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合集下载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出现与防治和治疗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出现与防治和治疗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概述•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识别与诊断•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预防措施•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化学防治方法目•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生物防治途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综合治理策略录病害定义与特点病害定义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由弯孢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导致叶片出现黄色至黄褐色斑点,严重时斑点连成片,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特点该病害具有发病迅速、传播广泛、危害严重等特点,一旦发病,很难控制其蔓延。

此外,该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分布与危害程度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连作、密植、氮肥过多等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流行规律该病害在玉米生长季节内可多次侵染,具有发病迅速、传播广泛的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在适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夏季多雨年份往往发病较重。

发生原因发生原因及流行规律VS症状识别方法观察叶片检查叶鞘和茎秆病原菌鉴定技术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03栽培管理01气候条件02品种抗性病害发生条件分析采用多个抗病品种进行混合种植,降低单一品种感染风险,提高整体抗性。

选用抗病品种策略多样性种植抗病性鉴定01清洁田园02合理密植03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长,加重病害发生。

要点一要点二节水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田间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原菌传播。

合理施肥与灌溉制度有效性选择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具有高效、广谱杀菌活性的药剂,确保防治效果。

安全性选用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同时避免对玉米产生药害。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3 0 0 0倍 液 、6 0 %乙磷 铝可 湿 性 粉剂 5 0 0倍 液 喷 雾 ,
5 —7 d喷 1 次 ,连续 喷 2 ~3次 。
2 - 3 . 4 枯 萎 病 。发 病初 期植 株 下 部 叶 片 大 量脱 落 , 与地 面接 触 的茎基 部 皮层 呈水 浸 状腐 烂 ,地 面 上部 茎 叶迅 速 凋 萎 ,有 时 病部 只在 茎 的一 侧 发展 ,形 成
1 7万 亩 , 年 产 量 5 4 2 3 0 t 。 玉 米 弯 孢 霉 菌 叶 斑 病 【 C u r v u l a r i a l u n a t a ( Wa l k ) B o e d i j n ] 是 永 胜 县 近 几 年 来
有 利 于发病 ,低 洼积 水 田和连 作 地块 发病 较 重 。永
潮 湿 条 件 下 ,病 斑 正 、 背 两 面 均 可 产 生 灰 色 霉 状 物 , 即 病 原 菌 的分 生孢 子 梗 和 分 生孢 子 ,背 面 居 多 。该病 症状 因品种 的抗 性 不 同而 变异 较 大 ,可分 为抗病 型 、 中 间型和 感病 型 3个 类 形 。抗 病 品种病 斑小 ,为 1 ~2 mm,圆形 、椭 圆形 或不 规 则 型 ,中 间枯 白色 至 浅褐 色 ,边 缘无 褐 色环 带 ,外 围具狭 细
3 . 1 加 大 宣 传 力 度 。通 过 广 泛 宣传 , 提 高 农 民防 治意 识 ,让广 大 农户 认 识此病 ,并 意识 到此 病对 玉
米 生 产造 成 的危 害性 ,从而 增强 防病 意 识 ,进行 科
学防 治 。 3 . 2 农 业 防治
3 . 2 . 1 合 理密 植 。增 加植 株透 气 性 ,开墒 条 播 ,使 其 排 灌方便 ,避免 积水 。

注意玉米新病害弯孢叶斑病来了

注意玉米新病害弯孢叶斑病来了

注意玉米新病害弯孢叶斑病来了引言近年来,农作物病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和粮食安全。

其中,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受到了许多病害的威胁。

近期,一种新的病害——弯孢叶斑病成为了农民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弯孢叶斑病的病原、病征、预防措施以及防治方法,旨在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并有效应对这一新病害威胁。

一、病原介绍弯孢叶斑病的病原菌是弯孢镰刀孢(Bipolaris maydis),属真菌门真菌。

该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可以在玉米的种子、秧苗、茎叶等部位存活。

弯孢叶斑病的孢子在湿润环境下易于扩散,并在玉米作物上形成病斑。

二、病征特点弯孢叶斑病的病征主要表现为在玉米叶片上形成黄褐色短纹病斑。

这些病斑呈长椭圆形,边缘呈波浪状,大小约为2-10毫米。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渐渐融合,叶片呈现大片黄褐色,逐渐干枯。

