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中的翻译

合集下载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作者:宁文莉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翻译所处的语境是多元化的。

本文从文化的差异性和文化的全球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说明了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翻译的的难度加大,同时文化的全球性又促成了翻译的可能,从而引出翻译杂合这一概念。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性;杂合性翻译之事,由来已久。

中国早在《礼记·王制》中就说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翻译”词条的解释是:翻译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

再专业一点说,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蕴含的内容或信息换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

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还应该兼顾原文的形和意两个方面。

而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价值的总和。

正如前面说到的“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这恰恰是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因此,为了“达其志,通其欲”,也就是了解不同的文化,必然离不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翻译。

而不同文化间的巨大差异,正是翻译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大障碍。

在人类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它绝对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而是文字蕴含的文化价值的转换,是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越频繁,翻译所处的语境就越多元化,翻译的难度也就越大。

一、文化的差异性(一)文化的差异性引起的不可译性各个民族的文化是整个人类共同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而多样化的。

无论是科技还是政治制度,是生活习俗还是说话习惯,不同的文化大放异彩,构成文化的差异性。

晚清时期魏源说过“师夷长技以制夷”,鲁迅曾经提倡“拿来主义”,毛泽东也说过“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都是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这么说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文化中差异性的存在,而因为人都是生活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中的,必然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就变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膜性,冷僻性和不可理解性,也就是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重新定义翻译——评彼得·布朗钦斯基新著《无处不在的翻译》

重新定义翻译——评彼得·布朗钦斯基新著《无处不在的翻译》

2019年7月第35卷第4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 oreign L an gu age and L iterature ( b im on th ly )Jul. ,2019Vol. 35 No. 4重新定义翻译—评彼得•布朗钦斯基新著《无处不在的翻译》李文辞(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400031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传统的翻译观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当今的翻译研究迫切需要对翻译的 本质进行重新界定。

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阐释学家保罗•科利(Paul Ricoeur)(2006:14)曾说过: “翻译实践仍然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总是在寻找自己的理论。

”2015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变化中的翻译面 貌”引起了翻译界对翻译的定义的重新思考。

为响应国际译联提出的主题,2016年5月14一 15日,《中国翻 译》和《东方翻译》联合发起了第二届“何为翻译?——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高层论坛,对翻译的本质进 行了重新界定,强调翻译的社会文化身份,主张翻译是有着深刻社会文化属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李翼等,2016:86)〇值此之际,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艺术、英语和语言学院主管研究生部的高级讲师彼得•布朗钦斯 基(Piotr Blumczynski)结合多年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经验,于2016年7月推出新著《无处不在的翻译》(7>an^^〇n),对于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对国内重新界定翻译的讨论大 有裨益。

布朗钦斯基除了长期从事口笔译教学工作外,还是国际翻译学研究权威期刊《翻译研究》(7>a7«/a t i〇;i S t o f c)的副主编,研究领域涵盖翻译理论与实践、圣经的翻译、认知语言学、人类文化语言学。

1内容简介除介绍、后记与索引外,《无处不在的翻译》共分为五章,各章节的要点内容如下:在第一章中作者说明自己在书中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前提:翻译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大到无处不 在。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简析纽马克(Nida Eugene Albert Nida)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纽马克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其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纽马克的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随后,文章将详细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优势与局限,以及两者在实际翻译操作中的平衡与选择。

本文还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纽马克理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文章将总结纽马克理论对翻译学的贡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纽马克(Eugene A. Nida)是20世纪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这两个概念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也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对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深入研究。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语义内容和句法结构,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境意义。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重视原文形式、结构和修辞的文本,如文学作品、科技论文等。

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以信息传递和沟通为主要目的的文本,如新闻报道、广告、公文等。

