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基本理论概述

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基本理论概述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是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研究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并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解释贸易模式和贸易政策的形成。
本文将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概述,以此来帮助读者对此领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强调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比较优势产品。
比较优势是指某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特定产品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更高效率和更大的利益。
二、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与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不同。
绝对优势是指某国在某种特定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他们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领域,并通过贸易实现互惠互利。
三、产品寻租理论产品寻租理论关注的是对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在贸易中,寻租存在于产品供给链条的各个环节中。
特定的产业和公司通过政策和规则变动来寻求额外的利润。
产品寻租理论强调了贸易政策对贸易模式和产品供给链的影响。
四、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比较优势理论假定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固定不变的。
然而,实际上,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会发生动态变化的,这使得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变化。
例如,技术变革、人力资本的发展以及制度变迁都可能导致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
五、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概念。
关税是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并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
而非关税壁垒则包括配额、进口许可证、反倾销和反补贴等,也是限制国际贸易的手段。
六、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对国际贸易政策的两种不同取向。
自由贸易主张没有或只有较少的贸易限制,通过贸易自由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而保护主义则主张采取一系列限制手段,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
第3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比 较 成 本 理 论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背景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 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简称《国富论》)。 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 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 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 就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例如,由于气候条件,加拿大种小麦效率 高而种香蕉效率低 (因为必须用温室);另一方 面,尼加拉瓜种香蕉效率高而种小麦效率低。 这样,加拿大在小麦耕种方面比尼加拉瓜 具有绝对优势,而在香蕉生产方面处绝对劣势; 尼加拉瓜则相反。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呢绒和酒, 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的不同,两国生 产同量呢绒和酒的生产成本不同: 生产一个单位呢绒和一个单位的酒,英国 各需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而葡萄 牙各需110人劳动一年,80人劳动一年。
各国生产相同产品 的相对成本不同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H-O H
贸易
(四)主要结论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商品生产成本的比例不同 决定的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结论: 结论: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国际贸易基础理论

国际贸易基础理论
一、概述
国际贸易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对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基础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活动背后的规律和原理的理论体系。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之作,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贸易的互利互惠。
三、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没有贸易障碍情况下,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并通过贸易进行互换,可以实现贸易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四、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是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指出,某些新产品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不同,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贸易政策和发展机会。
五、收获尼克松主义
收获尼克松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主张通过国际竞争促进国内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推动各国经济体系的改革和提升。
六、结论
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对于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概念
为比较优势、绝对优势、产品周期和国际竞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国际贸易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各国贸易合作与发展。
以上是关于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您对国际贸易理论有更深
入的了解提供一定的帮助。
感谢阅读!。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ppt51张)

