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合集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陶艺的民族性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陶艺的民族性
春笋般的在中国兴起 。西方现代艺术 与后现代艺术 的创作理念引入当代艺术创作 , 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
走出“ 失语” 的状态。发展 自已的艺术语言 , 就意味着 中国当代艺术必须恢复民族记 忆, 从民族无意识的深
处, 寻找当代艺术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与新的激情 。艺
的多元化局面 , 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立体派、 未来派 、 超
整个 陶艺 既有 民族特 色又 具有 强烈 的现 代感 。 再如 陶
艺家吕品昌的阿福系列陶艺作品( 2 , 图 )借用了无锡 泥人阿福形象 , 并进行大胆地夸张和变形 , 与现代艺
术思想相结合 , 进行了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
合 的探索 。
陶艺 自古以来就与传统绘画 、 书法有着深厚的渊 源关系。如元代 ” 萧何月下追韩信 ” 青花瓶 , 体现了 当时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青花于一色中求变化 , 骨 法用笔 、抒 隋达意都与 中国的书画艺术浑然一体, 体 现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精髓。 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 麟为代表的现代民间青花艺术( 3 , 图 )将传统民间青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这个大的背 景, 现代陶艺用近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 实践着一条
与传统陶瓷艺术不同的发展道路 , 它在本质上更接近
于西方 的 现代 艺术 与 后现 代 艺术 。现 代陶 艺在 与西
方文化的交流中 , 离传统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 , 淡化
了中国民族的文化认同 , 从现代陶艺的发展之初就奠 定了当代陶艺“ 失语” 状态的基础。在“ 全球化” 的语
代艺术一部分的现代陶艺 ,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与
发展的。
响。西方国家的艺术观念伴随着全球化的过程, 迅速 蔓延和渗透到中国及其他国家, 全球的艺术作品逐渐

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变化和趋势

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变化和趋势

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变化和趋势在过去的几年里,当代艺术品市场一直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艺术品市场也在不断地走向数字化和在线销售的方向。

这些变化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促使市场更加联系紧密和全球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变化和趋势。

一、数字化和在线销售的兴起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品交易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

许多拍卖行和画廊开始在其官方网站上提供代理竞价和在线销售。

线上交易所带来了一种新型的销售渠道,并使得交易更加透明和高效。

不但如此,线上交易还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市场活动和艺术品的价格走势,使市场更加公开和透明。

此外,数字化和在线销售还为年轻的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来推广其作品。

社交媒体和在线画廊提供了一个推广艺术品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当代艺术品。

这些平台使得当代艺术更加流行化,也提高了市场的活力。

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艺术品市场也开始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

艺术品的种类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使得市场更加具有变化和活力。

这种文化多样性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来增强,这也是许多艺术展览和交易会不断增加的原因。

此外,市场对当代艺术的认可和理解也不断提高。

许多博物馆和画廊通过展览和教育项目来推广当代艺术。

这些行动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文化水平和理解力,也可以帮助推广当代艺术品的市场价值。

三、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也是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新趋势。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展览更加具有创意和互动性。

虚拟展览和交互设计技术可以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当代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内涵,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买体验。

现在,许多画廊和拍卖行也开始利用人工智能以研究和推荐艺术品。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和决策,让市场更加高效和准确,也使得市场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总之,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变化和趋势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

数字化和在线销售,重视文化多样性和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都是市场变化的体现。

“材料”与“观念”

“材料”与“观念”

“材料”与“观念”作者:张勤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如何把握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所关注的一项议题。

综合材料绘画自上世纪80年代以独立探索绘画形式语言载体的新姿态进入中国。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享誉中外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呈现既有本民族文化的独特表达又反映出当下世界发展的时代联结。

对此,本文以综合材料的运用与观念的表达为切入点,以及就作品如何在本土当代语境的介入关系中彰显出时代精神,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语言的另一种延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综合材料观念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家以综合材料为媒介语言运用于艺术创作表达中,打破了一直以单一材料划分画种的架上美术门类。

多画种间的融通对艺术创作观念的变化、材料语言技法的拓展大有益处,并且这种融通模糊了多画种之间的边界,为作品呈现东西方多元化艺术形式互渗演进提供可能性,使当代艺术表现获得了更多的能量。

这个时候大家关心的不再是单一绘画媒介材料下的形式美学,而是作品的观念表达以及精神的呈现于“综合”后的“材料”。

材料语言的表现在传统绘画中“材料”只是作为一个载体,是色彩与造型语言的物质媒介。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工业化文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理论研究的飞速推进,让艺术家们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家从对“材料”的传统思维认识转而关注和思考材料艺术。

美国艺术家理查德认为,“材料就是自然,而人身上自然的东西应该与自然有一种和谐”。

对我们来说,材料语言在观念表达中怎样恰到好处地展开叙述,以及作为载体的物质材料如何在艺术家手中魔幻般地超越原本的文化属性,这些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材料”作为艺术作品的物质基础,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感受,是艺术作品内在意义的唯一载体。