如果病情加重,病斑可能蔓延到秧苗、茎部甚至穗部,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三、传播途径弯孢叶斑病主要通过风传和种子传播。

受感染的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关键源头。

病原菌随着玉米种子播种到田间地块时,可能会在湿润环境下感染新生的幼苗。

此外,弯孢叶斑病的病原孢子也可以通过风力在农田间传播,造成远距离的感染和扩散。

四、预防措施1. 种子处理选用无病害的种子是防治弯孢叶斑病的首要措施之一。

农民可以采用种子消毒剂进行种子处理,以减少病原菌数量。

处理种子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比例和方式进行,确保充分湿润每粒种子表面。

2. 土壤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有助于减少弯孢叶斑病的发生。

首先,要注意农田的排水情况,保持良好的排水系统。

同时,定期进行轮作,避免长时间种植玉米,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此外,要留意农田的杂草管理,及时清除感染弯孢叶斑病的野生寄主植物。

3. 改善生态环境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对防治弯孢叶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建议农民在农田周围种植一些抗病害的作物,吸引天敌来平衡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此外,保留一些农田周围的自然植被,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由病原真菌侵染致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黑霉病,是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

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病规律
高温高湿条件易于发病,玉米拔节和抽雄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害发生。

温暖、湿润的山区和沿海地区病害易于发生。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植株抗病性往往随其生长而减弱,一般13叶期最敏感,发病损失严重。

氮肥少、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抗性减弱,发病较重。

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

发病初期,病斑为水浸状、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病斑
大小为1~2毫米,感病品种病斑可长达5毫米。

后期病斑中央苍白色或黄褐色,有较宽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较宽的半透明的黄色晕圈。

条件适宜时,多个病斑沿叶脉纵向汇合,形成大斑可达10毫米,严重时扩展至整个叶片,使其枯死。

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尤其是叶背生出灰黑色霉层。

三、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防治方法
1、科学种植。

合理轮作倒茬,实行间作套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

2、物理防治:消灭越冬菌源,减少初侵染来源。

3、药剂防治:发病率100k时及时用药,可用75%百菌清可湿
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每次用药间隔7-10天,连续用药2-3次。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加重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加重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加重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和大豆等豆类作物。

它能引起玉
米叶片出现淡黄色斑点,极易造成产量的损失。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受到气温、湿度、日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中,温度对
病害的发生有最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气温较低或高且湿度相对较高,病害的发生较为严重,降水较多的时候也可促使病害的发生。

一是使用抗病品种,由于弯孢霉叶斑病抗性品种的出现,使农民的经济损失大为减少,因此应根据每个地区的病害特点采取选种合理及抗性强的品种,而不是一味栽培抗病品种。

二是控制地温,已有研究表明,保持地面适宜的温度是抑制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在施用肥料前或收获后可在地上每亩撒2-3担撒比拉干的沼气渣料,以增加土壤温度。

三是进行防治化肥施用,大豆抗病菌素和玉米大斑病菌素等可有效防治玉米弯孢霉叶
斑病,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可施用他们来防治病害。

四是及时喷施除草剂,除草剂可有效杀伤孢子,进而抑制病害发生。

五是合理移栽,移栽集中发病的植株,以减少病害的蔓延。

最后,农民要坚持成药肥合理育种,定期检查草药,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病虫害
防治,积极加强营养投入,促进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有效预防和抑
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使玉米产量得到质量和数量的提高。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农民叫黄叶病,是近年来我省玉米上继大、小斑病、锈病之后的又一重要病害。

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后,叶片布满病斑,连片时干枯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产量。

