo r utrlS in e o twetChn o ra fAgi l a ce c s c u
文 章 编 号 : 0 -42 (0 2 0 0 9 0 1 1 8 9 2 1 )2— 4 4— 0 4
温度为 l O~3 5℃, 最适 生长温度为 2 2 O~ 5℃; 病原菌对酸碱度 的适应范围较广 , p 在 H4~l 都 能生长 , H5— 1 以p 7为最适 p H值 ;
分生孢子萌发温度 为5 3 ℃ , — 5 最适 温度为 2 2 ℃ ; O一 5 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 无显著影响 ; 病原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 , 最适氮源为
12 7 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致 死温度 测 定 设 4 、0 5 、2 5 、 . . 5 5 、 l 5 、3
12 1 病原 茵活化与培养 将供试 菌株接种 于 . . P D液 体 培养 基 中 ,5℃ 振荡 培养 5d 2 。涂抹 于 P A D 平板 培养 基 上进 行 培养 , 备用 。 12 2 培养基对茵丝生长的影响 试验共选用 9 .. 种培养基 : 马铃薯 葡萄糖琼脂 培养基 ( D : ① P A) 马 铃薯 20g葡萄糖 1 , 0 , 5g琼脂粉 1 , 10 L ② 8g水 00m ; 马铃薯 蔗 糖琼 脂 培养 基 ( S : 铃 薯 2 0 g 蔗 糖 P A) 马 0 , 2 , 0g 琼脂 粉 1 , 10 L ③ 胡 萝 卜 8g 水 00 m ; 培养 基
1 .2 方 法
制孢 子悬 液 , 其分 别进 行 以上 3种处 理 , 用 凹 载 将 采 玻 片萌发 法 , 6h后测 孢子 萌发 率 , 处理 重 复 3次 。 每
1 2 6 碳 氮 源对 茵 丝 生 长 的 影 响 以查 氏 培 养 . .
基为 基 础 培 养 基 , 蔗 糖 ( 1 分 别 替 换 为 乳 糖 将 C) (2 、 乳糖 (3 、 芽糖 ( 4 、 萄糖 ( 5 、 c )半 c )麦 C )葡 C ) 果 糖(6 、 C ) 甘露 醇 ( 7 及 可 溶 性 淀 粉 ( 8 。将 硝 酸 C) C) 钾 ( ) 别 替 换 为硫 酸 铵 ( 2 、 N1分 N ) 酵母 膏 ( 3 、 N ) 甘 氨酸 ( 4 、 氨酸 ( 5 、 白胨 ( 6 、 素 ( 7) N )丙 N )蛋 N )尿 N 、 氯 化铵 ( 8 。在 2 N ) 5℃ 恒 温 箱 连 续 培 养 , 隔 5 d 每 观察和 测量 茵落直 径 , 每处 理重 复 3次 。
c nda e miain w sb t e n5 a d3 ℃ a d te o t m e e tr s2 —2 C. E e to ih sn to vo so c la o i ilg r n t a e e o w n 5 n h p mu tmp r u wa 0 i a e 5o f c lg twa o b iu n my eil f
tmp rtr frp to e e e a e o ah g nWa t5 ℃ fr1 n ts u s a 5 o 0 miue.
Ke rs Maz;Cro oa em ;Booia caat ywod : i e ecs r — 州 p il cl hrc r g e s
地 区玉米灰 斑病 菌 的生 物 学 特 性 进行 系 统研 究 , 为
进一 步 防治奠定 基础 。
业( 玉米) 产业技术休 系项 目 作者简介 : 崔丽娜 ( 9 2 , , 18 一) 女 主要从事 玉米抗病 虫性鉴 定 , 玉米病 虫 害 研 究 等 ,}为 通 迅 作 者 , - a :eu i yho Em i s m @ a o. l y
5 、5 6 4 5 、O和 6 5℃共 9个 温度 处 理 。试 管 内无 菌条
(A : C ) 胡萝 卜20g 琼脂粉 1 , 10 L ④ 燕 0 , 8g水 00m ; 麦 片 培养 基 ( A)燕 麦 片 3 , 脂 粉 1 , 10 o : Og琼 8g水 00 m ; L ⑤玉米嫩叶培养基 ( L A : M S ) 玉米嫩叶 5 , 0g 蔗 糖 2 , 脂 粉 1 , 10 ; 玉米 叶干 粉 碳 0g琼 8g 水 0 0mL ⑥ 酸 钙 培养 基 ( r A)玉 米 叶 干粉 1 , a O . ML' : c 5gC C 15
酵母膏, 致死温度 为 5 5℃(0mi) 1 n 。 关键 词: 玉米;玉蜀黍尾孢菌 ; 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8 5 1 ¥ 5 . 文献标识码: A
S u y o o o ia a a t rsiso e c s o a z a - y i t d n Bi l gc lCh r c e it fC r op r e e ma d s c i o t we tCh n n S u h s i a
D pr n f cl r f i un, i unC egu6 04 hn ) eat t me o A ut eo e a Sc a hnd 10 1C ia u Sh h
Absr c :S meboo ia h rceso rop r e ema dswees de nti x ei n .T ersl h we h ttep to e o l ta t o ilgc lc aa tr fCecsoaza - y i r t id i hsep r u me t h eu t s o d ta h ah g nc ud s go a dd v lpb t e 0a d3 C,a dteo tmu tmp rtr wa ew n2 n 5 ℃ .F rgo h o tep t oe rw n e eo ewe n 1 n 5 q n h p i m e eau e sb t e 0a d2 o rw f h ah g n,te a o t hr hdn e
灰斑病 菌生 物学 特性研 究却 一直 较少 。本 文对 四川
发 生 的一种 重 要 病 害 。该病 在 美 国 12 95年 首 次 被 发现¨ , 此后 在 秘 鲁 、 西 哥 、 非 均 有 发 生 。我 墨 南 国于 19 年 在丹 东地 区首 次报道 了该 病 的发 生 J 91 , 至今 该 病 在 云 南 、 川 、 宁 、 林 等 地 均 有 发 四 辽 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