全球化语境下的唐诗英译与莎士比亚汉译

全球化语境下的唐诗英译与莎士比亚汉译

迄 今 尚 未 发现 有 英 国学 者 翻译 的莎 氏 作 品在 中 国 出现 。 似 乎 有这 样 的 印象 。英 语 国家 的 学 者 好像 对 自己 的 文化 经典 , 莎 士比亚作 品的推介并 不十分 积极 . 反 倒 是 我 国 的 学 者既热衷于汉译英语经典 , 如莎士 比亚 , 又热衷汉语经典 , 如 唐 诗 的英 译 , 对 民族 文 化 经 典 的 对外 译 介 显 得 更积 极 、 主动。 探究 此 种 现 象 背 后 的 原 因 . 给予合理的解释 , 也 许 能 给我 国的 唐诗 英 译 研 究 增 加 一 个 新 的 视 角 ,进 一 步 深入 认 识 全 球 化 语 境下 唐诗 的对 外 翻译 。 先讨 论 英 国学 者 为 什 么 好 像 并 不 热心 将 自己 的优 秀 文 化 经 典 推 向汉 语 世 界 。 可 以 假设 几 种 可 能 : 1 .英 国 人 不 认 为 莎 氏 的 诗 作 足 够 优 秀, 值 得 向外 推 介 。2 . 英 国学 者 自知 汉 英 双 语 功 力 不 够 , 尤 其 是 对 汉语 的把 握 , 尚不 具 备 把 自 己国 家 的 经 典诗 歌 作 品译 成 汉语 , 向汉 语 世 界推 介 的能 力 。3 . 英 国 人对 本 民族 优 秀 文 化 的 对 外 译介 有 着 不 同于 我 们 的认 识 。 根据 常识 大 体 可 以排 除 第 一 种 假设 。 莎 氏在 英 国人 心 目 的地位 , 毋庸置疑, 丘 吉 尔 甚 至 说 过这 样 的话 : “ 宁可 失 去 5 0 个 印度, 也不 能 失 去 一个 莎 士 比亚 !” 莎 氏作 品 的价 值举 世 公认 . 众 多 中 国学 者 争相 将 其 译 成 汉语 , 向 中 国人 推 介 就 是 明证 。 不 能排 除 的是 第 二 种 假 设 。 毕 竟 汉语 是世 界 上 最 难 学 的 语言之一 . 对 汉 语 深 层 的理 解 把 握 . 尤 y n s ) 首先 进 行 了大 量 唐诗 英 译 实 践 。 自1 9 世纪末 以

全球化语境下的英汉谚语比较及其翻译

全球化语境下的英汉谚语比较及其翻译

过 比较分 析英 汉 谚 语 的 特 征 和 文化 差 异 及 其 分 类 , 合 具体 实 例 , 明在 英 汉谚 语 互 译 实践 中, 结 阐
译 者应 从 文化 的角 度 考 虑 , 到形 式 的恰 当 归化 做 和文化 意象 的适 当 异化 。