P
e w
E
S
P
P P
e
e w
Sx Ew
P
P
Sf
e w
P
D O
e f
Dm O
P
e f
Ef Df
Q Q
p
e
Q
c
Q
Q
e w
Q
O
Q
c f
Q
e f
Q
p f
Q
本国市场
国际市场
外国市场
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 本国的福利:消费者剩余增加a+b+d,生产者剩余减少a, 净福利增加b+d。 外国的福利:消费者剩余减少f+h,生产者增加f+h+m, 净福利增加m。 世界的福利:世界福利净增加b+d+m。
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一节 供给、需求与贸易
需求、需求规律 需求:给定收入和偏好等不变,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按 照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规律:给定收入和偏好等不变,商品价格越低,消 费者愿意和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的货币量与 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P
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度量: (1)用劳动生产率(Qj/L)来衡量,其中Qj 为产量,L为劳动投入;(2)用生产成本(aLj=L /Qj )来衡量。
(假设各国劳动力资源相同,均为100人)
中国和美国生产可能性 中国和美国劳动生产率( Qj/L )
大米(吨) 小麦(吨) 中国 美国 100 80 50 100
P Pe
P
e w
c a e
E b d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原则和规律的学科,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的模式和规则。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中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的不同,各国在不同产品或服务上的生产成本也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贸易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或服务。
这样,各国可以在贸易中实现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贸易的绝对成本。
世界上不同国家所生产的同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贸易的存在。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中各国特化生产的原因,即各国根据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的不同,选择生产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或服务。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现象。
为了弥补其不足,国际贸易理论还发展出了其他重要的理论模型。
其中之一是互利贸易理论。
互利贸易理论认为,通过贸易可以使各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提高。
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或服务上都有绝对优势,仍然可以通过贸易来获得更多的收益。
例如,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农产品和工业产品都拥有绝对优势,但如果它专门生产农产品,而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它仍然可以通过获得额外的收益。
此外,还有关键因素贸易理论。
关键因素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模式取决于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
当一个国家拥有某种关键因素(如劳动力、土地或资本)的生产成本较低时,它将专门生产需要该因素的产品或服务。
其他国家则会专门生产与其关键因素禀赋无关的产品或服务。
通过贸易,各国可以相互交换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此外,国际贸易理论还探讨了其他贸易模式,如产品寡头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等。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比较优势理论、互利贸易理论和关键因素贸易理论等都是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重要理论模型。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购买和销售商品和服务的交流。
它是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基础,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在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知识。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绝对优势决定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该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或服务,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其他商品或服务。
例如,假设国家A生产香蕉的成本低于生产面包的成本,而国家B生产面包的成本低于生产香蕉的成本。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注于生产香蕉,国家B应该专注于生产面包。
然后两国可以进行贸易,互相交换他们的产品,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
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这是因为国家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上可以拥有较低的机会成本,即比其他国家更有效率地生产该商品或服务。
以国家A和国家B为例,假设国家A在生产香蕉和面包上的成本都低于国家B。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注于生产其中它有相对更大比较优势的产品,例如香蕉。
国家B则应专注于生产面包。
这样,两国在贸易中将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分工,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现代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涵盖了更多的因素,如资本流动、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等。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重要工业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贸易中,国家倾向于专注于生产和出口那些对其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的产品。
另一个重要的现代贸易理论是国内需求差异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家因其不同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差异,会导致对于特定产品的需求超过其本国生产能力。
为满足这种需求,国家将不得不进口这些产品。
此外,现代贸易理论还包括新经济地理学、凯恩斯经济学等理论,这些理论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
国际贸易基本模型

禀赋理论中要素禀赋的差异很容易解释。
INTERNATIONAL TRADE
一、基本概念
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之前,先引入几个 重要概念: • 要素禀赋 • 要素丰裕度 • 要素密集度
INTERNATIONAL TRADE
1.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 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并能用于生产的各种生 产要素的数量,这些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INTERNATIONAL TRADE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理论——要素 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又被称为H-O理论,是由瑞典 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俄林(Ohlin)提出 的。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 对要素禀赋的理论提出了质疑,被后人称为“里昂惕夫 之谜”,并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长期争论。 本章主要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关内容、“里昂惕夫之 谜”及其解释。
要素禀赋论是当代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和俄林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 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 点。俄林在 1933 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一书中继承并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论点,创立了要素
禀赋理论,所以要素禀赋理论又被称为赫-俄理论,即
H-O理论。
INTERNATIONAL TRADE
结论:美英两国的两种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两国生 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INTERNATIONAL TRADE
(四)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 比例不同决定的
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中的丰缺程度是很不相 同的。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相反,供给稀 缺的生产要素价格就昂贵。
比如,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本较少,因此地租 较便宜而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较贵。所以说要素价格 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精选ppt
10
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国家
酒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 (人/年)
毛呢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 (人/年)
分 英国
1
120
1
100
工
前 法国
1
80
1
90
分 英国
2.2
精选ppt
7
(二)对绝对成本论的评价
优点:
1、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命题推广到国际领 域,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同样提高劳动生产率, 结果使各国生产产品都增加,福利水平提高, 一个国家的财富只有在不断扩大的国际贸易中 才会增加。
2、证明简单、直观,现实生活中各国都有一 些产品成本绝对等于或低于其他国家,易于接 受
精选ppt
13
缺点:
简化了复杂的经济情况,是以一系列的假 定为前提的。从而大大削弱了比较成本理 论的适用性。
精选ppt
返回
14
(一)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又叫“要素禀赋说”,简称H-O理论,瑞典 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
1933年,俄林 《域际和国际贸易》
每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应生产和出口 较密集的使用其富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进口较密集的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 品
返回
精选ppt
1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
1.7
交换 法国 1.375
1
精选ppt
6
4.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 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在某种商品 的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 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具 有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