一、发生症状: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

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因品种抗性不同而表现不一样,一般长1-5mm,宽1-2mm,大小不等;病斑中央苍白色,呈半透明状,周围有褐色环带,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多个病斑相连形成大斑,叶片的前半部或叶缘坏死;病斑在叶片上呈不明显的分节状发生。

潮湿的情况下可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原物:病原为新月弯孢菌和不等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

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2℃,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很少萌发。

三、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

带菌的玉米秸杆和杂草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

河南田间发病始于7月下旬到8月初,发病高峰在玉米抽雄后,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

由于该病潜育期短(2-3天),7-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四、防治方法: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策略是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经抗性鉴定,目前较为抗病品种有农大108、郑单14、农大951、中玉4号、掖单12号、郑单7号、丹玉13号;发病较重的有掖单13号、丹玉20号和郑丹958等。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

合理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集中处理,减少初侵染源。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流行与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流行与防治

有 多种 酶 的 催 化 。 另外 , 锰 还参 与光 合 放 氧过 程 , 是 叶绿 体 的 结构成分 , 锰 离 子 的增 加 进 一 步 促 进 了光 合 作 用 的进 行 。此 外, 通过 实验 也 可 以分 析 得 到 甜 高 粱种 子经 C u S 0 处 理 后 萌 发 率有 小 幅 度 下 降 ,说 明重 金 属 对 植 物 种 子 萌 发 有 一 定 影
[ 3 】 洪 彩 香, 张如莲, 陈志权. 不 同处 理 方 法 对 3种 臂 形 草 属 牧 草种 子 发 芽率 的影 响 D 】 . 热 带 农 业科 学, 2 0 0 4 , 2 4 ( 2 ) : 1 3 — 1 7 . 【 4 ] m J 、 宏. 能 源 作物 甜 高 粱培 育 及 能 量 转 换 技 术 研 究 Ⅱ 】 . 农 业 工 程 学报 , 2 0 0 6 , 1 0 , 2 2 ( 1 ) : 2 5 6 - 2 5 8 .
3 . 田间 发病 率 达 l 0 %时 。 用 2 5 %敌 力 脱乳 油 2 0 0 0倍 液 .
叶部病 斑初为水渍状褪 绿小点, 逐渐扩展 成圆形 、 椭 圆 形病斑。 病斑 中心 灰 白色 , 边 缘 黄 褐 色或 红 褐 色 , 外 围 有 淡 黄
色晕圈 , 并 具 黄 褐 色 相 间 的断 续 环 纹 。 潮湿条件下 , 病 斑 正 反 两 面 均 可 产 生灰 黑色 霉 状 物 。 即病 原 菌 的 分 生 孢 子 梗 和 分 生 皮 主要 物 质 , 因此 采 用 次氯 酸钠 处 理 效 果 较 好 。 它 的使 用 为 解决种子 萌发难 、 萌发期长 、 萌 发 整 齐 度差 等 问 题 提 供 一 条 新处理方式。 这一 点 已在 树 莓 等 植 物上 得 到 证 实m 。 另 外 我 们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发病原因是什么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发病原因是什么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发病原因是什么
用12.5%烯唑醇或15%三唑醇兑适量的清水,然后进行均匀地喷雾即可,喷施时可适当加入一些叶面肥或磷酸二氢钾,以增强防治效果;或者当田间的发病率达到10%时用25%敌力脱乳油或75%百菌清、50%多菌灵等药物进行喷施。

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
1、亩用20-30克12.5%烯唑醇或15%三唑醇(30-40克)兑水30-40公斤,然后进行均匀地喷雾即可,喷药时可适当加入一些叶面肥或磷酸二氢钾,这样不但能增强防治效果,同时还能促使玉米健壮生长以及增强其抗病力。

2、当田间的发病率达到10%的时候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等药物进行喷施。

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形态在土壤中、植株的病残体以及病秸秆上越冬,等到来年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被传播到玉米植株
上,从而侵入其体内引发初侵染。