“材料”以桥梁的身份担任着艺术的语言作用,与以往“材料”所承受的作用不一样的是,现当代艺术家更注重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艺术家借鉴“材料”其自身所蕴含的意义通过材料语言的转化去表达思想和目的,当材料从色彩语言与造型语言抽离出来,不再是色彩与造型的物质载体,那么“材料”本身就是作为一种“不说”的语言。

锈墨艺术的国际化路径:从本土化到世界舞台

锈墨艺术的国际化路径:从本土化到世界舞台

| 中外互鉴锈墨艺术的国际化路径:从本土化到世界舞台□吕宗平/文本文重在探讨锈墨艺术如何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国际化,分析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表现和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锈墨艺术的发展背景,随后深入探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框架下发展锈墨语言的策略和前景。

锈墨艺术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面临着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弘扬本土文化特色的挑战。

加强国际艺术交流和合作对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言进程个案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与国际艺术界的互动,可以促进中国艺术的全球认知度和影响力。

1 锈墨艺术的发展文化背景与国际化中国当代艺术自20世纪末以来,经历了从模仿西方到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的转变。

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艺术家开始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吸收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

(1)融合与创新: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家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水墨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而是开始探索摄影、装置、行为、数字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

他们在作品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中国当代艺术更加多元而丰富。

(2)国际舞台上的展现: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当代艺术也开始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出现在国际艺术展览、威尼斯双年展和重大的艺术博览会中,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3)当代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以吕宗平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也启示了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空间、人文思考的深刻关注而闻名。

蔡国强以其使用火药和爆炸手段而著称。

其作品不仅展示了视觉上的震撼效果,也蕴含着对生命、毁灭和再生的深刻思考,受到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其中,锈墨艺术迎着东风而起,成为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对象:锈墨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艺术家将“笔墨一体”化表达,把中国文化作为“药引子”在自然条件下“养画”,传递“生长”延续的艺术理念。

在全球化语境下探索民族艺术发展之路

在全球化语境下探索民族艺术发展之路
创新融合
民族艺术将在全球化语境下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性的融合, 产生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数字化与互联网的推广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互联网将成为民族艺术传播的重要途 径,推动民族艺术的全球化发展。
民族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前景
文化交流与认同
民族艺术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 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价值
民族艺术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它承载着民族历史和传统,反映了民族 情感和思想,对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艺术的多样性及其传承
多样性
世界各地的民族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 追求。
03
民族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价 值与认同
民族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文化多样性
民族艺术是不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各种文化的独特 性和多样性,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历史和传统
民族艺术是历史和传统的载体,它记录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信仰 、价值观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艺术创新
在全球化语境下探索民族艺术发 展之路
2023-11-05
目录
• 民族艺术概述 • 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艺术发展现状 • 民族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与认同 • 民族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 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艺术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 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艺术发展的前景与展望
01
民族艺术概述
艺术教育国际化
跨文化交流将推动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为民族艺术提供更多 的国际学习和交流机会。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建立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建立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
化 再造方 式的作 品 中, 传统 资源是 一种文化 与经验 的积淀和 暗 藏 的推 动力 , 是艺术 实验 的来 源。运 用 中国传 统资 源不再局 限 于纯粹 的艺术 实验 , 还可 以通过实验寻求建立新 的价值体系。
西方 , 也就是 生活在所 谓世界 的舞 台 中心 , 近水楼 台先得 月” “ ,
的实验 来源。转盘本身 并不是一件作 品, 而是实验 工具 之一 。
国当代 艺术的发展提供 一个 新 的生存环境 。 企望 一种 新的人格 “
就是为 了摆脱 中国儒家 文化 中知识分子 ‘ 达则兼 济天下 , 穷则独 善其身 ’ 的分裂人格 , 出‘ ’ ‘ ’ 走 达 与 穷 的循 环, 创造 一种进取 、 入 世 的新人 格。 国强 、 ”蔡 黄永 再 、 j 徐冰 、 文达 等人 的 出现 , 应 ( 谷 呼
融中产生巨大的分歧 。当代 中国的艺术家们企望寻求新的价值标准并参 与新价值体系的建 立来重新评判 艺术价值。新价值体系的建立 意味着 旧 价 值体 系的瓦解 , 而建立新的价值体 系则应在 中国文化的语境 中通过 艺 术家的人格建树、 艺术作 品的实验建构 而成。 关键词 : 当代 艺术 价值体 系 文化语境
示 中国艺术时 , 首先关 注的是在 其 同行 的圈子 中炫耀他们 的特 立 独行 , 为他们 的观众满足异文化 想象 , 以他们展 示的重心 并 所
们依 然会用 旧的价值体 系来评价作 品。 当下 中国 当代艺术价值体 系该 如何建立?到底 我们如何评 价 中国 当代 艺术 , 以西方现代 艺术 的语 境角度 , 是 还是 以中国传 统 艺术 的语境 角度? 是 生活在本土 的艺术 家 , 是在 西方获得 还
的合理 成分 , 立新 的符合时代 要求 的价 值体 系成为 当代 艺术 建

