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全球化语境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党宣言》全球化语境解析
刘明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作为传播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自1848年问世以来,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

”[1]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从全球化角度解读《宣言》,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

本课题组认为:对《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研究,应以文本为依凭,坚持“信”的原则,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才能按照“达”的原则,进一步探讨“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

因此,从全球化语境揭示、考究《宣言》文本的整体架构和行文逻辑,便成为研究《宣言》全球化思想的奠基工程。

《宣言》文本除七篇序言外,其本体可分为:绪言、主体、结语三个大的层次。

虽然,目前所见的各种《宣言》文本,均将马、恩生前所写的七篇序言置于正文之前,但从时间上看,它们则是在《宣言》发表之后,依次顺延。

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序言文本做最后解析,并和《宣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梳理,比较恰当。

而对《宣言》整体架构的把握,应该大处着眼,通观透析,注重文本的开头、结尾和主体部分纲目的总体性考察,以厘清系统结构为要旨,以获得宏观脉络为目的。

一、《宣言》绪言的全球化语境
绪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宣言》诞生的背景和发表的目的。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从全球化语境看,信息却很丰富。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联合起来了。

”[2]仔细品读开头这段话,至少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共产主义幽灵的游荡,它一开始就是一种泛欧现象,而不是某一个民族国家的现象。

第二、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相对于旧势力而言,它是一种更进步的革命性新势力。

第三、共产主义幽灵一出现,就受到了旧欧洲一切势力的联合围剿。

绪言接下来写道:“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

”[3]这段话同样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宣言》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的。

其二、《宣言》是各国共产党人在伦敦集会拟定的。

其三、《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即荷兰语)和丹麦文等主要语言向全世界公布。

《宣言》公布所选择的这些语言,恰恰是当时主要殖民国家的语言,同时也是广大殖民地的官方语言。

可见,绪言的行文逻辑,对《宣言》产生背景和目的的表述,以及对《宣言》公布语言的选择,都是全球性的和世界性的。

这正好说明:“共产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4]
二、《宣言》主体部分的全球化语境
《宣言》文本的主体由“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以及“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四章构成。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行文的开端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加了一个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

”)用这个基本观点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便很自然地得出了如下结论:“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5]本章的前半部分,着重阐明了“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6]文本关于资产阶级发展历程叙述的全球化语境,突出表现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7]本章的后半部分,主要阐述了“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


[8]“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9]文本关于无产阶级发展历程叙述的全球化语境,突出表现为:“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有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

”[10]本章的最后,是对两大阶级历史命运的判定:“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1]总起来看,本章的中心思想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肇始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是这一过程的产物,但两大阶级的历史命运却迥然不同。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主要论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如何对社会进行共产主义改造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本章主要以驳论形式行文,按照“所有制(财产)——家庭——民族(祖国)——社会意识”层层推进,展现出一种从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到政治上层建筑、再到社会意识形态的清晰逻辑结构。

文本的全球化语境突出表现为:“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12]“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13]在这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被突出强调了。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在文本整体架构中比较特殊。

其中所罗列的“反动的”、“保守的”和“批判的空想的”等种种社会主义思潮,虽然也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非科学的。

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曾专门就此做了说明: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作社会主义宣言。

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

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

既然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刻也不怀疑究竟应该在这两个名称中间选定哪一个名称。

而且后来我们也根本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

《宣言》作为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对这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指明无产者获得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无疑是完全必要的。

这种“批判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全球传播起到了强力清场的作用,正如王炳林先生所言:“不对的请走开”。

[14]由此看来,它确实是《宣言》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如果以全球化语境来纵览文本的总体结构,第三章则更像特设或附设的一个部分。

如果把它省略或隐去,文本的整体架构及其全球性意蕴反而显得更加清晰。

因为文本的第四章一开始就说:“看过第二章之后,就可以了解共产党人同已经形成的工人政党的关系……”[15]请注意,这里说的恰恰是“看过第二章之后”,而不是“看过第三章之后”。

所以,隐去第三章,把它看做附设的部分,是完全有根据的。

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行文,先后罗列了英国、法国、瑞士、波兰、德国等一系列国家。

后来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又特别提到了俄国和美国;“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又着重提到了意大利。

文本的这种逻辑表明:它强调共产党人要从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保证策略的正确性和灵活性;同时强调共产党人的策略应与时俱进,一切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

这也说明,《宣言》视界非常开阔,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胸襟。

文本的全球化语境突出表现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16]而共产党人这样做的目的和最终指向是:“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17]
三、《宣言》结语的全球化语境
《宣言》的结语,是一句震撼世界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里,“全世界”是指共产主义运动的范围;“无产者”指共产主义运动的主体;“联合起来”是指共产主义运动的方式。

这句话的基本涵义可从两方面解读:一是联合的阶级性,二是阶级的联合性。

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及其世界体系逐步确立导致了这么一种结果:“工人没有祖国”,[18]这就客观要求无产阶级必须打破民族国家的界限联合起来,以劳动的联合性来反抗资本的国际性。

1885年10月8日,恩格斯撰文细叙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时写到:同盟起初纯粹是德国工人团体,后来成为国际工人团体。