信 息的传 播 和大 众 传 媒 的 崛起 , 得 全 球 化 使
力 ( i utrl bly 甚 至 比他 的 双 语 能 力 ( i b c l a a it ) - u i b— l g a a it ) 重 要 ; 于 真 正 成 功 的 翻译 而 i u l bl y 更 n i 对
文 化离不 开语 言 , 言 是 文 化 传 播 的重 要 媒 语
第2 8卷
昭 通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0 0 6年 ( 第 16期 ) 总 0
为词语 只有在其 作用 的 文化 当 中才 有意 义[ 。在 3 ]
翻译 过程 中如何 处 理好 两种 语 言问 的文化 差 异并 实 现其 相互转 换 , 准 确 传 达 原 语 文 本 的语 义 内 既 涵, 又再 现其 文化 特色 ; 既适 当考 虑译文 读 者 的语 言心 理 习惯 , 又尽 量保 留原作 的丰 姿 , 一直 是 翻译 理论 研究 的热 门领 域 , 也经 常是 翻译 实 践 中 的关 键 问题 。L .Ve u i 1 9 )从文 化 的视角 提 出归 n t(9 5 化 翻译 法 ( o siaigta s t n d me t t rn l i )和 异 化 翻 c n ao 译法 (o e nz gta sain , 是 为解 决这 一 fri i n rn lt ) 就 g i o 问题所 做 的积极 的理 论 尝 试 , 翻译 实 践 提 供 了 为 更为灵 活 的表 现 手段 和游 刃 有余 的 回旋 空 间 。归 化 翻译 法 主张恰 当沿 用 译 语 的 习俗 和 惯 例 , 用 利 译语 自身 的语 言 文化 素材 体 现 原 语 的语 用 意 图 , 以尽 量减轻 译 文读者 对译 人 文化 的 异质感 。异化 翻译 法则 倡导适 度 放弃 译 语 的 习俗 和 惯 例 , 用 借 原语 固有的语 言 文 化 素材 实 现 原语 的语 用 意 图 , 以保 留原语文 化 的异域 性 和原 文 的丰 姿【 。原语 4 ] 和译语 之 间所 存 在 的文 化 共 性 使 归 化 成 为可 能 , 译语 和原语 各 自文化 所独 有 的特 色 以及文 化 的包 容性 、 文化 的全球 化使 异 化成 为 可能 , 至是一 种 甚 需要 和必然 。谚 语 无 论 在 形 式 、 内容 还 是 风 格 上 均具 有鲜 明 的文化 特征 和浓 郁 的地 域 色 彩 , 因而 是 归化 翻译法 和异 化 翻译法 得 以一显 身 手 的极 好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博物馆翻译策略研究——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例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博物馆翻译策略研究——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例
博 物 馆 翻译 的 适 当 策 略 。 二 、 能 翻 译 主 义 理 论 和博 物馆 翻 译 功 ( ) 论 介 绍 一 理
目前 . 于博 物馆文本 的翻译 理论不 多。传统 的翻译 理 关 论强 调“ 、 、 , 信 达 雅” 即翻译应遵 循忠实 、 顺的原则 , 通 原语 在 目的语 种 中不 能 随 意 删 减 或 改 译 。然 而 , 物 馆 里 展 示 的 文 博 物, 是一个城 市 、 至一个 民族 的文化 结晶和象征 , 乃 如果仅 追 求译文 的忠实性是 很难 实现 其特 有的民族历 史文化 。自上世 纪6 O年代 以来 . 翻译理 论和实践 中出现一个热潮 . 即人们 认 为我 们应该 允许 , 而不是 在相应 的语 言形式 , 读者 能够 获 使 得翻译 和语 言上 的其它 原有的功能 。1 7 。 国功能翻译 学 9 1德 派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卡 塔琳 娜 . 斯 提 出 “ 翻 译 行 为 所 要 达 到 的 赖 把 特殊 目的作为 翻译批评 的模式 。” 9 8年 , 17 费弥 尔提 出“ 作为 条 总的原则 . 翻译方法 和翻 译策略必须 由译文 预期 的 目的 或功能决定 。 9 ” O年代 , 国学者诺德在 原先理论 的基 础上提 德 出“ 功能+ 忠实 ” 的概念 . 认为 “ 原文和译 文之 间必须 有一定 的 联系 ,但 是这种联系 的程度要根据译 文的预期鱼 目的而定 ; 译者应酌情保 留处于特 定语 境 的原文 中的某 些成分 , 而且 还 要按 照译 如语 语境 的需要 对原 文中 的某 些成分 进行 调整 甚 至是 改写 。” 功能派 的翻 译理论 , 调言语交 际是一 种有 目 强

以 中国丝绸 博物馆为例
王 娟 萍
(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 浙江杭州 )

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伦理研究

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伦理研究
外译 界 学者开 始 关注 翻 译伦 理 这一 课题 ,可是 无
种 预 设 。 反 思 中 西译 学研 究 中翻 译 伦 理 的 发展 演 进 历 程 , 可 以看 出历 史 上 不 同 文 化环 境 中翻 译 伦 理 的 观 念 演化 深 受 当
时主 流 哲 学 伦 理 思 潮 的 影 响 。在 当今 全球 化语 境 下 ,探 讨 翻 译 伦 理 研 究的 焦 点 问题 具 有 积 极 的理 论 价 值 与现 实 意 义 , 将 有 助 于深 化 对 翻 译 本质 的认 识 。
n r sa d g d d b h r s p o i o ft e r lva te h c lv l e s se o m n ui e y t e p e u p st n o e e n t ia a u y t m.T e r f c i n o e d v l p n n v ut n o e su i s o i h h e e to f t e e o me ta d e ol i ft t d e f l h o h t e ta sa i n e i s b t n Ch n n h e ts o h t n d fe e th so i a o tx , e e o u i n o h t i so e ta sa i n ehi s h r n l t t c o i i a a d t e W s h wst a,i i r n it rc l n e t t v l to ft e s o h h c h ud e ft r n l t t c h o wa l y r a l fu nc d b e t e o i a te h c lt o g t 丁h i n fc n e o e e plr to ft e f c l i t ft e s d e ft e s a wa s g e ty i l e e y t h n d m n n t i a h u h . e sg i a c ft x o a i n o o a n s o t i s o n h i h h po h u h ta s ai n ehisi h o t x fg o a ia i n i t e p n t e u d r t n i g o t ena r f h r n lto r n lto t c t ec n e t n o l b l t s o d e e h n e sa d n f h t e o t e ta s ai n. z o u