当代艺术的阐释——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化”前路

当代艺术的阐释——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化”前路
( 三) 艺术在 公共空间的介入
在今 天 ,日益膨胀 的城市 ,是 当代人类 群居生活方式 的集 中 体 现。 与此 同时 , 也有 一个 随之而来 的不容 忽视的问题显现 出来。 人越 多 ,陌生人 也就越多 ,每一个个体都有 潜在的孤独感 , 都 在 以不同的方式 寻求精神和 肉体 上的归属 。城市 艺术 的创作 者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也 因此而有着更 加强烈 的介入公 共空 间的欲 望。美术馆和 画廊 等 传 统的展览场所 ,不再是 唯一 的艺术活动空 间 ,艺术家们 在城市 中最大限度地 与人群发生着互 动的关 系。
( 二) 艺术在形 式的转变
在 刚刚过去 的 2 0 世纪 ,中 国经 历了显 著、迅速 、大规模 的 现代化进 程。这一切 ,构成 了 中国当代艺术 的基 本命题 。通过艺 术创作 而寻求思想和表 达 自由的艺术家们 ,往往以种种不 同的方 式对 此社 会现象做 出个 人的反应和 回答 。于是 ,以 “ 城市”为 主 题 的展览 层出不穷 。在北 京、上海和广州等雏形 乍现的 国际大都 会型城 市 ,正在酝酿着从 思想意识 、社会规 范、伦理道德 、生 活 方式 以及 审美意识的剧烈变革 , 从 而造就了一个全新 的视觉世界 、 社会公共 及私人空间 和精 神景观 。一种融合 着国际潮流和 中国当 代社会背景 的城市当代艺术正在此 背景下蓬勃兴起 。
当代 艺术 的 阐释
中 国当代 艺术 的 “ 城 市化 ” 前路
■ 文/ 邬丹
>摘要 :
8 0 年代以来 ,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道路 ,迈入 2 0 世纪 9 0 年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
球 经济一体 化浪潮 的推助 ,中国社会最重 要的变化体 现为 “ 城 市化 ”进程 的加剧 ,中国 当代艺 术也呈现 出同样 的态势 。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时代艺术” ——对二十一世纪中国艺术的思考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时代艺术” ——对二十一世纪中国艺术的思考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时代艺术” ——对二十一世纪中国艺术的思考作者:吕建富来源:《艺术评论》 2019年第3期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时代艺术”这样一个标题,提出“时代艺术”这一概念,实质上是对艺术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进程中将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发展趋势,以及艺术自身在社会大变革中将以怎样的蜕变现象出现的思考,也是笔者在艺术创作实践上为之力行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时代艺术:中国的话题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是跨文化、跨语境以及对事物、对自我、对历史、对文明进程融合、交织、投影和反射的艺术。

自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的融合和不同文化背景交流的相互影响,全球化进程中的艺术越来越呈现出时代性的特点。

这一艺术的时代性体现在艺术对历史的介入、对社会的介入、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和个人对生命观照的介入,其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多样也是空前的。

自1840年始,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已历17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形态的深刻转型时期,而这一转型实质上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和中国自身文化的觉醒所促成的。

始于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自省和艺术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性进程中,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和科技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正面临着艺术观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重大转变。

这一重大转变,很大程度上将推进转型社会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表达的丰富性上,可以说超越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我们可以设想,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艺术必将以更加开阔的创作视野和更加深刻的价值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提升我们的艺术自信,并融合于世界艺术、影响于世界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艺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92年6月卡塞尔文献展的 外围展“时代性欧洲外围艺术 展”在德国举办,蔡国强、吕 胜中、李山、倪海峰、孙良等 参加,中国前卫艺术作品开始 进入国际大展。
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请柬 1992年10月,“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在广州中央大酒店展览 中心开幕,主办者以建立中国的艺术市场为宗旨,调动国内企业集资投 资,在推动中国艺术市场上具有深远的开创性意义。
谷文达1、2 1993年,由栗宪庭、张颂仁策划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POST 1989:NEW ART IN CHINA)。展览地点一个是汉雅轩、一个是香港市政厅, 展览展出54位艺术家200余件作品,这个展览先后在香港、澳洲、美国巡回展 出巡回了8、9 年。这个展览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群体性的走向国际艺术领域 至关重要的一环,是’89大展后最为突出的展览。
• 1993年6月13日-10月10日, “45届国际威尼斯双年展”在 意大利威尼斯举行,中国艺术 家首次参加入围:耿建翌、张 培力、方力钧、喻红参加“东 方之路”展,王友身参加“开 放展”。
1994年5月,由王林主持的“中国当代 艺术研究文献展”第三回展在上海华东 师大图书馆举行,展出海内外近百位艺 术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装置 与行为艺术的上千张图片、幻灯片及30 多盒录像带资料,并举行了以“转型期 的中国美术”为中心议题的研讨会。早 在1992年,吕澎在广州中央大酒店开了 广州双年展的研讨会,而当时王林在广 州美术学院开了行为、装置等部分的研 讨会。到了1994年,王林重点提到的 “媒体的变革”很精确的抓住了上个世 纪90年代以来艺术媒体的变化。毫无疑 问,在’89艺术大展上几乎还是清一色 的架上绘画局面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逐 渐被改变。这个文献展对于非架上的一 代崛起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