2、玉米发病后其病部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而这些分生孢子又通过风力、雨水、气流等媒介传播到其它植株上,从而引起多次再侵染的情况;尤其是在7-8月份(在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会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并且发病情况较严重的地方往往为涝洼地、连作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Corn Curvalaria Leaf Spot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黑霉病,过去一直危害很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黄早4为亲本玉米杂交种的扩大种植,该病日趋严重,目前已成为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吉林、北京、天津等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

1994年北京种植西玉3号,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减产20%~30%;1996年辽宁绥中县,1.8万公顷玉米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减产粮食800万kg。

弯孢霉叶斑病在玉米抽雄后扩展蔓延迅速,严重植株,叶片布满病斑,甚至干枯,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
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

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形状和大小因品种抗性分为3类:①抗病型病斑(R):病斑小,1~2m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淡褐色,边缘无褐色环带或环带很细,最外围具狭细的半透明晕圈,以唐玉5为典型代表;②中间型病斑(M):病斑小,1~2mm,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淡褐色,边缘有较明显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明显的褪绿晕圈,以E28为典型代表;③感病型病斑(S):病斑较大,长2~5mm,宽1~2mm,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黄褐色有较宽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较宽的半透明黄色晕圈,有时多个斑点可沿叶脉纵向汇合而形成大斑,最大的可达10mm,甚至整叶枯死。

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有时极易与玉米灰斑病混淆。

前者病斑黄色,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后者病斑灰色,多为长条状,病斑扩展一般不受叶脉限制。

病原
病原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
和不等弯孢霉C.inaeguacis, 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

分生
图3-4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
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
孢子梗单生或数根丛生,暗褐色,不分枝,有隔,顶部多呈屈膝状,大小70~270μm×2~4μm,顶端和侧面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淡褐色、灰褐色,棍棒形或椭圆形,少数呈“Y”型,向一端弯曲,多数分生孢子为3个隔膜4个细胞结构,中间两个细胞膨大,暗褐色,从基部向上数第三个细胞最大,两端细胞较小,大小为19~30μm×8~19μm,淡褐色。

病菌生长最适温为28~32℃,对pH值适应范围广。

其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

病菌在活体外可以产生致病毒素,毒素在离体玉米叶片上可产生典型病害症状,毒素还可抑制玉米种子根的伸长,是一种对热稳定化合物。

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

靠近村
头或秸秆垛的玉米植株首先发病,且发生严重,说明玉米秸秆所带病原菌是第二年玉米田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危害水稻、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田间带菌杂草也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之一。

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约经7~10天即可表现症状,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对温度的要求类似于玉米小斑病,为喜高温高湿的病害。

玉米拔节和抽雄期正值7月上旬雨季,高温多雨的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

该病又属成株期病害,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减弱,表现在苗期抗性较强,13叶期最感病。

在华北地区,田间发病始于7月底至8月初,发病高峰期在玉米抽雄后,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

由于该病潜育期短(2~3天),7~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短期内侵染源急剧增加,如遇高温、高湿,则在8月下旬导致田间病害流行。

此外,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病害控制
此病的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经过抗病性鉴定,目前在田间发病较轻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
农大108、郑单14、高油115、CN95、CN165、亲试04、农大951、京垦109、中玉4号、中玉5号、中单120、京育2、中原单32、掖单12号、新黄单85-1、丹玉13号、掖单2号、新单15号、郑单7号、商单3号、沈试29、沈试30、丹418、丹3034、锦试2号;发病较重的有:掖单13号、齐101、黄早4、西玉3号、怀玉1号、丹玉20号、沈单7号、鲁单8号、京早10号、试1243、京育3号和京单12号等。

此外,应广泛收集抗病种质资源,积极培育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合理密植,
前期施足底肥,后期适时追肥,防止脱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

3.药剂防治由于目前缺少抗病品种,一旦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

有效
药剂有:45%大生、25%敌力脱、75%百菌清、50%多菌灵、5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40%新星、70%代森锰锌、50%福美双、50%退菌特等。

喷药时期一般在田间发病率10%时,防治效果明显。

在玉米制种田或高产试验田采取药剂防治十分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