全球化背景下谚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全球化背景下谚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全球化背景下谚语翻译施健余青兰的归化和异化(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北京102206)摘要:本文尝试从文化传达的角度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归化和异化在谚语翻译中的作用。

通过大量的例证和分析,指出对待归化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并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了异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谚语归化异化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马赫在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后来.人们通常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al i enat i on),将第二种称为归化(adapt at i on)。

而翻译的种种矛盾之中,核心的一条就是如何处理好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纵观近代翻译史,归化和异化之争从未停息。

而从翻译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当代还是历史上。

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似乎是占领了上风”。

(郭建中,1998)然而,近年来,随着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并逐渐向边缘学科广泛渗透。

翻译理论界越来越注重把翻译放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人们更多地“从文化差异的渗透来看待归化与异化问题.即把翻译不仅仅看作不同语言的转换.而且把它看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谭惠娟,1999)在这种背景下。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谚语翻译的层面来具体阐释对归化与异化的不同取舍。

谚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由于各民族间思想文化中存在着的共性,一个民族的谚语常常在其他民族的谚语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这就为用本族的谚语去译外族的谚语,用本族的文化形象去对应外族的文化形象提供了可能性。

同时.由于各族谚语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差异.如果保留原文的语言方式和形象。

将译入语中纳入新的表现法.必将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

异化的译法很容易造成这种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语境中的翻译译题一:“过劳死”事件余波未了白领弃高薪裸辞日前,一位刚入职场半年的年轻女白领早逝的新闻引发较大关注。

好几位供职于"四大"和500强企业的白领在论坛里发帖,表示受到此事触动,已放弃原本数十万年薪的“超高压”岗位,打算休息一阵子或再去寻找一份低薪、环境轻松的新工作。

伴随微博上"珍爱生命,远离四大"的声音,这股"裸辞潮"成为当下求职季的热门话题。

针对这一动向,人力资源专家指出,职场人不必矫枉过正,而企业方面要学会采用多种可行方法来帮助员工释放压力。

参考译文:After Kaloshi, the Naked ResignationStung by the news of a rookie white collar cut off in her prime who had just graduated for half a year, several employees have given up, according to their posts in forums, their "pressurized: positions that may earn each of them an annual pension of more than RMB 100, 000 at "Big Four" (PWC, DTT, Ernest &Young, and KPMC) and top 500 enterprises. The "quitters" say they need to take a rest or find an alternative job of low pay but with little pressure. The call for "a life away from Big Four" echoed on the microblog heats up the "naked resignation wave" in a season of job hunting. However, employees are warned by HR experts against overacting to the incident, while employers are prompted to take viable measures to help relax their employees.全球化是当今翻译的最大语境,在一个超级互联的世界里,任何信息都会瞬间传遍全球,许多词汇因此开始在全球共享,比如源于日语的kaloshi(过劳死),比如不知道算不算中国人首创的naked resignation(裸辞)等。

在中国加入WTO 以后,世界500强企业大多已经进入中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中国开办了业务,中国不仅完全融入了世界,而且中国就是世界的缩影,全球共此冷暖,词汇同样可以分享,因此一些China English的词汇不断被创造出来,比如之前探讨过的ungelivable等。

译题一标题中的两件事是接续发生的,在翻译的时侯把二者串起来很重要,karen87和momowuwen都使用了in the wake of来翻译,表示在“过劳死”之后,“裸辞”接踵而至;clumsy和serenatan分别用prompt和cause来揭示两件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翻译都是正确的。

“触动”也需翻得形象一点,而且“受到此事触动”是联系上下文的纽带,不少网友忽视了这一点,但clumsy 处理的很好,用alarmed by领跑一个复杂的句子,并能把原文的多余信息处理掉。

该网友的翻译整体上很好,不过用resignation wave来对译“裸辞”,反映了译者对直译和使用中国英语的担心。

“超高压”一词也不容易翻译,pressurized这个词本义是“增压的”,也引申指“忙不过来的”,笔者觉得比直译superpressure positions或high-pressured要更地道一些。

“矫枉过正”的翻译也不一而足,有些网友过分依赖词典,使用overcorrect来对译是不可取的,成语的翻译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所以要指明是overreact to the incident,也就是一位女员工偶然早逝的这一事件。