自《宣言》付印时起,同盟的旧口号“人人皆兄弟”,已经由公开宣布斗争的国际性的新战斗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所代替。

17年以后,这个口号作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战斗号角响彻全世界,而今天世界各国斗争着的无产阶级都已经把它写到自己的旗帜上。

[19]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指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公开宣布斗争的国
际性的新战斗口号”。

四、《宣言》序言的全球化语境
总起来看,《宣言》七篇序言中的全球化语境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宣言》的全球传播、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社会主义的全球拓展。

《宣言》传播的全球化语境表现为:“1888年英文版序言”提到,《宣言》的原则在世界各国工人中间都已传播得很广了。

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

“1890年德文版序言”也提到,《宣言》出现的时候曾受到当时人数尚少的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热烈欢迎。

而在1887年,大陆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宣言》中所宣布的那个理论了。

到恩格斯去世前,《宣言》写在旗帜上的理论原则,已成为欧洲和美洲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牢固的国际纽带,“这个学说在世界一切文明国家里,在西伯利亚矿山的囚徒中,在加利福尼亚的采金工人中,拥有无数的信徒。

”[20]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全球性传播的初始阶段,《宣言》是最重要的文献载体,《宣言》本身的经历便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缩影。

《宣言》的传播促进了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反过来又加速了《宣言》的传播。

在这种交互作用下,《宣言》的接受者由人数尚少的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扩大为整个无产阶级,传播范围也由欧洲扩展至世界一切文明国家。

资本主义扩张的全球化语境表现为:“1882年俄文版序言”曾谈到由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而导致俄美两国的惊人巨变:1848年时,俄国是欧洲全部反动势力的最后一支庞大后备军;美国正通过移民吸收欧洲无产阶级的过剩力量;它们当时都是欧洲现存秩序的支柱。

到1882年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美国,
作为整个政治制度基础的农场主的中小土地所有制,正逐渐被大农场的竞争所征服;同时,在各工业区,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和神话般的资本积聚第一次发展起来了。

在俄国,农民公社这一原始土地公有制形式已经大遭破坏,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狂热迅速盛行起来。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也指出:1848年革命必然给那些直到那时还没有统一和独立的民族——意大利、德国、匈牙利——带来统一和独立。

而这一系列国家的独立和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引起了大工业的飞速发展。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又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日益便利,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这样一来,经济生活日渐具有全球性,人类历史也日渐具有世界性。

社会主义拓展的全球化语境表现为:“1882年俄文版序言”提到:1847年12月,卷入无产阶级运动的地区还是那么的狭小。

到1882年,情况完全不同了。

在美国各工业区,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第一次发展起来;而俄国已是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

不仅如此,如果俄国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能够互相补充的话,俄国土地公有制甚至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年迈的恩格斯壮怀激烈地写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42年前我们在巴黎革命即无产阶级带着自己的要求参加的第一次革命的前夜向世界上发出这个号召时,响应者还是寥寥无几。

可是,1864年9月28日,大多数西欧国家中的无产者已经联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国际工人协会了。

固然,国际本身只存在了九年,但它所创立的全世界无产者永久的联合依然存在,并且比任何时候更加强固。

今天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第一次动员起来的战斗力量,他们动员起来,组成一支大军,在一个旗帜下,真正联合起来了。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对社会主义运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它强调:1848年革命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为这个革命准备了基础。

从这次革命时期起直到今日的这45年,不是白白过去的,这次革命时期的果实已开始成熟了。

因为,最近45年以来,资产阶级制度由于在各国引起了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到处造成了人数众多的、紧密团结的、强大的无产阶级;这样它就产生了——正如《宣言》所说——它自身的掘墓人。

而随着一系列民族恢复了独立和统一,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自觉合作、共同行动也发展起来了。

这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无产阶级新纪元正在到来!
综上可见,《宣言》序言文本展现出这样一种清晰的逻辑:《宣言》的全球传播、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社会主义的全球拓展,是三位一体的同一过程,这个过程与全球化进程存在着内在的、历史的一致。

正如恩格斯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

“当你读完《共产党宣言》,你一定会有这种感觉,那就是:这实在是一个伟大而有感召力的文献。

我们现在谈的所有问题,比如全球化……等诸多问题,早已写进了那篇文章。

”[21]通过对《宣言》文本的细读和研究可以看出,其全球化语境是确凿无疑的,这不仅表现在绪言、主体、结语和七篇序言等各个部分,更重要的是还表现为整体架构和宏观脉络。

明确了这一点,进一步系统发掘《宣言》的全球化思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和依据。

“在新的时代,当我们在寻求一个全球性而非地域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透过《共产党宣言》的镜头来重新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

”[22]
参考文献
[1]《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22页。

[2][3][5][6][7][8][9][10][11][12][13][15][16][17][1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6、28、29、31、34、35、38、40、40、47、61、62、63、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14]王炳林等:《时代先声——走进<共产党宣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19][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210页。

[21]Gareth Stedman Jones,“Introduction”to The Communist Manifesto,Penguin,2002.
[22]Michael Burawoy.“Marxism after Communism”,Theory and Society, Vol. 29,No.2,pp.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