翻译不仅是词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句子结构和段落的整体布局的调整,比如这里的口号“珍爱生命,远离四大”,放在calling for后面时,一定要用名词或动名词的形式,还有就是英语的词汇对句型的要求往往很高,在翻译时一定要给与特别的关注,比如像The echo of "death from overwork" determined thehigh-income white-collars resign这样的翻译中,就忽略了resign的词性,在网友的翻译还有不少此类问题,限于篇幅不能一一指出。

译题二:威廉王子称戴妃会以儿媳为荣英国威廉王子与凯蒂大婚在即,婚礼细节陆续曝光。

有王室高层事先张扬威廉的演讲辞内容,指他会向亡母黛安娜王妃致意,表示"每一天都在想你";更会将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相提并论,指戴妃"会以凯蒂为荣"。

该高层称,这会是威廉最感人的讲辞,流露出王子不为人知的感性一面,届时满场宾客都会感动落泪。

威廉会形容凯蒂很多地方都和戴妃相像,有许多戴妃的品德,尤其是对人仁慈之心,深信母亲会为二人成婚感"兴奋"。

参考译文:"Mum would be so proud of Kate", says Prince WilliamMore details are exposed of the scheduled nuptials of Prince William and Kate Middleton. One top official of the royal household publicized in advance the future King's speech: the son would show tributes to his mother, the late Lady Diana, as much as to say "I miss you every day"; he would speak of the two most important women of his life, and that "Mum would be so proud of Kate".According to the said official, this speech of William's would show his emotional side unknown to his people, it would be the most affecting and move all guests to tears present at the wedding. William would proceed with resemblances between Kate and Mum and virtues they share, especiallyin showing benevolence, and Mum would be "shrilled" at his son and Kate getting married.关于英国王室的报道大多是根据英语报道编译成中文的,现在要翻译成英语首先必然涉及回译的技巧,特别是有关威廉王子演讲的内容,最好能找到原文,回译过去,可惜的是我查阅了相关的报道,并没有找到王子完整的讲话稿,只有一些只言片语,零星的看出他的一些用词,比如proud, miss, thrilled等。

再一个就是如何处理王子与戴安娜王妃的关系用语问题,在这个展示王子感性一面的演讲中,自然要用到Mum和son这样的词,所以这也是翻译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该译题的网友译文比较优秀有rollyn-fighting, clumsy等网友,但可惜的是rollyn-fighting和其他很多网友一样,把every day写成了everyday。

“以儿媳为荣”这句话在很多报道中有所涉及,译成proud of Kate感觉更亲切一些,特别是用直接引语,不要译成proud of her daughter-in-law,有网友翻译出Prince William claims that Princess Diana will be pround(原文如此)of her wife,明显是用错了代词her。

“相提并论”大多数网友都翻译成了compare,给人“可以比较”的感觉,不符合英国英语低调陈述的特征,用speak of就可以了。

“感性的一面”有网友翻译成sensitive,这个词确实有褒义色彩,表示“有细腻感情的”意思,令我想到了Jane Austen的小说Sense and Sensitivity,但我偏向使用更低调的emotional这个词。

译题三:电动汽车“绿”动上海车展本届上海车展绿色环保气息格外浓郁,从组委会搭建的2011上海车展进场入口处的绿色门头,到展馆内各家车商纷纷推出的绿色环保节能车、电动车、概念车等,场内场外到处洋溢着绿色的气息。

这些设计时尚潮流而又充满科技智慧的绿色车型,不仅可以满足强劲动力需求,而且大幅度地减少了油耗和排放污染。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当技术全面成熟、周围的配套硬件设施齐备以后,我们离绿色电动也就不远了。

参考译文:Shanghai Auto Show "Green" with Electric CarsShanghai Auto Show 2011 is tinged outside and in with full green, all the way from the exhibition gateway erected by th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to the energy-efficient cars, electric cars, concept cars, etc. that are being promoted by car dealers.All these eco friendly cars of trendy designs and high tech not only meet the strong desire for momentum, but also drastically reduce fuel consumption and exhausts. It is believed that we are heading for the near future when technologies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along the way grow consummate for widespread use of electric cars.本译题标题中,“绿”字作动词用,在英语中并无对等说法,虽然英语中的green同样与环保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